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慶山x韋力:富人在這個時代該起什麼作用?(附中國藏書小史)| 留言贈書

書本身所負載的文化和歷史的傳承,被時代反覆沖刷折裂,古書的存在卻依舊代表著信息和見證。

——《古書之美》

本文圖片由出版社提供

在無紙化、電子閱讀愈發普及的今天,也許對很多人來說,還能捧起紙質書悠然摩挲書頁、靜品油墨書香,已然是種情懷的堅守,是與碎片化、淺閱讀的暫時對峙。然而竟會有人認為:「書香只能來自古籍,來自它們的墨、紙在歲月沉澱之後與書櫃壁板樟木芳香的融匯。現世,以機器流水線和化學材料印刷出來的書,無法具備這樣的氣味。更不消說電子書時代......」

這句話是慶山(安妮寶貝)在採訪過著名藏書家韋力之後寫下的。《古書之美》2017新修本的主體便是這篇深度訪談,兩人聊古書、也聊現世,聊各種難得一見極難收藏的孤本,也談這個時代變得浮躁急利的人心。想從那些歷史悠久的書卷里,揭示「美之所以為美,到底是怎麼回事」。

其實,電子書—印刷紙質書—古書,並非是一組絕然對立的關係,孰美孰雅見仁見智,讀古書未必居高臨下,讀電子書也無需妄自菲薄,從這本書、這份訪談中能傳遞出的最重要、最有啟示性的信息,是對美的不懈追求、對知識的敬畏、對傳統延續的責任感、以及在提倡效率的當下多一份執著之心與閑雅之情,在快節奏的日常里,懂得向後看,也常對周圍更廣闊的世界進行思考。

所謂讀書,真諦不就在此么?

再者,從小的方面看,愛書者恐怕也都會有個藏書夢吧?也許沒法像韋力這樣藏盡古書,但這本《古書之美》,你可以一看。

只需在文末留言分享至朋友圈下周,我們會從留言中抽選7位讀者,贈予一本《古書之美》。來談談你對讀書、藏書、以及書里書外的世界的想法吧。

慶山

作家。著有《告別薇安》《八月未央》《薔薇島嶼》《蓮花》《素年錦時》《春宴》等多部作品,在廣大讀者中深具影響力。

韋力

藏書家。憑個人之力,收藏古籍逾十萬冊,四部齊備。「唐、五代、宋、遼、金之亦有可稱道者,明版已逾八百部,批校本、抄校稿、活字本各有數架。」著有《芷蘭齋書跋初集》《書樓尋蹤》《古書之愛》《得書記 失書記》等。

問:二十幾歲少年得志很順暢,有家庭背景,自己能賺很多錢,當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答:到外資企業工作,對我是一個很大的轉折。我戰戰兢兢地經營一家大企業,但其實完全不懂。別人以為我懂,我就裝作很懂的樣子去做。結果還不到三十歲就在全國建了五家分公司,玩命工作。為了省錢,坐火車;為了省時間,坐夜車。我是很敬業、很執著的人,做企業賺錢,要做就把它做好,不計代價。

我不太計較得失,得到的益處只有自己知道。方方面面的榮譽,很容易得來,會造成一種很強的錯覺,讓自己懷疑很多東西。舉個簡單的類比,我不到三十歲就做到這樣,那到六十歲會怎樣?人生有太多的不可知,不能簡單歸類,把光環所照耀的當作真實。很多榮譽來了,很多人主動結交,但當自己遇到問題時,這些全都不見了。於是我明白,這一切其實是很虛幻的;會很鬱悶地想,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我這個道理。這樣平地而起,所有人都會借力,自己的朋友同學都會得到照顧,卻沒人明白這一切也許都是隱患,無可預料。

我就是一個普通人,沒有什麼過人之處。被大家東捧西捧,某些時段也以為自己真的很神。但很多人身陷局中,不能看清客觀情況,而我最終跳了出來。

問:我看你平時衣食住行也並不講究。

答:隨遇而安,餓了吃碗面就行。這是受儒家傳統的影響,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對吃穿用度都不講究。我的家人也都普普通通,沒有什麼花哨奢侈。

問:但這件白襯衣領子設計得還是很特別,是買的還是做的?

