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唐朝皇宮大明宮規模宏大、格局完整,稱為中國宮殿建築的巔峰之作

大明宮(唐朝皇宮)

大明宮,是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

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

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其建築形制影響了當時東亞地區的多個國家宮殿的建設。

大明宮佔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

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大明宮毀於唐末戰亂。

1961年,大明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010年,西安市在原址建立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沿革

大明宮位於隋朝皇宮大興宮(唐稱太極宮)之東北,京師長安城外,初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父親唐高祖李淵而修建的夏宮,也就是避暑用的宮殿。

貞觀九年(635年)五月,永安宮尚未建成,李淵病逝於京師長安大安宮,營建工程就此停止。

李淵去世后,永安宮改稱為大明宮,又稱「東內」。

時隔28年,高宗龍朔時期,大唐舉全國之力再興土木營建大明宮。「龍朔二年(662年),高宗染風痹,惡太極宮卑下,故就修大明宮」。

為修建大明宮,朝廷徵收關內道延、雍、同、岐、幽、華、寧、鄜、坊、涇、虢、絳、晉、蒲、慶等十五州121錢,且在龍朔三年(663年)二月減京官一月俸,以助修建。

經過此次大規模營建,大明宮基本建成,更名為蓬萊宮,大唐皇室從太極宮遷入大明宮,開啟了大明宮做為新的政治中心的序幕。

咸亨元年(670年),蓬萊宮改名為含元宮。

神龍元年(705年),複名大明宮。

此後大明宮尚有多次營建和葺修,如玄宗開元元年(713年)曾修大明宮,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十三年(818年)又曾兩次增修宮殿,「新造蓬萊池周廊四百間」,浚龍首池,起承暉殿。

中唐和晚唐時期,朱泚和黃巢先後據大明宮稱帝。

唐僖宗時,大明宮屢遭兵火,最終於乾寧三年(896年)被燒毀。

唐哀帝天祐元年(904年),大明宮徹底毀於戰火。

建築布局

大明宮是唐長安城規模最大的一處宮殿區,選址在唐長安城宮城東北側的龍首原上,利用天然地勢修築宮殿,形成一座相對獨立的城堡。

宮城的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南寬北窄的梯形。

宮城外的東西兩側分別駐有禁軍,北門夾城內設立了禁軍的指揮機關——「北衙」。

整個宮域可分為前朝和內庭兩部分,前朝以朝會為主,內庭以居住和宴遊為主。

丹鳳門以南,有寬176米的丹鳳門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等組成的南北中軸線,宮內的其他建築,也大都沿著這條軸線分佈。

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三大殿,正殿為含元殿。

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館。

在軸線的東西兩側,還各有一條縱街,是在三道橫向宮牆上開邊門貫通形成。

著名的麟德殿大約建於唐高宗麟德年間,位於大明宮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此外有別殿、亭、觀等30餘所。

主要建築

城門

大明宮宮城共有九座城門,南面正中為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東西分別為望仙門和建福門;

北面正中為玄武門,東西分別為銀漢門和青霄門;

東面為左銀台門;西面南北分別為右銀台門和九仙門。

除正門丹鳳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各門均為三個門道。

在宮城的東西北三面築有與城牆平行的夾城,在北面正中設重玄門,正對玄武門。

丹鳳門是唐大明宮中軸線上的正南門,其長度、質量、規格為隋唐城門之最,體現其千般尊嚴、萬般氣象的皇家氣派。

它的規制之高、規模之大均創都城門闕之最,對研究唐長安城和都城考古均有重要價值,被文物考古界譽為「盛唐第一門」。

丹鳳門沿用歷史長達240餘年,北面正對含元殿,兩者之間為長600餘米的御道。

丹鳳門始建於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是大規模營築大明宮時,於大明宮南牆也即長安城北郭牆東段開闢修建的。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曾改名「明鳳門」,不久複名「丹鳳門」。

自建成之日起,丹鳳門就成為唐朝皇帝出入宮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宮諸門中規格最高。

丹鳳門上有高大的門樓,是唐朝皇帝舉行登基、宣布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場所。

前朝三殿

含元殿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正殿,位於丹鳳門以北、龍首原的南沿,是舉行重大慶典和朝會之所,也稱「外朝」。

主殿面闊十一間,加上副階為十三間,進深四間,加上副階為六間。

在主殿的東南和西南方向分別有三出闕翔鸞閣和棲鳳閣,各以曲尺形廊廡與主殿相連,整組建築呈「凹」字形。

主殿前是以階梯和斜坡相間的龍尾道,表面鋪設花磚。

在龍尾道的前方還有一座宮門,左右各有橫貫東西的隔牆。

含元殿建造時充分利用了龍首原的高地,居高臨下,威嚴壯觀,視野開闊,可俯瞰整座長安城,王維有詩云:「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形容了它當時的巍峨氣勢。

