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是認知的吝嗇鬼

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我們來提供這樣一個回答:生活中有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習慣,ta 們經常不簡單直接的作出表達,而是傾向於以「委婉」「含蓄」甚至需要對方「揣測」的方式去表達自己,日積月累之後,這就直接影響了工作效率、關係滿意度。比如,在親密關係中,往往是在矛盾疊加起來,和伴侶引發爭吵的時候,當我們追根溯源時才會說,「我以為你都懂了」

要了解如何避免這樣的表達習慣對我們造成不良影響,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人與人之間的誤解、無法彼此理解,往往都是怎麼發生的?

我們發出信息時存在一種「透明度錯覺」

Halvorson 認為,當我們作為發出信息的一方在製造誤解時,原因在於透明度錯覺(the transparency illusion)。透明度錯覺的意思是說,大多數人都存在一種假設,即認為彼此之間的溝通是透明的。在溝通過程中,給予信息的一方會以為自己的感覺和需求能夠被另一方清晰地感知到,儘管他們並沒有真的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到位。甚至有時,這種表達不是言語性的,而是用行動、姿態甚至表情來發出。

而正因為他們以為自己表達得很清楚,也就不會花費時間和精力去闡釋或者確認對方是否理解。但實際上,作為接收信息的一方,是被迫在非常有限的信息量中做出判斷,因而往往會判斷失誤。

透明度錯覺產生的誤解往往是雙向的:「當你抱怨其他人並沒有真正明白你的意思時,你可能同樣沒有明白對方在想什麼。」Halvorson 說。這樣的情形每天都在發生著。舉個例子——

工作中,你看到同事天天加班,便詢問對方是否需要幫助承擔一部分工作。對方卻拒絕了,還覺得你這樣問是不信任 Ta 的能力。這讓你很委屈,覺得熱臉貼了冷屁股。但實際上,你也誤解了對方。

你想要幫助 Ta 的初衷,是因為看到 Ta 總是最早來辦公室、最晚才離開,你理所當然地認為 Ta 是工作量太大,所以經常加班。但其實,Ta 只是喜歡安靜的工作環境,希望在辦公室人最少的時候工作,才會選擇在早晨和晚上待在辦公室里。—— Ta 並不需要你的幫助。

親密關係中的嫌隙往往也是這樣產生的。晚餐時,丈夫吃著妻子做的菜,妻子在說一件事的時候,丈夫的眼睛卻盯著盤子一動不動,妻子覺得丈夫是不重視她說的話,但丈夫其實是覺得妻子做的飯非常好吃。

因為這段小插曲,妻子很不高興,於是早早上床,沒有和丈夫一起看他們平日里最喜歡的連續劇。這時,丈夫沒有注意到妻子已經生氣,反倒認為是妻子做了一天的家務事太累,不想和他一起度過晚間的休閑時光。

雙方沒有進行直接的溝通,而是在各自心裡對對方進行了揣測,而這些揣測都是完全錯誤的。

Halvorson 說,人們往往意識不到,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真實的自己存在著誤差。有時候,你的不同的表情——沮喪、擔心、困惑、失望之間的區別,可能並沒有你想象中那麼大。你以為你的表情足夠讓對方知道「你說的話讓我有點受傷」,但對方可能把你的意思解讀成了「我完全不在意你所說的」。

你覺得你已經把你的態度表達清楚了,Ta 也明白了,但實際上,你既沒有說清楚,Ta 也沒有明白。正是種種這樣的誤解,造成了我們在人際關係中的不滿、衝突甚至是彼此怨恨。

而接收信息時,我們都是「認知吝嗇者」

對於接收信息的一方來說,讓我們容易產生誤解的原因,來自於我們都是「認知的吝嗇者」(cognitive misers),即懶惰的思考者:在對他人進行認知的過程中,我們會傾向於節省時間精力,只挑出我們認為對形成印象必要的信息,而忽略了一些其他的信息。

根據 Daniel Kahneman 的研究,我們的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有兩種:

第一種方式是快速、憑直覺、不假思索地處理信息。這是一種「不費力」的認知方式。當我們得出「3+3=6」這個結論,在一條熟悉的路上開車,看到別人微笑就覺得 Ta 很開心時,使用的就是這種認知方式。

當我們在社會交往中感知對方的時候,使用這種方式,就會用走捷徑的方式來快速得出結論,這就可能會出現問題。比如,在人際中用這種方式處理信息,會讓我們容易根據對人的第一印象,做出過多、過絕對的結論。

