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我是誰? | 心理學與媒體

圖文 | 心之愛(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

心理潮的爆發導致人對心理諮詢的需求越來越多。

很多人都很好奇:心理諮詢究竟是如何進行的?和人聊聊天就可以減輕痛苦、改變癥狀?心理諮詢師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心理諮詢領域究竟是什麼樣子的?作為一個朝陽產業,是不是也能賺到很多錢?

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一個媒體。知識可以通過文字、視頻、音頻等快速的傳播開來,於是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工作者通過文字和自媒體為自己發聲,為自己的領域、自己的職業發聲,傳播著心理學知識,也在滿足著大眾對這個領域的好奇。

心理學在的確屬於一個朝陽行業,需要更多的公眾普及和發聲。但領域內部的職責並未細分,這也的確給大眾帶來一些認知上的混淆。

從最早央視的《心理訪談》、青年報的青春熱線,再到現在大眾媒體中喜聞樂見的調節家常里短的節目,我們對心理領域的認識就來源於此。我們經常會在電視上看到那些心理專家們侃侃而談,點評著節目中來訪人員的家務事,而他們的頭銜往往是一連串: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專家、心理諮詢師等。

其實,心理科普作者、心理作家、心理學培訓講師和心理諮詢師是不同的概念,所能做的事情也是不同的。心理學科普作者和心理學培訓講師不一定是能解決具體心理問題和能做諮詢的;臨床一線的心理諮詢師也不一定是能寫稿子和講課的。

精神病理學科普和心理諮詢科普的隔離

專業領域內的科普主要分為兩塊:精神病理學科普和心理諮詢科普,因為精神病理學和心理諮詢的隔離,在某種程度上,精神病理學和心理諮詢的科普也是隔離的。

精神病理學的科普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首先,因為國家制度層面的無暇顧及,精神病理學在很多年屬於醫學的邊緣位置,所以也無從談起科普。

而隨著心理潮的爆發,一些有名的曾經罹患抑鬱症後走出來的患者開始擔起了精神病理學科普人員的職責,比如崔永元的《小崔不抑鬱》。

其次,精神病理學的科普是帶有很多標籤的:抑鬱症、強迫症、雙向情感障礙等。當精神病理學科普和大眾媒體用這些標籤來進行科普傳播時,某種程度上已經對那些被醫院診斷的病患產生了一種貼標籤行為。

而那些被醫院診斷的人群也是最需要進行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的,在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的範疇里會非常謹慎地處理對來訪者的診斷和貼標籤。這種內在的邏輯和精神病理學科普是有矛盾和衝突的。

大眾媒體下精神健康的傳播更多的是因為:某個名人懷疑因有抑鬱而自殺等新聞出現時,社會就會颳起一股科普精神健康之風。這裡需要不斷追問的是:我們究竟是基於人性關懷而呼籲關注精神健康,還是基於媒體傳播的蹭熱點,求關注度?

最著名的病人是崔永元,雖然他為的精神健康傳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依然有很多人無論崔永元做了什麼,都會拿他的抑鬱症來說事。

對每個精神病患來講,只有他的主治醫生對他有診斷權、處方權,其他任何人是沒有診斷及處方權的。而這個診斷是決不允許外傳的,更不允許道德層面的討論甚至是攻擊。

在社會對精神類病患歧視的現狀下,當標籤一出來時這個人已經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他和大眾是不一樣的、是需要被遠離的,從而加劇了精神病患的病恥感,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心理學科普和情感類、育兒類科普的融合混淆

時代背景下各個領域都在和心理學進行著融合,無論是教育領域、企業培訓領域還是情感領域都在和心理學領域進行著融合。

現代都市中人們只關注和自己息息相關的事情:自己內心的愛恨情仇、親密關係、親子關係等,於是在市場導向下的心理科普都集中在婚姻情感、親子育兒、心靈雞湯和靈性修行領域。

那些膚淺的心理學文章很容易流傳為心靈雞湯,加了一點心理學理論的情感分析就成為了情感散文,乾巴巴的心理學理論抄寫則淪為無人問津的滯銷品。

同樣每當有明星離婚、戀情告急、複合等新聞出現時,隨後就有一波標有「心理學」特色的科普文章出爐。

只是我們需要追問的是:這是一個媒體屬性的蹭熱點傳播,還是一個專業心理學的科普性質傳播呢?

在真實的心理諮詢室里,專業臨床心理諮詢人員永遠都是小心翼翼的去觸碰真實、鮮活的來訪者內心,而每一顆內心都遠不是一兩個心理學的理論和概念可以概括和總結的。

心理學科普文章既要有專業度、閱讀性,又要有一定的情感加持,這對科普人員的要求是很高的。

諮詢機構如何定義自己,決定著把來訪者帶向何處

事實上,微信公眾號的出現的確為所有的個人和公司主體提供了一個發聲的平台。它是一個公司的宣傳平台,既有傳播性質,也帶有營銷屬性,但很多的機構也迷茫、糾結於此。

如同人一樣,究竟怎樣才是有吸引力的?自媒體的傳播吸引力和人尋找愛、尋找關注度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柴靜說:你如何報道自己,就會如何報道他人。

諮詢機構知道如何定義自己、尋找自己,就會知道如何幫助來訪者定義自己、尋找自己 ,同樣也就知道自己的自媒體如何書寫自己、傳播自己。

對這個領域來講:專業是核心命脈。

專業自帶傳播功能,如同一個人有實力、有自我,何愁沒有人喜歡?如同情感大師們會說:那些擁有自我的人才是最有魅力的,男女都一樣。同樣那些擁有自我的微信公眾號,自帶的風格和思想也是最具傳播力的。

一個心理諮詢師大部分時間是要沉在自己的潛意識內部,一個心理機構也是要沉在自己的專業度上。

一個機構和一個人是一樣的,你如何定義自己,終將決定著你如何幫助他人尋找自我。

所有的諮詢機構都需要不斷追問自己:我究竟是一個心理媒體機構,心理培訓機構,還是一個專業心理諮詢機構?

而回答這個問題,也牽扯著這個行業的共同命運。

End

心之愛 | 原創文章

歡迎轉發分享

轉載請聯繫授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