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創投簡史》第一章 第三節:外資機構長驅直入

第三節外資機構長驅直入第一批最重要的互聯網公司幾乎全部誕生在1998年—1999年,這是互聯網偉大而光榮的時期。而當時,誰也不曾想到,日後互聯網的超級巨頭們正在悄悄萌生。的創業投資者以及私募股權投資者也在此時開始活躍。

第一批最重要的互聯網公司幾乎全部誕生在1998年—1999年,這是互聯網偉大而光榮的時期。而當時,誰也不曾想到,日後互聯網的超級巨頭們正在悄悄萌生。的創業投資者以及私募股權投資者也在此時開始活躍。

1994年4月20日,通過一條帶寬64kbit/s的國際專線,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這成為了互聯網時代的起始點,後來這一天被稱為互聯網誕生之日。隨後,原郵電部正式向社會開放互聯網接入業務,互聯網服務供應商(ISP)如瀛海威等開始出現,互聯網創業浪潮
漸起。

這年底,馬雲第一次聽說互聯網。1995年初,著名的美國之行后,躊躇滿志的馬雲迅速開啟了互聯網創業的腳步,他和妻子、朋友湊了兩萬元,成立了專門給企業做主頁的杭州海博網路公司,網站取名「黃頁」,成為最早的互聯網公司之一。不過剛起步的黃頁業務開展得並不順利。當時的馬雲與其說是總經理,不如說是個推銷員。那時大家還不知道互聯網為何物,很多人將馬雲視為到處推銷黃頁的「騙子」。

1996年11月19日,第一家網路咖啡屋「實華開網路咖啡屋」在北京首都體育館附近開門迎客,隨後「網吧」這個新名詞也迅速被人們所熟知,互聯網在大陸開始普及。

到了1997年底,黃頁的營業額不可思議地做到了700萬元!此後,隨著互聯網在的升溫,黃頁在一夜之間冒出了許多競爭者。

1996年,留美歸國的張朝陽在《連線》雜誌專欄作家尼葛洛龐蒂、創業投資家愛德華•羅伯特和邦德給的22.5萬美元的投資支持下,成立了愛特信公司,這是首家以創業投資資金建立的互聯網公司。1998年2月25日,愛特信正式推出其品牌網站搜狐網。1998年4月,愛特信公司獲得第二筆創業投資,投資者包括英特爾公司、道瓊斯、晨興公司、IDG等,共220多萬美元,同時愛特信更名為搜狐。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報》社主辦的人民網正式上線,這是開通的第一家中央級重點新聞宣傳網站(2012年4月27日,人民網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1997年6月,26歲的丁磊在廣州創立網易公司,註冊資本50萬人民幣,員工3人,辦公面積只有8平方米。1998年2月,第一個全中文界面的免費郵件系統誕生,僅半年時間內註冊用戶高達30萬戶,此時各大公司紛紛致電丁磊,要購買網易免費郵件系統,這就是網易賺取的第一桶金。1998年5月,網易在CNNIC的年度最佳網站中排名第一,成為中文互聯網排名第一的網站。丁磊後來回憶說:「這之後,華爾街的投資人就在我們門口排隊了,他們搶著要給我們錢。那時候是1998年年中,我們公司才10個人左右。」

1997年9月,30歲的王志東集結了做軟體開發最牛的一群人,成立了四通利方,並且成功吸引了後來創業投資領域最著名的一對兄弟——馮波馮濤,以40%的股權換回了650萬美元的投資。1998年10月20日,原四通利方論壇改為四通在線,宣布推出網路門戶站點;同年12月,四通利方收購台灣華淵資訊網,二者合併后推出「新浪網」。

1998年6月,互聯網用戶首次突破百萬大關,達到106萬戶。此時,創業投資的環境開始改善,互聯網企業的融資路徑逐步明確,這一切預示著互聯網的第一次發展熱潮即將到來。

1999年2月,馬化騰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令OICQ上線,誰也不會想到,僅僅9個月的時間,OICQ用戶就突破百萬;不到1年,用戶暴增至500萬。伴隨不斷增加的龐大用戶群,OICQ需要更多的伺服器去支撐,但此時騰訊公司賬面上只剩下1萬元現金了。怎麼辦?在開源無望的情況下,此時的馬化騰只有兩件事可做:一是增資減薪,二是把騰訊賣掉。

