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王福強:一個教育理想主義者的一周虛度

王福強,北京師範大學常州附屬學校校長,第二屆佰特公學暑期教師研修班學員。「從教二十八年,性嗜酒,好碼字,喜歡做夢,崇尚自由,不折不扣的理想主義者。」本文系王校長參加佰特公學暑期教師研修班的日記和後記文章整合而成,感謝王校授權轉發。原文發於公眾號「王富強的小院」(wangfuqiang690929),轉發有較大刪減。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我想和你虛度時光lason - 樂界初學者

浦東研修行(之一)

7-11

出發:尋找起飛的跑道

研修活動開始前的幾天,有一個問題縈繞在腦海中揮之不去:我為什麼選擇了參加這次活動?

按道理,選擇這次研修是有悖常理的:來去六天時間,使原本已經極短的假期被進一步壓縮,甚至失去的是多陪陪老娘的時間,也造成許多繁雜的工作、生活事務無暇處理,許多該見的人沒空去見,許多該喝的酒沒空去喝。更別說培訓日程表白天晚上排得滿滿的,連合理的假期休息都談不上了。

更關鍵的是,這不是來源於任何上級行政命令下的研修,說白了,純屬「沒事找事」。

偶翻舊作,發現了二十年前的兩句詩,恰可作為這次研修的初衷:

我是一個迷路的孩子

在夢裡尋找起飛的跑道

最近兩年,工作的變遷,使我深陷於瑣碎、疲沓、重複的事務中,不僅承受著環境改變帶來的重新適應,更承受著來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壓力。

更可怕的是,很多時候,我彷彿被綿軟而巨大的棉花團包圍,想發力卻無從下手;又像一個被綁在戰馬上的人,奔波不息,找不到對手,而對手又無處不在。

就這樣在理想與現實無休止地纏鬥、拉鋸、犬牙交錯中生存、掙扎,難免心生疲態和倦意。在每天對外呈現出的積極向上、樂觀陽光的形象背後,卻常常是一個人沉默獨飲或夜的深處輾轉反側的無奈……

有時候,感覺自己像一隻即將斷電的手機,已經頻頻發出信號,或許下一刻瞬間就會黑屏,停止運轉,停止思想。

而我最怕空洞和乏味。沒有了思想的活力,所有的行為將尋不到力量之源。說自己是孩子或許有些矯情,但常常糾纏不清的「迷路」感卻真實存在。我需要新的道路,需要尋找重新出發的動力。

選擇浦東之行,幾乎是看到培訓方案第一時間做出的選擇,原因有三:

第一個原因是召集人,茅衛東老師。

不想說我是「茅粉」,畢竟不是紅粉佳人,但茅衛東已經進入我敬佩的群體。先前讀到他的觀點「即使互害模式已經形成,我依然選擇不害人」,僅憑這一句話,就可斷定茅先生是真正的教育人。這不過是一個教育者的良知和底線,道理本不高深,但在這樣一個功利主義盛行的今天,能堅持這個底線不隨波逐流的人又有多少呢?與高人為伍,就是最好的修鍊。

第二個原因是地點,朝陽義塾。

度娘告訴我,朝陽義塾,這是一個極其偏遠的地方。說好聽點叫「世外桃源」,說不好聽點叫「鳥不拉屎的地方」(借孫源源校長語)

最近十來年,一直想找個機會到深山老林去住上一段。既然我暫時還做不到在「燈紅酒綠」之處靜下來的本事,也不大可能沒有借口的就躲出去找找清閑,那麼這次研修算是一個好的機會吧。

果不其然,用研修小夥伴們的話來說,這裡真的是地地道道的農村,隨便出去轉了轉,大家就開始了研究農作物的課程——因為周邊都是莊稼。

這樣偏僻的地方,這樣一所特殊的國小校,住在學生宿舍里,完全不同於以往高大上的華麗型培訓,恰恰隨了我的心思。

第三個原因是想結識一批志同道合的教育夥伴。

這次報名的人雖素不相識,但一定是以各種方式與教育有著切割不開的淵源的人。果然,路上碰到「千年修得同車坐」的兩位自費參加研修的張家港的老師;室友來自臨沂,在教育局計財科室工作;還有我的公眾號「王福強小院」的讀者,並把我的詩分享給班裡學生的康老師,以及一些家長和教育界之外的人。

各種身份、各種角色的人聚到一起,分享彼此的故事,從了解人入手,去體悟教育,豈不樂乎?

