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憑藉一本書成為億萬富翁的他究竟寫了什麼

在看這篇文章前,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當堅持信仰換來的卻是滅頂之災,是繼續堅守對光明的信仰,還是決心投身黑暗,一窺究竟?

1

《肖申克的救贖》,無論你看沒看過這部電影還是這本書,你一定聽過這個名字。它是傳說中的必看三部電影之一、人生必讀經典。

這本書的作者,斯蒂芬·金比《肖申克的救贖》中的銀行家還要傳奇,這位「恐怖小說之王」是一個32歲成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億萬富翁:

兩年拿到文學學士學位,在大學遇到自己的摯愛至今到七十歲。斯蒂芬·金童年的經歷也算是風雨飄搖了,他在幼年時還親眼目睹了自己的好朋友車禍身亡。有人說,這為他寫恐怖小說奠定了基礎,甚至在後來的作品《四季奇譚》中有體現。

能帶皇冠的人必定能承受其重,所以大師的經歷都要這麼坎坷來激發靈感? 生在最寒冷的地方,才有與生俱來最熱切的渴望。斯蒂芬·金的成長史本身也是一部勵志大片。1973年之後,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成為好萊塢製片商的搶手貨。他的每部作品的版稅,均逾千萬美金之巨。斯蒂芬·金的作品,超越於傳統的恐怖小說。

為什麼一個人的作品能這麼火?

恐怖小說的恐怖有許多等級,有人描寫具體的意向,比如鮮血淋漓的身體或者神出鬼沒的腦袋,也有人擅長渲染黑暗中讓人無所適從的氛圍。

而斯蒂芬·金的作品:「他的作品恐怖之處在於將一個看起來很美好、很圓滿的小社會生態一點點拆散給你看。潔白無瑕的畫布上出現了一個臟點,四處移動、慢慢擴大,直到最後整張畫布被塗得一塌糊塗。」這大概是描寫恐怖主義的至高境界:恐怖無處不在。

比如《手機》中,我們每個人都手持的電子產品,如果有一天作為最大不確定因素成為生活的潛在危險,你會作何感想?

存在於現實、受制於命運,卻又在變換中重塑現實,所以我們才會由內而外感到毛孔在戰慄。

「生命的盡頭沒有天堂」,也是他筆下的恐怖和荒唐?

而在他年近七十的時候推出新作《Revival》中,則是以貫穿生活每個角落的電流作為引爆高潮的導火索。

這本書首發式在紐約舉行時,一位名叫Chassit的網友曾參加過紐約的簽售會,他這樣寫道:《Revival》首發那天我去參加了紐約的簽售會,排的大隊圍著整個街區繞了一個整圈兒,場面絲毫不遜於果粉在新iPhone首發日排隊。

《Revival》譯為中文《重生》,2017年一月在全面上市。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重生》在市場幾乎賣到脫銷,編輯們馬不停蹄地在加印,讀者們馬不停蹄地在催書。

4

「Revival」譯為「重生」,卻不是復活。重生帶著前世的記憶,卻也刷新著人生,不是生命的重複,而是新生。

斯蒂芬·金在年近70歲的時候,開始書寫死亡。七十歲,和未來對話,人應該怎樣面對死亡。

善意或者惡意、庸常還是驚天動地,古稀之年,我們不談凌雲壯志,不談千古愁緒,和塵埃深處的靈魂對話,電學(科學)、宗教、死亡。談信仰,我們總愛說虔誠。虔誠究竟是什麼樣的嚮往?

《哈扎爾辭典》曾經寫道,如果人走到盡頭真的沒有天堂,人們將作何依託?

不是所有的廟宇都灑滿恩惠,就像不是每個人都有靈魂。有時候神靈的存在,給人們些安慰,可是如果這最後的安慰也沒有了呢?

譯者王楊在讀完《重生》后寫道:人類最重要的發明——信仰與科技,正是以規避死亡的恐懼為目的的創造,而它們又先後是《重生》的主角雅各布斯牧師所專註而依賴的、改變一切的關鍵。

他本是個虔誠的教徒,宗教的力量本就可滿足他感化世人的訴求。可忽然一日自己的妻兒亡故,他便無法再以宗教之名撫慰自己了。體察到了純粹宗教的無力,他變成了一位「科學狂人」,幻想以這人自己發明的體系與工具,撼動人生中無從改寫的遺憾。

科學對抗不了生死,科學又教人不迷信、不要相信死後有天堂。生命的復活和信仰的復興,到底是哪一個給予的安慰?有位詩人說:你不要算你活過多少個日子,而要算算你記得多少日子,那些被你記住的日子才是只屬於你的!

對於過去,回憶但不懷念,思念絕不淪陷。穿越時間的界限,對話是一種最不深沉卻又最為直接的叩問。

每個人都需要情感,但是都沒有生老病死這四個字來得沉重,在走過許多路渡過許多河的七十歲,我相信,《重生》是斯蒂芬金給自己的命題作文的答卷。

斯蒂芬·金,一個被貼上《肖申克的救贖》標籤的釀酒人,在70歲時因為新作《重生》在的面世,再次在「金迷」的圈子裡掀起了波瀾。這波瀾,有沒有攪動你的心。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