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楊凱生《金融筆記》新書發布會在滬成功舉辦

2017年4月1日,新經濟學人論壇——金融改革:過往與前瞻暨楊凱生《金融筆記》新書發布會在滬成功舉辦。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長江學者陳詩一,人民出版社總編輯辛廣偉,工商銀行原行長、《金融筆記》作者楊凱生,上海市金融辦副主任吳俊,上海市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萬建華,華瑞銀行董事長凌濤,浦發銀行戰略發展部總經理李麟,工銀安盛人壽董事長孫持平,海通證券總經理翟秋平,匯付天下總裁周曄,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喬依徳,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院長華強森,BCG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張越,上海交大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葛俊,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陳志敏出席本次活動併發言。第一財經研究院院長、《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楊燕青主持本次論壇。

《金融筆記》新書發布

嘉賓致辭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長江學者陳詩一在歡迎詞中表示,新經濟學人平台去年成立,是復旦全球校友會聯合楊燕青女士主持的第一財經研究院共同發起的。平台以復旦經院的校友和全球優秀學人為核心,會聚關注全球和研究經濟問題的著名專家,圍繞經濟金融發展和全球相關熱點話題展開專題研討。去年曾經舉行過兩場這樣的研討會,聚焦金融監管和創新,引起了業界廣泛關注。陳詩一提到,復旦大學正在推行「雙一流」建設,經濟學院也在推進理論經濟學,上海市高峰建設計劃,積極籌建復旦上海金融學院,去年還成立了復旦斯坦福金融科技研究院。本次活動讓業界、學界、政界學者齊聚一堂,通過研討激蕩起思想的火花,提供真知灼見。今天活動請到了楊凱生行長,共同探討金融改革過往和未來這一新經濟學人論壇非常關注的話題。楊行長是金融界的領軍人物、風雲人物,是過去三年年度業界領袖。《金融筆記》這本書記錄了他在擔任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總裁和工商銀行行長時的經歷,可以說是記錄了銀行業改革發展和金融改革進程的歷史進程。楊行長將在新書發布環節分享他的精彩觀點。

人民出版社總編輯辛廣偉在特别致辭中發表了對《金融筆記》一書的簡單感想。他說,人民出版設出版的書大多是學術著作,但楊行長的這本書不是一個系統的學術專著,但它又是一個專著所不能替代這樣一部著作,它的名字叫《金融筆記》,也非常恰當。在讀完這本書後,他認為這本書還可以有另外一個名字,比如說《一個傑出銀行家的行之路》。因為楊行長首先是一個銀行家,一是「行」,要實施個人的理想,國家賦予的任務,還要走向世界,所以必須行;二是「知」,分為對現有的判斷和實施這兩點。進入金融業后,他本身就是一個深刻的思想者,而不僅僅是退下來之後的思考。楊行長在擔任工作時經常把所思所想記錄下來,這是非常難得的,他是一個特別的人。

辛廣偉表示,《金融筆記》這本書給他了四個很鮮明的感受,一是廣,二是深,三是真,四是慎。第一,「廣」是指雖然它不是系統的專著,但其涉及面很廣,從資產管理公司到金融改革,從國際金融危機到互聯網金融,幾乎涉及到了金融業的所有方面。第二,「深」不是堅深難懂,而是其有他深邃的思考和系統性。第三,「真」在整個學界最缺乏,不僅是在銀行。書中在講到實體經濟和金融業不是對立關係時,楊行長很真實的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在講到2011年標普評級一下把美國從3A評為2A+時,大家歡欣鼓舞,而楊行長冷靜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第四,「慎」從某種角度來講是發展的最快的,有點浮躁的風格。行業中,不講過頭話是很難的,理論界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他表示,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不一樣的想法,但是這本書風格特別鮮明,文風既淺白又流暢。金融講起來一般比較堅深、專業,但他娓娓道來,專業人看著感覺是很專業的東西,其他人也能夠通俗易懂看明白。這種文風我覺得很難得的。