浦東研修行(之二)

7-12

故事:讓教育溫暖起來

研修班開班之前,茅衛東老師就一直在研修微信群中傳達「真人圖書館」的理念。這次研修,以講故事為主。不僅請嘉賓講故事,也鼓勵學員們分享故事,而且,還倡議發起攝影大賽,讓大家用鏡頭記錄故事。

我很欣賞這個觀點。

經歷了太多「一本正經」的培訓,說實話,頗有倦怠感。很多時候,覺得坐在台上那個人是面容模糊的。在一堆顯赫的頭銜之外,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到底經歷了些什麼?台上的他和台下的他有哪些區別?我總是渴望在了解這些情況的基礎上去分享他的觀點。可惜,大多不能如願。

我們總渴望從培訓中覓得教育的「靈丹妙藥」,但教育真的有「靈丹妙藥」嗎?在我看來,答案基本是否定的。相反,從他人的故事中去體察人生的滋味,尋找教育的真諦,去實實在在思考對「人」的認知和把握,恰恰是大多數教育者所欠缺的。

一個好老師一定是個有故事的人。愛聽故事,愛講故事,渴望做一個有故事的老師,這是我一直主張的。

這次培訓提供了很好的機遇。

邱華國(站立者)指導學員安裝使用新軟體

第一位出場的嘉賓是邱華國校長。作為一個算得上小有名氣的校長,從公辦體制中拔腿就走,並非易事。他提出,自己離職是因為反感於「源源不斷而又毫無實際意義的上級文件」,這點是否絕對真誠,我不敢妄加斷論。但至少我是感同身受的。就在剛剛過去的學校中層幹部述職中,我的辦公室主任為了呈現他工作的繁瑣,用了一張看起來極其誇張但又十分形象的圖表,展示了一個學期來經他部門處理的幾百份文件,著實震驚了我。邱校長的故事中產生了共鳴,他也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專家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了質感。

茅衛東先生自不必說,更是一個故事多多的人。從滿屋子的「茅粉」「茅豆」可見一斑,不必贅述。晚上,大家「圍爐夜話」(借邢台康志英老師語),聽他講自己去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學校蹲點的經歷。從坡上燒魚到營養午餐,到寂寞的村子到空空的操場,到特殊的習俗到別樣的教育生態,那一幅幅照片,就是一個個故事。一定要追究「此中有真意」嗎?不必,聽聽故事,看看外面的世界,對生活,對教育,自然也就多了一些感悟。

甚至,下午我們去「中船三井」企業去看看,也可以讀到故事。梶原修平,一個中日合資大型企業的總經理,居然是七級劍道師,並曾經是丹麥國家隊的主教練。在會議室親自介紹公司情況、參觀車間全程講解,都謙和而耐心地講解,合影時甚至蹲在隊伍的角落處,你不覺得他本身也是一個故事嗎?

一個足夠飽滿的人,總是由內而外散發著光芒。他們站著、坐著,走著、停著,這種光芒都會溫暖和影響著我們。讀讀這些人的故事,別有一番收穫在心頭。

把話題扯回學校。

好的教育一定是溫暖的,好的學校一定要有自己的故事。建設一所有故事的學校是我的心愿。我讓老師、學生、家長都來寫校園故事、講校園故事,讓大家的心變得柔軟起來,面容變得溫和起來,這本身不就是最重要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嗎?

多年以後,當我們的學生離開學校,遭遇生活窘境時,那些他們在校園裡經歷的美好故事,或許就會化作一抹溫暖的陽光,照耀著他們,讓他們有勇氣和能力坦然面對困難與挫折。

向有故事的人學習,也做個有故事的人,以我們的厚度和寬度,不斷給我們的孩子、給我們身邊的每個人內心深處多貯藏些陽光。

這是每個教育人該有的追求,果真如此,功莫大焉!