第二種方式則是理性、慎重、有意識地處理信息,這是一種「需要付出努力」的認知方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處理更高級別的問題時才會調動這種方式,比如要解出一道複雜的代數題,在陌生的道路上開車,或者當上級在自己的桌上留下了一張意味深長的紙條,上面寫著「馬上給我打電話」時,你試圖弄明白背後有什麼深意。

在運用方法二的時候,我們便能夠更正一些在方法一中形成的偏見和誤解。比如,雖然某個學生在最近一次考試中的表現不好,但老師發現 Ta 在其他考試中的成績不錯,只是最近的狀態不好,就會改變對其能力的評估。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是認知的吝嗇鬼。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面對這兩種認知模式——一種是快速的、但是容易出錯的,另一種是審慎的、需要花費時間精力的,我們對他人的認知卻只會運用方法一,因為要調動第二種認知模式,往往需要比較強的動機。我們容易在關係中,因為一次的矛盾,在那一刻強烈地覺得「對方是不愛自己」(此時第一種方式被自動調動),而只有我們想要控制自己、冷靜下來才會調動第二種方式,去思考和意識到這一次矛盾的實際原因。

當我們僅僅運用快速、直覺的方式去認識他人時,很有可能就會出錯。但 Halvorson 說,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對方一直使用方法二來對待你發出的信號是不現實的,使勁揣摩對方的意圖會耗費太多的精力,使人精疲力盡。因此,作為信號發出方,與其發出模糊信號,期待對方去調動複雜模式來解讀,是一種不現實的期待。不如自我檢查,給出更加明確的信息。

此外,我們的認知還會受到自身的經驗、情緒等等種種因素的影響。Halvorson 說,當我們開始與一個人交往時,我們會「自動觸發」一些思考,目的是要得出以下 3 個方面的結論,來形成對對方的印象:

• Ta 是可以信賴的嗎?

• Ta 對我來說是「有用」的嗎?

• Ta 是否威脅到了我的自我評價?

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會直接影響到我們評價 Ta 的方式,特別是第三點,我們保持對自己的積極評價的需要,會影響到對他人的印象形成。當我們面對一個人時,如果感到自我評價受到了威脅,我們的認知就會產生偏見,比如,在同一份工作上,對方比自己做得出色,我們就會傾向於用苛刻的方式去評判對方。

因此,如果你習慣發出模糊信號,習慣不在意的模稜兩可的表達,就會有太多的因素使對方難以準確分析出你的想法。「如果你想要減少誤解,更實際的辦法是,做一個好的信號發出者,而不是指望對方能讀懂你。」Halvorson 表示,「你無法控制對方的思考過程,但你可以控制的是自己如何表達。」研究也證明,無論是在親密關係還是職場、生活中,更清晰地表達自己,生活的滿意度和快樂程度都會更高。

這對一些人來說並不容易。在傳統文化中,我們經常會被教育說話要「婉轉」,表達意見要「含蓄」,工作中要注意領導是否「話裡有話」。這使得我們會擔心,用最直接的方式去表達時,是否會由於太過直白而遭到拒絕,是否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傷害,是否冒犯對方。

但實際上,含糊不清的表達會造成更深遠的負面影響:那些細小的誤解會不斷積累起來,它們不會消失,總有一天會成為你們關係中的一枚炸藥。

感到自己被理解是人的基本需求。而為了使自己被理解,不要總是「以為」對方能夠懂你,不如用最清晰的、最能夠還原自身想法的方式去表達。我們始終相信,「直接」、「真實」、和「誠懇」這三件事情的組合是有魔力的:當你做錯了的時候就說「對不起」,當你不知道的時候就說「不知道」,當你有需要的時候就說「我想要」:)

試著從養成「直接真實誠懇」的表達好習慣開始吧。以上。

原文發表於研究:人和人之間的誤解是怎麼產生的?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 KnowYourself - 知乎

「知乎機構帳號」是機構用戶專用的知乎帳號,與知乎社區內原有的個人帳號獨立并行,其使用者為有正規資質的組織機構,包括但不限於科研院所、公益組織、政府機關、媒體、企業等。這不僅是知乎對機構的「身份認證」,更是涵蓋了內容流通機制、帳號規範等全套帳號體系。和個人帳號一樣,機構帳號開通不需要任何費用,同時也受社區規範的監督管理,並要遵守相關協議。目前機構帳號入駐採用邀請制。您可以通過 什麼是「知乎機構帳號」 來了解更多機構帳號信息。

客官,這篇文章有意思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