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文科生和理科生共讀一本科普書,他們分別怎麼說

本期「評審團」欄目,是書評君難得組織一次的「理科」主題——關於引力波和引力波發現的新書《引力波》。

引力波的發現,是近年來少有的讓文科生和普通大眾也曾興奮起來的自然科學新聞。這一被視為未來諾貝爾物理學獎有力角逐者的科學發現,能夠維持它的「熱點」特性嗎?關於它的這本新書,是否能讓普通讀者看懂?又是否能夠讓讀者們得到自己所期待的內容?

一起來看看我們的幾位評審員怎麼說吧?書評君挑選出的這幾位評審員,學科背景各不相同,於是他們的感受,也自然是有同有異。

然後,歡迎大家持續關注「評審團」,我們將不間斷地為大家送上最新鮮的閱讀體驗。書評君期待,在這個新欄目下,向所有人提供關於閱讀的優質評價,也同新的優秀「書評人」共同成長。

The Jury of Books

評審團

本期書目

《引力波》

評審員

001

城南(90后帝都媒體人,

我既要星辰大海,也要廚房與愛。)

14億年前的聲音,在這一刻被我們聽到

幾十億年前,兩顆巨大的橫行沿著軌道繞對方運行。隨後,它們相繼死亡,形成了兩個黑洞,並且在一望無際的黑暗中繼續繞對方旋轉。幾十億年的時間裡,它們保持旋轉,它們也不斷靠近,直到在14億年前,它們發生碰撞,永遠的合併在一起。在碰撞前的200毫秒里,它們朝宇宙發射出極其強大的引力波。這段引力波,是他們來過,存在過,毀滅過的證據。

在引力波向地球傳來的14億年裡,地球也不斷發生變化。當引力波途徑本超星系團時,地球上正是恐龍稱霸的天下;當引力波經過仙女星系時,地球進入了冰川時代;當引力波來到銀河系時,人類正在創作石洞壁畫;當引力波接近地球附近的星團時,蒸汽機打開了工業時代的大門,愛因斯坦通過嚴密的推理和計算,證明了引力波的存在;當引力波距離地球還有幾個小時時,在漢德福的引力波探測器進入了鎖定狀態;當引力波距離地球還有一小時時,在利文斯頓的引力波探測器也準備就緒;當引力波來到地球上空時,利文斯頓和漢德福的引力波探測器,在10毫秒的間隔里,相繼聽到了14億年前,宇宙傳來的聲音。

成功探測引力波,真是值得慶祝的狂歡,也是意義非凡的工程。當所有人都把鮮花和掌聲獻給了聚光燈下光芒璀璨的明星學者,但很少有人會在意,這輝煌成就背後的故事。在這項貫穿了14億年的漫長旅途中,有生命的渺小,有宇宙的浩瀚,有時光的飛逝,更有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為了科學事業前赴後繼,獻上一生的心力和才學。

要想通過一本書,弄清楚「什麼是引力波」,「探測到引力波有什麼意義」這樣的專業問題,對於非科班出身的門外漢可能非常困難,但要想了解引力波探測工程背後的故事,要想在億萬年的時間維度上,去感受人類為了夢想和科學所付出的汗水和心血,這本書卻一定是不能錯過。

科普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讓你了解其中的科學原理,有的讓你對科學充滿興趣,還有的讓你明白,科學事業上一點一滴的成就都來自不易。也許每一種方式都各有所長,但對於普羅大眾來說,最後一種方式的科普讀物,一定會讓大家在心中,對人類,對科學,對宇宙,充滿敬畏。


閱讀評分:8分(滿分10分)

評審員

002

楊晚晴

時空的琴弦,宇宙的故事

在我有限的閱讀經驗中,優秀的科普作品往往近乎於講故事。我想,這首先是因為,我們身處其中的宇宙本身就是一個宏大、幽微、跨度極長的故事。科普作品需要擷取史詩中的一片,娓娓道來,所以必然沾染故事的氣息;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人類除卻故事之外並沒法理解世界」(科幻作家劉宇昆語),對這句話,我深以為然。

以講故事的標準,《引力波》這本書堪稱優秀。一方面,它以簡潔形象的語言引領讀者進入故事的背景:「黑洞合併時,無數能量以……引力波的形式,不停地向四周傳播,時空受到擾動而泛起漣漪……引力波就像不需要物質媒介的聲音,在黑洞相互碰撞時,就會發出這樣的聲音」。