浦東研修行(之三)

7-13

目中有人:我們的必由之路

圍爐夜話,茅衛東老師的一組照片讓人看起來著實心酸:那些原本天真爛漫的孩子,出現在鏡頭中卻那樣僵硬、木訥、苦楚……

想起一個故事,去年新校開學后,我跟負責宣傳的老師提出一個想法,拍攝一個小的宣傳片,內容很簡單,就是孩子們在各個場景下「笑」的鏡頭。片子拍出來了,卻被我審查之後無情地「槍斃」了。為什麼?因為我看到的是「擺拍」,我沒有看到「沒有任何壓迫下的自由的真實的笑」。那些出現在鏡頭中的孩子,相當一部分,笑得那麼勉強,那麼尷尬,顯然是被「導演」出來的。

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人。一所學校,如果不能讓朝夕生活在其中的學生和老師感受到幸福、快樂,無論外界的評價多麼高,無論它取得了多麼驕人的「成績」,它都算不上一所理想的學校。

我知道,我的路,學校的路,教育的路,還長。

做到這一切,有一條繞不開的路:「目中有人」。

「有一顆搖滾之心」的楊慶老師跟大家交流的話題,其實很沉重。

中國小已經成為心理重災區,問題學生越來越多。自閉,多動,有傷害他人或自傷傾向,動不動離家出走,這樣的孩子隨便一個學校都能抓出一大把,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遇到這樣一些特殊的孩子,我們能夠做到不逃避、不推諉嗎?或許我們並不具備解決問題學生的專業能力,但我們至少可以看見他們,願意通過自己的努力,最大程度給他們「正常人」的待遇,而不是想方設法地擠走孩子、圖個清閑。真做到這樣,我們就可以稱為偉大的老師了。

目中有人,關鍵在於了解兒童身心成長規律,按規律辦事。

國小低年級段,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家庭的溫暖,這是孩子生成安全感的重要保障,我們就不宜以「鍛煉孩子自理能力」的名義強行讓孩子寄宿學校;青春期的孩子出現叛逆現象,是身體發育和心理發育不協調的結果,屬於自然現象,如果面對這樣的狀況非要給孩子扣上「故意搗亂」的帽子,只能適得其反。

如林夕媛老師所講,一個人的性意識、性行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像春天來了草木就要發芽一樣自然,我們要做的是給雪地中的孩子「穿暖和」而不是「強拽進屋子」。尊重孩子年齡規律,才可能賦予教育應有的「科學性」,才不會犯南轅北轍的錯誤。

教育有規律,但學生又是千差萬別的。老師不能指望「一招吃遍天」,而要學會從面對群體的處理策略,轉向關注更多的個體。我們要做的,是發現孩子,洞察孩子的成長密碼,去發現每個孩子的不同,去設計不同的教育方案,只有這樣,「目中」才可能真正「有人」。

楊慶老師推薦了一本書《孩子的宇宙》,我沒有讀過。但我知道,成人們急於讓孩子長大,所以就名正言順地打著「善意」的旗號給孩子以「教育」和「指導」,輕而易舉地扼殺著孩子的天性,讓孩子美好的小宇宙一塌糊塗,讓他們成為貼著成人世界價值觀標籤的「假人」,這絕對是「揠苗助長」,有百害而無一利。

還想說一句的是,學校的心理諮詢室之所以成為應付檢查的地方,關鍵就在於心理健康問題永遠是「正向構建」重於「積極補救」。孩子是不能回爐的,在教育問題上,「防微杜漸」永遠比「亡羊補牢」重要。一開始把事情做對,才是最重要的。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千山萬壑、天荒地老,而是你坐在我的教室里,我卻對你視而不見。

學員柳詠梅和夥伴們分享自己的班級史記

其實,走進孩子的心,並沒有那麼難。南京的柳詠梅老師用自己的實踐告訴了我們這一點。出書了,要徵得每一個孩子的同意;考試了,分數要讓本人第一個知道;分享了,給每個孩子留下那一刻的影像。每個孩子都在她的心裡,她的眼中,因此,每個孩子也成了她的靈感,成就了她。

每當開學的時候,我都提醒教師們,見到假期歸來的孩子,主動給孩子們一個大大的擁抱。那時候的孩子是快樂的,幸福的,因為他們知道,老師眼裡,有他們……

浦東研修行(之四)

7-14

蛻變:在無聲的積澱中發生

這次培訓,有很多有意思的話題。我對今天的兩個交流內容最為感興趣:葉開的《從上樹到翻牆的青春漫遊時代》,史金霞的《不斷離開,尋找真實的自我——二十四年教書育人路》。