主旨演講

工商銀行原行長、《金融筆記》作者楊凱生在主旨演講中表示,這本書叫《金融筆記》,為什麼起這個名字?主要是因為這本書里刊及的這些文章是從他1999年擔任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總裁和後來擔任工商銀行行長,以及退下來兩三年間所寫的一些東西中翻出來的,挑出來的。而且這16、17年正是金融改革發展的重要歷史結點,一路走來,很不容易。楊凱生表示自己有幸作為金融改革發展這樣一個特殊階段的參與者,或者說一個見證者,經歷了這樣一個特殊的階段。

楊凱生剛剛退任工商銀行之後,編了一本書叫《銀行改革攻堅:熱點·難點·重點》,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總的反應就是說我這個裡面講實話比較多,講真話比較多,沒有故弄玄虛。說真話、沒空話也是我這麼多年來寫東西所追求的目標,是不是完全做到,是不是完全踐行這一點,其實有的時候也有它的難處,但是他還是努力去這樣做了。但是由於當時時間比較緊,選取的內容比較有限,所以後來又積累了一些新的東西,人民出版社編輯找到我,說能不能再把它整理一下,把原先的東西和這幾年新發的一些東西整理出來重新再出一本,於是有了今天這本《金融筆記》。

楊凱生在整理這些文章時感到,作為銀行業改革發展這樣一個重要歷史階段的見證著、參與者,有責任、有義務把這個階段自己的一些認識和感知整理出來,因為任何一個宏達的社會變革都是一幅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一個人的看法、觀點、回憶實際上都可以成為這個巨大的歷史畫卷的一塊拼圖。

一個朋友寫的書評引起了楊凱生的注意,他說這本文章有點論戰的味道。楊凱生認真思考了這位朋友的評價,認為他的說法比較中肯也是比較準確的。這些文章中有許多是針對一些似乎已經成為不少人的共識、定論的觀點而說的。沒有選一些一般的工作部署和工作要求,而是選了這樣一些文章,因此給人論戰的味道。

具體說道這本書的內容,五個章節的小標題似乎概括了這本書的內容,那就是:資產管理公司原原本本,商業銀行改革的零零總總,國際金融危機的兩兩三三,互聯網金融的是是非非,心路歷程的點點滴滴,從零零總總、兩兩三三、是是非非一直到點點滴滴。

寫東西、談觀點要努力做到既不奉迎,又反對中庸,要有國際思維還要有立足本題的思維能力。思想方法要端正,浮躁忽悠的習氣不可講,盲目追求新術語的態度不可取,要堅持辯證法,不說過頭話。至於自己是不是踐行了這些說法,楊凱生表示,想有請各位專家、各位讀者、各位朋友有時間翻了這本書之後去評價。

圓桌論壇

圓桌論壇一

上海市金融辦副主任吳俊,上海市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萬建華,華瑞銀行董事長凌濤,浦發銀行戰略發展部總經理李麟,工銀安盛人壽董事長孫持平,海通證券總經理翟秋平,匯付天下總裁周曄參與主題為《銀行和金融業前瞻》的圓桌討論。

上海市金融辦副主任吳俊談到《金融筆記》行、知的觀點時說道,這本書不是金融理論的工具書,也不是具體基層業務的調研,它是金融的筆記,是長期從事金融工作的人長期感悟。在他與楊行長交往的過程中,他深深感受到了楊行長的專業。楊行長在2013年發表了第一篇文章,他在當時提出的觀點和看法,到現在有些還是客觀成立的。任何一本書,能夠經得起時間的簡練,都是不易的,致良知是更加難以做到的。今天會議的主題是金融改革過往與前站,對金融規律的探索是針對未來,針對金融業的前站。談到銀行業最大的挑戰,吳俊認為探索下一步的關鍵是要抓住金融本身本質的規律。從監管或者政府角度來講,依法行政過程當中的關鍵是如何提升法律層面的東西,這個是根本。

