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海南之春

原標題:海南之春

生態觀察

冬季似乎格外鍾情青海湖以南的這片土地。春天的腳步早已踏遍這裡的每一個角落,人們卻依舊從尚未消融的積雪、迎面而來的陣陣寒風中嗅到冬姑娘的味道。即便如此,道路兩旁的樹梢上漸漸顯露的嫩芽,遠看近卻無的草原綠意已經捎來了春天的口信……

讓最需要綠色的地方先綠起來

「塔拉」是蒙古語,意為平原或灘地。塔拉灘從遠處看,呈三個台階形,於是有了一塔拉、二塔拉、三塔拉。塔拉灘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盆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面積29.5萬公頃,土地廣袤而乾旱,黃河路經此地。

塔拉灘之所以聞名,源於這裡的荒漠化,它是三江源區受風沙危害最嚴重的生態脆弱區。資料顯示, 2000年前後,大風一刮,塔拉灘附近的公路上就會沉積30多公分厚的黃沙,每年進入龍羊峽庫區的流沙有3131萬立方米,每年造成經濟損失4600萬元。塔拉灘是生態治理的一個「硬骨頭」。

「這苗子你得往中間放,太靠近沙障,一澆水容易把沙障衝垮了……」近日,在一塔拉見到共和縣林業局林業站主任郭增鴻時,他正忙碌在治沙現場。 「這屬於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中的人工造林項目,目標任務是1333.33公頃。」

對於塔拉灘而言,種一棵樹並不容易。

「有些地方沙化嚴重,只能就地取材,用土覆蓋沙面,做好沙障再進行植樹。要不然今年種下了,明天你再來看,早就吹跑了。」郭增鴻一邊比劃,一邊告訴記者: 「幾年前,我們琢磨出水鑽造林的辦法后,就能確保樹苗在潮濕的深沙里生根,這樣一來,成活率達到90%以上。」

在海南州,沙化危害嚴重的地區除了塔拉灘,還有一個地方。

貴南縣是青海省沙漠化土地分佈較廣,沙化危害比較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全國防沙治沙重點示範縣。多年來,貴南縣將黃沙頭及木格灘周邊治沙造林列入全縣沙漠化治理的重點區域和頭等大事,連續實施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示範區、退耕還林、三江源生態工程等一大批生態骨幹工程,有效減少了風沙災害天氣,減緩了土地沙化、草場退化的速度,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生存條件得到了有效改善。

據了解,今年,貴南縣繼續堅持以龍羊峽庫區、木格灘、黃沙頭、多什則溝等重度沙化地區治沙造林為主,以城鎮、村莊、寺院、校區、庭院、公路沿線造林綠化等為輔助,以加快建設沙漠公園、濕地公園、縣城北山坡治理、黃沙頭治沙巡護站、龍羊庫區生態治理、黃沙頭沙地萬畝生態經濟林建設等為亮點,搶抓政策機遇,積極爭取項目資金,精心打造一批重點亮點工程,努力改善人居環境,著力提升城鄉品位。

讓老百姓身邊先綠起來

「這個坑深度不太夠,再往下挖一點,把樹苗扶正就可以填土了,培土七八分滿,最後還要用腳踩實,這樣才能把樹苗固定住,樹苗根部與土壤接觸后才能更好地吸收養分。」在興海縣植樹現場,林業局的技術人員耐心地指導大家如何科學植樹,圍過來的「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聽著,記住「老師」所講的每一個細節。不一會兒,參加義務植樹的幹部職工、武警官兵與學生們紛紛挽起衣袖、鏟土填坑、揮鍬培土……整個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在過去的這十幾天里,這樣的場景在興海縣興同公路綠化帶、 28公里綠化帶、桑當路綠化帶、縣城主要小區綠化帶等區域隨處可見。參加義務植樹的李生榮說: 「能夠參與義務植樹活動,不僅可以緩解工作壓力,還可以提高社會實踐閱歷,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植樹帶來的快樂,增強大家植樹造林的綠化意識。」

近年來,興海縣不斷增加綠化造林面積,縣城綠化面積實現了「十二五」時期9%提高到「十三五」初期達到13%的目標任務。 2017年根據林業發展計劃,該縣累計投資890.3萬元,栽植各類苗木50餘萬株。

對於同德縣來說,剛剛過去的這個4月,和其他各縣一樣,同德的大街小巷也都能看到植樹人的身影,一場又一場的植樹造林活動讓「打造生態同德,建設綠色家園」的念頭在同德人腦海中愈加堅定。