我跟兩位授課教師並不熟悉,但對兩個題目卻莫名地喜歡。第一個題目,讓我對失去的童年和青春多了幾分懷戀;第二個題目,「離開」一詞觸動了自己內心柔軟的區域。兩個題目分明都隱含著蓬勃的生命氣息。

三伏天,我們來到大上海的大郊區,顯然不是為了玩兒,而是為了成長。而這兩個題目,與「成長」是如此契合。

葉開,作家,一個鮮活而真實的人。

葉開(中立捧書者)與研修班學員合影

他看似在講寫作之「術」,實則處處都是人生之「道」,教育之「道」。

他強調,要做「善推演」,不要做「惡推演」;要用自己來推動大家,推動一個良性的,一個寬容、兼容的社會;要去理解和接納不同的事物和人,不要試圖同化他人。

這是真正的教育思維。

而在我們的學校,大量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用最簡單的方式讓學生變成一個「模樣」,讓幾十顆腦袋「長在老師一個脖子上」,沒有質疑,沒有反駁,更沒有對抗。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故作高深,頻繁煽情,謊話連篇,「太過嚴肅,很不地道」(茅衛東先生語)地「循循善誘」,目的就是一個:控制。只要是你乖孩子,只要你不惹是生非,那麼,一切OK了。但這顯然不是教育的真諦。

真正的教育,只不過是在最大程度保留孩子個性枝丫的基礎上,「稍加修飾」而已。而這個「稍加修飾」,就是普世價值觀,是善,是愛,是未來公民社會的基本規則。除此之外,允許個性的存在,讓每個人成為他「自己」,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那麼,你有勇氣抵抗社會對我們的「消化」嗎?你願意主動削減自己「消化」學生的衝動,允許不同個性的人、不同個性的觀點存在嗎?如果你的身邊,出現了不是「圓的」而是「方的」學生,你還能坦然面對嗎?

不突破這點,教師的成長和蛻變就不會發生。

葉開先生以其「很不正經、非常嚴肅」(茅衛東先生語)的真實打動了大家。

真實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教育內容和教育路徑,是打開一個人自己與他人的一把鑰匙。

很可憐,現實中不少老師的工作狀態和生活狀態是「剝離」的:一到教師崗位,教師就離開了真實的自我,離開了自己的經歷、背景、性格、愛好,甚至思維方式和價值觀,而改頭換面,喬裝打扮,成為一個自己都不認識的極其虛偽的人。

這種自身形象的分裂,造成一個教師不能平和坦然地面對學生,在自我的掙扎中將教育教學演化成鬥爭,而不是藝術。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也開始遭到學生的「鄙夷」和「嘲笑」。

做個真實的人,不端著,不做作,以充滿「煙火之色」而不是「聖母瑪利亞」的形態出現在學生面前,敢於以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表露真實的心聲和情緒,教育才有可能真正發生。

史金霞,保定人,我的老鄉,同樣是從河北來到江蘇,又一個離開體制的人,獨立教師。其勇氣值得敬佩。

「我不能讓在我身上發生的痛苦和創傷再發生在我的孩子們身上。」

這是一句多麼富有悲憫情懷的話,我真的希望史老師這個信念成為天底下所有老師的追求。「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這句歌詞在我的感覺中一直不是褒義。當初我們是如何憎恨我們老師的所作所為?而當我們戴上老師這個頭銜后,卻「好了傷疤忘了疼」,將我們老師的「經驗」和「套路」悉數「發揚光大」,變本加厲地轉嫁給了我們的學生。

教師的成長,首先要有一顆軟軟的心。尋找自己的生長足跡,剖析自己曾遭遇的點點滴滴的傷害,小心翼翼不讓其再發生,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

我不止一次對我的老師說:我不希望你們一輩子在這裡工作,我希望,三年五年後,當更好的機會來臨的時候,你一定具備隨時「動身」的能力。成長的標誌,就在於我們能像史金霞老師一樣,具備開始「一場驚人旅行」的資本。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前提是,我們得擁有健康的雙腿!

