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燒掉大明王朝的三把火

《明朝那些事兒》全書免費閱讀

長按掃碼 即可閱讀

1627,天啟皇帝朱由校逝世,其弟朱由檢登基,年號崇禎,是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不包含南明)。

崇禎帝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都是非常悲劇的存在,他繼位后,大力剷除閹黨,在位17年間,勤於政事,生活節儉,在明朝中晚期的皇帝中,當得起年輕有為四個字,但明朝國勢已微,朝廷黨爭激烈。

君臣二心,又加之天災不斷,各地流民紛紛起義,外又有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八旗鐵軍虎視眈眈不斷挑釁,他一己之力,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軍攻破北京時,崇禎帝朱由檢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

他身穿滿是補丁的龍袍,衣襟上書: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後世的史學家對崇禎帝的褒貶不一,有的為英年早逝而他嘆惋,有的卻因他的生性多疑和錯殺袁崇煥,認為他是個空有志向實無才幹的君主,而我很認同《萬曆十五年》的作者黃仁宇先生這樣的解讀:

大明帝國已經走到了它的發展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是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

史學家孟森也寫過如下的一段話:

熹宗,亡國之君也,而不遽亡,祖澤猶未盡也;思宗,自以為非亡國之君也及其將亡。昔日風氣未壞,正人君子,屠戮之而不能遽盡,故無君而猶有臣;至崇禎時,則經萬曆之敗壞,天啟之椓喪,不得挽迴風氣之君,士大夫無由露頭角矣。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也;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

有些事,雖竭人之力而不能及,是為氣運。

在崇禎登基之前,明朝的氣運就已經註定了,朝堂尚且可以正常運轉,可是整個社會的基層卻已經搖搖欲墜,正如鹽野七生評論羅馬帝國時所說的那樣:

對於一個國家,如果中層和下層出了問題,無論上層再怎麼努力也是於事無補,相反,如果中下層還能繼續發揮作用 ,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就可以吸收因上層部分的爭鬥而產生的弊病。

到了崇禎黨政之時,他雖用鐵腕肅清朝堂,可下層的官員卻早已習慣了貪污腐敗混日子,而最底層的百姓的生活,也早已在層層剝削和天災人禍中再難為繼,紛紛投向了叛軍揭竿起義。

這或許,就是崇禎的運數,也是大明的氣數,而我私心裡卻覺得,崇禎作為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算得上是稱職的。

很多事,明知不可為,但還是不儘力,不甘心。

明終結於崇禎,卻並不是亡於崇禎之手,燒掉大明王朝的,是三把火。

第一把,叫做天災。

自崇禎元年起,北方大旱, 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崇禎三年陝西又大飢,陝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飢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只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 崇禎六年,「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

崇禎十三年,順德府、河間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並且是烈性傳染病的流行,「瘟疫傳染,人死八九」,同年,江南遭大水,崇禎十四年有旱蝗並災,崇禎十五年持續發生旱災和流行大疫。地方社會處在了十分脆弱的狀態,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

若是國庫充盈朝綱穩固,大可以開倉賑糧收容災民,但魏忠賢黨羽早已把明朝的財政弄成了一個爛篩子,政府財力已竭,連軍費都無從支出,更沒有財力去安撫流民,災情愈演愈烈,流民無家可歸,為了生存,只能揭竿而起。

第二把火,是兩線作戰。

明末戰事常常出現兩大憂患交替之勢。明朝單獨對后金時,曾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及戰略優勢,如天啟年間的「寧錦大捷」。但隨之農民軍在黃土高原不斷發展,而明朝的兩線作戰,使其不能專註於一處。農民軍有幾次在明軍的圍剿下瀕臨絕境之時,均恰逢清軍再次進攻京薊,因而得以恢複發展(,最終被由農民軍內部攻破首都而滅亡。而在遼東戰場上,崇禎十四年的松錦大戰之敗,使得其「九塞之精銳俱失」,十多萬精銳部隊陣亡沙場,遼東從此僅剩吳三桂所屬的三萬騎兵,關寧防線徹底崩潰。也讓明王朝喪失了最後一支完整的精銳部隊。

第三把火,是朝堂黨爭。

明代中後期交替進行的宦官干政與明末黨爭無疑大大消耗了明朝的中樞力量,文官集團勢力過大,皇權受到抑制。一旦皇權旁落,那麼國家制定的政策不是從全局考慮,而是從文官集團的利益考慮,又因文官集團黨派林立意見不一,很多政策無法得到落實就半途夭折,原本就已經糜爛不堪的國政,因為利益的糾葛而變得更加錯綜複雜,效率也愈發降低。

明非亡於一事也,除過這三把火之外,還有許多因素暗流涌動,加速著明朝的滅亡,這個持續了276年的王朝,終於走到了它的盡頭。

歷史結束了,但故事並沒有。

正如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的結尾所寫的那樣----

但它留給我們的,並不止這些年代,這些名字,這些乾巴巴的數字與事實,還有很多其他的東西,它們的名字分別叫做:

權力,希望,痛苦,憤怒,氣節,猶豫,冷漠,熱情,軟弱,度量,孤獨,殘暴,寬恕,忍耐,真理,正義,邪惡,堅持,妥協,善良,忠誠。

足夠多了。

這個世界還是很有趣的,希望你,也能樂在其中。

《明朝那些事兒》全書免費閱讀

長按掃碼 即可閱讀

昨日話題

你如何理解「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這句話呢?

慈懷共讀每日話題

書友@青山常在

朱由校沉迷於一己之長,不理朝政,大權旁落,忠臣良將被害無數,再加上天災人禍,民不聊生,大明王朝大廈將傾已成必然,雖說不能全怪一朝一帝,但這一時期的各種矛盾更加激化,山雨欲來風滿樓。朱由校只知專研木工技巧,沒有將治理國家的重任放在首位,一個君王從戴上那頂至高無尚的皇冠那刻起,就要立能頂破天,坐能壓塌地,救民於水火,解民於倒懸,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朱由校則不然,隨性所欲,亂了君臣綱常,負了民意,愧對頭上的王冠,沒有擔起一國之君的重任。王冠雖好,要有心智成熟的人才能頂起,相得益彰,重任在肩,只有夠得上領袖的王者,才能一展風彩,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含義深刻,令人深思。

書友@音符

國家是皇帝的,不能旁落他人。繼承人只能從皇室中選出,這是由當時的制度決定的。繼承人選好了,國家就興旺,選不好,國家就開始衰落了。這也是歷史興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普通人來到地球上是要有點運氣的,生在和平興盛的年代,應感謝上蒼。如不幸生在動亂年代,那就倒霉了。

書友@椰子樹

朱由校即是天才"木匠,又是天才"傀儡"。放棄民眾支持的代價,註定悲劇上演!還真是委屈了一個一心只想鑽研木匠的皇帝,而不是專註於國泰民安的皇帝。

今日話題

你印象最深的是明朝的哪一位皇帝?為什麼?

親愛的書友

慈懷共讀至今已共讀48本書

進行了超過100微課

小編花費大量時間把它們整理到一個專欄里

只要花費9.9元訂閱本專欄

您將看到700篇領讀文章

聽到100節微

▼點擊圖片,了解慈懷共讀2017年7、8月共讀書目!

閱讀原文,進入只賣知識美好的慈懷小店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