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最像喬布斯的男人正在被投資人趕盡殺絕,Uber創始人該何去何從?

就在半年多前,Uber還是一家估值達到700億美元的公司,在全球所有未上市的獨角獸公司中,排行第一。而這半年以來,Uber醜聞不斷,內鬥不息,創始人被迫辭職而去,如今又被投資人起訴。

到底Uber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一個擁有超級投票權的創始人最後還是被趕出公司?這家CEO、CFO、COO全部空缺的估值700億美元公司會被宮斗摧毀嗎?

1

Uber創始人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以下簡稱TK)現在的內心應該是崩潰的,這種心情,應該就是當年喬布斯被蘋果趕走時的心情一樣。

這兩個人都是才華橫溢,桀驁不馴的人,都是公司里的暴君。他們也都出生在舊金山,都在讀大學時輟學。他們投入了青春,熱血,奮鬥成就了他們一生摯愛的公司,最終卻被投資人從自己創立的公司里驅逐。

昨天,Uber的早期投資人,大股東Benchmark Capital向法院提起訴訟。Benchmark指控的罪名都圍繞著2016年6月Uber新增三個董事會成員這一事件,稱當時TK強加干預,以「絕對權力」指定了三個董事會成員的席位(其中包括他自己),並將CEO的職位牢牢掌握在了手中。

Benchmark認為,卡蘭尼克故意隱瞞其管理不當和Uber內部衝突不斷的事實,通過欺詐的方式讓Benchmark批准了擴充董事會席位,並將自己和支持者送進了董事會,以獲得掌管公司的權力。通過訴訟,Benchmark要求卡蘭尼克退出Uber的董事會。

TK的發言人馬上回擊表示這一指控是「抹殺了TK過去對公司所做的貢獻,是為了剝奪TK作為公司創始人和股東的權力。TK將會繼續為Uber和股東的權益服務。」

這標誌著TK與投資人之間圍繞Uber控制權的鬥法進入了新的階段。在過去的半年內,他們從曾經的夥伴、密友,變成龍爭虎鬥你死我活的對手。

進入2017年以來,Uber醜聞不斷,有些醜聞是過去發生但今年才被爆出,Uber的公眾形象變得很負面,有投資大神稱「Uber是矽谷最沒有道義的公司」,媒體也問出了「為什麼所有的指責都指向Uber」的質問。

在6月初,作為對一系列醜聞的最終責任人,也就是作為CEO的TK迫於投資人與公司內外的壓力,被迫做出了第一個讓步,無限期休假

2017年對於TK確實流年不利,在五月底他的父母遭遇划船事故,母親遇難,父親嚴重受傷。

在投資人看來,無限期休假應該是給TK一個體面下台的台階,讓他逐漸遠離公司的業務。但是,在宣布無限期休假以後,TK仍然沒有離開公司的事務管理,他還逼迫了一位總是在董事會與他爭議的董事辭職。

這樣雙方就開始撕破臉皮。

6月下旬的某一天,TK原本去芝加哥面試高管。Benchmark資本的兩位合伙人找上門來,他們帶來了Benchmark與另外四家Uber大機構的聯名信要求TK馬上辭職。這五大機構代表了Uber里25%的股份和40%的投票權。

TK的反應是,他馬上打電話給他在Uber董事會的盟友,但是對方沒有給予他預期的支持,而是告訴TK,完全可以考慮辭職的提議。那一刻,TK應該已經知道,他已經大局已去,董事們與高管之間可能早形成了新的聯盟,他已經成了孤獨的少數派。Benchmark來芝加哥找他,原來不是跟他商量,而是通知他答案。徒勞的反抗於事無補,而且會損耗掉最後的資源。於是,TK宣布辭職。

問題是,TK豈是輕易放手與認輸的人?迫使Benchmark這次將TK告上法庭,要徹底斷絕他回歸可能的,應該是TK的復辟行動刺激到了Benchmark。

TK的復辟行為,可以從內外兩條線去尋找:

