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嬰幼兒常見腹瀉種類,如何防治寶寶腹瀉?

小兒腹瀉是兩歲以下嬰幼兒的常見病,容易對寶寶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那麼,什麼是腹瀉?嬰幼兒有哪些常見的腹瀉種類?中醫如何治療腹瀉?家長如何預防寶寶腹瀉?請看下文。

1.什麼是腹瀉?

腹瀉是一組由多種因素導致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是兒科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在6個月–2歲的嬰幼兒尤為多見,是造成兒童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

2.腹瀉的分類

腹瀉按病因常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前者多為病毒(如輪狀病毒等)、細菌(如大腸埃希菌等)所致,後者多與飲食不當或氣候變化相關。

按病程長短,一般分為急性腹瀉(<2周)、遷延性腹瀉(2周–2月)、慢性腹瀉(>2月)三類。

按病情的輕重,可分為輕型腹瀉(胃腸道癥狀較輕,不伴脫水及全身中毒癥狀)和重型腹瀉(胃腸道癥狀重,有脫水及全身中毒表現)。

3.嬰幼兒常見的腹瀉種類

(1)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

本病常經糞–口途徑傳播,多發生在6個月–2歲的嬰幼兒,起病急,常伴發熱、嘔吐,一般先發熱,隨後出現嘔吐,繼則出現腹瀉,大便多為水樣或蛋花湯樣,常伴脫水、水電解質紊亂,本病為自限性疾病,西醫一般採用退熱、止吐、止瀉、補液等對症治療,病程大約3–8天。

(2)細菌性腹瀉

常見大腸埃希菌感染,多見於夏季,一般為急性起病,多伴有高熱、噁心、嘔吐、腹痛等,腹瀉頻繁,大便呈粘液狀,帶膿血,有臭味,大便鏡檢可見大量的白細胞,嚴重者可出現意識改變甚至感染性休克,常選用對症的抗生素治療。

(3)飲食因素所致的腹瀉

常見於人工餵養的嬰幼兒,多因飲食量不當、突然改變食物品種、過早進食大量澱粉或脂肪類食物、過早添加輔食、乳糖不耐受等引起,一般大便中多有不消化的食物或奶瓣,改變飲食結構后大多數可以自行痊癒。

4.中醫對腹瀉的認識

中醫稱本病為「泄瀉」,「泄」是指無形能量的丟失,「瀉」是有形物質的損耗,臨床所見,患兒除了大便次數多以外,常有神疲乏力、精神倦怠,甚至囟門凹陷、尿少、脫水、煩躁不安等表現,正所謂:吐下之餘,定無完氣。

中醫認為本病的病位在脾,病因主要是內傷乳食、感受外邪、脾胃虛弱等,脾虛濕盛是基本病機,運脾化濕是總的治療原則。一般根據有無脫水傷津等表現分為常證與變證兩大類。限於篇幅,本文以常證為主進行講解。

5.中醫分型論治

中醫認為嬰幼兒腹瀉主要有傷食泄瀉、風寒泄瀉、濕熱泄瀉、脾虛泄瀉等類型,並針對不同病因,分別用消食導滯、疏風解表、清熱利濕、健 脾益氣等法,若有明顯的脫水等變證表現,需及早治療變證,要注意液體療法的運用。

(1)傷食泄瀉

多因飲食不節導致,主要表現有:發熱或不發熱,大便稀溏,夾有不消化的食物,腹脹腹痛,大便酸臭或臭如敗卵,噁心嘔吐,不思飲食,口臭,矢氣臭穢,舌苔黃厚膩等,常選用保和丸/顆粒治療,一般恢復較快。

(2)風寒泄瀉

此類腹瀉夏秋季較多見,多因感受風寒濕等邪氣所致,主要表現有:發熱或不發熱,鼻塞流涕,大便清稀而次數多,夾有泡沫,臭氣不甚,便前腹痛腸鳴,舌苔偏白等,常選用藿香正氣水/口服液/滴丸/膠囊、丁桂兒臍貼等藥物治療。

(3)濕熱泄瀉

多因飲食不潔所致,主要表現有:發熱、大便急迫,夾有粘液,或瀉下不爽,量多次頻,氣味臭穢,小便短黃,噁心嘔吐,腹痛,口渴喜飲,肛門灼熱或肛周發紅,舌質紅苔黃膩等,常選用葛根芩連片等藥物治療。

(4)脾胃虛弱

先天失養或後天調護不當所致,主要表現有:大便稀溏,食後作瀉,色淡不臭,反覆發作,時輕時重,面色萎黃,肌肉消瘦,神疲乏力等,常選用參苓白朮散/顆粒,寶兒康糖漿,兒康寧等藥物治療。

以上僅是嬰幼兒腹瀉最常見的種類、證候表現及中醫治療方法,臨床上還有許多其他類型的腹瀉,如脾腎陽虛、氣陰兩傷、陰竭陽脫等,若不能明確患兒屬於哪種類型的腹瀉,需及早就醫,免生他變。

6.其他療法

可根據自身條件,酌情選用針灸、推拿、按摩、穴位貼敷等療法。

7.腹瀉的預防與調護

(1)適當控制飲食,尤其是高熱量高蛋白食物的攝入,減少胃腸負擔,伴嚴重嘔吐者,應禁食4–6小時(不禁水),好轉后再慢慢進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

(2)忌食生冷,少吃水果、冷飲等易損傷脾胃的寒涼之品。

(3)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物,防止感冒和腹部受涼

(4)嬰兒應保證臀部乾燥,及時更換尿布,避免局部感染。

(5)注意飲食衛生及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防止病從口入。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