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媒體:一下暴雨就內澇!城市裡「看海」真的沒治了?

原標題:媒體:一下豪雨就內澇!城市裡「看海」真的沒治了?

昆明市民在被淹地段「看海」中新網劉冉陽攝

這兩天因為「七下八上」,北京的雨水準時抵達,天氣涼爽了許多。不過,這兩天昆明和吉林飽受豪雨煩惱。突降的豪雨引發城市內澇。

這不禁讓北京的朋友們想起,2012年的7•21北京特大豪雨。時間過得真快,距離那場豪雨已經整整五年啦,到現在好像還記憶猶新。那一年,在北京的你「看海」了嗎?

7•21北京特大豪雨

2011年6月,武漢遭遇1998年以來最強豪雨襲擊,「到武漢看海」成為了流行詞。南京看海,北京看海,廣東看海…..近年來,每逢豪雨,很多城市地區都會引發城市內澇,「水漫金山」的場面不斷在城市中上演。

「水漫金山」

什麼是城市內澇?

這是指由於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也就是下豪雨後的「看海模式」。

造成內澇的天氣原因是降雨強度大,且範圍集中。而從城市本身來看,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就曾表示:重要原因是城市規劃「重地上輕地下」造成的。

城市裡「看海」不是什麼太好的事

內澇,不僅是一個老問題,甚至是一種城市頑疾。近些年來,北京、廣州、南京、武漢等「現代化」、「國際化」的大城市也都加入了「看海」的行列。居民們雖然能捕魚游泳歡樂多,但這種城市內澇可不是什麼好玩的事。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豪雨,全市受災人口達190萬人,其中79人遇難,經濟損失近百億元。

2011年6月18日,一場長達20多個小時的大豪雨,讓武漢幾成「澤國」,全城多處交通要道積水嚴重,交通幾近癱瘓。而這一年的豪雨,導致南方洪澇災害,截至6月20日,共造成175人死亡,86人失蹤。

2011年武漢豪雨中的「游泳哥」

就連前些日子的南方豪雨和這兩天昆明市主城區突降豪雨,也都出現了城市內澇,市民在洪水中「看海捕魚」。

據2015年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5年,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武漢等地,全國平均每年有180座城市被水淹,2013年達234座。不少專家認為「城市建設重地表,輕地下」、「城市缺乏科學規劃及超前意識」、「疏於監管地下排水工程」、「急功近利的發展理念和政績觀」等導致城市內澇時有發生。

豪雨內澇城市,如今還「看海」嗎?

在5年前的7·21北京特大豪雨中,遇難者之一的34歲的丁志健當天駕車回家,在北京二環路廣渠門橋附近不幸遇難。當晚,豪雨致廣渠門橋下積水4米。一年之後,當超過24小時的接近豪雨量級的大雨襲來,汽車駛過廣渠門橋下,只有車輪帶起一點水。

2013年,廣渠門鐵路橋下主路旁新裝了一長溜兒雨水箅子。(來源:北京晨報)

北京「7·21」特大豪雨之後,對全市防澇系統進行了改造,加速升級防汛工程設施和應急管理水平。僅2013年,便完成了2061公里管網清淤清掏,並於2013年起啟動實施中心城區雨水泵站升級改造工程。

2016年,北京又迎來豪雨「大考」,且降雨時間已經遠遠超過「7·21」。大豪雨將北京的部分街道變成了湍急的河流,有些低洼街道的積水嚴重。但廣渠門橋,在豪雨下依然暢通無阻,未見任何積水現象。

如今北京的內澇頑疾雖然沒有完全根除,但也正在改善,然而華北及南方等有些城市,雨後的積水退得就有點慢了。

2016年,湖北武漢武昌一小區內,由於積水過深,消防官兵用橡皮艇拉著市民們一批批轉移。(來源:新京報)

我們再拿武漢為例,2011年武漢「看海」之後,2013年的一次大豪雨,武漢市水務局長左紹斌說,此次豪雨再次暴露出武漢排水設施能力不足問題。當年,武漢市水務局出台《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水設施建設三年攻堅行動計劃》,準備通過3年努力,投資130億元,系統完善排水體系、整體提高排水能力;2015年1月,武漢市政府又印發《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澇、治污、供水兩年決戰行動計劃》;同年4月,武漢正式入選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

但三年過去,2016年的大豪雨來襲,武漢雖有所改善,但還是內澇比較嚴重,206處路段漬水。不過,由於武漢的地理位置,內澇不斷的情況更被人們比喻為「年年治澇年年澇」。

城市內澇怎麼就治不好?