股東們一致同意把股本從50萬元增加到100萬元,於是騰訊五虎(馬化騰、張志東、曾李青、許晨曄、陳一丹)不僅咬牙將薪水減半,還增加了個人的資金投入。可這些都只是杯水車薪,尚不足1歲的OICQ仍然面臨夭折的危險。相比增資減薪,把公司賣掉也許是一個更痛快的辦法。當時馬化騰的開價是300萬元,他與曾李青開始四處尋找願意出錢的人,據悉,起碼有6家公司拒絕購買騰訊公司的股份。其中有騰訊公司的房東——深圳賽格集團,時任賽格電子副總經理的靳海濤回憶說:「馬化騰找了我們好幾次,那個時候也沒有投。沒有投的原因是什麼呢?這玩意兒看不明白。當年如果投了,起碼增值幾千倍。」還有曾李青的老東家廣東電信,最終洽談收購也是無疾而終。除了深圳當地的企業之外,馬化騰等人還分別跑到北京和廣州,先後找了四家公司談判出售騰訊。對公司的估值,收購方最多出到60萬元,這連馬化騰等人預計的底線都未達到。

在出售公司不得其法之後,曾李青向馬化騰提議,換一批人談談。他說:「現在要去找一些更瘋狂的人,他們要的不是一家現在就賺錢的公司,而是未來能賺大錢的公司,他們不從眼前的利潤中獲取利益,而是通過上市或再出售,在資本市場上去套利。他們管這個叫 VC,Venture Capital,創業投資。」這是馬化騰團隊第一次聽到創業投資這個
名詞。

曾李青找到了劉曉松,劉曉松曾經給騰訊投過錢,鑒於此次騰訊要融的資金比較多,他就將IDGVC的熊曉鴿推薦給了騰訊(熊曉鴿和劉曉松同出自湖南大學)。之後熊曉鴿讓IDGVC深圳的總經理王樹負責此事。儘管還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但曾李青還是拿著數易其稿的商業計劃書,拉著馬化騰一同與王樹會面。這次會面最終讓IDG冒險決定投資騰訊,其中有兩個緣由:一是1999年3月,AOL斥資2.87億美元收購ICQ,而作為ICQ的模仿者,OICQ或許值得投資;二是雖然還沒有找到靠譜的商業模式和清晰的盈利前景,但OICQ確實已擁有龐大並不斷暴增的用戶群。

除了IDGVC之外,曾李青還通過中間人找到了李澤楷旗下的香港盈科數碼,雖然一度猶豫,但盈科也認可了騰訊的實力和前景,其在IDG最終拍板之後也同意投資。最終,IDGVC、盈科聯合投資220萬美元,各佔20%的股份,這是騰訊公司得以繼續生存發展的最重要的一筆創業投資。2000年初,投資協議最終簽訂(趕在了3月納斯達克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前)。這筆創業投資得之不易,完美的時機說明騰訊運氣上佳、如有神助,從容而波瀾不驚地渡過了這場互聯網業始料不及的空前劫難。

至此,日後長期稱霸互聯網界的四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網易、騰訊已建齊,互聯網正式走入門戶時代。

1999年3月,做「黃頁」並不成功的馬雲回杭州創辦阿里巴巴網站,註冊資本50萬元人民幣。加上馬雲自己,一起創業的一共是18個人,就是後來著名的阿里巴巴創業「十八羅漢」。彼時的互聯網領域裡的兩個主要商業模式是做新聞門戶和做搜索,而馬雲則是這些人裡面唯一做電子商務的,所以當時的馬雲非常不被看好。

1999年底,阿里巴巴獲得了高盛500萬美元的天使資金。當時引進這筆資金的人叫蔡崇信,此後他留在阿里巴巴擔任CFO一職,在阿里巴巴稱霸電商的創業史上屢立戰功。

這一時期,電子商務開始起步,互聯網不再只是消費平台,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電子商務獲得創業的機會,網商群體崛起。隨後,網路遊戲、網上銀行、網上教育等逐漸
興起。

1998年10月,周鴻禕成立了國風因特軟體有限公司。很快,一個用於中文域名指引的客戶端產品開發出來,這就是當時紅極一時的3721,此時公司的啟動資金告罄,周鴻禕急需尋找投資者,終於在四處碰壁后遇到IDGVC。