答:都是我太太買的。我不管這些,只要她掛上我就穿,也不看,反正每天換。說實話我對這些沒有興趣,比如去商場時,我的耐性特別有限,一會兒就急了。看不了那些擁擠的人,看著他們一件衣服挑半天,要買拿了就走多好。都是一樣的東西,為什麼要挑來挑去?

問:你的注意力基本不在生活層面。

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是一個凡人,不可能面面俱到,花精力做了這個就幹不了那個。生活有不同的選擇,是一個取捨的過程,只是每個人的取捨標準不同而已,有的人覺得天天柴米油鹽就是好,我也不反對。

問:你一直說自己是個無趣的人,是建立在這個認識基礎上。

答:別人認為的生活小情趣,我都沒有什麼興趣,反而認為很無聊,很耽誤時間。

問:人的精力有限,會產生緊迫感。

答:我骨子裡性急的一面便是源於這個。事情太多,情緒就會急躁,我也有做事情很情緒化的時候。我不喜歡生活中的俗事,從內心裡抵觸。

問:所以以最簡單的方式滿足就可以。

答:對,能活著就可以,簡單到這個份兒上。不喜歡一切花里胡哨的東西。

問:我能理解,因為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能轉移太多注意力,很多小事情都會分散注意力。

答:時間就這麼多,再被割掉那麼多塊,當然不會產生大塊的東西,這不是很正常嗎?如果能成大事,是因為捨棄了其他的,道理人人懂,但誰都不捨得放棄。大家都是理論上的高手,但一到具體事情,很少能像我這麼徹底。我不喜歡就不喜歡,說不做就不做。我太太常說你這種人活著有啥意思。但我就是這樣活著。

問:有人說古書收藏在現世已成為一種奢侈的貴族愛好

答:我不完全贊同,這隻說到問題的一個側面。正如帝王可以享盡天下最美的女人,而百姓也可以找個村姑,任何收藏品都有高中低檔之分,古書也是如此。美是很主觀的,你的愉悅和他人的愉悅不同,但愉悅本身沒有區別,如果量化看待,則百姓的愉悅應當一絲也不輸於皇帝貴族的愉悅。提出古書收藏已成為奢侈的貴族愛好的人,只是在一個狹窄的角度衡量,而沒有站在宏觀角度。就古書來說,雖然漲價很多,但比起其他藝術品,價格還是低的。我不認為藏古書是貴族愛好,隨著時代的滌煉,也會有一些當代出版物從印刷垃圾中脫穎而出,顯現它應有的歷史地位,從而具備收藏價值。

《春秋五霸七雄通俗演義列國志傳》

明內府彩繪抄本 白棉紙 二函十六冊

今天處於特殊的歷史時段,經歷太多苦難后,社會進入了沒有戰爭的平穩發展時期,儘管外部仍有很多風雨。經濟高速發展,緊趕世界潮流,享受科技帶來的巨變,包括網路、手機、電腦、便利的交通……種種日新月異的變化讓人難以適從。我們是恰逢其時,還是倒霉的一代呢?也許是過渡的一代吧,不必抱著舊有的時代不放,而必須迎接新時代。古書行業也只能適應這種變化,未來的走向也不可預知。我想大家不必感慨古書買不起、買書貴族化,在文革中後期,傳統文化被批判,古書被糟蹋如泥,被大批賤賣,被視為不祥之物,今天終於有價格、有市場了,又被批評說鎖入了象牙塔。我的感慨是知識分子不應該這樣窮,他們本該是社會精英,不應該買不起古書,這是一個社會問題,而不應被推給古書行業。

問:收藏古書,有些古書價值極高。當你的收入超過普通人以後,才能夠掌握更多資源。現在怎麼看待「金錢」這個名詞?