上海市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萬建華表示閱讀了《金融筆記》這本書後主要有三點印象:第一點這本書體現了楊行長非常理性的思考,對銀行業的發展,對經濟的背景一個非常理性的思考。第二點是自信,對工商銀行,大商業銀行整個改革過程以及當前發展充分的自信。第三點情懷,對金融業,銀行業大商業銀行具體工商銀行那種感情。萬建華表示他經常跳槽就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理性來認識,分析問題,他介紹了自己的兩個觀點:第一,整個經濟發展金融業的發展,需要有給更多的挑戰,如果沒有當初的挑戰也就沒有工商銀行的今天。第二,未來會怎麼樣,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科技金融,這些都是很有前景,這個前景不一定新老機構,工行也可以干,包括互聯網金融,現在工行也做的不錯。只要是踏踏實實去做的,應該也有它的生命力,至少有它的一塊生存之地。

提到民營銀行時,華瑞銀行董事長凌濤認為,一個國家銀行的規模是大中小並存的,而且在數量上小銀行占多數,整個金融服務是解體性的。在他看來,楊行長儒雅,而且很有氣度。他從不迴避談過的觀點,講事情很務實。《金融筆記》的第二部分是銀行業的改革,這個改革里說了一個什麼?公行怎麼成功的重組上市了?銀行業改革的兩個任務,一是剝離不良資產重組上市,二是改善治理結構,這個任務未來仍然是主要任務。第四部分互聯網金融是2013年寫的,但那時他就關注了楊行長的觀點並高度贊同,楊行長講的不代表他自己一個人,代表大多數金融從業者的心聲、想法。他認為這些文章寫的是直中要害。從資產管理公司,到銀行業改革,每一部分對他而言都非常熟悉、親切,而且語言通俗。

浦發銀行戰略發展部總經理李麟表示,未來五年第一個挑戰是環境;第二是不良,也就是資產管理和債轉股;第三是銀行,只要銀行不倒,整個金融體系就不會倒。在《金融筆記》一書里,楊凱生行長說了幾個關鍵的事,第一就是銀行系在整個金融體系起什麼作用。李麟認為,銀行很大不是風險,是特色。這一點這《金融筆記》中按邏輯排列的很清晰,第一個不良資產處理,資產管理公司的出口必須處理好,第二個銀行金融體系的改革,必須清楚一些關鍵問題,比如說銀行什麼作用,直接融資,間接融資什麼作用。第三是經風雨,如何在兩個制度的處理,讓銀行業度過難關。第四是新興金融。

工銀安盛人壽董事長孫持平闡述了三個觀點,第一從《金融筆記》一書中,可以看到宇宙大行不是一天建立的,建設一流的商業銀行,要花真功夫、苦功夫。在今天,在新的金融環境下,作為商業銀行也好,作為金融家也好必須不忘初心,保持定力。嚴格按照科學發展觀繼續花苦功夫、硬功夫把金融企業辦好。第二點啟示就是風險始終是金融行業必須高度關注的底線。他表示非常贊同楊凱生行長在書中的很多觀點。他認為,在享受金融創新這些快捷、便利、歡樂的同時,也應該高度關注金融將來可能造成的風險對社會的衝擊。簡單的講金融行業的創新或創業並不妥當,因為金融風險的滯後效應、放大效應不可估量。他贊同《金融筆記》中的很多觀點,無論創新還是改革,都必須堅守風險防範的底線,更加理性、謹慎。第三,銀行家的人格魅力是銀行核心競爭力的基因,楊凱生行長不僅是領導、也是老師,更是心中的偶像。楊行長在工行員工、幹部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他廣博的知識、專業的功底,包括書中所展現的流暢文風,都體現了他的人格魅力。