1、Uber內部Uber現在還沒找到新的CEO,TK畢竟是創始人,一路帶著公司到今天,無論如何肯定都是有一群死忠粉的。媒體報道說,TK在辭職之後不斷地找Uber的團隊聊,曾對一些人表示,就像喬布斯回到蘋果,他也願意回到Uber CEO的職位。

2、對外。Benchmark這些現有投資人已經成了他的死敵,與其去說服Benchmark他們態度的改變,不如去找到新的投資人,去收購他們的股份。

TK找的人應該就是日本軟銀的孫正義。現在可以理解就在本周一,孫正義有一個公開講話,孫正義表達了熱切的投資Uber或其競爭對手Lyft的渴望。軟銀在這個市場確實所謀甚大,之前已經投資了的滴滴,印度的Ola,新加坡的GrabTaxi。

Uber的內亂,成為了孫正義最好的進入機會。只是,孫正義選的會是Uber還是Lyft?這是美國市場的滴滴和快的。美國這個市場也到了要重新整合的關鍵期,孫正義的進入可能將給美國出行市場的慘烈競爭劃上句號。

在這個關鍵期,Benchmark為代表的資本要徹底掌控對Uber的控制,斷絕TK的念頭,不能被理想主義的TK干擾,更不能在這個時候被TK復辟,所以這場投資人與TK的戰鬥,才進入了第三回合,訴訟環節

2

TK為什麼失去了對Uber的控制?

表面來看,TK是在為今年一系列的醜聞負責。

醜聞:

2017年2月,前Uber工程師Susan Fowler發文講述在職期間被公司管理層性騷擾但申訴未果,此後《紐約時報》、《彭博商業周刊》等多家媒體跟進揭露Uber性騷擾和性別歧視的內幕。

同期,TK加入川普顧問團,引發了20萬人卸載Uber。

也在2月,Google旗下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Waymo起訴Uber盜取商業機密。

2月28日,網上爆出一段發生在2月初的視頻,卡蘭尼克乘坐專車時與司機發生激烈的語言衝突。TK稱「有的人不願意為自己的過失承擔責任,他們總把生活中的一切歸咎於別人。」

3月,《紐約時報》曝光Uber採用Greyball技術,欺騙執法部門。

5月,印度女乘客被爆遭Uber司機強暴。

6月初,爆出2013年的邁阿密郵件,這是TK寫給員工的行為要求準則。在談到員工之間的性行為時,TK是這樣規定的:「不準和其他員工睡覺,除非你問人家的時候,人家強烈表示'好的!我要和你睡!'此外,你們兩人不能同屬一個上司。」

很多人將TK領導下的Uber稱之為典型的混蛋文化。一方面,全力做事,充滿狼性,不惜代價,不擇手段,唯KPI論英雄。TK的座右銘是「增長高於一切」。另一方面,叛逆,離經叛道,盡情享受。

看過電影《華爾街之狼》么?電影描述的就是這種混蛋文化,白天不擇手段的賺錢,然後晚上夜夜笙歌。

上任未滿一年即離任的Uber總裁Jeff Jones離職時發表聲明說:「我在Uber所目睹和體驗的,都有悖我職業生涯中孜孜以求的信念和領導方式。我再也不能繼續在這家公司任總裁了。」

不過,光是醜聞和企業文化的問題,根本不足以將TK這個創始人拉下馬。

更何況,TK一開始為了防止控制權旁落,有兩個大布局。

1、超級投票權和董事會結構

Uber的股份制採用了雙層A/B股架構,TK和Uber聯合創始人Garrett Camp等三位團隊核心享有超級投票權股份,其中,TK擁有Uber的10%的股份和16%的投票權。Uber的董事會可擁有十一名投票成員,包括受超級投票權股東控制的九席。其中三席應該就是TK在2016年要求給自己指定的特權,也是這次Benchmark起訴的核心。