王福強校長分享 研修學員姜鴻君(大連)/攝

培訓之餘,與兩個小老師交流,他們表達了急迫和焦慮的心情:我們的差距怎麼這麼大?其實,完全不必著急,每一個人,都在經歷慢動作的蛻變。之所以「慢」,就在於積澱是需要時間和過程的,只要有心,蛻變就會在積澱中無聲地到來。人的成長與自然界的植物並無兩樣,時令到了,成熟自然會到來。需要提醒的是,我們可以學習,可以借鑒,但不要奢望在他人的挾持下實現自我蛻變,有人可以送你一程,但沒人陪你終生。

可以渡你的,只有自己!

浦東研修行(之五)

7-15

守望:做孩子生命中的貴人

朝陽義塾的東道主孫源源校長分享的題目是《從學渣到學霸再到校長》。

他講了自己成長的故事,特彆強調了中學時自己成績很差,本不屬於種子選手,直到一個很「娘」的歷史特級教師做了班導,一切才發生了轉變,最終以學校聯考第二名的成績結束了自己的中學生涯。

這又是一個差生逆襲的故事。

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二十年前,我在農村中學教書。鄰班一個公認的雙差生,讓班導頭疼不已,行為習慣不良,成績更是慘不忍睹,每科分數基本都在二三十分。奇怪的是,到了初二,他物理成績竟然出奇得好,甚至有一次考了全校第一名。這完全不符合規律,數學那麼差,怎麼能學好物理呢?更何況,他是那麼不愛學習的一個人。我們研究后得出了一個結論:他是為了物理老師而學的,因為所有老師都把他當成壞學生,從來沒給過他好臉色,只有物理老師,和藹可親,竟然封他做了物理課代表。士為知己者死,於是有了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結果。

十年前,我還遇到過一個男孩兒,國中入學的時候,成績排在全年級六百多人的倒數后三十名,爛得一塌糊塗。但就是這樣一個孩子,用了三年的時間,創造了一個奇迹:成績每學期一個台階,到中考時,竟然拿到了全校季軍——第三名。而尋找出現這個奇迹背後的原因,很簡單,是他有幸遇到了他崇拜的班導——一位寬嚴有度、善解人意的英語女教師。

幾個故事蘊含了一個相同的道理:一個人遇到一個好老師是一輩子的幸運。我們面對的是可變的人,千萬不要用靜止的眼光看待學生,更不要輕易給學生蓋棺定論。

當老師的,要努力成為學生生命中的貴人。能夠在莘莘學子中發現那些有潛質的學生或學生身上的潛質,並將其挖掘出來,是天大的幸事。

恐怕以此衡量時下的教師,會讓絕大多數人汗顏。

孫源源說:我不求培養一個學生,但求我不殺一個學生。

王福強說:我們的學生成為精英固然值得驕傲,但努力不讓自己的學生成為罪犯更值得推崇。

殊途同歸,英雄所見略同!

努力成為學生生命中的貴人,這是職責,更是良心!

浦東研修行(之六)

7-16

虛度:讓我們尋找幸福的人生

後會有期 學員周朝(北京)/攝

五天緊張、充實而又愉快的佰特公學暑期研修活動結束了。此刻,我正坐在虹橋高鐵站的候車室里,周圍是喧鬧的人群。而這份喧鬧與我無關,我的心格外地平靜。

同行的夥伴已陸續離開,短暫的相聚、相識又將以分別、各奔他方而結束,這是人生再熟悉不過的橋段了。這短短的五天,在上海浦東偏遠而幽靜的朝陽義塾的生活會給每個人留下什麼呢?

我也開始寫下我的最後一篇研修日誌,給這段生活畫上一個句號。我寫下的題目是:

虛度:讓我們尋找幸福的人生。

「虛度」兩字,算是我對這段日子的總結。

如果說收穫,可以談出很多:

有「真人圖書館」豐盈的人生故事帶給我們的啟迪,譬如智慧、勇氣、善良、情懷;

有教育的新思維、新發展帶給我們的衝擊,譬如線上教育、問題兒童補救、性教育理論的顛覆性認識;

有跨界帶來的腦洞大開,譬如日本的劍道文化、現代工業的操作模式、作家視角中的教育與人生、阿福童課程的來龍去脈;