答:年輕時我很自負,認為賺了錢以後「千金散盡還復來」,結果得到很大的教訓,賠得身無分文。後來有人覺得我是個人才,在困難階段曾經幫過別人,不應受罪,於是給了我一千兩百萬,我用這些錢開了家公司,又迅速發展起來。

我的守信觀念很強。十幾年前,我跟日本某家大型商社訂了批貨,量很大,大約上億元。突然匯率大變,匯率損差一下子幾乎將公司全賠進去。當時所有人都勸我中止合約,因為這不是我們的問題,按商業術語來說稱為「不可抗力」,中止合約於情於理都說得通,並且因為結算方式是信用證,那時還未真正結算,止損還來得及。但我認為是人民幣的匯率發生了變化,對方沒錯。員工們都跟我急,認為我迂腐,只想保全自己名節,有必要在這種關頭談什麼信用嗎?而我寧可公司破產,也要堅持自己想法,結果一下賠進去幾千萬。之後不久,那家商社的副社長一行六人專程從日本來到,一進公司就集體鞠躬,告訴我說,作為世界上一流的大商社,他們在簽了大量的訂單,因為匯率劇變,一夜之間幾乎全被取消了,他們也被迫修改了許多合同的條款,而對原先簽訂的合約未提任何要求,且能全額付款執行者僅我公司一家。

他說,我們知道你們不是一家大公司,這次損失可能很大,但你的決定改變了我的觀念——人不守信用的觀念。因為這一點,我們認為值得來向你致謝。同時,我們決定將的總代理權授予貴公司,因為遇到了一個守信的經營者。此後這家日本商社的許多大宗貿易都從我公司進口。

要說明的是,我這麼做並不是出於什麼商業技巧或做給誰看,但求無愧我心。當時,不管是國營私營,大量的訂單取消,全國就成交一份訂單,我並不覺得有什麼可驕傲的,反而感到悲涼。一個人的財富跟社會道德完全沒有關聯。在這種環境下,想守道德守準則是極難極難的事,第一代創業者腦子裡沒什麼底線,只有自己。所以,有了錢不過如此。

問:那你覺得富人在這個時代里應該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答:今天的致富者,不是精英也是聰明人。在西方人觀念中,商人是最智慧的,儘管社會向來不認可這一點,對於商人持貶視態度。因此我們國家進入商品社會非常緩慢,到今天也沒有建立起真正以市場為主體的經濟結構,反而形成了一種金錢效應,以金錢論英雄,並越發極端,導致人情冷漠。人是生物界中唯一能自覺選擇死亡的,而做此選擇的最終原因都是對社會結構的絕望。

人人都明白,人是由意識和物質結合的,但我們如今只偏重一面,一端太重,一端太輕富人給社會做出很大物質貢獻,在人文方面也應該發揮帶頭作用。不盡然是富而好禮,而應當做出示範。比如如何處理金錢,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大而空的口號式教化上,這不能解決具體問題,或是在有意無意間忽略掉的敏感問題。富人如果要做社會的精英,就有義務做出精英的表率,告訴人們,有錢之後應該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忽略了或者有意淡忘了,只有思想共同發展才能達到社會的普遍安定和平衡。社會慢慢步入富裕階段,但是沒有人注意到這對人們心智上的潛移默化的巨大改變。

問:精英怎樣成為社會的表率?

答:善舉沒有標準。精英能起到的示範作用太多了。捐款、建學校、修路、搭橋……都不失為善舉,善舉都可暖人心。但是一切都要來源於真誠,所以要思索如何真誠待人,而不是炫富。不要把慈善搞成另一種炫富方式,這樣才能消弭仇富的心態。

《施顧注蘇詩》歷經火劫留下的痕迹

問:他們說你在嘗試恢復古法,用古代的方式重新造紙和印書。

答:我買過一些新印的線裝書,沒過幾年就出現黃斑、破損、邊緣掉渣,當時很不解,因為自己藏了那麼多書,平均每部都有幾百年以上的年齡,卻大多保存完好,而現在的書為什麼十年八年就破損了?於是就對紙產生了研究興趣。正好我又收集傳統書業的流通史料,包括古人買賣古書的宣傳單據,還為此出了一套《近代古籍出版發行史料叢刊外編》。收集過程中,我發現古人認為價格與紙張有關,比如同一部書,用不同的紙印刷有不同的價格。目錄版本學不錄入紙張類型,說明對藏書的研究仍然偏重於學術性,而忽視了文物性。但市場是注重文物性的。兩方面脫節的狀況是不健全的,應該有一個完整的整理。