地球的氣候環境我們難以控制,那麼「人為」能做些什麼呢?北京「7·21」特大豪雨後,北京提出,4年內消除城市內澇隱患。如今4年之期已到,但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

城市內澇的問題是比較複雜的,城市自身的排水系統不完善和城市建設是比較重要的兩方面。改革開放后,城市發展迅速,高樓大廈、道路橋樑不斷建成,但卻忽略了能夠與地上配套的排水系統,「重地上輕地下」的發展觀念尚未得到根本改變。再加之城市建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各種因素綜合來看,治理城市內澇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2016年7月20日北京市氣象台發布豪雨黃色預警信號,市政人員正在檢查排水管網。(來源:中新網)

2013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表示,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排水管網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一定要改變城市「逢雨看海」的狀況。

現行的城市排水管道建設依照的兩個國標,簡單來說防澇上限是五年一遇的豪雨,而北京在「721」之前只達到了防治「三年一遇」豪雨的標準。而在極端天氣出現時,這種標準就比較滯后了。此外,隨著城市的發展,管網的建設也越來越困難。

積水湧進捷運口

對於城市建設而言,為什麼像武漢等地頻遭內澇?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領域專家、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程曉陶認為,首先是城市在短期內急劇擴張,快速的城鎮化擠占河湖,擾亂水系。

比如昆明上世紀60年代經歷了滇池的圍海造田運動。大自然留給人們的水體不斷被填塞擠占,可以調蓄雨水的地方由於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都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再加上城市表面硬化,雨水無法從地面滲透到地下。如果排水系統無法跟上的話,大量雨水聚集到地勢低洼地帶,自然就形成了可以「看海」的內澇。

解決城市內澇就沒辦法了?

近些年,為解決城市內澇問題,「海綿城市」的概念出現在人們眼前。而也正在大力推進「海綿城市」的建設,力爭讓城市內70%的降雨就地得到消納和利用。

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鎮水務分院資源能源所所長王家卓表示,根據國務院安排,到2020年,20%城市要達「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目前30個城市正試點。

海綿城市

那麼問題又來了,什麼是「海綿城市」?簡單來說和字面意思類似,就是讓城市像海綿一樣,下雨時能夠吸水、蓄水、滲水、合理利用等,能夠有良好的「彈性」去應對環境變化和自然災害等。

基本上就是像下圖示意的樣子啦↓↓↓

海綿城市示意圖

「海綿城市」的概念,在國外已經有所成效。比如荷蘭的鹿特丹的「水廣場」,平時這裡是休閑娛樂廣場;當豪雨來襲,水廣場就變成一個防澇系統,當雨水過後,其儲蓄下來的水還可以被抽取儲存作為淡水資源。

水廣場

再來看作為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市的四川遂寧,2016年5月6日首輪強降雨天氣,市城區降水量達12.4毫米,但經過改造的市城區並未出現大範圍的城市內澇,這與4年前的遂寧「6·30」遭遇特大豪雨的情形完全相反,足見海綿城市建設效果初步顯現。

新華社記者薛玉斌攝

在遂寧經過改造的河東新區芳洲南路,路面就是由特殊材質透水混凝土鋪成的。用洒水車模擬短時強降雨,1分鐘內噴出5噸水在路面上,從噴水開始計算6分30秒后,積水完全消退!

防治城市內澇,可以說考驗的是整個城市的現代化管理水平。如何平衡城市的發展規劃和在豪雨等極端天氣中保證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社會的正常運行,任重道遠。不過看到「海綿城市」遂寧的初見成效,還是很有盼頭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