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父母,請不要壓抑孩子的天性,接納他的不完美

焦慮大背景下,孩子越來越難獲得父母的滿意

現在的家長越來越傾向於培養「完美小孩」,對孩子呈現出來的性格與行為,總有一套看似清晰實則模糊的標準。這些標準使得父母看不到孩子身上原本的閃光點,也不會想著去正確、正向地給孩子提供引導,而最後的結果也是不可避免地充滿遺憾。

一位爸爸苦惱地說:「女兒今年3歲,現在的問題是太聽話了。比如,每天放學前的舞蹈課上,別的孩子一聽到下課就會趕緊撲到教室外家長身邊來,女兒卻到旁邊換鞋,因為老師說的是『下課,大家去換鞋』;聖誕晚會上,讓她去排隊領禮物,她說,『我沒參加遊戲,不能拿禮物的』。但那只是遊戲開始時老師的說法,最後是大家都有禮物領。後來沒辦法,只好抱著她過去問了一下,老師肯定答覆了,她才高興地去排隊;有幾次上台表演也是,被幾個孩子擠退到後面,看都看不到;

最令人抓狂的是,一次在KFC玩,女兒被一個比她小、比她矮的小朋友打了一下,直哭,教她下次要還手,她哭著說『老師說小朋友不能打架』。還有很多類似的事情,就是老師隨口劃了一條線,然後她就會一絲不苟地退到線后,不管怎麼勸說,都不會出這條線。

我們平時也沒對她施壓,都沒怎麼罵她。現在擔心她這個性格太聽話了,以後會不會適應不了這個要靠拼搶的社會?」

事實上,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遇到擔心、焦慮孩子狀態的問題。他們經常會說,「孩子不愛跟人打交道,別人問他問題,他也不回答,這樣的悶葫蘆性格以後到了社會怎麼吃得開啊?」

「我多想孩子也像鄰居家小孩那樣大膽自信,一到新的環境就能很快玩嗨起來,而不是在一旁不吭聲地站著不靠近」、「別的小朋友學這又學那的,自家孩子卻成天沒個正經地玩,以後肯定要落在別人後頭了,還拿什麼跟人家競爭啊?」

父母忽視孩子的感受,急於擦掉他不適應社會的稜角

孩子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家長

然而,只要我們在腦海中細細琢磨這些所謂的問題,就會發現,很多時候出問題的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

在跟上面的這位爸爸深入交流以後,我終於明白了他焦慮女兒「太聽話」的一些個人原因,他說他和孩子媽媽自小在農村長大,都很老實守本分。

但也因為這種性格,吃了不少的虧,他現在慢慢地也學會拼搶並獲得了一些益處,就希望孩子也能跟上自己的腳步,不要永遠都當規矩退縮的那個。

是父母,都希望能給孩子傳遞自己的生活經驗,讓他們知道什麼才是好的,繼而少受點罪。

所以,我們會想要孩子主動一點,因為這樣才能討得到吃的,不會到最後連渣都撈不到;我們會想要孩子活潑開朗一點,這樣在社會上才會吃香,不會孤零零地連幫忙都要不到;我們會想要孩子好學上進一點,這樣才能有更多的選擇,不會揪心錘骨地連好工作的門檻都摸不到。

父母的這些初衷是好的,但裡面的經驗都是自己對世界的感知,是站在自己位置上望到的世界一角,本身就存在局限,也並不一定就適合孩子。

爭強好勝、什麼都要搶的孩子,很難想到他人

要怎樣使孩子變得好一點,這位爸爸用了「拼搶」這個詞。這讓我想到前些天在商場看到的一幕:商場里有那種可以讓小孩上去騎的小車,一位媽媽看到那裡還空著一輛,就高興地牽著小女兒往那邊走。

這時突然跑過來一個小男孩,「快點,快點過去,不然就沒得坐了」,背後的大人焦急地催趕著他,還沒等這邊的媽媽孩子反應過來,男孩就「趴」地一聲坐上去了,得意地轉著車子,完全沒有理會傷心直哭的小妹妹。

毋庸置疑,這個男孩的爭奪意識很強,絕不會讓自己吃虧,但這樣的孩子你會喜歡嗎?別的老師家長會喜歡嗎?孩子的同學玩伴會喜歡嗎?

不會的,這種只顧著自己好的孩子贏不來別人的友好對待,只能在自己可行動的範圍內保證自己吃不了虧,一旦遇到自己力不能及的,就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別人對他人好。

或許在內心裡,一些父母還沒有學會坦然對待自己,才會將對自己不滿的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你看到受人忽視、被人欺壓只會逆來順受隱忍的女兒,就好像看到自己一次次軟弱退讓的時候,你會難受,你會氣憤,要求孩子不能老是這麼懦弱依從,要學會去主動爭搶一些東西。

失去父母的認可,孩子會越來越糟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本身的性格特點及處事方式,這是難以被強行改變的。當我們用否定、指責的態度指向孩子原有的部分時,孩子就會聽到父母對他的不認可、不接納。