研究了很多檔案后,我發現新印的線裝書容易破損的原因在於,所用的宣紙製作手段惡劣,為了降低成本兌了大量化學紙漿,含火鹼等化學物,酸化程度很高,紙就變得易碎。

於是我嘗試包下一個古紙研究所,開始系統地複製古紙。我提供大量古紙樣品,讓他們用傳統的辦法一遍遍試製,這種做法的前提是不計成本、不講代價,因為做任何事,一講經濟效益情況就會完全不同。然後用做出來的紙印書,請揚州的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的老先生刻版來印。這些民間的文化遺產在文革之後斷檔,手藝人的口口相傳也被割斷,結果既無文獻,也無傳人,要想恢復變得很難。文化斷檔是很嚴重的問題,幾乎是將傳統徹底割裂。

問:你親自操作這些事情嗎?

答:商談,請人打樣、一點點試驗,都親力親為,否則對方不會做。現在人們都講效率,會計較得花多少工夫,怎樣辛苦,得多少錢。我自己有人文情懷,但別人沒有,別人講的是「利」,所以只好用「利」的方法解決,我給你加錢,你繼續幫我試驗,在整個過程中一點點地往裡加錢。

問:只有認準了,才能把事情做成。

答:我們所受的教育已使我們習慣在做事情時本能地衡量——第一是目的,第二是划不划算。如果有這些觀念,什麼都干不下去。一個人能打破自己的固有觀念才是真正打破了魔障。我為什麼做事?就因為要做,沒有目的,沒有那麼高的理想,也沒有那麼多的算計。

本文選自《古書之美》

慶山,韋力

新星出版社 | 青馬文化 | 2017-7

❖內容介紹

作家慶山 對話 藏書家韋力

6輯深度對話 6篇藏書知識 10大善本故事 大量珍貴古籍照片 還原古書沉澱百年之美

《古書之美》是作家慶山與藏書家韋力合作的一本文化隨筆,韋力作為民間藏書大家,在書他不僅從紙張、裝裱、刻印詳細介紹了古書之美,更精選數種珍罕版本,圖文並茂地展現給讀者,以古書沉澱百年的厚重與優美呈現悠久傳統文化的內在力量,倡導讀者回歸質樸、平和的本初心境,通過了解、親近、感受傳統文化之美而淘澄心性、陶冶情趣,還原古書之美。而作家慶山經過一個多月的觀察採訪,從生活態度、觀點理念、思考方式等多個側面,展示了一個藏書家作為「人」的生動的一面。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別緻有趣。

附:《藏書小史》

藏書,就是對書籍的收藏、整理、保管,以及研究和利用。按照圖書所有者的性質,傳統藏書系統可分為四類:官藏(即國家藏書)、私藏(即私人藏書)、書院藏書和寺院藏書。

有確切記載的國家藏書始於周朝,老子是已知最早的「國家圖書館館長」,他當時的職位是「守藏室之史」。

秦代的國家藏書處為「石室」,但歷劫秦始皇焚書坑儒和項羽火燒秦宮,所藏典籍盡化灰燼,使得後世研究先秦文化極為困難,且產生了大量偽書。漢代初年廣徵圖書,設六處公藏圖書處,即太常、太史、博士、延閣、廣內和秘室。三國時魏國設有秘書、中、外三閣;晉代設蘭台和秘書兩處。

到隋唐兩宋,國家藏書更加豐富。隋以秘閣藏書,唐代由秘書省組織圖書的收集、整理、抄錄、入藏等事務,各處均設專職官員;宋代在前朝基礎上建立了更加龐大的藏書體系,宮中有太清樓、龍圖閣、玉宸殿、四門殿等專藏曆代皇帝文集書畫,又建崇文院分藏經史子集;到了元代,元世祖設立的「秘書監」掌管歷代圖籍,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國家藏書機構,及至平定宋金,「典章圖籍,皆歸秘府」。

