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砥礪奮進的五年 廣東「氣質」煉成記

打開廣東省城市空氣質量監測系統,絕大部分區域顯示為優,少數區域為良。這種優良的空氣質量在廣東地區已習以為常。

其實,經濟繁華的珠三角地區,曾是空氣污染嚴重區域。自工業革命在英國誕生以來,城市的發展大多經歷先發展后污染的階段。

經過多年治理,珠三角地區空氣質量持續好轉,已連續兩年實現全省六項污染物全面達標,提前兩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改善考核目標要求。目前,珠三角空氣質量成為全國三大重點防控區標杆,綠色發展造就廣東新名片。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

今年4月,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向廣東省反饋督察情況時,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作出重大部署,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東省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的根本遵循。我們必須認真學習領會、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環保的重要指示精神,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胡春華強調,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更嚴更實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努力在綠色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

廣州花城廣場的紅玫瑰,在藍天映襯下更顯艷麗。

今日標杆

暨南大學質譜儀器與大氣環境研究所二級教授吳兌,是國內最早提出灰霾天氣概念的專家,彼時他還在廣東氣象部門工作。那一年是2003年。

儘管當時國家採用原來的空氣質量評價標準,珠三角城市的空氣質量達標率都接近100%,但已有專家有不同看法。「那時,監測和評價都顯示為優良,但實際上是灰濛濛的,能見度很低,而且經常都是這樣,我們當時就覺得可能是評價指標里是少了東西。」吳兌說。

吳兌介紹,在更早之前,學術界以及國家層面已經留意到並開始重視珠三角地區最先出現的複合污染問題,但還沒有重點關注。按照現在的標準來衡量,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以及本世紀初是珠三角地區空氣污染最嚴重的時候。

廣東地區對於PM2.5的研究工作也是從那時開始。廣東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廣東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就開始系統研究大氣污染治理問題。省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聯合開展「珠三角空氣質素研究」,共同實施《粵港空氣管理計劃》。組織實施973課題和863計劃,研究灰霾和臭氧污染的成因與治理。

吳兌介紹,2002年底,在一次由氣象局、環保部、外交部和國家發改委與氣候變化有關的部門共同參與的研討會上,相關部門第一次公開討論到氣溶膠(即:懸浮在大氣中的固態和液態顆粒物的總稱,粒子的空氣動力學直徑多在0.001~100μm之間)污染問題,他認為,這是國內PM2.5研究的轉折點。

也就是在2003年,廣東省氣象局率先在珠三角地區建立一張由15個監測站點的區域大氣成分觀測站網,用於研究霾。2004年廣東省環保廳也建立了一張空氣質量監測網。

十年奮鬥,珠三角地區的空氣質量成為全國標杆。2015年,廣東省六項污染物全面達標、提前兩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改善考核目標要求。時任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表示,今後幾年珠三角地區是否可以穩定地達標,還要給一點時間。「但畢竟像跳高一樣,我們在一個重點地區終於達標了,終於摸到了桿,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增加了我們治污的信心。」

珠三角在全國三大重點防控區中率先「摸桿」的基礎上,2016年全省空氣質量繼續改善,AQI達標率為92.3%,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全省PM10、PM2.5的年均濃度分別為48、32微克/立方米,均比上年下降5.9%。珠三角地區空氣質量繼續在三大重點防控區中保持「標杆」,AQI達標率為88.9%,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PM10、PM2.5的年均濃度分別為49、32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5%、8.6%,灰霾天數由2007年149天下降為2015年的34.6天。

今年7月4日,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干傑在京接見到訪的廣東省環境保護廳黨組書記姚奕生、廳長魯修祿時表示,大氣環境質量已成為廣東的亮麗名片,PM2.5連續兩年達到國家二級考核標準,作為經濟發達地區,相當不易。

廣州樣本

陳吉寧曾在2016年兩會期間表示:「珠三角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學術界開始系統地研究這個問題,之後開始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調整、加大污染治理,十幾年的時間取得了今天這樣一個成績,這也增加了我們解決霧霾的信心。所以我們只要堅持下去,一步一步走下去,我們是可以很好地解決我們的問題。」

此前,外界對於廣東空氣質量的改善存在不同看法,認為珠三角地區位於沿海,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有利於污染物擴散,因此率先摸桿,理所當然。

