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信息技術讓地質博物館「鮮活」起來

信息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從大型主機和簡易啞終端的第一代信息技術平台,到個人計算機和通過互聯網連接的分散伺服器的第二代信息技術平台,以及近10 年來,以移動互聯網、社交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為特徵的第三代信息技術平台。伴隨著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以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為標誌的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力推動著社會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地質博物館的建設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地質博物館的展示從可讀轉向可觀、從靜態轉變為動態、從一維到多維、從線下到線上,增強了活力,拓展了空間,提升了社會影響力。
地質博物館「化石是如何形成的」視頻動畫

信息技術賦予了展品生命和活力

地質博物館是以開展地質標本典藏和研究、面向社會公眾傳播地球科學知識、宣傳國土資源國情國策為主要內容的科技類博物館。地質博物館展示的內容為關於地球的科學知識,主要包括基礎地質學、岩石學、礦物學、古生物學等學科知識和相應的地質標本。

由於地球科學知識內容涉及面廣,基礎理論抽象且晦澀難懂,因此僅依靠簡單的展板文字和標本陳列很難讓觀眾理解其中的奧秘,參觀多為走馬觀花。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化聲光電、仿生、多媒體、虛擬現實等技術廣泛運用於地質博物館的展示當中,互動式、寓教於樂的展陳方式,激發了觀眾的多種感官效應,賦予了展品生命和活力。例如,地質博物館古生物化石展廳名為「化石是如何形成的」的多媒體展具,以展廳里一塊聖賢孔子鳥的化石標本為原型,通過動畫視頻的方式,介紹了孔子鳥如何從鳥變成了化石的過程。河南地質博物館利用3D 畫面和氣泵動力平台相結合的技術建造了地震海嘯感受劇場,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地震海嘯的威力,了解地質災害相關知識。

河南地質博物館地震海嘯體驗劇場

信息技術拓展了地質博物館的服務空間

隨著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通信技術、網路技術、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的飛速發展,一種新型的博物館應運而生,使得人們足不出戶便可參觀博物館成為可能,這就是所謂的數字化博物館。

數字化博物館是利用三維技術、多媒體技術、文字信息等,將博物館資源虛擬成數字化,通過網路的形式將博物館資源進行開放、共享。目前地質類的博物館中,地質博物館、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吉林大學博物館、昆明理工大學地學博物館等單位均建設了數字地質博物館。

數字地質博物館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較傳統地質博物館具有功能更多、服務範圍更廣的優勢。具體來講,一是數字地質博物館能夠對地質標本數據進行有效存儲、管理和展示,促進標本的交流共享,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二是藉助互聯網,參觀者可隨時瀏覽,擺脫了時空限制,擴大了服務對象;三是展示不受空間的限制,並可根據觀眾的喜好進行擴展,延伸了展示主題。

數字地質博物館是傳統地質博物館在互聯網上延伸,彌補了傳統地質博物館的不足,二者的結合將會更好地發揮地質博物館的作用。

地質博物館數字地質博物館

信息技術提高了地質博物館的影響力

現今社會,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移動社交網路成為絕大多數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在近6 億網民中,有78.5% 的人經常使用手機上網。人們幾乎每天都要接觸簡訊、微信、微博、QQ 等移動社交應用工具。地質類的博物館也積極發揮新興社交平台的作用,利用微博、微信等互動軟體傳播信息、提供參觀引導、展廳介紹、科普諮詢等服務,提升了服務的效率和層次,擴大了博物館的影響力。例如,湖南省地質博物館從2012年開館至2014 年,年均接待觀眾僅5 萬人,自2018 年起,他們設立了「地小博」微信平台、「地小博」俱樂部,並開展了「發現地質之美」微路客微信征圖活動,邀請人們拍攝身邊獨特的地質美景。2015 年,湖南省地質博物館接待觀眾數量翻番,今年預計將超過15 萬人次。

信息技術已成為推動地質博物館行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如何運用現有的信息技術及未來出現的新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於地質博物館的建設,發揮地質博物館科普殿堂的作用,還需要地質博物館人不斷的努力和探索。

張亞楠(地質博物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