明代藏書進入興盛時期,不僅國家藏書,各藩王也大多喜藏書、刻書,從屬性上講,藩王藏書是介於官藏與私藏之間的一種藏書形式。但我覺得藩府刻書還應當算官府刻書中的一種。

書隱樓 清乾隆進士沈初所建 位於今上海黃浦區天燈弄77號

清代是藏書的黃金時代,藏書規模及藏書研究均遠勝於前代。除翰林院、國子監外,內府也分藏大量典籍,如皇史宬收藏本朝實錄、玉牒與《大清會典》;昭仁殿專收宋、元、遼、金、明的珍籍善本,乾隆皇帝御筆親書「天祿琳琅」匾額掛於殿內,其中所藏善本確可稱為「琳琅」。天祿琳琅所藏之書專門編有書目,其編目的方式為後世所遵循,雖然天祿琳琅所藏之書也有鑒定不確之處,然後世卻對其舊藏很是看重。時至今日,凡是鈐有天祿琳琅藏章之書,其售價與未鈐章的同一部書相比至少高几十倍,甚至百倍以上。武英殿所刻之殿版書也存於此。為藏《四庫全書》,乾隆專門在全國修建了七座藏書樓,南方三座,為文宗閣、文匯閣、文瀾閣;北方四座,為文津閣、文源閣、文溯閣、文淵閣。南三閣所藏大多毀於太平天國戰爭,而北四閣中藏於圓明園文源閣中的一部則毀於英法聯軍入侵。《四庫全書》七閣中的零本現在偶然能出現在市面上,每冊成交價均在五十萬至一百萬之間。乾隆年間編《四庫全書》時所用的底本今日也能偶然見到,價格也比非底本的同一部書高几十倍。

私家藏書的出現要晚於官藏。戰國時始有早期藏書家的資料記載,如《莊子·天下篇》有「惠施多方,其書五車」,《戰國策·秦策一》記蘇秦「陳篋數十」;東漢時的蔡邕是第一位藏書數千卷的藏書家;西晉的張華、范蔚,東晉的殷允、郗儉之等人的藏書都超過了萬卷。到了唐代,藏書在萬卷以上的藏書家已有二十餘人,以李泌為最,其藏書數量已達三萬卷以上;宋代雕版印刷術大興,形成出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刻本,尤其是浙刻本,雕版之精、字體之美、印刷之良,至今讓人讚歎,藏書也因此大盛。北宋江正、王欽臣,南宋晁公武、鄭樵、尤袤、陳振孫等人的藏書數量都在萬卷以上。

明清兩代是私家藏書的鼎盛時期,藏書過萬的藏書家數以千計,私家藏書樓也大量湧現,使得私藏更加規範。明代范欽建於寧波的天一閣是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始建於明嘉靖四十年,取義於漢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乾隆三十七年,乾隆下詔修撰《四庫全書》,為收藏此書,敕命測繪天一閣的建築、書櫥的款式,仿其興造了「南北七閣」,天一閣由此聞名。此閣藏書一度達到七萬餘卷,尤以地方志和登科錄最為珍稀,後幾經變故,藏書多有散佚。一九四九年後,政府設置了專門機構進行管理,尋回了流失的幾千卷藏書,又增加了當地收藏家捐贈的古籍,現藏珍版善本達到了八萬餘卷。此外,浦江宋濂的青蘿山居,常熟毛晉的汲古閣,山陰祁承熯的澹生堂,常熟趙用賢、趙琦美父子的脈望館也極負盛名。

