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美國的「老周期」,中國的「新周期」

【財新網】(專欄作家 胡偉俊)最近一段時間,新周期在資本市場上討論得如火如荼。有趣的是,與此同時,美國市場熱議的卻是,這一輪周期是不是已經快到盡頭了。是的,美國本輪的經濟擴張從2009年6月開始,馬上就要100個月了。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的數據顯示,自1854年以來,僅有兩輪上行周期超過這一次。一次是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肯尼迪和約翰遜擔任總統期間,那一輪上行周期持續了106個月。另一次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持續了120個月。

本文的主題並非要討論這一輪周期究竟是早晨七八點鐘的太陽,還是已經日薄西山。讀者很容易看出,上面說的新周期老周期,並不是一回事情。美國的經濟周期很容易描述。雖然NBER負責確定周期長度的10位專家,個個是宏觀經濟學領域的知名教授。但就算是一個國小生,也可以根據下圖中的失業率來確定每輪周期的長度,最後的結果和NBER的專家不會有很大差別。但在這邊,有多少經濟學家,就有多少經濟周期。筆者自問無法對的周期下一個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定義,更沒法找出一個國小生也能分辨的標準。所以,討論周期是新還是老,不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筆者更有興趣討論經濟周期這個話題,並且探討其與經濟的關係。原因在於,經濟周期發源於西方的語境,應用到今天發展加轉軌的背景,固然有其啟發性,但也有相當大的局限性,值得仔細討論。

談周期,首先要區分趨勢和波動。美國經濟的最大特點,在於它的增長率趨勢,從長期來看是相當穩定的。過去100多年裡,基本圍繞3%的中樞波動。不過本世紀以來,這個中樞慢慢降到了2%。所謂周期,簡單地說就是增長率偏離這個中樞。為什麼會偏離這個中樞?主要是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也就是最常見的,是企業投資的波動。經濟周期是一個現代經濟現象,因為工業社會之前,企業投資並不是經濟中一個重要的驅動因素。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其中並不討論經濟周期。但進入工業社會之後,企業投資的波動使得經濟出現周期,也出現對經濟周期的研究。

美聯儲成立之後,企業資本開支的周期,慢慢變成了美聯儲的政策周期。當美聯儲看到失業率升高到一定水平,就會放鬆貨幣政策,但一段時間后通脹也開始上升,等通脹升高到一定水平,美聯儲又會開始收緊貨幣政策。可以說,二戰之後美國經濟每一次的上行周期,除了2008年金融危機,都是被美聯儲的緊縮貨幣所扼殺的。

對於這種經濟周期,不論是經濟學界還是中央銀行,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94到1995年,美聯儲在格林斯潘的領導下,成功地實現了貨幣緊縮的軟著陸,從而成就了美國歷史上最長的經濟擴張。到了本世紀初的時候,經濟學界的共識是,經濟周期的問題已經被解決了。當然,我們都知道接下來發生了什麼。這就牽涉經濟周期的第二個原因,金融衝擊。

1929年到1933年的大蕭條,以及2008年的大衰退,都不是由於企業投資的變化,而是由於金融體系的崩潰。兩次衰退相望超過70年,可見金融危機並不常見。所以主流的經濟周期理論並不包含金融部門,而所謂金融周期,直到2008年危機之後,才在學界和業界得到更多的重視。指出金融體系存在內在不穩定性的明斯基,直到死後才爆得大名。美聯儲主席耶倫更是在今年6月大膽預言,在「我們的有生之年」,美國將不會再次發生金融危機。

在美國歷史上,金融危機的爆發的確非常罕見,所以每次都對經濟學研究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原因在於金融危機所導致的衰退,比起由於企業投資造成的衰退,復甦的時間要長很多。而在現代民主政治下,選民很難忍受政府在衰退面前長期無所作為。為了論證政府干預的合理性,凱恩斯主義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后應運而生。

簡單地說,古典學派和凱恩斯主義都同意供需始終應該是平衡的。但古典學派認為供給決定需求,而供給是經濟的生產能力決定的,所以政府做不了什麼。而凱恩斯主義認為恰恰相反,是需求決定了供給,所以,當需求不足的時候,政府就應該介入。戰後凱恩斯主義的興起,與其說是因為其理論有多精巧,倒不如說它迎合了大政府的時代精神。但無論如何,政府的刺激政策都不能解決長期的結構性問題,這就牽涉到經濟周期的第三個原因,技術衝擊。

在20世紀另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熊彼特看來,經濟周期就像波浪一樣,就像19世紀的鋼鐵和鐵路,20世紀的電力和化工,以及最近的信息革命。這種技術的衝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比金融衝擊的影響更加深遠。比如信息革命,它不僅深刻了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而且使得發達國家貧富差距的擴大,而這又導致全球民粹政治的興起。在這個意義上,社會科學,包括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都是互相聯繫的,本質上都是在書寫歷史。

在熊彼特看來,經濟發展本質在於技術發展的浪潮。面對未知的技術進步,當然有人悲觀,有人樂觀。這些對立的觀點,在近年出版的《美國增長的起落》和《第二次機器革命》這兩本書中分別有所體現。有趣的是,雖然熊彼特和凱恩斯彼此敵對,但他們的理論合在一起卻構成了一個閉環。熊彼特解釋了需求衝擊從何處來,而凱恩斯解釋了需求衝擊發生後會怎樣。