說實話,在閱讀本書之前,我最大的擔心是闡述引力波原理的過程會不會變成另一次對廣義相對論的冗長而晦澀的回顧。但,如你所見,本書最核心的科學原理闡述就集中在以上引文中。作者將引力波比作宇宙間的聲音,這是經得起細細推敲的:我們所熟悉的「聲音」是一種波,它的傳播需要介質;而引力波是時空的震蕩,是以時空本身為琴弦傳播的一種波。既然是「波」,既然能夠被調製和解調,那麼將其理解為宇宙的聲音也就不失熨帖而且直觀易懂了。你看,只寥寥數筆,作者就在科學原理的「失真容忍度」和普通讀者的接受度之間取得了平衡。於是,我們就這樣進入故事,迎接我們的不是高冷的數學公式,而是生動的「黑洞布魯斯」。

另一方面,本書擁有精緻的敘事結構。它以雷納·韋斯、基普·索恩、羅納德·德雷弗這三人的追索為主要敘事線索,在分散視點中逐步靠近探測「引力波」這一主題;當引力波「三巨頭」終於走到一起,合成統一的敘事線以後,故事並沒有歸於平淡,反而更加波詭雲譎:與政治力量的博弈、負面影響、管理模式上的分歧、三人的衝突與妥協……作者為我們呈現了一幕令人屏息的戲劇:在無數次的挫折、彷徨和自我懷疑以後,科學英雄們憑藉著對人類純粹理性的執著,走到了答案即將揭曉的最後一刻: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能否捕捉到相當於質子直徑千分之一的空間變化,捕捉到宇宙在數億光年之外演奏的美妙「布魯斯」?

現在,請你們和我一同踏上這趟探索之旅,見證大幕的開啟。


閱讀評分:8.2分(滿分10分)

PS:翻譯流暢,裝幀精美。勘誤一處:p198,大約30年前,基普與人打賭……他堅信這是不可能的(此處應為可能)。

評審員

003

娜狸狸

或許,我們的征程真的可以是星辰大海

關於引力波是什麼:

科幻小說把它幻想為大殺器,科普文章把它稱作為時空漣漪。當拿起本書時,封面上《BLACK HOLE BLUE》的原版書名,讓我眼前一亮。黑洞藍調,唯美比喻。

從16世紀伽利略用一架簡陋的望遠鏡觀察太陽開始,人類利用400多年來所拍攝的一系列靜止的太空照片,彙編成一部講述宇宙歷史的無聲電影。終於,通過引力波的成功探測,我們邁出了從默片走向有聲電影的新一步。

可惜的是,中文版書名只採用了《引力波》三字,雖直白易懂,卻少了幾分朦朧和意境。

關於引力波的探索:

做數學題時,常會有種錯覺,解題就該是瀑布式的,由上而下、精確制導。由因到果,定義、引理、定理、證明一樣不少、一絲不亂。而事實上,這有悖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對於未知事物的解題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它的周期可能會超過人的生命周期。從1916年愛因斯坦預言引力波,到2015年LIGO首次成功探得引力波,百年間多少曲折?

本書是一部關於引力波的編年史,也是期間湧現人物的紀傳。多線并行偶爾會讓人困惑,畢竟薄薄300頁文字無法復原全貌。但有幸一窺,約瑟夫·韋伯、雷納·韋斯、基普·索恩、羅納德·德雷弗等人的形象鮮活於紙上。有不光彩的失敗,有權力的紛爭,但是,依靠共同的願望,星星之火匯聚為附頁LIGO組織的數百人名單。這就是人類不滅的求知慾。

等待固然讓人心力憔悴,等待固然枯燥又乏味,可是等待是一種期待,當你最後等到你所想要的東西,那一刻,全世界都充滿了多巴胺。LIGO是幸運的,一曲藍調跨越了14億光年不期而至,僅僅8分鐘交互后又擦肩而過,如同明明之中註定的緣分,被人類捕捉,成就了本書HE的大結局。

引力波有什麼用?