「今年同德縣計劃完成植樹造林面積為80公頃,包括城鎮新區綠化,村莊、河道、校園和街道綠化,預備各類苗木30萬株。」同德縣環保林業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到2020年末,全縣將新增森林資源面積16666.67公頃,使森林覆蓋率從現在的12.07%提高到16.7%以上,林木綠化率達到8%以上,完成退耕還林工程7333.33公頃,三北防護林建設2333.33公頃,管護天然林面積70100公頃」。

讓老百姓獲得更多「綠色福利」

生態環境保護的最大受益者還是當地的農牧民群眾。

一直以來,共和縣龍羊峽鎮阿乙亥村阿乙亥河周邊經常會因為大雨天氣發生洪澇等自然災害,河道兩邊的環境十分脆弱。去年4月,共和縣環保林業局的人工造林項目在龍羊峽鎮阿乙亥村實施,在阿乙亥河附近種下了近5公頃的樹,通過人工造林的方式建起這兩道綠色屏障,有效緩解這些問題。

「種樹好啊,村子里的環境越來越好,生活也暢快,種樹國家還有補貼,村裡人造林的興頭越來越大。」村民多巴高興地說道。

其實,對於不少百姓來說,植樹造林並非只有保護生態這樣一個好處,每年這個季節,植樹造林都為當地村民提供了一個務工的好去處。

「種完地在家也是閑著,我就到縣城栽樹來了。一方面能掙點零花錢,一方面也是保護環境,這是一件好事。」今年49歲的張福軍是共和縣龍羊峽鎮后菊花村的村民,每年春耕之後,他都會帶著妻子和兒子到縣城跟著承包綠化城鎮的老闆打工,平均每天能掙到120元錢。他說: 「攢點錢,在新蓋的房子里添置一些新傢具,開始準備給兒子娶媳婦……」老張說笑著。

共和縣的人工造林項目區,都位於塔拉灘腹地的沙珠玉鄉和廿地鄉。在保護三江源生態環境、防風固沙的同時,也加快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實現了生態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趙戰錄是共和縣恰卜恰鎮下塔邁村的一位土地承包戶。 6 年前,他發現當地的土質比較適合種植枸杞,試種之後,因為經濟效益不錯便開始擴大了種植面積。

「以前我們村子附近都是荒灘,自從種植枸杞后,防風固沙的效果不錯,而且還有不少村民來我這裡打工,平均下來,一個人一個月能拿到3600元左右。」趙戰錄笑著對記者說:「在政府資金和政策的支持下,我承包了4466.67公頃地,種植枸杞1186.67公頃,剩餘的近3333公頃地為了防風固沙全部種了植被。」

幾年前,每到這個時候,共和縣沙珠玉鄉上卡力崗村村民史振君就有些發愁,沒有一技之長,不知去哪打工掙錢。

2015年,縣上的植樹造林活動開始,如今,他不僅當上了「師傅」,還成了負責技術的指導員。

「現在一個月能領到6千元的工資,比我去其他地方打工強多了!」史振君一邊通過對講機和同事對話,一邊笑著告訴記者,而僅僅在一塔拉的植樹點,像他一樣的當地農民工就有120人,大部分人每天的收入都能達到130元左右。

近年來,我們州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全面貫徹落實『生態立州』戰略,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去年全州完成人工造林8050公頃,封山育林26000公頃,封沙育草4666.67公頃,森林撫育1333.33公頃,新農村村莊綠化17個,全民義務植樹260萬株,城鎮綠化537公頃。海南州林業局綜合科科長安正文說: 「今年我們的目標是人工造林6666.67公頃、封山育林13333.33公頃、新農村村莊綠化20個、全民義務植樹260萬株。」

生態故事:德茫新村的友誼樹

出貴德縣城一路向北,寬闊筆直的柏油路一直通向北山灣,兩旁的楊樹整齊地排列著,隨著公路無盡地延伸,與藍天白雲交相輝映。

德茫新村位於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北山灣現有居民86戶330多人,是一個純藏族聚居的移民村。

一座巨大的煨桑台立於村口,代表著獨有的民族特徵。村委會廣場四周種滿了楊樹、圓柏,茂盛的白楊非常挺拔。一排排藏式民居被綠樹環繞著,幽雅、別緻。院落中,村道旁,到處是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

2005年,龍羊峽水庫蓄水,貴南縣沙溝鄉關塘村、德茫村等地的耕地、道路被淹,在省、州移民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德茫新村於2006年安置於貴德縣北山灣。

