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漲姿勢】端午到底為了紀念誰?這些「真相」你知道幾個?

為什麼我們不說「端午快樂」

端午到底是不是紀念屈原

一起來聽專家解密端午節的那些「真相」

為什麼不說「端午快樂」?

復旦大學民俗學教授鄭土有表示,端午節即農曆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開端,古人形容此間「惡月惡日」「五毒盡出」,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在這一天,通常是一吃、二拴、三采。一是吃「五黃」,即名稱中帶有黃字的食物,寓意「青黃不接」的時候「接起來」;也有飲雄黃酒的習俗,古語曰「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二是要拴葫蘆、掃把,掛五毒圖。三是采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門上。民間還有給孩子戴五彩繩、掛小辣椒、穿老虎鞋,在孩子頭上寫「王」字等習俗。都有驅除災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裡面。

從這個角度說,端午節可謂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節點,類似於今天的「公共衛生日」。因此,說「端午祥瑞」「端午安康」,顯然就貼切得多。

端午節到底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的別稱已多達二十多種,端陽節、重五節、菖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紀念屈原日。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端午節因屈原之死而有了濃烈的悲壯色彩和「祭祀」風俗。其實,它也是另一位古代英雄伍子胥的紀念日。

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馬曉坤表示,當年吳王夫差罔顧輔臣伍子胥諫言,反而聽信奸臣挑唆,賜其自殺,並於五月五日將其屍體投入江中。由此,伍子胥成為民眾在這天必須追思的冤魂。

在南方一些地區,端午還有「盡孝日」的意思。馬曉坤說,東漢年間,十四歲的曹娥小姐因父親溺江而亡,沿江哭尋,因不見屍首而投江自盡。父女倆的屍體在五月初五那天浮起,曹娥的兩手竟從背後抱住父屍。因此,曹娥被譽為「孝女」典範,被鄉民所懷念。

同時,端午也是古老的亡靈紀念日之一。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中心教授朱大可稱,世人要在這天悼念那些不安的鬼魂,祈求它們離去。這個亡靈紀念日後因佛教傳入而發生位移,被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替代。

「端午的初始功能,在歲月侵蝕中變得曖昧不清,只有在門上懸挂菖蒲、艾草、石榴和胡蒜等的祛邪風俗,還約略暗示著它與鬼魂的關聯。」朱大可說,菖蒲葉片狀如寶劍,方士們稱其為「水劍」,后又引申為「蒲劍」,據說可斬各種妖魔鬼怪。

「民眾一方面小心翼翼地勸慰冤死的亡靈,一方面又大張旗鼓地驅除惡鬼,這種方式構成了端午習俗的真正母題。」朱大可說。

端午「南賽龍舟」,北做甚?

南方許多地區,都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吼一聲,鑼鼓喧天;划一槳,歡呼雷動;彩旗飄舞綵球騰空,鞭炮齊鳴喜慶熱烈……

那麼,北方人民在端午會做什麼呢?民俗專家說,在北方,端午射柳、鬥草、打馬球,同樣十分富有運動精神。

什麼是射柳?明朝有人曾記載了一種射柳的「玩法」——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射柳是可以從清明節一直「玩」到端午節的經典項目。連明朝永樂皇帝都對此念念不忘,在《宸垣積略》中寫道:「明永樂十一年五月癸末端午節,車駕幸東苑,觀擊球射柳……十四年端午節亦幸焉」。

小朋友們則以「鬥草」為樂了,說白了就是「拔草根兒」。把堅韌的草根或者葉根,交叉相勾,然後同時拉扯,看誰的根更粗長……關於鬥草,白居易寫過《觀兒戲》:「弄塵復鬥草,盡日樂嬉嬉。」

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嗎?

吃粽子顯然不只為了紀念屈原。專家解讀,「粽子」,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的節慶食物。南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著人們在夏至要吃粽子的習俗。

美食、美景、詩詞歌賦,構成了人傳統佳節的氛圍。微信公眾號「寶寶念詩」創辦人、上海江東書院創始人韓可勝說,在元宵節、中秋節,好詩詞特別多,一輪明月就足以誦詠不絕。而其他節日的詩詞歌賦就相對較少了,而端午節的詩詞更少。對詩詞愛好者來說,一首蘇軾的《浣溪沙·端午》聊表慰藉:「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承載著家國情懷、融入了真情實感、從歷史長河中走過來的「粽子」,味道也越發豐厚起來,成為人們紀念和懷念的重要載體。

如此看,說端午節是「粽子節」,其實也無不可。

  • 避免吃涼的粽子,最好加熱后再吃。未經過真空處理的粽子,保質期較短,最好在4天內吃完。

  • 要控制好食用量,粽子應作為主食而不是零食。一個普通的肉粽,熱量約400卡路里,且粽子黏度高、不易消化,一天最好不要吃超過3個。

  • 有高血脂、腸胃病、膽結石、膽囊炎和胰腺炎的人,最好不要吃肉粽、蛋黃粽等脂肪、膽固醇含量過高的粽子,可少量食用豆沙粽、小棗粽、南瓜粽等。

  • 高血糖人群要少吃甜粽,尤其要避免蘸白糖的吃法,因為蒸熟的糯米是高血糖指數的食物,可少量食用雜糧粽或八寶粽。

  • 吃粽子時可搭配青菜和水果沙拉。尤其是消化能力較差的老人和小孩,不能吃得太急。

  • 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吃粽子后不要吃西瓜等含水分多的瓜果,以免造成腹瀉或腹痛。

發布君

那麼我們客家人在過端午節的時候有什麼習俗呢?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舊時客家人認為是避邪驅惡的節日,不僅要在屋前屋后懸挂鎮邪之物,也要隨身帶上各種避邪物品,以圖趨利避害。這些物品林林總總,盤點起來還真是不少。

佩戴五彩縷。五彩縷又叫五色絲、長命縷、續命縷、延年縷、長壽線等。五彩縷就是用五種顏色的絲線編在一起,象徵著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蘊含著五方神力,據說能夠驅除邪魔。其方法頗為講究,端午節的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上五色線以保安康。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因為,扔到河裡就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

佩戴香包。這是很流行的一種習俗,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柰、甘松等製成),佩戴在胸前,香氣撲鼻。戴香包頗為講究,老年人一般喜歡梅花、菊花、桃花、蘋果、荷花,或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圖案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猴子上竿、鬥雞趕兔等。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早就精心製作好香包,趕在節前送給情郞。

佩戴艾虎。古代認為虎是神獸、獸王,可以鎮祟避邪,保佑安寧,選用端午節期間的艾葉剪成虎的形狀,婦女把艾虎佩戴在發簪之上,男士則貼在身上。

掛艾草、菖蒲和黃葛藤。艾草含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且祛寒濕功能,代表招百福。菖蒲是「天中五瑞」之首,也是一種中藥,它葉子長長的像一把劍,菖蒲根能提煉出精油,具有提神、通竅、殺菌作用。黃葛藤也是一種中藥,可祛毒、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每年在端午節前夕,人們到野外采來艾草、菖蒲和葛藤蔓,用紅紙捆成一把,插在門前,俗稱「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妖,黃葛藤菖保平安」。

發布君

這些端午習俗,在贛閩交界之地的客家人中仍完整保留;而在梅州,只有掛艾草菖蒲和黃葛藤一直流傳下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