首次探索得到,並不是引力波故事的結束。很多人會問,引力波有什麼用?我不知道。

或者換個話題,基礎科學有什麼用?讀過《三體》的人都會記得智子對人類基礎科學的鎖定,導致了全人類的絕望。歷史的軌跡告訴我們,每一扇新的窗口被打開,都會有令人稱奇的發現,只是我們還需要時間。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

或許,我們的征程真的可以是星辰大海!!!


閱讀評分:7.8分(滿分10分)

評審員

004

陳胖子一個電影專業的學生,

一本比較尷尬的書

一本比較尷尬的書籍,整體的觀看過程都非常尷尬。曾經期望他是一本對於物理小白的科普書籍,利用生動形象的故事讓人明白這一神奇物理現象的產生,但是閱讀完成後才發現這是一種類似於回憶錄小說一樣的以散狀人物視點和段落式事件來記錄「引力波」被發現的書籍,但是卻又參雜大量專業科學知識在其中.

讓我最為尷尬的是,我到底是該停下來去查閱那些名詞的意思,還是權當他們是一個名詞,專註於情節。如果對物理知識沒有一定基礎的愛好,那麼勢必閱讀起來沒有任何激動人心的剎那,也許人物會帶來,但畢竟不如閱讀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故事要好得多。


閱讀評分:5分(滿分10分)

PS:翻譯一般,閱讀起來並不是太流暢,人物與人物的對話一點都不口語,感覺像是國語配音的外國電影。

評審員

005

武陵人如果以石頭來比喻的話,

能夠穿越星際的,唯有引力波和愛

收到書的時候,即被封面上的這行字吸引,「能夠穿越星際的,唯有引力波和愛」。在宇宙某處,當兩個黑洞碰撞、合併,巨大的能量以引力波的形式向四周擴散,泛起漣漪。我們無法看到漣漪,觸碰漣漪,但如果引力波真實存在,就一定會以某種方式證明它的存在,如同愛,無法觸碰,卻真實可知。

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探討引力波的書,充滿科學術語和物理公式,讓人生畏。但縱覽全書,卻發現這其實是一本引力波編年史,書中詳實地介紹了科研人員對引力波的探測過程。雷納、基普、羅納德、韋伯……這一個個名字,所代表的是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對起源的追溯。書中寫道「科學研究是一個自我修正的過程,但它的周期可能會超過人的生命周期。」這也是本書讀完后,令我倍感震撼的一點。

以人類的生命來度量的話,宇宙接近永恆。人類的生命如此短暫,卻以精衛填海之姿去探索宇宙爆炸之初的聲音。從二戰到現在,每個時代都有人做著相同的事。對比現今浮躁的社會,快速的反饋機製成為了現代人的行為驅動力。金融、企管等專業在大學門庭若市,反觀歷史、地質、天文等學術類專業卻門可羅雀。「引力波三巨頭」之一的羅納德以夯實的基礎物理知識開啟了他創意的頭腦與靈敏的直覺,終其一生堅持自己要做的事,樹立目標,完善過程,不問功利。雖然最後羅納德罹患阿茲海默症,但他所傳遞的理念及對引力波探索的影響卻被世界銘記。

縱覽這些科學家堅韌品質的塑造過程,就不得不提到他們各自的成長環境及社會人文環境。戰爭、家庭、性格在方方面面地影響著他們的人生歷程及思考方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探索宇宙,是他們尋找人生終極奧義的途徑。再微小的行為都會留有痕迹,就像引力波,雖然看不到,卻在無邊黑暗中延展,在某一剎那被捕捉到。就像生命總會逝去,但生命歷程中所做的事,卻會以無法預知的形式在某一刻被感知。所謂永恆,不過如此。

人類在宇宙面前,不過滄海一粟。然而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必定已在宇宙中被記錄。也許在億萬光年之外,恰有某個生命體捕捉到了人類的蹤跡。就如書中所言,永恆是很長的時間,特別是對盡頭而言。


閱讀評分:6.5分(滿分10分)

終審

意見

綜合幾位評審員的打分,《引力波》的得分為——7.1分(滿分10分)。相對於其他題材的書籍,科普書想贏得眾口一詞的好評,恐怕更難呢。但是,對於越來越尖端的自然科學和距其越來越遙遠的廣大讀者而言,每一本用心寫作的科普書,都是接近星空的小徑。

你們如何看待這本書呢?覺得評審團的意見如何?歡迎在留言區留下你的鼓勵與批評!

評審團

閱讀需要主張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