TK故意該權力圈子收縮至更小,令四名董事會席位一直空缺,其中他的盟友佔據多數。

在這種架構下,TK要失去對Uber的控制人,只有一種可能,他的同樣擁有超級投票權的盟友拋棄了他。

而就在這次起訴事件的前兩天,8月9日,Uber聯合創始人、董事會成員Garrett Camp公開表明,「卡蘭尼克不可能重回Uber,Uber仍然會積極尋找CEO人選」。包括之前TK在芝加哥遭遇逼宮后打電話詢問的那位董事,這些本來也都是他的鐵杆盟友。

2、A-team團隊

另一方面,Uber存在一隻直接對TK彙報的高管團隊,外人稱之為A-team。這是TK自己組建的小圈子。只要這支控制了Uber核心業務的團隊忠於TK,投資人要動TK,所冒的風險就會非常大。

看到這裡,腦海之中會不會出現一個很對標的團隊?沒錯,就是阿里的「十八羅漢」。為什麼京東等公司都這麼重視管培生團隊?這些嫡系團隊,就是創始人的御林鐵騎。

顯然,現在看,這支A-team已經被解體。要麼離職,要麼被炒。今年以來,Uber高管離職風波不斷,CEO、CFO、COO現在全部空缺,有的本身對TK已經產生不滿,有的被迫離開。就在這次起訴事件的同時,TK的心腹大將,營運總監Ryan Graves在給員工的一封信中表示,自己將從Uber卸任,但仍會保留在董事會的席位。在新的CEO人選出爐前,Graves表示自己更傾向於獨立行動。

勢已至此,TK要想復辟,不容易。

3

真正的問題是,TK自2009年創立Uber以來,成功的創立了一個估值700億的全球獨角獸之王,為什麼在這個巔峰之處,他卻被投資人甚至被盟友們拋棄?

性格問題?媒體曾經採訪了多位接觸過TK的人,普遍印象是好鬥,攻擊性強,有的直接稱之為「狂妄」。這種性格,很容易到處樹敵。

問題是,TK一直是這個性格啊,為什麼過去沒問題,現在成了問題?

Uber的早期投資人也是如今發難的主力Benchmark的合伙人Bill Gurley,曾與TK關係關係十分密切,是Uber公司最活躍的董事會成員,也是TK身邊最接近參謀的角色,甚至我覺得都起到了導師的作用,指導和見證著TK與Uber的成長。為什麼到今天Uber這麼大了反而對TK失去了耐心?

TK的聯合創始人和高管小夥伴們,追隨TK從零起步,干成了一個出行帝國,為什麼到今天要離他而去?

TK始終是這個性格,這個不會是根本原因。我認為真正的問題是,大形勢變了,曾經最需要的舵手如今成為了公司的障礙。

從一誕生開始,Uber扮演的始終是一個顛覆者的角色,一個巨大的市場在等著它去顛覆。這種顛覆的過程,充滿了與監管者、是現有行業如出租行業的博弈,PK,從違規者,到灰色運營者,再被認定為合法。要幹這種事情,尤其是作為全球第一個乾的,需要創始人要有強烈的叛逆精神與高風險偏好,中規中矩的人根本幹不了這個事情。

尤其是從剛誕生的2009年到2016年,作為行業領導者,它在全世界範圍內跑馬圈地,有足夠大的市場等著去擴展。這時候,Uber進行的是閃電戰,只有狼性足夠的人才能把閃電戰打的出神入化。

到了今天,Uber已然意識到現在的形式跟過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行戰爭已經從閃電戰演變為持久戰,消耗戰。

在全球主要區域戰場上,Uber都遭遇了強大的本土對手。在是滴滴,最終以合併收購的方式結束戰鬥。在印度是Ola,在歐洲是Gett,在與他們的競爭中Uber都未佔到上風。在美國本土,對手Lyft一直滅不掉,還在逐漸壯大。Uber的份額已經從兩年前的90%變成了70%。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