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戰場」連通「市場」,美軍是先驅

原標題:「戰場」連通「市場」,美軍是先驅

自古以來,「犁」與「劍」就是人類社會存在發展的憑仗,依靠犁得以生存,憑藉劍方能自衛,但在許多情況下,「犁」與「劍」又是一對矛盾,「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歷史上,能有效化解二者矛盾的國家,往往成為時代的翹楚,實現了富國與強軍的統一。

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美國一躍成為世界一流軍事強國,與蘇聯展開了長達數十年的軍備競賽,龐大的軍事開支非但沒有將其拖垮,反而進一步鞏固了其霸權地位,成功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其中的奧秘之一,就是通過協同創新不斷推進國防科技軍民融合。

一、軍民融合——從「戰爭牽引」到「軍民兼顧」

回望歷史,從二戰時期的「戰爭牽引」到冷戰階段的「國防優先」,再到20世紀90年代的「以民帶軍」浪潮,直至今天的「軍民兼顧」戰略,美國探索推動國防科技軍民融合的軌跡清晰可見。

由軍及民。早在1941年,因為戰爭的需要,美國聯邦政府設立了科學研究發展局,旨在協調組織科技研發服務於戰爭需求,從那時起,美國科技界、國防部門和政府機構的聯繫日漸密切。在冷戰時期,為了與蘇聯對抗,美國的國防科研主導著聯邦政府的科技政策,國防科研經費佔政府科研經費總額的比例高達53%-85%,許多重大科技成果都受益於國防部資助,並從軍方「外溢」到民用領域,如太空梭、半導體和計算機等與國防直接相關的研發投資,產生了影響深遠的「溢出效應」。

以民帶軍。20世紀70年代,矽谷的崛起標誌著民用技術與軍事技術關係的逆轉,以信息技術的崛起為契機,民用技術成為技術革新的先鋒,不僅引起消費者市場的興盛,而且迫使軍事技術從民用技術中尋找創新的靈感。如計算機系統、通信、集成電路和先進材料等民用技術都超過了軍事技術,不僅價格低廉,而且能較好地滿足軍事需求。因此,美國對國防工業結構和管理政策、國防採辦法規和制度進行了重大調整和改革。20世紀90年代,美國頒布了《國防戰略轉軌》和《國防科學技術戰略》,全面實施軍民融合戰略。

軍民融合。冷戰後,為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美國政府成立了「國防技術與工業基礎委員會」,國防部設立了「技術轉移辦公室」等機構,進一步推動軍用技術的社會轉移。2000年,美國國會批准了《2000-2010年國防科學技術計劃》,強調利用聯邦政府和私立科研機構,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民用科研力量,通過軍民融合大力推動國防科技創新。2011年,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發布《可信網路空間:聯邦網路安全研發戰略規劃》,協調軍兵種、國防部和能源部等開展軍民融合網路信息系統研發。

2015年10月,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發布《國家創新戰略》,指出未來科技創新的九大領域,從國家軍民融合高度推動科技創新。川普政府也注重國防科技創新的軍民融合。如按照美國五角大樓發布的《軍事關鍵技術清單》,太空技術的95%具有軍民兩用性。川普的太空政策顧問羅伯特·沃克表示,新一屆政府的太空政策不僅將關注技術的商業化,也將注重其軍事應用價值。

二、「軍轉民」——逆向開發國防資源

冷戰結束后,戰爭威脅逐漸遠去,經濟發展相對遲緩,國防支出明顯下降。當國防資源內含的軍事效益在美國的「戰略棋盤」分量變輕之際,「軍轉民」,即國防資源向民用領域的逆向開發,不失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明智之舉。

軍用研究的「軍轉民」。美國各軍兵種都建有自己的實驗室,如羅姆空軍實驗室、空軍阿諾德工程中心、海軍研究實驗室等;在國防部層面設有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這些研究機構雖然主要從事國防科技研發,但還具有以下特點:從製造軍備向促進具有商用價值的民用技術轉移,即美國政府改變冷戰時期主要集中於軍事領域的技術研究方向,開始更加直接地介入技術轉移活動;將部分項目委託私人企業管理,以加快研發成果的轉化速度,推動其商業化進程。

