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犯罪心理學的最佳食用方式

就連港劇美劇肥皂劇,都喜歡把犯罪作為「永恆」的主題,不過寫劇本也是有智商高低之分的:智商高的可以搞搞推理,智商低的呢就只能弄弄心理了。有關犯罪心理的大眾娛樂層出不窮,無論描寫還是理論都開始向玄乎其玄的方向進化,可是如果犯罪行為就在你身邊實際發生的話,一切就不那麼娛樂了。今年的女大學生事件剛剛平復,多倫多槍擊案又來了,這年頭地球實在太危險,不知道點犯罪心理學以便遠離危險人群怎麼行?

電鋸們的精神世界

《電鋸驚魂》和《德州電鋸殺人狂》應該都算是眾所周知的經典名作。那麼真實世界里有沒有連續殺人呢?答案是有,不但有,還多了去了。FBI曾經對連續殺人狂進行過分類(不過FBI畢竟不是學術機構,他們的分類也只能是業務級別的分類),按照檢舉方法簡單分了秩序型和無秩序型兩個大類。真正嚴謹的還要看美國心理學家福爾摩斯(此福爾摩斯非彼福爾摩斯)和蒂巴格。這兩位學者把連續殺人行為分為了幻覺型、使命型、快樂型支配型四種類別。

幻覺型一般都是妄想症患者,覺得大家都要害老子,所以老子必須先下手為強。典型犯就是大名鼎鼎的殺人吸血鬼Richard Trenton Chase。此人從小父母不和導致抑鬱,後來染上酒癮毒癮,找不到工作還罹患陽痿,後來父母對其徹底放棄,把他送進了精神病院。嚴重的妄想癥結果在一瞬間爆發,讓Chase從1977年12月開始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殺了6個人,並且從第2個人(孕婦)開始,Chase開始在槍殺后開腸破肚,把被害人的血裝到優格瓶子里口服,簡直令人髮指。後來的幾次行兇他都會大量喝下被害人的血液,其原因僅僅是因為他覺得人血可以治好他的病(這是魯迅筆下的血饅頭?)。

第二種使命型,自然就是覺得自己是正義的使者了。他們連續殺害的對象一般都是有群體特徵性的,比如流浪漢、癮君子、妓女……為了社會進步和世界和平,這種殺人犯覺得自己必須去殺人。典型犯原美國佛州州警Manuel Pardo,對緝毒工作的強烈使命感讓這哥們在非任務時間連續幹掉了9個吸毒者。

快樂型就是通俗講的快樂殺人犯了。快樂殺人犯有兩個關聯性很強的特徵,一個是性虐待傾向嚴重,另一個就是成長期一般都有過被虐經歷。四種連續殺人犯中,殺人動機與「性」相關最大的就是快樂殺人犯,比如用六年時間殺了33名少年的美國殺人小丑John Wayne Gacy和日本臭名昭著的蘿莉殺手宮崎勤,他們的邪惡事迹相信早已經名揚四海,在此不做詳談了。

最後一種支配型其實也被認為是快樂型的一個分支,唯一不同的是支配型不像快樂型那樣有明確的快樂動機,而是通過「支配」別人來強調自己的存在感。落在支配型殺人犯手裡的人下場應該是最慘的,因為支配型一般都會享受支配的過程而不是死亡這種結果。因此在死之前,被害人會經歷漫長而花樣繁多的被虐。校園殺手Ted Bundy是支配型殺人魔的典型。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支配或者虐待並不僅僅指肉體方面,像Ted Bundy這種美男更加沉迷於將一個愛上自己的女人殺掉時對方精神上的絕望,變態,太變態了!