需要指出的是,這裡所說的技術衝擊是廣義的,並不限於科學技術。比如,1973年贖罪日戰爭之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宣布石油禁運,油價從不到3美元跳升至12美元,這就是一個負向的技術衝擊。高油價使得西方被迫減少能源消耗,調整生產結構,從而出現了滯脹的現象。而二十一世紀以來的全球化浪潮,由於把發展家的數億勞動力納入了全球化的分工體系,可以說是一次正向的技術衝擊。

這種技術衝擊一旦發生,就會對經濟學理論產生巨大的影響。傳統凱恩斯主義的基礎是菲利普斯曲線,也就是通脹和失業之間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而70年代的滯脹,出現了通脹和失業同時上升的現象,構成對傳統凱恩斯主義的致命一擊。之後新凱恩斯主義興起,對傳統凱恩斯主義進行了一系列的修正,但仍然認為菲利普斯曲線是存在的,而這也是過去幾十年中央銀行的政策基礎。近年來美聯儲之所以急於退出量化寬鬆政策,正是因為擔心失業率下降之後,通脹就將開始上升。

但是,這幾年來全球宏觀領域最重要的現象,就是通脹率長期低於預期。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全球化和自動化降低了工人的議價能力。即使勞動力市場已經非常緊張,但工資依然很難上漲。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人認為,菲利普斯曲線已死。這對於宏觀經濟學和中央銀行的政策實踐,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假以時日,宏觀經濟學必將再一次發生巨變。

上面就是筆者對於西方語境下經濟周期的一些理解。在這裡,筆者更強調理論背後的驅動原因和時代背景,而非具體的一些波動規律,比如坊間常說的基欽周期、朱格拉周期或者康波等。原因在於,第一,這些規律都是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總結出來的,第二都是發生在沒有中央銀行的時代,第三是都是發生在技術前沿的國家,而非這樣的趕超型國家。因此,這些規律的歷史意義要遠大於現實意義,並不適合直接套用到現實。

源於西方的周期理論,對現實當然有借鑒意義。例如,這兩年大宗商品價格的快速上漲,很多人擔心上游盈利的上升,將導致下游盈利相應的下降。這種類似零和博弈的看法,從經濟周期的角度看就不一定正確。原因在於,成本上升固然會影響下游企業的毛利率,但下游企業整體的盈利狀況,還受到產能利用率的影響。當需求旺盛的時候,產能利用率也會上升,從而部分抵消成本上升的影響。

從下圖就可以看出,當美國經濟處於上升周期,產能利用率也在上升。很多人奇怪為什麼去產能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反而在上升。其實,因果關係應該是,房地產和出口的需求,帶動了整個經濟的復甦,產能利用率上升,從而抵消了上游去產能的負面影響。雖然去產能讓蛋糕的分配更向上游傾斜,但下游拿到的蛋糕仍然可能比原來的大。但另一方面,也不能根據產能利用率的改善,來預判周期的走勢。原因很簡單,產能利用率不是周期的驅動因素,它就是周期本身。周期的趨勢,關鍵還是其背後的驅動因素,比如出口和房地產的景氣度。

在應用西方周期理論的同時,也不能忘了的特殊之處。

首先,周期的本質是圍繞趨勢的波動。美國經濟存在明顯的經濟周期,原因在於過去100年裡,它的增長存在一個3%左右的中樞。但是,經濟並不存在一個很明確的增長中樞。的確,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紀00年代出現過三次經濟增長的上行。但這三次都不像是圍繞著趨勢的波動,而更像是趨勢本身發生了變化。而影響趨勢變化的因素,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制度變化。例如80年代是對內改革,對外開放;90年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00年代是全球化和城市化。

第二,經濟當然也存在波動。其中房地產的作用,要遠遠大於其他國家。這既因為房地產投資本身體量的巨大,也因為土地和房產是重要的融資抵押品。一個簡單的觀察是,如果房地產好,經濟就不會太差,比如2013年和過去兩年。如果房地產不好,經濟也不會太好,比如2012年和2014年。而且,的房地產周期要遠遠短於其他國家,因為房地產政策的變化速度非常快。一言以蔽之,談經濟的波動,很難離開房地產。

第三,是一個趕超型的國家,而不是一個處於技術前沿的國家。如果美國的瓶頸是技術進步的速度,的瓶頸是學習的速度,而且這種趕超的速度在行業之間是不一樣的。所以,不同產業間的差距會很大,產業周期和宏觀周期差異可以很明顯。比如2014-2015年,宏觀的數字不好看,傳統產業遇到許多困難,但不少新興產業仍然欣欣向榮。話說回來,也很難僅從微觀上一些產業的向好,就推斷宏觀層面的增長趨勢發生了改變。

第四,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國,以及除石油外最大的大宗商品生產國,受國際因素影響的程度,要遠遠大於美國經濟。2008年之後經濟的下行,受到外圍因素的影響很大,包括2008-2009年的美國金融危機,2010-2012年的歐債危機以及2014-2015年的新興市場危機。而今年以來不錯的表現,也受到了全球經濟復甦的帶動。美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所以討論的「新周期」,也不能忘了美國的「老周期」。

現在看來,本輪房地產周期,應該已經走到了秋天。但微觀層面的產業升級消費升級,將仍然是一個長期的趨勢。美國這一輪上行周期,已經垂垂老矣,但目前也看不到結束的跡象。如果要考慮未來十年的經濟前景,那麼趨勢遠遠比周期重要。而目前討論趨勢的改變,似乎言之尚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