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東莞的原風景,第一座由農民集資修建的大橋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耳熟能詳吧,只是,你知道它是由誰先喊出來的呢?答案:東莞高埗鎮的農民,因為他們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第一個集資建了一座大橋,第一個創建了收費還貸的模式。

先來說說東莞高埗鎮,在沒有修建跨越東江支流上的高埗大橋前,高埗鎮的人,祖祖輩輩從沒想過能大踏步走出自己的家園,雖然它的名字叫高埗鎮,以前也叫高埗人民公社。

高埗鎮,位於東莞市的北部,它與東莞的直線距離僅7公里,然而高埗鎮卻是一個東江支流上的半島,三面環水,背靠陸地。高埗人如果想去趟市區,除了乘坐東江上的渡船外,便要繞道近三十公里,從陸路去東莞城裡。

改革開放初期,高埗還是個農業城鎮,當時的高埗人民公社,主要經濟作物是種植蔬菜和水稻。只是農民辛辛苦苦種植的蔬菜,卻很難運到東莞城裡去銷售,因為交通實在不便。那時,與高埗一江之隔的石碣鎮,已經有外商投資開廠,在當時去外資企業上班,是那個時期年輕人的夢想。然而高埗的年輕人沒有這個夢想。

從高埗去石碣的萬江,雖說只是隔一條東江,但過江必須乘渡船,五分錢一位。公家的渡船到傍晚六點多就停航了,如果你要在廠里加個班,當天就可能無法回到高埗自己的家中。夏季的時候,年輕人還能游泳過江,然而冬季時,江水冰涼,誰也下不了。加上東江水情不定,上游兇猛來水時,誰也料不到,靠游泳過江,實在是萬不得已。

1984年以前,當高埗大橋還沒建成時,整個高埗兩萬人的小鎮,就有一家製鞋廠,還常常因運輸不便,生產極不正常。當時的高埗人,做夢都想著能在東江上架起一座橋,讓天塹變通途。

1981年的時候,建造高埗大橋的設想終於開始實施了,當時的高埗人民公社,依靠信用社貸款和上級交通部門的撥款,解決了建橋費用的70%多,缺口還達40余萬。怎麼辦?公社的負責人提出,凡是喝高埗東江水長大的村民,每人捐獻10元錢來造大橋。

我在東莞的博物館里,看到過一張當時動員農民捐款的照片。那是一張黑白照片,村民搬著長凳,坐在村裡的廣場上,聽著村幹部的捐款動員。10元錢,在1981年的高埗,農民要出售167斤的稻穀才來掙到。公社的幹部,每月的工資也就不到四十元,捐10元,相當於去掉三分之一的工資。

也許是高埗人太想用一座大橋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了,很快,兩萬多村民集資了26萬元,不足部分用村民的人工來頂替。全公社的勞力免費上大橋施工工地勞動,運砂石、挑石塊、拌水泥。大橋從1981年開始建造,至1984年的127日正式通車。

這座以「高埗」名字來命名的水泥大橋,橫跨東江,橋身共有三個呈半弧形的橋洞,江中立有兩個橋墩。橋長169.35米,寬12米,外形類似古代著名的「趙州橋」。橋面雙車道設計,兩旁是各一米寬的行人步行道。

因為有村民集資和信用社的貸款,高埗大橋建成后,在橋的兩端各設有過橋收費站,當時的過橋費,在今天看來不足為貴。行人過橋5分錢,腳踏車過橋5分錢,機車5角錢,兩噸以下小客車、貨車過橋1元錢;二至四噸貨車過橋2元錢;五至八噸貨車過橋5元錢;大客車過橋3元錢。這樣,差不多每天可收過橋費300-500元。

八十年代的《人民日報》,還為高埗大橋的建成發表過社評,讚揚高埗大橋創下了歷史上「農民集資建橋,過橋收費還貸」的改革創新模式。一時間,全國各地的人紛紛前來高埗取經學習,高埗人,終於因一座大橋,第一次走向了全國。

高埗大橋建成后的第一年,高埗鎮便進入了發展期,一些外資企業也開始在高埗辦廠,高埗人第一次可以不出村,便能進入外資企業上班。當年,高埗鎮的工農業總收入,首次突破三千萬元。

據說上世紀的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來東莞辦廠的香港老闆,私下流傳這樣的話:不怕東莞佬,就怕東莞路。意思是說在東莞,辦個廠容易,但要運輸貨物,東莞的路實在難走。高埗大橋建成后,高埗鎮沒有橋的歷史就此結束,高埗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歷史時刻。據資料記載,通車的那年年底,原先只有一家工業企業的高埗鎮,當年就有七家外資企業入駐。

歷史的變化總是讓人猝不及防。1996年,在高埗大橋的一側,一座全新的鋼架結構的高埗大橋建成。因為時代的變遷,老高埗大橋已經無法承載起重任,退出歷史舞台也是必然的。這一年,高埗鎮決定封閉老高埗大橋,不再為車輛和行人服務。就這樣,一座由農民集資興建的大橋,就永遠留在了東江上。

2008年,廣東省曾舉辦過一次「改革開放三十年,感動廣東事件」的評選,這座由農民集資興建的高埗大橋,位列第五。現今,老高埗大橋已被列入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高埗鎮也在老橋舊址邊,興建一個濱江公園,用這座已經退出歷史舞台的老橋,作為公園內的一座紀念豐碑。

現在去東莞高埗鎮的東江邊,站在觀景台上,可以一睹新老高埗大橋的雄姿,兩座緊挨著的大橋,像是兩條卧龍,橫跨於東江之上。而老高埗大橋,更像是一本史書,記載了當年高埗人邁出孤島的第一步。

在老高埗大橋的前,立有一塊花崗岩石碑,上面刻有這樣一行字:該橋為第一座「集資建橋、過橋收費」的公路橋樑。其實我想說它就是東莞的原風景。

作者簡介:

陸建華

攝影師協會理事、《攝影師》雜誌旅遊地理欄目專欄作者、無錫市藝術攝影學會理事、新浪自媒體簽約作者、2016年新浪旅遊新晉十大紅人,2016年克勞銳自媒體價值排行榜旅遊領域第9名,2016年搜狐旅遊最具影響力的作者,XING MEDIA年度最佳自媒體人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