時任IDGVC合伙人王功權林棟樑,儘管並沒有看懂周鴻禕的商業模式,但還是在1999年6月給3721投資了25萬美元的種子資金。2000年,3721進行了第二輪融資,獲得萬通投資集團、IDGVC以及歐洲CIV三家共200多萬美元的風險投資;2002年,3721獲得日本創業投資巨擘集富資本1000萬美元的第三輪投資;2003年,周鴻禕將3721以1.2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雅虎。這算是最早的一個以併購的形式退出的案例,不過失去3721一直是周鴻禕心中不可言說的痛。

1999年11月,陳天橋夫婦與弟弟陳大年一起創立盛大。最初的盛大隻是一個卡通網站stame.com,目標是成為「網路版的迪斯尼」;3個月後,盛大獲得中華網300萬美元的投資;儘管堅持了兩年,但卡通這條路並沒走通。2001年,陳天橋決定背水一戰,全力轉向網游,後來遊戲成為盛大最著名的標籤。

1999年底,身在美國矽谷的李彥宏看到了互聯網及中文搜索引擎服務的巨大發展潛力,抱著技術改變世界的夢想,他毅然辭掉矽谷的高薪工作,攜搜索引擎專利技術,於 2000年1月1日在中關村創建了百度公司。

在這段時間,毫無疑問IDGVC投資的案例最多。不過,除了熊曉鴿和IDGVC,當時還有一些外資投資人和投資機構非常活躍,比如徐新。1995年,徐新進入香港當時最大的本土券商百富勤,在內地還沒有人喝瓶裝水的時候,百富勤參與了對娃哈哈的投資。1999年,在霸菱投資期間,徐新以600萬美元入股網易,同樣在1999年,徐新作為天使投資人投資中華英才網並擔任其董事長。

當時,在國內私募股權(PE)投資公司還是鮮為人知的概念,但是最早的一批PE投資人已經開始嶄露頭角。

在國外,20世紀80年代,世界私募股權業已經進入高速發展期。1985年,由彼得•彼得森和斯蒂芬•施瓦茨曼共同創建了黑石(Blackstone),依靠私募股權投資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為美國最知名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這對於當時正在世界銀行工作的吳尚志觸動很大。

「當年黑石起步也是很難的,跑了二十幾家投資人,就一家出資;但是這些年為什麼發展這麼快,是由於它創造了可預測的回報。」在很多年後接受《財經》採訪時吳尚志總結道。和吳尚志一樣,很多金融從業者都受到了黑石等私募股權機構快速發展的衝擊,比如謝國忠閻焱等人都受此影響而選擇投資作為自己未來的職業。

1993年,吳尚志辭去世界銀行的高薪工作回到國內,開始募集基金,不過並不順利。1995年,中金公司成立,作為總裁的林重庚來找吳尚志,希望他去中金公司工作,吳尚志接受邀請,並選擇了中金公司籌備中的直接投資部。在吳尚志、洪榮興、焦震等人的率領下,中金公司直接投資部很快投資了移動、新浪網、鷹派陶瓷、南孚電池等項目,主導投資總額達2億美元。

華平亞太區主席孫強也可謂是國內私募股權投資業最早的奠基人之一。1994年,全球最大的股權投資公司之一的華平投資集團(Warburg Pincus)落戶香港,當年6月,孫強離開高盛,來到華平投資。這是一個相當具有前瞻性的決定,因為這個轉行牽涉到孫強的工資被降低一半,而且要損失半年的獎金和放棄很多只有在美國一流投資銀行才有的優惠待遇。而這也基本是當時第一批海歸投資人共同面臨的選擇。1995年下半年,孫強帶領華平作為最早的外資股權投資公司之一,進入了市場。

1999年,即將從清華畢業的倪正東和他的幾位同學成立了清科公司,並籌備舉辦了第一屆創業投資論壇。這次論壇幾乎聚集了當時絕大部分活躍的VC、PE機構投資人,後來,倪正東談到2001年的這場論壇時說:「當年的論壇總共只有150人蔘會,但正是在這150人中,很多人成為了日後創業投資以及私募股權投資界的翹楚,包括孫強、熊曉鴿、徐新、閻焱、吳尚志、汪潮湧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