海通證券總經理翟秋平表示,《金融筆記》中有一段談到楊行長喜歡敬重職業、好學不倦、目光如水但又是心胸坦蕩的員工,讓他想起自己是伴隨著工行的成長而成長的。楊行長熱愛生活,熱愛員工,對風險的偏好,對小事的理解都有智慧,楊行長是他敬重的領導,敬重的老師,敬重的長者。《金融筆記》對每個人的學習和從業是有指導的,從資產公司的前前後後,風險危機的轉換,到楊行長到不同會議上的講話,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再去一悟就會理出下一步該怎麼做。

翟秋平認為的金融風險,還要專註於對金融各個板塊領軍人物的隊伍建設,要有國際事業,要根植於,能接地氣,把世界金融最新的歷練,最新的產品,能夠結合的實際情況,使金融能夠在這一代人手裡,體現很強的專業能力,做好創新,同時更好做好風險管理。領軍人物用什麼標準,以什麼價值觀去培養,去選擇,去使用,這是金融應該關注的一個大的課題。

匯付天下總裁周曄表示,在《金融筆記》一書中讀出了四點感慨。第一個,是關於工商銀行,從處理不良到股改、到上市、再到商業銀行成功的運作,工商銀行20餘年波瀾壯闊的改革發展史。第二個,是過去20年金融行業熱點和難點完整的記錄過程,包括不良資產的處置、民營銀行的設立和互聯網金融,都有一個很深刻的觀察以及思考。第三個,這本書確實是一份關於金融管理的教材。金融管理和企業管理不一樣。一般的企業只要把東西賣出去就沒問題,但金融始終跟風險打交道。所以楊行長認為,監管跟創新、國際跟國內、歷史的傳承和未來發展等問題始終是金融從業管理人要去思考的內容,不能走的太慢,也不能走的太快。第四個,周曄表示,特別喜歡楊行長的文字,文字非常大氣、平和,也非常厚重。裡面很多論戰,為商業銀行辯護、為資產管理公司辯護、也為傳統的銀行方法論辯護。能夠把論戰的文章寫得平和詳實,給了他很大的觸動,裡面體現出來的深厚的力值得晚輩去學習。

圓桌論壇二

第二場圓桌論壇主題為《宏觀和金融改革》,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喬依徳,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院長華強森,BCG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張越,上海交大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葛俊,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陳志敏參與第二場圓桌論壇併發言。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銀行內部非常複雜,作為銀行的行長要對銀行內部方方面面,尤其是主要的業務,以及相關的風險,要有非常好的把握。楊行長經驗豐富,對許多問題有獨到的見解,實事求是,沒有客套話,這與楊行長的背景、求學經歷以及在銀行各個崗位上不斷的開拓,進取有很大的關係。《金融筆記》裡面有很多內容對我們來說非常值得去學習。風險從當前來看總體還是可控,但還是不能夠掉以輕心。債券市場違約數量、面積越來越大,他認為接下來需要認真對待這個問題,不能夠掉以輕心的。現在已經推出了許多處理的方法,除了銀行傳統的方法,還在推出債轉股,資產證券化等。如果這些能夠得到創新、持續推進,這有助於化解銀行業目前不良資產總的壓力,但短期來看風險總體還是可控。

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喬依徳介紹稱《金融筆記》中提到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後,對於美元的下跌以後,國內有一些過分的誇大自己,過分的貶值了美國,楊行長在書中表示在可預見的將來憑藉美元在國際貨幣中的地位還是難以撼動的。喬依德認為楊行長的書中對國債投資,對美元,做了客觀的分析,昨天外匯管理部公布了對外投資,對外資產大部分是外匯儲備,佔48%,負債大部分還是國外對FDI直接投資,因為看到有一些文章,往往對此事非常批評,或者認為美國對外的凈資產是負的,它的收益是正的,為什麼對外凈資產是正的,收益是負的,實際上它跟的經濟水平,經濟結構有關。喬依德表示對書有兩個感覺:一個不說過頭話,一個不隨波逐流。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院長華強森表示,現在金融體系有越來越多的轉型,股票市場也很好。他一直想這是否正確,所以有兩個方面考慮。第一個,如果沒有一個健康性可以發展的金融體系,對經濟是很壞的影響。三十多年經濟比較穩,但是也有上下動蕩、提高效率的現象,這是很重要的關鍵因素,是融資體系安全性、效率性的方向。但是價值在哪?如果在銀行下面,就是80%左右全國家經濟行業凈利潤,資本彙報以後,凈利潤是在融資體系。這個是好事,也是未來一個方向。所以核心問題就是治理結構的改變,可以讓不同的行業和機構發展更健康、更安全的模式。這個是未來一個挑戰。效率模式來說,以前是投資為主、未來效率為主,這給銀行體系帶來很大的影響。