甚至包括隨性的研修模式、開場前花樣別出的熱身、深夜不散場的閑聊、別開生面的證書發放方式,等等。

但我仍然想說,我最大的收穫是幾天來獲得的美妙的虛度感。

這是一場我完全沒有預設的參與。而這,與我庸常的生活截然不同。許久以來,我的生活陷入了一個泥潭:凡事都在追求結果。搞一個活動,希望達到最好的效果;做一件事,期待被更多的人理解;看一本書,期待它讓我變得深刻;發一篇公眾號,期待更多的人點贊;甚至吃頓飯,也要拍拍照片發發朋友圈,渴望吸引更多的人關注。預設的期待實現了,長舒一口氣,如果沒有實現呢,心裡就疙疙瘩瘩……

而這次培訓,我本來就沒有預設的結果。不被結果控制的事,總是離幸福最近。幾天來,聽聽導師、學員的故事,與剛剛結識的朋友自由交流,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經歷,到大海邊自由漫步,望望星空,嗅嗅海風,下下象棋,偶爾逗一逗院子里的小狗、小羊,一切都那麼隨性,自然,漫無目的,就如同小時候,可以用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蹲在樹蔭下看螞蟻搬家,那份歡愉無與倫比。

如果生命是一本日記,那麼五天來寫上本子的一頁,就是散淡和快樂!

一個人能否把握那些閑散的時光,往往註定了一個人的命運。人的精神追求總需要一個出口,當他們尋不到情趣高雅、豐富多彩的生活狀態,就容易跌入低俗、乏味、晦澀、陰暗的漩渦,被色情、暴力、死亡遊戲等所控制。關注孩子們閑暇時光中的所作所為,引導他們向積極、善良、溫暖出發,掌握「虛度」時光的要領,也是每個教育者的職責。

前提是,我們自己得學會虛度時光

有人說,沒想到王校長是這麼愛玩的一個人,做遊戲的時候那麼投入。我的回答是:這沒什麼,我就是願意做個有趣的人。

最後送大家李元勝的《我想和你虛度時光》算是結束吧,祝大家一切順利,永遠擁有虛度時光的心情和權利!讓朝陽義塾,成為我們所有人人生中的一個交叉點,寫進我們的生命。

浦東研修後記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

「我是一棵大樹。」來自山東臨沂的張成建老師高高舉起手臂。

「我是不小心撞在樹上的一隻兔子。」我一頭扎在小張老師的腰間,兩隻手比劃成長長的兔子耳朵。

「我是樹下一朵小蘑菇。」林夕媛老師依偎在樹下,果真成了一朵好看的蘑菇。

「我是在樹邊飛翔的小鳥。」

「我是角落裡的一棵小草。」

「我是一座房子。」

……

這是難忘的研修前的熱身,來自南京的陳立雲老師是個優秀的組織者,把大家充分調動起來了,對那些不肯積极參与的人,她一針見血:連遊戲都不願意做,還搞什麼教育?

於是,一群年齡各異的人瘋魔一般地參與到各種遊戲當中,沒有了往日的嚴肅和矜持,每個人彷彿都回到了童年,無拘無束,比孩子還開心。各種創意層出不窮,譬如,我和朝陽義塾的孫源源校長在「創意馬桶」環節不知道受了誰的誘導,竟然雙雙跪地,沒羞沒臊地扮演了雙人馬桶,這也成為研修班一個有趣的熱點話題而被大家津津樂道,那幅活靈活現的照片也格外珍貴。

孫源源校長(右)、王福強校長(右)遊戲中扮演馬桶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

茅衛東的「毒舌」和犀利,無法掩蓋他簡單而燦爛的笑臉,深邃之外,他有一份獨特的單純。

葉開輕鬆幽默,不拘小節,圍繞「一棵樹」和名牌襯衫展開,輕鬆自在,童心未泯。

楊慶說不喜歡蘇州這個城市,「這是會殺人的地方」,說自己的青春是「廢銅爛鐵」,童年的烙印深深埋在她的心頭。

孫源源儼然「表情帝」,能夠拍桌子弄傷自己的手掌,既說明他的火爆脾氣,也說明他不夠圓滑的孩子本性。

林夕媛日誌里寫「一會兒站在院子里看天空,大大月亮斜著爬起,看大灰機飛得低矮一眨一眨的路過,和楊慶老師一人一句地舉證說那是無人機。」傻傻的孩子樣。

王勝「一張笨嘴」,本色表達,講起「不站隊」「不入伙」的問題,儼然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小孩子。

