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六月讀書總結:十二本書我收穫了什麼?

六月讀書總結:十二本書我收穫了什麼?

文丨張宗超

與讀者書: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比我說的更重要的是你的思考。

五月份快結束時,我發現自己有點空,這種空來自於我沒有持續的攝入,反而持續的輸出所致,於是我果斷的選擇開始讀書。

我寫了第一篇關於讀書群招募成員的文章——《做這事的,最後都發了》,陸續的也吸引了近百人加入到讀書群。

後來我覺得可能有些同學沒搞明白讀書到底還有些什麼好處,其實讀書不僅是為了追求成功,更重要的是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思考力才是一個人無盡的財富,於是我又寫了一篇《如何有效的提升思考能力?》的文章。

今天是六月的最後一天,過去的一個月,原計劃是半年60本書,也就是每個月10本書,最後,我本月讀完了12本,比原計劃多了兩本。可讀書這事,讀書的數量所帶來的成就感,是不值得慶幸的,而要看讀完之後,收穫的有哪些

接下來我寫的文字,不是我的讀書筆記,也不是我的讀書感悟,而是我嘗試著忘掉書中的內容,根據書單寫寫我收穫了什麼。

——收穫,就意味著是留在腦海里的,不是留在筆記上的。

開始讀書的第一天,也就是六月一日,我讀完了第一本書《把時間當作朋友》,作者,李笑來

讀完這本書,我的收穫有幾個點:

第一,往往能做成事的人,並不一定是有絕好的秘訣和方法,而是把最簡單的方法重複了無數次,做到了極致

我在寫作課上也講過一點,寫作這件事本身並不是最難的,難的是能夠一直寫下去。前些天有同學問我說,「超哥,為什麼你想問題總是和我們不一樣呢?」我半開玩笑的回了一句:「讀的書多了,還是有一點好處的。」

就拿學英語來說,我也曾向英語學的很溜的人取過經,給我的建議大都是積累辭彙,然後,多練多說。

我承認,在當時我的內心裡有一個比較妄念,這個妄念就是我希望通過尋找到某種方法,然後可以避開去背該死的辭彙。

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畢竟沒有一個人在不懂漢字是什麼意思的情況下,就寫好一篇文章。

很多時候,我們存在的問題,並不是方法不管用,而是沒有運用好方法,太過急於求成了

第二,學會記錄,記錄是一個好習慣,而且具有不可小覷的力量

如同花錢,時間的消費也是需要記錄的,不少人做事總是感覺很忙很忙,可最後會發現好像也沒忙出啥,其中的一個原因是沒有記錄。

人的主觀記憶和事實總是存在偏差的,而且偏差還不小。你常以為自己的錢不夠花,是因為自己太愛吃零食,你稍加記錄,你也許會發現,你花錢最多的地方有可能是話費、買衣服和請客。

你常以為時間不夠用,是因為事情處理起來太麻煩了,需要你做很多的準備,需要上網找很多的資料,可你稍加記錄就會發現,你的時間很可能是浪費在看淘寶、聊天上了。

記錄的一個好處就是,你明確的知道你做某件事花了多少時間,那些時間是屬於浪費的,下一次你會避免在同一個地方犯錯,因為你已經明確的認知到,做什麼才是真的浪費時間

緊接著我看完的是三本理財方面的入門書籍,分別是[德]博多·舍費爾所著的《小狗錢錢的人生整理術》以及水湄物語的《跟錢錢學理財》和《三十歲前的每一天》

其實,看完這三本的時間循序已經被我打亂,下面的內容我也就按書單來寫吧,沒有時間循序的先後,只有我看完了什麼書。

看這三本書,我花的時間要少一些,其中《跟錢錢學理財》僅用了兩個半小時就結束了,而《三十歲前的每一天》一書,我在紅河到文山的路上讀完的,讀完這三本書,我的收穫有以下幾點:

第一,學會記錄,前面已經提到時間的消費,錢的消費也是如此。

記錄不代表你是守財奴或是小氣鬼,實際上,記錄的最大好處就在於你有明確的信息來幫助你理財。

有一種消費屬於情緒消費,雖然每次不大, 可不加註意,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謂的情緒消費就是,你今天不開心,就想著買點吃的,讓自己心情好一點,實際上,你並不需要花這筆錢。

第二,在消費之前,問自己一個問題:這真的有必要嗎?

