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明代瓷器美學知識鑒賞

瓷器是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之一,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結晶。瓷器的發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窯口百花爭艷的態勢經由元代過渡之後,到明代幾乎變成了由景德鎮各瓷窯一統天下的局面。景德鎮瓷器產品佔據了全國的主要市場,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業時代特徵的是景德鎮瓷器。景德鎮的瓷器以青花為主,其它各類產品如釉下彩、釉上彩、鬥彩、單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明代瓷器的款識形式一般以書寫為主,極少有刻印的。前人總結的明代瓷器款識規律是: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

永樂瓷器的款識為「永樂年制」。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燒制的帝王年號款,「永樂年制」四字為篆書,四字雙豎行,印、刻寫或書寫於器里心。青花器為用青花書寫;白釉器、青白釉器多為印款;紅釉、青釉器多為刻款。永樂年號款無論刻、印、寫,「永樂年制」四篆體字的字體均較小。

永樂年號款只有四字篆書一種形式。凡見楷書四字、篆書六字或楷書六字,皆為偽托款。四字篆書款後來也有仿的,但仿品款識的字體筆道多為生硬折角,無柔和圓潤之感。

民窯器上的吉祥款仍較多,有福、祿、壽、辰等,字體由洪武時的草書為主,發展到隸、草、行三種寫款皆有。另外,永樂朝也有少量的圖把款。

宣德的款識不似永樂只在器里心,而是任何部位都在書寫。在形式上,宣德款有楷書也有篆書,其中楷書佔了絕大部分。字數上,有六字也有四字,以六字為主;有六字雙豎行加雙圈,也有六字一行(橫豎均有)、四字一行橫寫或雙豎行。款識有用毛筆書寫的,也有刻寫的。

宣德民窯器仍有一些草書或隸書的福、壽字,也是多寫於器心。還有寫「大明宣德年造」的,而且'德'心上一橫省略,十分特別。

此外,從花紋、文字上看,偽制的花紋、文字一般都有不太周到的地方,花紋線條、文字筆劃或者殘缺,或者粗細不一樣。有的贗品圖紋甚至於顯得僵硬獃滯,一望而知系臨摹作品。

成化官窯器年號款以青花楷體六字雙豎行「大明成化年制」為主,體式比較統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數在器物底部。除六字楷書雙行款外,還有少量「大明年制」四字雙行楷書款。但無論官民窯產品,成化真品均無「成化年造」、「成化年制」四字款。

成化官窯器還有一種罐,款字只有一個「天」字,人稱天字款罐。這種一個字的官窯器為成化獨有,天字也極其有特色,字體極其肥胖 弘治官窯瓷器款識大體同於成化,仍以青花楷書六字雙行「大明弘治年制」為主,寫於器底。有少量篆書四字雙行寫款「弘治年制」,多位於器里心。還有少量紅彩楷書雙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

弘治民窯器的款也較多,但較簡單,有「福」、「正」、「壬子年造」等楷款。

正德官窯年號款以青花楷書六字雙行「大明正德年制」和四字雙行「正德年制」為主,其中以後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澤有濃有淡,色淡者顯得灰暗。另有紅彩書寫的楷書雙行「正德年制」款,色澤深者黑紅,淺者十分艷麗。此時的花盆、爐、洗等彩瓷,多為楷書四字一行刻款,位於器口沿下,也有刻於器底者。

民窯器上年號款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長命富貴」、「富貴佳器」等吉祥款。

嘉靖官窯年號款全為楷體,有四字雙行和六字雙行,以六字雙行「大明嘉靖年制」為主。也有六字一橫行、六字環行、四字錢文十字排列的。款識位置主要位於器底,也有寫於器口沿下邊的,還有寫於器物肩部的。除寫款外,也有少量刻款。

民窯器上的讚頌款、吉祥款較前朝興盛,且開始出現堂名款,如「滋樹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等。

萬曆款識以書寫六字雙行「大明萬曆年制」為主,也有六字一行或三行的,還有四字雙行、四字環行、四字錢文十字排列的。款的書寫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數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處的、肩部的、口邊的等。

萬曆各類民窯款大為增多,齋堂款如「玄陰堂」、「芝蘭齋」等;吉祥款如「萬福攸同」、「德化長春」、「福壽康寧」等;讚頌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祿器」、「天祿佳器」、「上品佳器」等。

明末天啟、崇偵年間,署本朝年號款的官窯器少,但署前朝年號款的卻較多。不過,這些署前朝年號款的瓷器多為民窯粗製濫造,款識字體十分草率,排列雜亂。

明代洪武、建文時期(1368-1402年)主要燒制青花瓷器。瓷器造型古樸渾厚,有元代的遺風。底足較大而露胎,胎體多淘洗不精,底足有凸起的中心乳釘,是很明顯的時代標誌。圖案裝飾一改元代風格趨於稀疏清新,空白地較多。所繪纏枝或折枝蓮花葉大多呈螺旋狀,與元代葫蘆形的纏枝葉有明顯的區別。民窯的瓷器繪畫多仿元代的蓮瓣圖案,而元代的蓮瓣內常畫八寶圖,明初則是以團花為主。民窯器心多草書「福」字,也有畫松、竹、梅、蘭、人物和動物等圖案。