可怕的大量殺人犯們

連續殺人跟大量殺人有啥子不同呢?雖然結果——許多人死了——都是一樣的,但是無論從犯罪學還是犯罪心理學來講,它們都是兩個對立的概念。連續殺人是時間概念,而大量殺人是空間概念;連續殺人是一種積累,而大量殺人是一種爆發。連續殺人犯裡面變態跟精神病居多,因此對每次的殺人行為都有極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大量殺人一般可以分為無差別型、犯罪型、對家族型和藥物型四種。

無差別型大量殺人應該是最符合大家印象中大量殺人印象的一個分類,比如馬加爵,再比如死了33個人的美國佛吉尼亞校園槍擊案。無差別大量殺人的案犯最大的動機就是報復社會,跟喜歡享受人生的連續殺人犯不同,大量殺人犯一般都是對社會充滿了絕望,以同歸於盡的堅強信念來實施殺人的。也正因於此,相對而言大量殺人犯裡面精神正常者居多,他們中很多都會在大量殺人之前先殺害自己的最愛的親人、戀人或者寵物,而且都不會計劃如何逃亡以及今後的生活。

犯罪型大量殺人這個命名很奇特,就好像說除了這一類都不算犯罪了一樣。其實這個命名的意義是,這類大量殺人都是伴隨著其他犯罪而產生的。比如強盜殺人,或者目擊者殺人等。典型案例就是2003年發生在目前筆者生活的城市——日本福岡的留學生殺人事件了。這個事兒在國內曝光可能不多,三個留學生跑到一戶人家裡打算搶劫,結果是把一家四口都殺了。

對家族型也顧名思義,如果無差別型的目的是報復社會,那對家族型的目的就是報復家族了。這個類型的大量殺人在屢見不鮮,某某村民深夜拎著菜刀斧頭殺了一家老小N口,說的就是這一類了。當然,對家族型不但包括對別人家下手,也包括殺害自己的家庭成員,這種情況下加害者最後也會自殺,這種行為的心理動機很複雜,除了自殺本身的心理要因外,對家庭成員的仇恨、愛、執念、佔有慾都會成為自殺全家的原因。

藥物型大量殺人則都是精神疾病或者嗑藥的結果,患者同樣以被害妄想、抑鬱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多。與連續殺人的精神病患者不同的是,連續殺人犯的病情一般都是比較穩定的慢性癥狀,而大量殺人則多發於某次急性的精神病發作。除了自身的精神病變,由毒品引發的一時性精神異常也被歸為此類,比如在1970年代由於服用過量致幻劑LSD而實施了大量殺人的加拿大人Dale Merle Nelson。

其實有時候想想,整天與殺人犯打交道的這位年輕偵探,心理也挺變態的。

犯罪推理劇雖然看上去很「美」,可當一些罪惡發生在我們身邊之時呢?

源於本能的犯罪

高中政治課本咱們都學過,人類的三大欲求——食慾性慾求生欲。在這三種欲求裡面,只有一種絕對跟犯罪構成相關關係,那就是性慾。性犯罪也是犯罪心理學裡面一大重鎮,重到必須得分成兩段來講,其實這個分法直接關係到犯罪性質與量刑,那就是,被害者成年與否。

首先咱們先把重口味的說了,針對未成年的性犯罪。這種在抓住一個斃一個的惡劣行為,有一個專門術語來形容,英文叫Paedophilia,中文叫戀童癖。說到這裡,大家心裏面別老想著蘿莉控,其實這種性犯罪的受害者裡面有20%左右為男童。有關戀童癖的犯罪動機,比較權威的是美國馬薩諸塞治療中心的四分法:固執型、退行型、榨取型虐待型

固執型戀童癖是指本身社會能力低下而且膽小怯懦、沒有能力正常地與同齡人進行社交以及戀愛。因此他們就把目標轉移到了天真無邪的孩子身上,在他們那裡獲得滿足感和價值感。這種戀童癖應該說是危害性最低的一種,對兒童的猥褻行為一般以身體接觸和愛撫居多,不以性交為最終目的,而且大多不伴隨暴力行為。相反,正因為這種親和性和無害性,這種戀童癖一般不容易引起孩子們的警覺,也是最難以發現和檢舉的,有很強的隱蔽性和持續性。

退行型戀童癖一般有過正常的異性交往。但是因為某些原因自尊心你受挫,從而開始尋求在孩子身上找回自信。與固執型往往對比較熟悉親近的孩子下手不同,退行性一般都會找離自己生活範圍比較遠的兒童下手,這也就說明了退行性戀童癖一般都是有犯罪目的的並且認識到了自己的行為屬於犯罪。由於這種戀童癖到最後都會發展到性犯罪,因此影響當然比固執型要惡劣。