我買過不少物品,最後發現買了卻沒有真正的實用價值。我回家,經常可以看到我買的螺絲刀一類的工具,而且還買了不少。當時買時候,就覺得反正會有用,就先買,買了才發現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另一個角度來說,對於絕大部分人而言,錢肯定還是必需的工具,也就是說還沒到隨意多開支一筆錢並不影響生活的層面。那麼,在這個時候,就有必要問自己這個問題,以便於幫助自己節省並非很必要的開支。

第三,考慮好自己喜歡做什麼,然後再考慮你怎麼用它掙錢。

在生活中永遠不缺機會,往往缺的是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真的喜歡什麼。我做過不少的事,賣過電子產品、到中國小輔導機構上過班等,可後來我發現,做這些事我並不是真的喜歡去做,甚至是迫於某種壓力才做出的選擇,結果可想而知,我做得都不久。

而唯一讓我興奮的事,大概就是讀書、寫作、學習、講課。並且,我也一直在教育行業,這是我比較喜歡的一件事,而且也能掙錢,這是事實,也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

虛偽和幼稚的人才是最痛苦的,因為他們在一邊覺得商業很可惡、錢很俗的同時,又不得不靠商業和錢來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第五本書是《人生所有經過的路,都是必經之路》,作者,鬼腳七,我看到群里有夥伴並不是很喜歡這本書,覺得這本書一直在弘揚佛法。

我看了之後,我覺得並不是那樣的,說弘揚佛法是因為自己內心有執念。我不信佛,但我信因果,我也願意相信,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也都是需要信仰的,信佛本身也是一種信仰,有信仰的人一般都有幸福感

看完這本書我收穫的是一種心態,也對所謂的執念有了不一樣的理解,雖然我也有自己的執念,比如,幫助更多的人,比如,賺更多的錢。

其中的一個感悟是,生活是有多樣的,而不僅我們所想的以及我們所看到的樣子,生活都是過出來的。這句話可以這麼來理解:

當你急需用錢,你會發現你做什麼事,都需要賺到錢才行,所以你的生活就是一個金錢的世界;當你需要一份好的工作,你會時刻盯著招聘信息,你會覺得,這個世界就是一個被招聘信息充斥的世界。

簡單的來說,你以為某樣東西很重要的時候,其實並不代表它是絕對重要的,重要是相對的。對於饑寒交迫的人來說,學習再重要,也沒有解決溫飽重要。

我想要說的是,其實每個人都可以試著去放下自己當下的執念,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換一種心態去生活。比如,上班的時候,就專註於做好工作,下班后,你可以寫作,你可以約朋友一起嗨,你還可以參加都中活動,不管你做什麼,你接觸的越多,你的世界就會越開闊、越精彩、也越是有意思。

我第一次了解巨嬰這個詞實在老霧的文章看到的,而武志紅的《巨嬰國》一書,是有一次看到有同學分享心得,於是才來了興趣,這是我本月讀的第六本書。

可就如我看書後分享感悟時說的,這本書我真沒法靜下心來細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不是很喜歡這本書里的表述,即便現在我也無法進行看完五年前我看的心靈學書籍,這大概是自己也寫作的一個原因,總有些表述方式自己是不太能接納的,這和書的價值沒有關係。

所以最後我並沒有完整的看完了本書,而是找了好幾篇筆記和摘要學習玩的。

——我的理解:巨嬰,就是年齡是成人的年齡,但是內心就像一個小孩,比如,執著於對錯,對人對事非黑即白。

在我看來,巨嬰的本質在於認知沒有提升

說到第七本書,我就忍不住說點故事。幾年前就聽不少朋友說《拆掉思維里的牆》是一本極好的書,可我一直沒有去看,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在看書方面還比較木訥,總是要看不少的書,才能夠理清某個問題,想明白某件事,而且原來看書側重內心的感覺——這種感覺只有文學類的書籍才能帶來。

2015年我第一次嘗試用掌閱讀書,註冊后,恰好免費送了《拆牆》一書,恰好手頭上沒有什麼書可讀,也就看了,沒曾想,越看越有滋味。

看完后又一直拖,直到這個月才看完《拆牆》作者的又一個本書——《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作者,古典

我做過一年的人生規劃工作,對人生規劃有自己一個淺層的體系,所以看這本書時,我看的要粗糙一些。

這本書有不少值得體味的觀點,主要是職業生涯規劃方面,我收穫的有兩點:

其一,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做選擇,並過著自己所選擇的一生問題是有不少的人害怕失去,害怕付出,而選擇本身就意味著要有付出,要有代價,這是不可置否的,而不少人卻沒有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

在做選擇時,在書中提到一個點,就是付出自己最能付出的,換回來自己最重要的,就是最好的選擇,可以說這是一個方法論,不會理解的人,大概又會以為這是雞湯。

其二,相信時間的力量,相信功不唐捐,總的來說,就是你所走的每一步都不會白走

有不少人都怕走彎路,殊不知,怕走彎路是一種直線思維,一種固化認知,做人生規劃和職業規劃也是如此,做這些不是為了不走彎路,而是儘可能的避開不必要的彎路而已。

每天進食的本質也並非是為了要長多高多大,而是為了提供生命必須的能量,這些能力雖然沒有直觀的呈現出我們長高了多少和增了多少體重,但你不能說每天的進食是沒必要的。

有一句話不是說了嗎?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功不唐捐說的就是,你現在所做的付出和努力,雖然不能直接當下就給予你回報,但長時間看來,是不會白白努力的,要不然,上學這麼些年不就都瞎了嗎?再者說,你肯定也聽過不少明星的辛酸史不是?

