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關於 Facebook 對幸福感的影響,科學家做了這些研究

編者按:社交網路對人的影響一直是一個無法辨明的問題,就像虛擬網路與現實網路是相背還是相擁一樣,眾說紛紜。本文作者Jenny Chen在」 Everything We Know So Far About How Facebook Affects Your Happiness」一文中分享了其對於Facebook親身經歷過的愛與恨,並認為虛擬網路對人的影響取決於一個人的使用態度和方法。

我對Facebook的感情很複雜,「點贊」「愛」和「哇喔」的按鈕以及如商場里經常面出現的紅色通知使我的心情每天都在上下波動,讓我由開始的喜歡轉向自我責備和滿懷嫉妒。但是不再使用它卻是一件難事。第一次,我找人幫我重設密碼,但過了一個月後就請求他告訴我密碼。第二次,我嘗試停用自己的賬號七天,我只堅持了三天。

這種狀態絕對不正常,我也不是唯一一個認為Facebook對自己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的人。近幾年,研究人員通過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使用Facebook可能和心情不快有關。在今年早期出版的《流行病學》雜誌上,研究人員分析了由蓋洛普小組社交網路研究在2013、2014和2015年開展的面向超過5000名研究對象的Facebook使用情況,並將其與個人自我報告的健康水平作對比。結果表明:Facebook的使用與人們近幾年整體健康水平,尤其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滿意度方面下降密切相關。

儘管這不是第一個提出了Facebook可能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的研究,但卻是目前為止證據最充分且通過縱向對比分析Facebook影響的一項。「這與不斷出現的事實相符,」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克羅斯認為,「同時也是一個很難解答的謎題。」

有害?

在2013年,克羅斯發表了一篇有關Facebook如何影響年輕人健康水平的論文,被廣為引用。在論文中克羅斯通過一個特殊方法測試參與者使用Facebook的感覺、使用頻率、以及在狀態發布后與現實世界的交往狀態如何。克羅斯解釋說,實時搜集反饋是為了盡量避免時間越長而導致的記憶和感覺的不準確性。即使這項研究只有82個研究對象,但是研究發現了人們在一段時間內使用Facebook越頻繁,他們的感受就越糟糕。此外,在為期兩周的實驗時間內研究對象使用Facebook越頻繁,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就會持續走低。

克羅斯的研究為那些已經開始懷疑社交對人的影響的社會科學家提供了更多的證據:互聯網即使為我們提供了更方便且更易於連接的生活,它也為我們的心理健康敲響了警鐘。1998年,卡耐基梅隆大學的一名研究人類與網路關係的心理學家克勞特,開啟了互聯網對於社交和心理影響的研究。該研究是基於169名研究對象頭幾年上網情況,研究發現在網路上花費的時間越長,人們在現實中交流的時間則越短,且現實中的朋友更少,並伴隨著孤獨感的增長。

自那時起,研究者在Facebook的使用群體中也發現了相似的趨勢。2015年,丹麥的一個研究團隊要求1095名研究對象在一周時間內停止使用Facebook,研究發現這些人的注意力、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得到極大提升。與此同時,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對1787名年輕人進行調查,發現他們使用社交媒體與抑鬱狀態具有相關關係。活躍的社交媒體使用者比最低頻使用者的抑鬱指數相差2.7倍,雖然該數據會受生活質量、家庭收入和教育水平的影響。

但是距得出結論還很早。很多研究人員並不能確定他們的研究發現是否能用來解釋抑鬱和孤獨的人更傾向於使用Facebook。畢竟,相關性不代表因果性。即使一些研究通過研究個人情緒在使用Facebook后發生了何種變化,但是離下定論還為時尚早。

有益?

與此相對應的是,許多研究表明使用Facebook對人的身體健康有益,這使情況變得愈加複雜。2007年,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使用Facebook會增加學生的「社交資本」。兩年後,來自德克薩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而證實了這些發現,使用Facebook不僅會增加學生的生活滿意度,而且會提高公共事件和政治事件的參與度。

與此同時,在2013年有關研究結果反駁了Facebook等虛擬社交會影響現實社交的言論。兩項小型研究表明一個人在Facebook上的關係數量和質量與現實生活中的情況相關程度低,抑鬱和焦慮的程度與Facebook上的好友保持聯繫的相關性也較少。這些發現在2014年被一項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研究證實,這項研究基於339名成年人的社交網路積極性行為,研究發現他們對於社會支持、社群意識以及生活滿意度在上升而不是下降。

其他研究發現使用Facebook可以引發懷舊情緒,這種情緒能夠增加人的歸屬感和接納度。2013年,英國的相關研究發現回憶自己發布的帖子和圖片具有自我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對於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而言。

結論

所以我們是否能得出Facebook對於我們來說是好還是壞的結論?仔細思考就能夠發現這個問題本身太過寬泛,因為答案取決於人們如何使用社交網路而不是他們是否在使用它。近幾年,研究者發現了多種影響因素:對線上朋友了解的程度、在Facebook上如何展示自己、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使用Facebook,這些都會影響結論的產生。

但是毋庸置疑,Facebook通過點贊、圖片展示等方式增加了社會性的比較。2014年發表的小型研究發現,經常使用Facebook的人更有可能與那些看起來比他們過得好的人進行比較。但是這個現象也可能取決於你的社交網路中的朋友是哪種? 201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一個人對於Facebook好友的了解程度越少,他們就更會覺得這些朋友活得更開心且生活得更好。

這種趨勢反映了一種「符合偏差」現象,即我們對於一個人的生活狀態的認知是基於已經知曉的信息,在Facebook中則是基於他們的更新狀態和圖片分享。所以,我們尤其對那些不了解的人們存在這種偏見。

有趣的是,那些在Facebook上為自己的生活畫上美好圖景的朋友,可能會比那些寫下自己情緒低落時刻的朋友會更不快樂。肯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在網路上更坦誠表達自己的人更有可能體會到幸福感,並覺得自己得到了虛擬網路上的支持。

一些研究表明,人們如何使用Facebook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來自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要求學生記錄其社交媒體使用情況以及他們所感受到的來自朋友們的支持。研究發現,那些在Facebook上更活躍的人,如提供意見、表達同情、或者邀請人們參加新組織的人比消極使用者更能感到幸福感和社會滿意度的增加。克羅斯和他的同事們要求80名大學生在實驗環境控制下以積極和消極兩種方式使用Facebook,那些只是簡單瀏覽而不去分享或做些什麼事的人在實驗結束時會感到更糟糕。但是,克羅斯認為即使這些證據有力的證實了消極的Facebook使用行為會消極的影響人們,但是人們仍然無法說清社交網路對於積極使用者的影響:「總的來說,目前的研究各抒己見,我們需要對此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雖然Facebook的影響研究比研究Facebook本身來得瑣碎,但是克羅斯認為這對於父母、教育家和消費群體理解這種交流形式如何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則非常重要。「我們在上千年的時間裡通過擁抱和親吻進行交流,突然之間新興技術改變了彼此交往的方式,」他說,「一些人耗費更多的時間在線上,而這對於人們的餘生以及他們如何感到幸福都會產生影響。」

自從最近一次我嘗試退出Facebook,我與它的關係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上面一些研究提到了一些原因:我會積極的與朋友互動而不是單純瀏覽消磨時間,而且我也試圖在自己的狀態中展示不同的生活狀態。雖然我不會冒失地承認自己愛上了這個社交媒體平台,但至少我會為它點個贊。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