吳兌認為這是一個誤解。他說,珠三角的氣候和地理位置確實對污染物擴散相對有利一點,但治理得當得力才是根本原因,取得今天的成果極其不易。

曾任廣東省環保廳首席大氣專家的鐘流舉表示,珠三角地區三面環山一面朝海,每年10月後期開始南海季風逐漸減弱退出大陸,導致南北氣流交換能力比較弱,海上從珠江口附近吹向陸地的風,經常因不夠強,遇山體后就會轉向形成渦旋,在珠三角地區打轉轉,從而導致珠江口一帶形成重污染帶。

因地形和氣候原因,廣州佛山的空氣質量在珠三角地區排名較為靠後,但廣州對大氣污染的治理所取得的成效讓其成為廣東的傑出代表。

廣州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廣州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有不少創新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上世紀90年代廣州開始對PM2.5進行監測,2012年又在全國率先按照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全面公布PM2.5等監測數據。同時於廣州塔四個高度層建成空氣質量梯度監測網,其中488米監測點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相對高度最高的空氣質量自動監測點。

2014年廣州完成《廣州市大氣顆粒物PM 2.5來源解析研究》,此後進行持續研究,弄清了PM 2.5的來源、成分組成以及分佈規律等。

南都記者發現,對大氣污染進行系統的研究使得廣州以對減煤、控車、降塵、少油煙的四個空氣治理領域中,均估算出措施落實到某個階段能夠削減多少污染量,污染物削減的數字估算到個位數。廣州空氣治理計劃和目標也在持續的研究過程中也在持續完善和提高,從2012年到現在,已4次調高空氣治理的目標。最初計劃的PM 2.5達標的目標是要到2025年完成任務,結果調整到2020年完成,實際在2016年PM 2.5的年均濃度已降至36微克/立方米,離35微克/立方米的達標目標僅一步之遙。

監測數據顯示,廣州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從2010年的33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16年的12微克/立方米,降幅63.6%;PM 10從69微克/立方米下降至56微克/立方米,降幅18.8%;PM 2.5自2013年實施空氣質量新標準以來,三年間下降了17微克/立方米,降幅32%;達標天數從2013年的260天上升至2016年的310天,增加50天。廣州去年的PM 2.5濃度為已大幅下降至36微克/立方米,業內人士表示,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

廣州的空氣治理是珠三角地區的一個縮影,具有區域性的空氣污染問題,需要多個城市共同努力,協同推進。廣東省環保廳介紹,2009年,廣東出台全國首個大氣污染防治地方政府規章———《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大氣污染防治辦法》,在珠三角地區建立了全國首個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席會議制度。2013年,廣東在國內最早發布實施首個面向城市群的大氣複合污染治理計劃———《廣東省珠三角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率先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目標實施區域聯防聯控。

這一做法得到國家環保部的讚許。2017年1月,在國家環保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環保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針對廣州取得的大氣污染治理成績表示,廣州的現象需放在珠三角的框架下考慮,整個珠三角包括廣州市政府領導重視大氣治理比較早,2000年率先提出大氣複合型污染治理,制定規劃早,執行也非常到位。

結構調整

廣東省環保廳介紹,在空氣質量改善方面,廣東有著周密的謀划,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和優化能源結構三方面,著力推動區域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珠三角地區已不再新建燃煤燃油電廠和煉化、鍊鋼煉鐵、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大型項目。在珠三角地區和重點流域、重點行業實施更嚴格的排放標準。

在優化產業結構方面,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位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綠色經濟,對火電、鋼鐵、造紙、製革等行業實施特別排放限值,倒逼轉型升級。

優化能源結構方面,積極穩妥發展核電等清潔能源,2015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重超過20%,煤炭消費比重下降到41%。

劉炳江表示,珠三角環境空氣治理取得顯著成效一是由於「騰籠換鳥」政策,珠三角產業結構調整到位,2000年開始重化工企業比例不升反降,現在沒有鋼鐵、大型重工業企業;二是珠三角能源調整較早,煤炭消費量在全國最早下降,2005年起天然氣消費量在全國最高,機動車控制卓有成效;三是珠三角的領導重視環保,環境執法和管理比較到位,「這是給大家一個很好的範例。」

亮麗的廣東空氣名片背後是亮麗的成績單,亮麗成績單的背後則是每一城、每一項具體工作的穩步推進。

2012年4月18日,廣州的多位媒體記者體會到廣州推進減少燃煤污染的艱難。當天,廣州市環保局邀請廣州市各大燃煤電廠負責人,參與廣州PM 2.5等空氣污染物減排方案的討論。會上,廣州市環保局表示,廣州的PM 2.5污染五分之一來自燃煤電廠,未來希望各大燃煤電廠改用天然氣,減少污染物的排放。輪到企業發言時,會場變得非常安靜,隨後陸續才有燃煤企業表態贊成,表示方向是正確的。