不失純真,不失本色,一群孩子氣十足的人,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

過度規則人生是一種病

這次研修中印象最深刻的,仍是真人圖書館帶來的「集體群像」,值得再次回味:

茅衛東,本次活動的召集人,教師——編輯記者——公益人輯;

邱華國,公辦學校校長——民辦學校校長;

林夕媛,做生意——開發網游——經營書屋——佰特公學——兒童性教育;

楊慶,「搖滾心」——兒童心理諮詢和治療老師;

王勝,書店銷售員——軟體開發——博士生——教育在線——經濟公民教育;

梶原修平,丹麥劍道國家隊教練——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機有限公司總經理;

史金霞,公辦教師——開辦網路學校;

孫媛媛,日本留學——職業學校校長——創辦朝陽義塾日本國際高中。

這組群像有個共同的特點:人生之路變幻莫測。恰恰因為「多變」,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每個人的生命都那麼飽滿、豐盈,回味無窮。離開,不斷去尋找自我,用茅衛東老師一句話大概可以概括他們「不安分」的原因——並非想折騰,只是愛自由。

做個願意分享的人

參加研訓前,茅衛東老師就在群里向學員徵集分享者。當時心裡也動了一下,不過最終還是沒有報名。等研訓開始,逐漸熟識了的幾個老師不止一次攛掇我,希望我也做一次「真人圖書館」,我仍在猶豫。直到茅老師徵求我的意見,我才欣然應允。

這並非我清高,也不是我矜持,而是從骨子裡看,我就是個自卑的人。我知道,這是自己一個很大的缺陷。多年來,我在努力調整自己。

我曾經不止一次回頭去看,尋找自己「自卑」的起因。

呂群芳老師說,童年的底色對一個人生命色彩有重要影響。非常贊同這個觀點。一個人成年後反映出來的種種特點或問題,總能從成長經歷中找到原因。說起來,我的自卑可能源於兩點,一是童年時的恐懼,二是青少年時期的貧困。

後來做了老師,當了校長,最近幾年,曾經在全國很多地方進行針對老師、校長、家長的培訓,一百多場下來,也逐步輕車熟路了,再不至於那麼拘謹和沒有底氣。

但我知道,研修班的這次分享,是完全與眾不同的。

講什麼,怎麼講,沒有頭緒。

後來讀到王勝先生《朝陽義塾散記》,我不禁笑了。他在文中寫到:「一番猶豫和思考,啰哩啰嗦了一會,我總算定下心來談我個人的經歷,學習的,工作的,戀愛的,跳槽的,再跳槽的……這並不是我喜歡的流程,可又是我當時唯一可隨口說的內容。」

這與我的心境簡直如出一轍。我索性就從公眾號上的自己的幾個標籤談起:性嗜酒,好碼字,喜歡做夢,崇尚自由,信奉「我就是教育」,不折不扣的理想主義者。如此一來,倒是簡單,順帶引出了自己的故事。

這樣的分享不要說「路標」和「燈塔」了,連個主題都沒有,就像一股風一樣,吹到哪兒算哪兒。不過想想,也有好處,交流內容的無主題性,反倒使交流變得自由、隨性,少了刻意,多了真實。權當這股風是春風吧,飄忽之間,或許會激活那麼一點花紅葉綠。

如果說到對這次分享的效果預設。我想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讓培訓班上的同學們對「校長」的印象有那麼一點點矯正。

孫源源校長說「最不愛學習的就是校長」;史金霞老師講起故事來也不忘對校長的調侃與鞭撻;更不用說,越來越多的媒體,對校長形象的「妖魔化」。

我渴望通過分享,讓大家知道,其實,校長首先是個「人」。因此,在看似瑣碎的分享中我試圖凸顯出一定的邏輯性,那就是談「人」。我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人,我自身對教育對人生的認知的演化,對人的成長規律的理解,幾天來學習過程中的心得,都摻雜其中,相互交織,融會貫通,最終都指向一個核心——「人」,指向教育的起點和終點。因此,我渴望以講故事的方式讓大家知道,我是一個「人」,是個有苦有樂、有血有肉的真實的「人」,這是做好教育的前提。

我是真實的。真實本身,就是價值。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