軍用投資的「軍轉民」。美國國防部將大量軍事研發經費投向基礎科學和關鍵技術領域,其研發成果不僅有軍事價值,也有民用價值。美國海陸空三軍都曾與民營企業簽訂項目合作協議,進行專項技術研發合作,如DARPA近年來較為成功的合作案例包括:與德克公司合作研製智能自動化手臂,與BAE系統公司簽訂「認知電子戰系統」和「深海導航定位系統」的項目合同等。

此外,美國還不斷削減軍事研發經費,轉作民用研發經費。如2009年美國軍用研發經費佔聯邦政府的60%,隨後調整為軍用和民用研發經費各佔50%,約76億美元的軍事研發經費被轉移到了民用研究領域。

技術許可權的「軍轉民」。通常而言,軍事技術由政府或軍方主導研發,它們擁有技術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但有些技術也完全可以應用於民用領域。據統計,大約有80%的軍事技術與民用技術相重合,如果向社會開放軍事技術使用許可權,由私營公司或民間研發機構完成技術的民用轉化,將能釋放巨大的國防「紅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GPS。

冷戰時期,美國國防部曾投入數十億美元作為GPS的研發資金,任何一家私營企業都無法負擔如此大手筆的支出。1996年,柯林頓政府決定全面解除GPS衛星信號的選擇可用性,從而讓這一技術發揮出促進經濟增長、鼓勵社會創新及服務民眾生活的功用。

三、「民參軍」——前沿科技溢出國防「紅利」

「民參軍」,是利用民用尖端科技助推國防科技發展,以實現創新突破的重要舉措。2015年9月,美國著名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兩位研究員安德魯·亨特和瑞恩·克羅蒂,聯合發表了《保持技術領先:利用外部創新來維持美國國防部的技術優勢》,認為當前全球科技創新擴散速度不斷加快,而國防部原有的研發體制已不足以確保美國軍事技術的領先地位,應更加註重對外部創新資源的引入與整合。

當前,軍民技術之分已很難界定,有的民用技術只需少量經費就能達到軍用性能,這就為「民參軍」提供了條件。如在海灣戰爭期間,市場上的GPS僅售價1300美元,倘若按軍用規範和標準定做,同樣性能的產品價格高達34000美元,而且重量還要重得多。在伊拉克戰爭期間,民用技術更是大放異彩,如以科技動畫著稱的矽谷繪圖公司,把伊拉克大城市、沙漠的地形,以立體繪圖的方式模擬得栩栩如生,為美軍直升機低空飛行、美國大兵城市巷戰提供了清晰的地形圖。

再如科技衛星晶元準確跟蹤國防部4萬個集裝箱的運送,使得美軍後勤補給真正做到了可視化,節省了資源。美國國防部2012年發布的《雲計算戰略》明確提出要將成熟的雲計算技術應用于軍隊;2015年新版的《網路空間戰略》,再次提出要藉助非軍方力量提升網路攻防能力,以實現最大限度的軍民融合網路信息共享。

為了讓「民間」創新「觸角」更便捷地伸向軍方,美國還注重創新樞紐機構的發展,有力地助推了「民參軍」。如在2015年4月成立的美國國防創新實驗單元(DIUx),就是美國國防部與國內諸多頂尖創新技術公司之間的一個連接樞紐。

與一般的創新投融資方式不同,DIUx負責將美國國防部的具體業務或技術需求,與創新企業主體進行精準對接,保證了軍方與技術類公司或科研院所之間建立快速、靈活的合作機制。僅2016年第四季度,該機構就簽訂了總金額高達3600萬美元的合同,這些合同包括無人機、無線通信、網路防禦、沙盤模擬等。

毋庸諱言,美國在冷戰期間的軍民融合併不盡如人意,一些重大發明都表現為軍事技術研發的副產品。然而,他們通過不斷完善政策機制,破除制度藩籬和利益羈絆,逐漸改變了依靠國防科技溢出效應惠及經濟發展的局面,主動將民用技術與軍事技術融合起來,使二者相互借力,比翼雙飛,既為國防建設提供了尖端技術,也為經濟發展帶來了不竭動力。

(轉載自4月13日《解放軍報》)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