第八本書是李響的《響聊聊職場》,《職來職往》這個節目我不知道多少人喜歡?反正我是挺喜歡的,偽類的喜歡,因為我至今沒認真的看過多少。

不過這次看完了聊職場一書,也算是小小的彌補了這個空。本書是通過記敘故事來展開的,閱讀起來比較輕鬆。

讀完本書的收穫有:

第一,工作是你的飯碗,敷衍工作,實際就是敷衍自己。

見過不少人高談闊論不將就,要活出最好的自己,再看看,就會發現有不少人一直都是將就的活著,工作也是如此。

哪些在你看來混得好的人,絕對不是混著過的,而且在你混的時候,他們都很用心的做事。在職場中也是如此,每個人做事走不走心,願不願意承擔責任,基本決定了你吃多少飯,所以,在羨慕別人收穫的比你多的時候,更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是,你付出的比別人多嗎?

第二,剛步入職場,可以用自己的身份做擋箭牌,但一定不能用自己的身份當作借口。有不少人總是說,我是實習生,我剛剛來,這件事我不會做,你幫我搞定吧,這是拿身份做借口,遲早是被淘汰的。

做擋箭牌怎麼做呢?同樣是不會處理某件事,你主動的問別人怎麼做,讓別人教你,指導你。因為你的剛來的,大家都不會太介意,這就是擋箭牌,你可以大膽的學。

第三,不是你想要什麼,而是什麼才是你該得到的。有一個痛處就是,每個人都習慣放大自己的付出。這就往往導致心理失衡,明明是同一批進入公司的,為何別人都升職加薪了,自己還是在老地方?

想不明白,要麼辭職,要麼就去要求升職加薪。如果因為自己不走心,工作沒做好,導致沒能升職加薪,辭職便是很蠢的做法,典型的巨嬰。反過來說就是你的先做到,才有資格要求和得到。

第九本書是徐小平的《騎驢找馬:郵箱里的燈光》,這是一本人生規劃類的書籍。我相信一句話,注意力在哪兒,結果就在哪兒。

在我看來,幫助身邊的人分析問題,給出適當的解決建議或規劃方案是一件相比較容易一些的事,可在不少人看來,這就真的好難,原因就在於自己是否在這方面下過功夫。

這本書的重點歸納起來就一句話:接受教育的同時,還要有就業意識——職業中心論

這是一本規劃的書籍,其價值不用多說,我看完之後收穫也很大。簡單的分享兩個點,如下:

第一,教育就業中心論和教育謀生論,是教育的真理之一。這句話的意思是,每個人在接受教育的時候,不僅是為了提升修養,還要有一個明顯的目的——就業、謀生。

很多人看來這很功利,很膚淺,殊不知這是被忽視的真理。一個人,飯都吃不飽,又怎麼來談奉獻、談付出呢?很多人之所以畢業之後感到迷茫,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忽略了就業問題,或者說對就業、謀生這個問題不夠重視,只是直到畢業要找工作,卻從來沒有深入了解和思考過,到底要找什麼工作。

趁還沒畢業,請多花點時間考慮畢業就業的問題吧,這肯定虧不了你的。

第二,升學、留學以及考證無意識。這也是當下教育最明顯的一個弊端,有不少同學之所以考證、考研不是因為有什麼目標,而是因為大家都在考。我靠,「大家都……所以我也……」這是無意識的表現,我就想不明白,這也能成為一個人做事的理由?

不是考證、考研的都有錯,絕不是這樣的,而是在你做這些選擇和開始做這些事之前,要有自己的一個目的。別人考證是為了某個具體的工作,而你考證是因為別人在考,你不覺得這很荒唐嗎?

對於那些迷茫的人,我想說一句:找個時間讀幾本人生規劃類的書,先搞明白自己迷茫的問題,這叫磨刀不誤砍柴工

最後三本是霧滿攔江《神奇聖人王陽明》、《三國真英雄曹操》、《杜月笙:人心至上》

一看就明白,這是三本是寫歷史人物的書籍,我很少讀這類書,我是以心學、人性的角度來讀的,對於收穫,還真有點不好談。

培根有言曰: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讀這類書,其中一個收穫就是你能夠更清楚的去認知一些事情,更懂得理智的去分析一些事物。

不瞞你說,我上個月還真花了幾百塊錢,買了十多本霧滿攔江的書,當然,我還讀度陰山的。這三本書的收穫我不多談,主要是我談不來,我把《神奇聖人王陽明》一書中,最後的幾句話摘錄分享如下:

智慧與思想,是無法繼承的,甚至連對身邊人熏陶的功能都不存在。

思想與智慧,無法複製也無法承傳,那是因為智慧思想是完全個人化的思維運作,是單獨一個人不停地採用探究式的思維模式,對自己的大腦的個性化開發。

這種開發的過程就是智慧思想的本身,而智者所能夠表達的,往往是智慧與思想的最終結果,但這個結果既不是思想也不是智慧,最多不過是思想與智慧的行進方向而已。

以上便是我六月的讀書總結,寫了五千多字,如果能給你帶來一點思考和收穫,別忘了分享,我一直說的一句話就是:好東西,我們一直在分享。

文 | 張宗超

愛讀書|愛寫作|愛學習|愛思考

寫人生規劃|職場|自我成長的年青作者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