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華為「殺入」公有雲

劉艷

華為IT產品線總裁鄭葉來多了Cloud BU總裁的頭銜。

這個新設立的業務板塊Cloud BU專門負責公有雲業務。按照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EO徐直軍的說法:從2017年開始,華為將以公有雲服務為基礎,強力投資打造開放的公有雲平台;並聚焦重點行業,攜手合作夥伴構建雲生態,做大蛋糕。

雲計算誕生已有十年歷史,而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其作為新一代基礎設施的重要性越來越被凸顯。華為早在2010年就確立雲計算為主要戰略。經歷了進入、試水,最終於2017年3月發起了強攻。

這不單單是一項新業務的推出。「華為過去30年的商業模式是P&S,提供product(產品)和solution(解決方案),未來我們要成為Service provider(服務提供商)。」鄭葉來說。

就目前而言,公有雲市場已然競爭異常激烈,互聯網巨頭、運營商、傳統IT廠商都已踏足,華為現在「殺入」,機會還有多少?

「殺入」公有雲

「強力投資公有雲」,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在華為生態夥伴大會上主題演講中的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這次會議於今年3月間在長沙舉行。「就是給人給錢」鄭葉來在面對記者提問有多強時回答乾脆。據悉,華為為整個IT產業和雲服務再新增2000人的預算。而Cloud BU直接向集團彙報。

鄭葉來介紹,Cloud BU 專註公有雲服務,「華為所有的組織,研發組織都叫做產品線,這一次公司對Cloud命名的是BU,是希望圍繞整個雲服務,構建一個服務客戶,打通全流程的端到端的組織。」他如此說道。宣布成立Cloud BU當晚,鄭葉來成為其第一任總裁。

與華為運營商、企業、消費者三大業務板塊以「BG」命名不同,「BG面向客戶群的組織,BU 實際上是圍繞雲服務運營的組織,面向客戶的承載一定是BG統一見面的,而所有的經濟自主權是BU的,『計劃單列市』,到下面不會見客戶,渠道政策是BU來定,但是渠道從BG的渠道通路下去。」對於BG與BU的關係,鄭葉來這麼闡釋。

華為2010年就確定了雲計算的戰略,回首看其落地節奏,2011年華為成立IT產品線,負責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測試,伺服器、存儲、雲計算都會涉及;2015年,推出華為企業雲業務,包括公有雲、私有雲、行業雲等;2016年向全球推廣公有雲業務,並陸續簽約一些項目比如其分別與德國電信、西班牙電信、電信合作打造的雲服務。

2017年成立Cloud BU強力投資公有雲,徐直軍在華為2017年分析師大會上提到:華為公有雲的策略是打造公有雲Family,包括華為自己運營的公有雲,跟運營商合作運營公有雲,同時和運營商一起聚焦重點行業,攜手行業夥伴,打造公有雲生態,基於生態再接觸各行各業的客戶。「公有雲」,是指第三方通過互聯網為用戶提供計算能力、資料庫存儲、應用程序和其他IT資源,用戶無需自建IT基礎設施,按需向第三方購買IT服務即可。

其核心在於資源服務的共享,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可以將其看做是提供互聯網相關服務所需要資源的池子,按需調配服務。比如一家提供互聯網服務的企業,雲計算服務能夠幫它省去購買物理伺服器、部署運行環境、租帶寬等等環節。其優勢就在於降低開發者的資源成本和使用成本。

以製造和銷售通訊設備起家的華為,運營商業務一直是其利潤來源的中流砥柱,但增速逐年降低,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成為華為新的增長點。華為2016年年報顯示,企業業務增長率在華為三大業務板塊中最高達到47.3%,其次是消費者業務;由於全球經濟低迷,運營商的投入相應減少。三大運營商年報披露的信息顯示,移動總資本開支計劃為1760億元,同比下滑6%;電信總資本開支計劃為890億元,同比下滑8%;聯通總資本開支計劃為450億元,同比下滑38%。

2016年9月,華為在上海舉行的全聯接大會上上,華為輪值CEO胡厚崑提到,「華為預計,未來十年,企業雲化將會加速,到2025年,幾乎所有企業都會用到雲的技術、雲的模式,85%以上的企業應用,會被部署到雲上。」而「雲」所引致的商業模式變革,也引起此前的利益格局發生變化的可能。

激戰

目前全球公有雲市場的領先者是亞馬遜AWS,之前亞馬遜擁有10多年使用分散式IT基礎設施的歷史。在公司內部,開發團隊能夠按需訪問計算和存儲資源,以驅動這個巨大的網路商店。AWS正是建立在這個基礎架構之上,從2006年開始,亞馬遜將此基礎設施開放,為其他公司提供服務。而對於公有雲市場而言,目前阿里雲一家獨大。

亞馬遜、阿里即為華為輪值CEO胡厚崑在華為全聯接大會上所稱的生於「雲」的一代,也受益於「雲」。

雲計算被各界如此看重在於未來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巨量數據。IDC預計2017年全球數字化轉型技術支出將達1.2萬億美元。

公有雲廠商提供的基礎產品服務之一是虛擬伺服器,虛擬伺服器是指採用特殊的軟硬體技術把一台完整的伺服器主機分成若干個主機。實際上是將真實的硬碟空間分成若干份,然後租給不同用戶,每一台被分割的主機都具有獨立的域名和IP地址,但共享真實主機的CPU、RAM、操作系統、應用軟體等資源。

一位公有雲服務業人士介紹,通常情況下,一台物理伺服器能分出10-20台虛擬伺服器。目前大部分互聯網創業企業都採用購買虛擬伺服器,「對於他們而言開發環境與購買物理伺服器沒有區別,就是會比較慢,因為大家共享資源」。而隨著技術發展,此後衍生出其他的公有雲服務,比如資料庫等。「可能公有雲廠商提供100台虛擬的伺服器只有一台負載很高,如果看到負載很高的,會通過技術讓其獨佔,這是自動化實現的,平時也會周期性進行調節均衡,這要上規模才能實現這個效果」。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道。「達到一定規模,在集群上跑的作業對資源使用的規格就會比較多樣化。會有很多小而碎的作業來填滿整個集群,從而提升利用率,集群就是指伺服器的集合,比如一萬台伺服器組成一個集群」這位業內人士解釋道。

實際上,公有雲領域,各大廠商通過不斷降價來攻城略地,競爭異常激烈。亞馬遜將降價稱為核心策略,據統計,亞馬遜雲業務自2006年發布以來,經歷了超過50次降價;從2015年至今,阿里雲至少進行18次降價。

目前亞馬遜雲業務已經實現盈利,在阿里巴巴集團公布的2016年Q4季報中,阿里雲虧損也大幅收窄,有分析稱阿里雲有望在2017年實現盈利。「公有雲只有達到一定規模才能實現盈利」上述業內人士稱。

IDC數據顯示,公有雲市場阿里雲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了31%,對於外資雲而言,政策限制為本土的市場參與者創造了紅利。

而一旦「落戶」某家廠商的公有雲服務,遷移起來不是易事。「代碼遷移不是很困難,在新的平台上按照新平台的規則開發好就行了;數據更有價值,平台自然要提升數據遷移的門檻」。業內人士對記者說道。「華為公司在過去20幾年乾的哪一個行業競爭不激烈?手機、交換機、固定網路、無線網路等領域都激烈。」鄭葉來承認公有雲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對於經營利潤,華為堅信一點,你給客戶帶來價值,客戶一定會分享利益給你。任何一個生意只要有存在的價值,就一定有合理的利潤存在。」他並沒有透露經營目標。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