負面評價聽多了,孩子會相信自己的糟糕

如果父母總是把孩子自認為不好的行為一個個貼上標籤,當做急需改掉的缺點掛在嘴邊,那麼,他也會牢牢記住自己的這些印象,不知不覺間就朝著「標籤」所暗示的方向走,越發強烈地感受到自己哪哪都不好,陷入自卑,或乾脆破罐子怕摔。

有一個很經典地的故事,講述孩子如何一步步成為「世界上最恐怖的孩子」:有時,這個男孩會踢東西,大人指著他說,「你很粗魯,你老是亂踢東西」,於是他就變得越來越粗魯了;和很多孩子一樣,男孩也愛製造噪音,大人指著他說,「你太吵了,你屁股上一定是長瘡了」,於是他就變得越來越吵鬧了;有時,男孩也會把其他小朋友弄哭,大人指著他說,「你欺負人,你是個壞孩子」,於是他就變得越來越惡劣了……

野蠻、吵鬧、惡劣、邋遢、髒亂,男孩身上的毛病越來越多,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孩子」。

換種眼光看孩子,給他正向的心理暗示

這個故事很好地闡述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你怎麼看待孩子,孩子最終也會變成你口中的那樣。

因此,千萬不要輕易去給孩子貼標籤,多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注意和挖掘他身上好的一面,帶給他正向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可以在輕鬆接納自己的同時,做好調整。

放下評判挑剔的眼光,你才能看到孩子的好

就拿前面的小女孩來說吧,在大多孩子一聽到放學就忘了老師的叮囑,著急往自己爸媽身上湊的情況下,她卻能按捺住衝動,乖乖地把鞋子換好放到原處,遵守規則,明明就是優點啊;有好東西在前面,孩子不會搶著去要,而是問過老師得到應允后再去拿,說明她懂得界線,知道尊重他人,這也是優點啊;

她被其他小孩擠到最角落、被別的小朋友打了一下,沒有想著也去擠推一下別人,或還他一巴掌,她有屬於自己的判斷是非的原則,這就是優點啊,只是可能在保護自己方面她確實需要一些幫助。

這位爸爸要做的是去理解和接納孩子,告訴孩子他很為這些難得的優點驕傲,在這個基礎上,再提供給孩子所需要的引導和幫助。爸爸必須清楚,所謂的舞台好位置等外在的東西都是次要的,真實的本領才是最重要的。

與其勉強孩子去爭奪這些無謂的東西,不如讓她存下精力,好好地將自己的事做好。試著去肯定稱讚孩子「你雖然在很後面,爸爸還是看到你了,你跳得很好、很認真,我很替你開心」,比失望生氣地怪孩子「你就是這麼軟弱沒用」強多了。

溫和支持型的父母會更多地理解體諒孩子

父母不要輕易就給孩子貼上各種消極的標籤:在他不敢出來跟別人打招呼時,不要說他這個樣子就是「內向膽小」,而是要寬容有耐心地想「他只是還沒做好準備而已」;

在他心急起來打了其他小朋友時,不要一下子就說他是個「壞孩子」,而是要對事不對人地想「他不壞,他只是在行為上需要做些調整」;在他不小心做錯事時,不要一上去就訓斥他「笨手笨腳」,而是要帶著理解地想「他只是還需要我的提醒和幫助而已」。

孩子要的是引導,不是徹底的改頭換面

只有時刻對孩子懷有這種積極美好的想法,父母才能觸碰並理解孩子的內心,及時幫他做好調整。而不是按照自己的經驗,把正往自己生命軌道上行進的孩子強行拉扯下來,要他走另外一條你已經探測好了的,確定暢通無阻的路,這樣只會使孩子丟了原有的迸發頑強生命力的根基,站得越來越不穩。

就像這位爸爸自己親身經歷的那樣,自己也不是無緣無故就變得勇於去爭奪一些東西的,是在經歷了很多吃虧的事情后才做出的調整。

換到孩子身上也一樣,孩子聽話、自製、尊重他人的性格不用就這麼著急地一筆抹掉,關鍵是要抓住幫助她更好成長的契機。

小女孩需要的是爸爸的引導,教她怎麼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保護好自己的權益。例如,在她被其他小朋友打了,不敢回擊反抗時,如果只是小朋友之間的小打小鬧,你也不用就要孩子立馬硬氣地打回去。

但「打人是不對的」這一點你得跟孩子講,並教給她一些保護好自己的方法,告訴她下次遇到這種情況,她可以迅速伸出手來擋住小朋友的手大聲說,「你不可以打我,我不喜歡」,也可以躲開。總之不要讓自己受傷。

孩子自有他的發展軌跡,父母要做的是尊重與陪伴

你可能確實討不到很多吃的,但你也夠吃;你可能確實也沒有很多的朋友,但你的朋友都會很知心;你可能沒辦法過上輕鬆的生活,但你也有在努力向上走。

一句話,你過得也不會很差。相反,如果彆扭著要求自己改變,你就會失去安定和舒心,會做得更加不好。所以,請不要再逼著孩子改變了吧。

微信搜索「青芽兒」關注;呵護幼小心靈,托起明天的太陽!關注兒童心理,傳播科學的育兒理念。

如果你覺得文章有價值,請分享到朋友圈;公眾號轉載,請聯繫我們並取得授權。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