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春江花月夜》為何影響力這麼大?

春江花月夜童麗 - 對話II古箏與童麗的故事DSD

春江花月夜

作者/【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的前四句是:「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其中第一句的「平」和第二句的「生」、然後再是第四句的「明」,都是押韻。

每四句是一個韻,一共有九次轉韻,全詩九段,有三十六句,三十六句構成了一個非常完整的結構形式。經過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的琢磨,形式與內容之間的完美關係,終於實現了。

初唐時,還有很多五言、四言、六言夾雜的詩句出現,比如大家很熟悉的初唐詩人王勃,他最有名的《滕王閣序》,我想大家在教科書里可能都讀過,他寫:「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

「關山難越」是四言,「誰悲失路之人」是六言,「萍水相逢」是四言,「儘是他鄉之客」是六言,還是在用「四六」的形式,這是魏晉南北朝的詩人琢磨出來的規矩和結構,一直延續到初唐。

直到《春江花月夜》出現,我們看到一個很完整的七言詩的形式。張若虛是一個詩作非常少的人,所以很多人對他的作品不熟。

可是清朝人編《全唐詩》,提到《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說這篇是「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

這個人作品不多,只有一兩篇作品,所以叫孤篇;「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是說比全部的唐詩還要好。

做詩人做到這樣真是很過癮,平時不輕易出手,一出手就是最好。

《春江花月夜》為什麼影響力這麼大?

因為這是初唐詩中最具有典範性地將個人意識提高到宇宙意識的一個例子。當生命經驗被放大到宇宙意識,張若虛在文學技巧上又把漫無邊際、天馬行空的思想拉回來——「江流宛轉繞芳甸」。

他的面前有一條河流,「宛轉」地流過「芳甸」;「甸」是被人整理出來的一窪一窪的圃,就是田。

為什麼叫「芳甸」?因為不種稻子,不種麥,而是種花。河流彎彎曲曲地流過種滿了花的、散發著香味的土地,「江流宛轉繞芳甸」將主題變成了「江」與「花」的對話。

自古以來,水被用來象徵時間,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講的就是時間。在文化當中,水的象徵性非常明顯,一直代表著不斷流逝的時間。「一江春水向東流」也是用水做象徵,來表達這個意思。

「但見長江送流水」的張若虛,覺得宇宙間有自己不了解的更大的時間跟空間,剎那之間,他個人的生命與流水的生命、時間的生命有了短暫的對話。

如果說魏晉南北朝一直都在為文學的形式做準備,但始終沒有磅礴的宇宙意識出現,那麼在《春江花月夜》中大宇宙意識一下被提高到驚人的狀態。

——摘編自網路

往期精選

可關注

賜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