永樂、洪熙時期(1403-1425年)青花瓷、紅釉和甜白釉(在有暗花刻紋的薄胎器表面,施一層溫潤如玉的白釉)所取得的成就最為突出,對後世影響大。青花器的紋飾色調凝重古雅,絢麗鮮艷。因為用的是進口的「蘇尼勃青」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形成濃重凝聚的結晶斑點,呈凹凸不平狀。永樂大件器皿較少,以優美俊秀、厚薄適度,儀態萬方為其突出特點。圈足較矮淺,盤、碗底心略微內凹或外凸。裝飾技法開始繁多起來,不僅有刻劃、印、鏤,而且還有繪畫,加金彩和雕塑等。其畫面大多疏朗清秀,筆意自然。由於「蘇尼勃青」料呈色不穩定,易於暈散,紋飾中較少畫人物。永樂時期的印花瓷器,在清代康熙、雍正時期仿得較多。但前者線條圓潤,似隱似現,生動自然,後者則用白粉狀的線條凸出釉面,容易辨出。瓷器年號款識始於永樂,均為四字篆書,筆法折角處渾圓,起筆落筆尖細,字體結構緊湊。

宣德時期(1426-1435年)是明代瓷器的黃金時期,瓷器造型敦厚凝重,無論大件小品,製作得均甚精緻。胎體淘練更加精細,燒結后縝密堅硬。永樂瓷器胎體雖也很細潤,但不甚堅硬,所以同樣大的瓷器,宣德較永樂的質重。宣德瓷器多為無釉的砂底,較為光滑,無旋痕,常有火燒紅斑。后仿的宣德瓷器,胎體輪廓處理生硬,顯得矯揉造作,砂底處可看到清晰的旋痕。青花料用進口的「蘇尼勃青」料和國產料2種,青花自然暈散,形成濃重的凝聚結晶,深入胎骨。在大量燒制青花器的同時,還燒制青花釉里紅、白釉、紅釉、創仿汝窯釉、仿哥窯釉、紫金釉、白釉青綠花和黃釉青花等品種。裝飾圖案一改永樂年間的纖細風格,筆法流暢,畫意豪放,尤以龍紋呈猙獰兇猛之狀,為明、清兩代之最。題材非常廣泛,可分為龍紋、鳳紋、纏枝紋、折枝花、人物和其他6類。宣德瓷器署年款的較多,一般為六字楷書款,亦有四字篆書,部位不固定,器體全身皆可書寫。

正統、景泰、天順時期(1436-1464年)正值景德鎮御窯廠生產處於低落時期,迄今還未見署有確切紀年款識的官窯瓷器,有人稱這時期為明代瓷器史上的黑暗或空白時期。考古發現的這時期的瓷器都系民窯產品,胎體較厚重,底足削修略顯粗糙,多為淺寬平砂底或微上凸的平砂底,有的帶有火石紅痕和星點窯渣,紋飾內容與前朝類同,多用一筆勾勒法。

成化時期(1465-1487年)景德鎮御器廠又恢復燒造,所燒瓷器一改永樂、宣德雄健豪放的風格,造型規整圓潤,玲瓏俊秀。常見露胎無釉底足,有較多的黃褐色或黑色斑點,俗稱「糊米底」,為成化瓷器的特有現象。釉面以細潤見著,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評語。由於進口鈷料斷絕,主要用國產的平等青料,含鐵量較少,呈色趨於穩定,燒后不再出現宣德青花的那種黑斑,發色藍中泛灰青,在潔白濕潤的胎釉襯托下,顯得深沉雅緻,十分脫俗。鬥彩是成化時期創新的品種,是由青花加彩繁演出來的1種彩瓷。工藝複雜,須先在胎體上用青料畫好圖案的輪廓,罩上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后,再在圖案的輪廓內用低溫彩料填繪,復入烘爐中低溫二次燒成,釉下青花與釉上彩色爭輝鬥豔,格調十分高雅。成化鬥彩名氣大,影響深遠,後世爭相仿燒,但都留有各自的時代特徵。成化瓷器紋飾纖細,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深。彩瓷只用平塗法,花卉分濃淡而不分陰陽向背。人物的服裝只繪單色外衣,故有「成窯一件衣」的說法。紋飾構圖規整嚴謹,開始出現了規矩圖案化的寶相花和團花等。嬰戲圖、高士圖、麒麟、花蝶、團菊、三寒友、鴛鴦卧蓮等是這時期最常見的題材。成化瓷器款識字體均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后仿者均不能得其神髓。

弘治時期(1488-1505年)瓷器造型與成化風格類同,只是更加規整優美,圈足處理得光滑圓潤。黃釉瓷器最負盛名,其色澤嬌嫩鮮艷,如雞油一般。較之成化泛白的淡黃釉顯得深厚,但比後來正德黃釉又顯得淺淡適中。紋飾內容與繪畫技法亦與成化大體近似,只是布局較成化更細巧,舒展流暢,畫面空白處較多。