主持會議的時任廣州市環保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楊柳打破會場沉悶氛圍:「我不太期待聽見大家都說行。如果這個事情大家都說行,今後很多事情還要大家去做的。光表態不去行動,這樣是不負責任的。」

企業開始表達真實想法,「有很多手續要批,需要按規則來辦事。」「不能光為了搞環保,就不搞發電項目。」「首先要保證經濟發展速度,其次才是談論環保。」「發電廠燃煤改成燃氣后,發電廠沒有利潤來源,光靠發電企業沒法消化成本,不現實。」「雖然環保了,但是資金浪費很大」……

在場記者們發現,發電廠最為關心的其實是成本和利潤問題,當時燃煤發電是0 .53元一度,而天然氣發電要1塊錢一度。而對於廣州來說,最大困難是穩定的氣源問題難以解決。

2014年初,廣州市發展改革委組織有關企業前往國內外先進城市,對燃煤機組「超潔凈排放」改造技術展開調研學習,在此基礎上形成《廣州市燃煤電廠「超潔凈排放」改造方案》。

廣州的「超潔凈排放」第一階段在2015年12月底前完成全市10台總裝機容量260萬千瓦燃煤機組的改造,讓其污染物排放基本達到燃氣標準。完成改造后,與2013年相比,預計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6831噸,削減比例64%;減少氮氧化物排放40 0 4噸,削減比例37%;減少煙塵排放量1826噸,削減比例64%。

這一工作截至2016年底,廣州共有29台總裝機容量519.9萬千瓦的燃煤機組完成了改造,基本完成燃煤機組的改造。

廣州在燃煤電廠的減排上探索了一條現實而有效的路徑,雖然沒有用天然氣替代煤,但末端的排放標準達到天然氣標準,時任國家環保部總工程師萬本太對此高度讚賞,表示具有可示範性,目前已要求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在吳兌看來,廣州在能源結構調整工作方面非常突出,公車最先由老冒黑煙的柴油車改為LP G(液化石油氣),此後又改為更為清潔的LN G (液化天然氣),現在開始改電動車。「廣州的行動非常快,有更好的選擇就馬上推,也因此廣州在由LPG換成LN G時,有人就認為為什麼不在一開始就用LN G,實際上在之前廣州還沒有LN G氣源,用LPG是學當時的香港做法,在當時是最好選擇。」吳兌說。

臭氧治理

目前,針對廣東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和年度方案,省與各市簽署目標責任書,對地市政府實行年度考核,同時實施空氣質量月警示制度及重點工作調度督辦制度,對工作進展滯后地區發出預警函,對空氣質量惡化的城市政府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結合環保大檢查、聯合督察、日常執法巡查、專項檢查等工作,對進展較慢的地市進行督察。

各市也出台環保目標考核方案,廣州出台的考核方案同時對「質量目標」和「措施過程」也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年度考核、獎勵懲處的參考依據。考核不合格的,除了被通報批評和要求整改之外,其主要負責人要針對導致考核不合格的問題通過媒體公開道歉。

廣東省環保廳表示,由於關注早、預防早、行動早,目前廣東已形成一套有效的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機制,為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廣東省環保廳表示,儘管廣東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離「全面穩定達標」的要求仍有差距。部分區域空氣質量不夠穩定。2016年,仍有5個地市空氣質量未能全面達標。粵東西北部分地區空氣質量出現波動,受不利氣象和污染排放疊加影響,秋冬季節污染天氣時有發生。

此外,大氣污染因子出現結構性變化。珠三角地區臭氧已超越PM 2.5,成為影響空氣質量達標最主要因子。目前對臭氧的污染來源、形成機理以及各項污染因子之間的關聯性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系統的研究,遏制臭氧濃度上升趨勢難度較大。

李干傑在今年7月4日接見廣東省環保廳負責人時表示,近期廣東出台《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並借鑒京津冀及周邊大氣強化督察模式開展大氣和水污染防治專項督察,強力推進污染防治工作。這充分體現了廣東省委、省政府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工作力度。

一直致力於空氣污染研究的吳兌,對珠三角空氣污染目前的治理效果感到欣喜,對未來也充滿信心。現在,他經常安慰研究和治理大氣污染的同行:珠三角的今天就是你們的明天。

出品:南都采編指揮中心
統籌:趙勇主筆:南都首席記者 劉軍
采寫:南都首席記者 劉軍 南都記者 陳燕 程思煒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