BCG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張越分享了兩個觀點,第一個是對楊行長書的感受,她表示,讀完以後心裡感覺特別踏實。從2013年開始,作為諮詢顧問進行了很多實踐和研究。很多時候思考一個問題,創新、傳承的平衡點在哪裡?楊行長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他不斷思考、不斷反思金融業態等很多事情,提出自己的觀點,以這樣大度、平和的語氣和語言,原來大道至簡、大道不變,堅持、勇氣、遠見是非常樸素的價值觀。第二個,是對金融改革的一些體會,她的觀點是謹慎樂觀。

上海交大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葛俊表示,全球化深入了之後,發現工行是有節奏、有組織的機構。他對《金融筆記》最大體會是該書用非常平實、真實的角度把東西講的很清楚。客觀說企業家,特別是民營企業特別的焦慮。實體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怎樣與金融力量有一個契合。楊行長字裡行間包括他所做的詮釋都非常注意利益相關者的關係,這個在非常非常難。現在回頭看,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做了很多很大的改革。商業銀行改革非常好,股權改革也取得很大成功,很多人講一些這樣那樣的話。為什麼取得成功?除了頂層設計決策很好之外,還有一批很好的銀行業的實踐者。其實很多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還是做的不足,客觀講在這養的環境底下怎樣通過改革和開放達到更高要求,不是簡單套用兩句官話就能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越來越近。這是很實實在在的事情,每個人做的事。每個機構每個人因為能力和資源稟賦的不同,所擔任的責任也不一樣。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有很多感觸,他講到,16年兩次危機,一次完整的輪迴。1997、1998年進入危機,為什麼能走出來?為什麼不良資產能夠彌補回來呢?加入WTO和開始做房貸后,壞賬就兩塊,一個土地,一個不良設備。我想問這次還有這麼好運嗎?全球化已經停下來了。常住人口來看的話,上海常住人口已經減少了,但是土地依然瘋狂,但是能夠持續多久呢?從2008年到現在放水式的繁榮中,2009年M2增長速度是30%,1985年到現在為止每年M2年化增速是21%,說明什麼?說明每年購買率會多出21%,這裡有央行的功勞、有商行的功勞、也有經濟內省的需求。名義GDP增長了多少?16%。每年都有21%的購買率,但是每年包括GDP在內只有16%的名義增長。錢去哪了?我們快速經歷了所謂的經濟貨幣化、資本泡沫化、泡沫全球化過程,每個人被這樣的潮流裹脅,不管是個人還是金融機構。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陳志敏講了一個感想和一個問題,他覺得,楊行長在《金融筆記》裡面特別談到改革跟開放的辯證關係,特別是談到銀行改治,引入戰略投資者。從楊行長的書裡面、從他親歷、從有用的數據對質疑的觀點做了一個非常有力的回應,陳志敏表示,他也非常贊同這樣的觀點。的銀行發展跟對外開放密切的聯繫在一起,而且是做到了一個供應的發展,通過共贏發展來實現。在新的全球化之下,金融行業是否已經準備好,能不能來承受來自對外開放的競爭,並且在這個過程當中改善治理結構,取得更好的發展?陳志敏講到,他有兩個小的願望,一個是希望楊行長以後寫更多的書,給大家提供更多素材。另外一個願望是希望復旦大學創造更多的機會讓楊行長多來。

編輯:周方鉑 顧舒徐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