清代的藏書大家多達幾百位,如朱彝尊、徐乾學、黃丕烈、吳騫、孫星衍、汪憲、汪啟淑、鮑廷博、盧文弨、盧址等。

黃丕烈的藏書館「百宋一廛·士禮居」位於今蘇州市籙葭巷四十六號,十年前筆者前往此遺址尋訪,當時基本保存完整。二〇一二年六月再到此地時,原址已變成了一片商業樓,士禮居的痕迹已蕩然無存,但黃丕烈開一代風氣之先,藏書觀念影響深遠。至今在古籍定級標準中,帶有黃丕烈題跋之書均定為一級文物。嘉慶七年冬黃丕烈遷居蘇州,同年購得宋刻本《儀禮》兩種,因《儀禮》又名《士禮》,故藏書室得名「士禮居」。之後他又專門為數十年來收藏的一百二十二種宋版書修建了藏書室,取名「百宋一廛」,並親自手寫上版,將書目刊入《士禮居叢書》。士禮居藏書都鈐有藏書印,如「黃丕烈印」「蕘圃」「復翁」「士禮居藏」「士禮居」「百宋一廛」「讀未見書齋」「陶陶室」「求古居」「蕘翁藉讀」「蕘圃過眼」「蕘翁手校」等十餘方。嘉慶末年,士禮居藏書開始散出,在黃丕烈去世前幾乎全部散盡,多被汪士鍾購得收藏在藝芸書舍,后藝芸書舍藏書散出,又被常熟瞿鏞的鐵琴銅劍樓和山東聊城楊以增的海源閣分而藏之。

鐵琴銅劍樓、海源閣與歸安陸氏皕宋樓、杭州丁氏八千卷樓被合稱為「清代四大藏書樓」,它們的出現標誌著私家藏書達到頂峰。鐵琴銅劍樓為乾隆末年瞿紹基所建,得常熟各藏書名家之精華,又經其子瞿鏞擴充,僅宋元本達兩百餘種,抄校精本難以數計;道光二十年楊以增始建海源閣,經楊氏四代人悉心守護,總計藏書四千餘種,二十二萬餘卷,其中宋元珍本逾萬卷。

民國年間的私人藏書方式和理念均延續清代,規模雖略有衰減,但仍有多位大藏書家,如北京的傅增湘、天津的周叔弢、李盛鐸等;新文化運動后,湧現出許多新式藏書家,如鄭振鐸、阿英、謝國楨等人,他們把藏書範圍擴展到了經史之外的俗文學,如彈詞、寶卷、版畫、小說等,豐富了藏書的品種門類。一九四九年後,私人藏書日漸式微,「文革」浩劫期間全部停止,直至八十年代才又興盛起來。

《明刻繡像古列女傳》黃丕烈士禮居藏書

書院藏書則較官藏和私藏為晚。唐開元六年,玄宗設麗正書院,至此方有書院之名,而最早的書院藏書則始於唐代江西德安東佳書院。宋代各地書院共有七百一十九所,以「四大書院」藏書最為著名,即廬山的白鹿洞書院、長沙的嶽麓書院、睢陽的睢陽書院和衡陽的石鼓書院。至明代,書院增加至一千七百零一所,清代乾隆年間總數達到了三千五百六十所。但由於書院藏書介於公藏與私藏之間,既缺乏官藏的嚴格管理,又不如私家藏書珍惜愛護,所以大部分藏書都不知所終,也沒有目錄流傳,如今難知其詳。

寺院藏書主要是指佛寺藏書,其他宗教雖也有藏書,但數量和規模均難與佛寺藏書比肩。佛教在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傳入,翻譯則始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魏晉時期,全國共有佛寺三萬多座,僧尼兩百多萬人,各寺均有藏書,以佛經為主,也有民俗類書,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就發現了大量非佛經的書籍。北魏李廓所編撰的《魏世眾經目錄》和北齊釋法上編撰的《齊世眾經目錄》注錄佛書均在兩百卷以上,可見當時的寺院藏書規模。宋代開寶年間,宋太祖趙匡胤開始編刻第一部佛經大藏-《開寶藏》,總計收書一千零七十六部,可惜流傳至今只余幾個殘本。此後直到清乾隆年間,共刊刻了二十餘部佛教大藏,均存於各佛寺藏經閣中,一起留傳至今。最有名的寺院藏書為阮元所倡辦的「靈隱書藏」。

責編:萬虛舟

鳳 凰 讀 書

知識 | 思想 | 文學 | 趣味

主編:嚴彬(微信 larfure)

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根據文章內容在下方留言並分享至朋友圈!下周,我們會從留言中抽選7位讀者,贈予一本《古書之美》!來發表你的觀點、分享你的想法吧!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