正德時期(1506-1521年)瓷器上承成化、弘治舊制,下啟嘉靖新貌,形成了1種過渡時期的藝術風格。中期以前的胎體與成化、弘治相似,後期變得厚笨,大器增多,造型凝重渾厚,有的製作得很粗糙,銜接痕明顯可見。器類除多沿襲前朝造型外,又新創造出了綉墩、插屏、山形筆架、出戟瓶和佛前供器等。釉面肥厚,氣泡密集。青花顯色較為暈散,紋飾模糊。粗看貌似元代或明初青花,但細察可以發現不同之處:呈色滯重,飄浮流散,與元代明初凝固的黑色斑點有明顯區別。黃釉器和在白釉器上直接加繪五彩的工藝較為流行,並創燒出了青花加五彩的瓷器。裝飾圖案猶有宣德、成化遺風,筆意渾厚和纖細工麗的畫風皆有。仍採用雙線勾勒平塗的畫法及刻、雕、敷金彩等裝飾技法。裝飾內容受宗教影響很大,出現了迴文箴言、可蘭經和具有道教色彩的八仙、真武大帝、八寶圖等。正德年間青花和彩瓷上的穿花龍和翼龍紋飾,以纖細工整受到鑒賞者的稱譽。

嘉靖時期(1522-1566年)盛燒大型器,如大龍缸、大罐、葫蘆瓶、大盤等。器形多種多樣,而以方形、棱形更為常見。胎體厚重粗糙,銜接痕顯露,常有因為燒結不堅固出現接痕處斷裂的現象。大型器足常見翹棱、夾扁和底心下凹的現象。小型器足多向內收斂,有的甚至可用手指勾掛起來。嘉靖青花改用回青料,形成濃艷泛紫的光澤,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徵,並對後來的隆慶、萬曆兩朝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彩釉套疊工藝流行,如紅釉黃彩、黃釉紅彩、綠釉紅彩、紅釉綠彩等。仿古之風始於正德,嘉靖時發展很快。所仿成化青花和鬥彩器頗具形神,為明代仿明的佳作。裝飾紋樣突出表現了為封建統治者「吉祥祈福」的內容,主要有靈芝、瑞獸祥麟、福壽康寧、壽山福海、團壽字、纏枝蓮托壽字或靈芝托壽字。由於嘉靖皇帝好黃老之道,反映道教思想的內容也較為常見,如八仙、八寶、八卦、如意、老子講經、靈芝捧八卦、纏枝蓮托八寶和雲鶴等。龍紋體漸細弱,看上去遠不如宣德龍那樣氣宇軒昂。

隆慶時期(1567-1572年)瓷器造型沿襲嘉靖時期的特徵。青花和五彩製作得更加精細,比嘉靖和萬曆兩朝的同類器都精良。紋飾大致承嘉靖風格,但畫意更瀟洒,人物身材修長,姿態飄逸。而行書詩句、松猴、蜂、鹿、虎、蟠螭、垂枝花鳥和攀枝娃等,則是這時期新出現的題材內容。款識多寫「大明隆慶年造」,極少寫「制」字,筆劃粗放,色澤濃艷。

萬曆時期(1573-1620年)器類非常豐富,幾乎包括所有日常實用器和陳設品。最常見的是各種各樣的瓷盒和文具,新出現了壁瓶。製作大器之風愈加盛行,但胎體淘洗不清,大多厚重粗糙,屢見夾扁,翹棱、窯裂和漏釉等現象。多為砂底和淺寬圈足,底部中心落款處常常略微內陷。萬曆五彩器素負盛名,其數量之多,質量之精,堪稱空前絕後。裝飾工藝技法主要有雕、鏤、刻、划、開光、陰刻暗划和繪畫等。青花中出現了類似鐵線描的繪畫圖案,畫風繁縟細密,幼稚滯拙,具有粗獷的民間藝術色彩。常見的圖案有龍鳳、蟠螭、折枝靈芝,人物和錢紋等。龍紋神氣不足,鳳的頸部常繪出細密的羽毛,人物及動物往往比例不當,顯得呆板無力。

泰昌、天啟、崇禎時期(1620-1643年)處在明代的末年,景德鎮的御窯蕭條冷落,並逐漸停產歇業。瓷器種類比前明顯減少,器物胎體厚重粗糙,造型不規整的現象比比皆是。底足常帶有旋削跳刀痕和較甚的刮削痕,並且多有粘砂。泰昌、天啟兩朝繪畫風格沿襲前朝,崇禎年間創新了皴法用筆,對清初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一些帶有濃厚的民間色彩和鄉土氣息的繪畫,大多筆意豪放,無所拘束。外銷瓷中常見日本風格的造型和繪畫,如扇面紋、皮球花紋等。款識上也有變化,不但有書正規官窯款識的,而且也有以隸書寫干支紀年款和隨意書寫的「宣德」、「成化」、「嘉靖」等偽托前朝的年款。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