宣政殿

含元殿正北是宣政殿,為皇帝臨朝聽政之所,稱為「中朝」。

宣政殿前左右分別有中書省、門下省和弘文館、史館、御史台館等官署。在殿前有三門並列的宣政門。

宣政殿作為常朝的殿堂,是大明宮中軸線上三座主要朝廷主殿的核心,大唐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和影響歷史進程的詔令,都是從這裡策劃和發出的。此殿的主要使用情況如下:

一、望朔受朝

皇帝御宣政殿受朝,是經常的活動,它是望、朔視朝。

二、常朝

平時的常朝聽政,並非每天都有,一般是皇帝和宰相根據情況決定幾天一次朝會。

三、皇帝親躬

皇帝親躬的典禮、儀式多在宣政殿舉行,慶典結束后,一般都是登大明宮丹鳳門樓宣布天下,並宣布大赦令。

四、傳授國璽及新帝即位

在宣政殿也舉行過太上皇向皇帝傳授國璽及皇帝即位儀式的情況,諸如:至德二年十二月,作為太上皇的玄宗,在宣政殿將國璽傳授給肅宗。

翌年元旦,玄宗又在宣政殿冊肅宗尊號「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

五、進行殿試舉人

皇帝經常在宣政殿進行殿試舉人,例如: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即位未久的肅宗,在宣政殿對「文經邦國」等四科舉人進行御前殿試。

六、讀時令

讀時令之禮創始於魏晉時期,即每年的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五個節氣,都要在御前讀時令。

節日這天,皇帝升御座,身穿與節氣相應的服裝。

尚書令以下各就其位,尚書三公捧著時令宣讀。唐時仍有沿襲,但是不那麼嚴格了。

七、每年五月一日大會群臣

從德宗貞元七年(791年)至憲宗元和三年(808年),皇帝每年的五月一日都要在此殿大會群臣。

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集在京者,一律就列,場面極其隆重。

八、接見番邦使節

例如,貞元四年(788年)十一月,德宗皇帝在宣政殿接見回紇的兩位公主及宰相。

紫宸殿

紫宸殿位於宣政殿以北,稱為「內朝」,群臣在這裡朝見皇帝,稱為「入閣」。

宣政殿之後有紫宸門,門內有紫宸殿,為寢區主殿。

紫宸殿東有浴堂殿、溫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東西並列,是皇帝日常活動之所。

紫宸殿北有橫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寢殿區。

紫宸殿為第三大殿,是大明宮的內衙正殿,皇帝日常之間的一般議事,多在此殿,故也稱天子便殿。

含元、宣政、紫宸組成的外朝、中朝、內朝格局多為後世的宮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這種格局的體現。

內庭建築

大明宮的北部為園林區,建築布局疏朗,形式多樣。

紫宸殿以北為太液池,又名蓬萊池,池內偏東處有一土丘,稱蓬萊山。

池的沿岸建有迴廊,附近還有多座亭台樓閣和殿宇廳堂。

麟德殿

麟德殿位於大明宮的西北部,是宮內規模最大的別殿,也是唐代建築中形體組合最複雜的大建築群。

建於高宗麟德年間,是皇帝宴會、非正式接見和娛樂的場所。

唐代皇帝經常在這裡舉行宮廷宴會、觀看樂舞表演、會見來使的活動,唐代宗曾在此一次歡宴神策軍將士3500餘人。當時,唐代的官員以能出席麟德殿宴會為榮。

史載在麟德殿大宴時,殿前和廊下可坐三千人,並表演百戲,還可在殿前擊馬球。

道教宮殿

唐朝的統治者崇尚道教,認老子為祖先,因此在大明宮內也有三清殿、大角觀、玄元皇帝廟等道教建築。三清殿位於宮城的東北隅,台上是樓閣式建築。

道教與李唐王朝有著特殊的深厚淵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唐初門閥士族的傳統勢力還很強大,若非系出名門,就很難得到社會的尊重。

唐朝皇帝為提高自己的門第出身,便利用道教始祖李聃姓李、皇室也姓李的巧合,附會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後代,是「神仙之苗裔」。

道教因而也就成為李唐王朝信奉的重要宗教,而三清殿則成為大明宮中最重要的道教建築。

價值影響

自唐高宗開始,大明宮成為國家的統治中心,歷時達234年。整座宮殿的規模宏大,建築雄偉,王維詩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描繪了當時的盛景。

唐大明宮規模宏大、格局完整,被稱為「宮殿建築的巔峰之作」。

大明宮第一大殿韓元殿,比天安門還要高大。自唐高宗起,唐朝歷代帝王大都在大明宮居住、處理朝政,曾經是220年的政治、文化中心,唐代很多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裡。

大明宮遺址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