德茫新村是貴南縣沙溝鄉德茫村的一部分村民搬遷到北山灣組成的,與貴南縣德茫村相距90公里,行政及人口管理仍然屬於貴南縣。村裡的群眾回憶,當年剛剛遷入貴德時,只有房子和院落,村裡幾乎看不見樹。在各級政府部門對德茫村積極開展扶貧的同時,貴南縣林業部門在德茫新村開展村莊綠化活動,借綠化改善村容村貌。貴德縣林業部門主動為德茫新村送來綠化苗木,派出技術人員綠化村莊。

貴德縣林業站站長甘海山說,苗木從起運到栽種不能超過一周時間,否則苗木根部就會缺水,影響成活率。德茫新村的群眾綠化意識特彆強,也非常注重對苗木的保護。兩縣林業部門聯手在村裡開展綠化活動時,家家戶戶都非常積極。有一次樹苗拉回來時已是夜晚,就把樹苗放在村裡打算第二天栽種,到了第二天早上工作人員來的時候,發現村裡的群眾已經連夜將樹苗栽種到位,連水都澆好了,一時間成為大家的美談。

兩縣林業部門聯手在德茫村搞綠化的活動就這樣開始了。

不到三年的時間,綠化樹成了友誼樹,昔日光禿禿的村莊也成了遠近聞名的植樹造林模範村。村道兩旁,房前屋后,種滿了圓柏、楊樹。有的家裡,還種上了大果櫻桃、梨樹、桃樹。

「以前村口的水溝里雜草叢生,環境很差。現在樹種的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好。我們村離千姿湖景區很近,很多遊客開車路過時,都說我們村乾淨漂亮。」村裡的一位藏族老阿媽給我們說道。

順著這位老阿媽手指的方向,那個曾經雜草叢生的水溝,現在已是一片楊樹林。一片片嫩綠的葉子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據甘海山介紹,目前,貴德縣已綠化村莊47個,全縣村裡村外,村民庭院內外已基本綠化。今年年初,貴德縣又啟動了加快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工程,圍繞「村在林中、房在林中、人在綠中」的目標,將全面實施四旁植樹、庭院綠化和村莊公共綠地建設。

生態論壇:將綠化精神持之以恆地發揚光大

在傳統習俗中,人們喜歡在住宅周圍種植桑樹和梓樹一類的樹木,並以「桑梓」一詞指代家鄉、故鄉,以親手種植桑樹、梓樹感念父母。

房前屋后、院落空地植樹的傳統,依然世代延續著,其意義不僅超越了美化庭院和增加收入的實用價值,而且還承載著一種生命感悟和人生追憶的精神價值。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對花草樹木有著深厚的情感,不僅喜愛植樹種花,而且還留下了許多植樹詩文。

白居易初到忠州為官時,見四周的山岡滿目荒蕪,於是動員民眾植樹栽花。他在《東坡種花》一詩中寫道: 「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但有購花者,不限桃李梅。」

蘇東坡少年時代愛種松樹,他在《戲作種松》一詩中說: 「我昔少年日,種松滿東崗;初移一寸根,瑣細如插秧。」記敘了他少年時期在家鄉四川眉山東崗栽種松樹的經過……

毛澤東曾高度禮讚過綠色,詩曰: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風起綠洲吹浪去,雨從青野上山來」。無論是革命戰爭歲月,還是和平建設時期,毛澤東都高度重視植樹造林,強調綠化事業。

新成立后,黨和政府也一直重視植樹造林綠化祖國,並將其列入基本國策之中。1979年2月23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確定將每年3月12日作為全國植樹節。1981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出《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決議指出,凡是條件具備的地方,年滿11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除老弱病殘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義務植樹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

從此,義務植樹作為一項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

青海缺綠,青海人愛綠,不管多難,都從未放棄過「綠色」夢想。

經過全省人民30多年的不懈努力,青海的綠化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湧現出了一批以尕布龍為代表的綠化楷模。

城市裡,綠化帶、行道樹鬱鬱蔥蔥,鮮花綠草相互映襯;在農村,一個個荒山禿嶺漸漸成了一片片綠色的叢林;曾被稱為「八百里瀚海無人煙」的格爾木,也在一代代建設者的綠化情結中變成戈壁瀚海中的一片綠洲;西寧市區各種鬱鬱蔥蔥的樹木縈繞著南北山,山上空氣清新、鳥語花香,山下綠樹環繞,整潔靚麗。

植樹造林,綠化城鄉,美化環境,造福子孫後代,這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青海人民有著植樹造林的歷史傳統,讓我們堅持「生態立省」戰略,把綠化工作一代一代地做下去,讓城市綠樹成蔭,鄉村樹木環繞,將綠化精神持之以恆地發揚光大,使青海真正成為綠色的家園。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