比退行性更加惡劣的是榨取型戀童癖,這類罪犯一般都有很強的反社會性,有強烈的暴力傾向,因為性格原因與社會格格不入,然後單純將孩子作為性發泄的對象。這種犯罪一般伴隨暴力行為,但是不以暴力為目的。

與之相對的就是最嚴重過的虐待型戀童癖了,這一類型不以性而已暴力為目的,通過虐待兒童來獲得快感。一般以男童為對象的性犯罪都是屬於這種虐待型戀童癖,而這種戀童癖的犯罪也是最容易致受害者死亡的。

接下來就是以成年人為對象的性犯罪了。這裡咱們挑一種典型,也是情節最嚴重的——強姦來分析。首先對於強姦犯的犯罪動機,長期以來都是以性慾主導論為主,也就是說強姦是為了滿足性慾,這個聽起來理所當然的結論,卻於1970年代受到質疑。犯罪心理學家格勞斯提出,與性慾主導論並存的還有壓力主導論。由性慾主導的強姦犯往往多為性與旺盛的青少年,而中年的性犯罪往往是為了排解壓力和實現自己的支配欲。在此基礎上,犯罪學者提出了強姦動機的四分法,其中,榨取型和虐待型跟剛才講的戀童癖類似,不做詳談。

剩下的兩種類型被稱作憤怒報復型和補償型。憤怒報復型顧名思義,因為某件或者某一系列與女性相關的消極事件——比如受到侮辱、誤會、攻擊、歧視等——而引發的對於女性的報復。這種犯罪一般都不會針對消極事件實施者的女性,而是遷怒於女性全體,選擇代理報復的對象來進行侵犯。

而補償型強姦這個命名就有點匪夷所思了,其實這個補償所指的對象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這種類型跟戀童裡面的固執型有點相似,罪犯一般獨身,而且社會性和收入都也較低,無法通過正常渠道(固定的性行為對象)滿足性慾,因此這種類型是四種分類中性目的最強的。相反,因為目的單純,所以這種犯罪都不會伴隨太嚴重的暴力。甚至犯罪行為本身也會因為對方的反抗或對對方的憐憫而中止。

其實這也是犯罪

因為篇幅有限,最後再說幾種大家不以為然但是其實後果嚴重影響深遠的犯罪形式,比如家暴。家暴雖然算不上什麼社會危害(危害局限於家庭內部),但是如同前文所述,家暴會對孩子產生心理陰影,嚴重者會導致其產生嚴重的精神問題而在成年後犯罪。另外,家暴有很強的隱蔽性,一般在發生嚴重後果前很難會被外界注意。家暴實施者的心理動機也被分為大男子主義型,補償型,支配型和不安定型四種。家暴跟其他犯罪一樣,都是循環型發展,從輕微暴力行為經過暴力和容忍的不斷往複不斷升級,最後發展為嚴重暴力,並且會因為犯罪環境的閉塞而慢慢合理化(家庭內以及周圍人群的不以為然)。在此建議,在面對有家暴傾向的配偶者時,一定要把這個暴力的火種掐死在萌芽當中。

最後說說跟蹤騷擾,在英文里叫Stalking。在咱們國家,這種犯罪還沒有明確的定義與量刑,嚴重一點的雖然可以按照性侵處理,但是大多數跟蹤騷擾卻往往難以指正。這種行為的被害者往往會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與痛苦,加害者的心理因素有很多,但是一般都是由對被害者強烈的感情因素(愛或恨),但是沒有膽量進行殺人或者強姦等暴力犯罪。這樣的加害往往更加漫長而煎熬,而且不排除最後激化到嚴重犯罪。被跟蹤騷擾所困惑的女生無疑會對加害者無比反感,但是為了解決問題,可以在肯定對方沒有精神疾病的前提下,嘗試一下與對方接觸,這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距離感對感情因素的激化,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接觸來搜集對方騷擾的證據,以便日後指證。

最後的最後,如果本文部分實例讓你感到有些不舒服,就真需要說聲抱歉了。可是,想必你也能從中學會如何去規避和分辨一些潛在的危險。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