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韓永進:典籍傳承智慧 文明守望未來——寫在「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十周年之際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易代修史」和整理典籍的優良傳統,創造了浩如煙海的典籍文獻。這些典籍是中華文明的結晶,是民族生存的基石和前進的階梯,更是構成世界上唯一綿延數千年未曾中斷的獨特文化體系的主要成分。在漫長的歷史征程中,無數有識之士,以對中華文化的銘心之愛,竭盡財力、智慧乃至生命,守護中華民族珍貴典籍,使其雖歷經兵燹水火、蟲噬鼠咬、焚籍毀版、千里播遷,而代代傳承至今。據初步統計,目前僅2000餘家公藏機構收藏的漢文古籍文獻(含民國線裝書)就有約20萬個品種,超過5000萬冊件。這些民族瑰寶,記述了歷朝歷代人們在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成就,蘊含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寶貴的歷史記憶、思想智慧和知識體系,承載著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與精神脈絡,是今天人們了解和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實物資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智慧源泉。

新成立以來,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古籍保護工作,在古籍保護與整理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然而,直至21世紀初,古籍保護仍然存在底數不清、保存環境堪憂、老化破損嚴重、專業人才匱乏等不容忽視的問題。為此,國務院辦公廳於2007年1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正式啟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

砥礪奮進,十年古籍保護成果斐然

「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是新歷史上首次由國家主持開展的全國性古籍保護工程。十年來,工程圍繞「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總方針,在古籍普查、文獻修復、書庫建設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不懈努力,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

一是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古籍保護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工程建立了由文化部牽頭,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十部委共同組成的全國古籍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負責全國古籍保護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推動和督促檢查;在國家圖書館掛牌成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擔負全國古籍保護業務指導中心、培訓中心和研究中心的職責;組建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為工程實施提供智力支持;成立古籍保護協會,調動社會力量,引入民間資本自下而上參與古籍保護工作。全國各省、區、市也相繼建立了省級古籍保護工作廳際聯席會議、省級古籍保護中心和專家委員會。一個由黨和國家統籌領導,各級各類古籍存藏機構及古籍工作者協調合作,社會各界共同支持和參與的全國古籍保護工作格局逐步完善,為集全社會之力共同推進古籍保護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二是開展了全國範圍的古籍存藏情況調查。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自2011年開始全面推進古籍普查登記工作,截至2016年底,已完成全國1218家古籍收藏單位的普查登記工作,普查登記數據達200餘萬條,通過「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資料庫」公開發布數據40萬餘條。出版119家古籍收藏單位的《全國古籍普查登記目錄》30部57冊,啟動《中華古籍總目》國圖卷、天津卷、水文卷等編纂工作。西藏、新疆等邊疆民族地區的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2015年,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大昭寺、哲蚌寺、薩迦寺、色拉寺等著名宗教廟宇全面啟動古籍普查登記。

三是建立了古籍分級保護制度。在國家和地方層面分別建立珍貴古籍名錄,組織制定古籍定級系列國家標準,對卷帙浩繁、損毀程度不一的存世古籍進行有重點、有針對性的分級保存和保護。截至2016年底,由國務院先後公布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收錄古籍12274部。在名錄評審過程中,北京大學藏西漢竹簡、旅順博物館藏十世紀敦煌寫本《六祖壇經》、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內府錄副寫本湖字韻《永樂大典》、西藏博物館藏元初藏文刻本《釋量論》等一些珍貴古籍的新品種或新版本被陸續發現。

四是改善了重點古籍庫房的存藏條件。命名「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推動其根據《圖書館古籍特藏書庫基本要求》等國家標準新建或改建古籍庫房,完善庫房管理制度。截至2016年底,國務院已命名五批180家「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帶動全國1000餘家古籍收藏單位不同程度地改善庫房條件,配備古籍保護專門設施設備,使超過2000萬冊件古籍得到妥善保護。一些古籍存藏單位創新性地探索古籍書庫建設的多元模式,如浙江省針對古籍藏量較少的基層單位,制定小微庫房設施建設指導規範和最低配置設備清單,提供相關的改造案例,政府投入經費,對原有庫房進行改造,使全省91%的古籍處於良好的庫房保護之下。

五是完成了一批珍貴古籍的搶救性修復。先後在全國設立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修復場所總面積約7250平方米;帶動全國各級各類古籍存藏機構建立專業古籍修復室247個,總面積超過1.6萬平方米。2007年建成的國家圖書館古籍保護實驗室,在古籍修復用紙、古籍文獻裝具、古籍庫房環境以及古籍文獻材料的性能及老化等問題的研究上均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被認定為古籍保護科技文化部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組織開展國家圖書館藏「天祿琳琅」清宮珍籍、山西省國家珍貴古籍等大型古籍修復項目,累計修復古籍250餘萬葉。

六是培養了一支古籍保護專業人才隊伍。工程將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作為首要任務,探索出一條培訓基地、高等院校、傳習所「三位一體」的古籍保護人才創新培養之路,在全國建立12家國家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和1家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附設23家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舉辦古籍保護各類培訓班165期,培訓學員8000餘人次,涵蓋全國1800餘家古籍收藏單位,與多所高等院校合作培養古籍保護碩士,建立古籍保護研究院,培養了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古籍保護專業人員。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十二五」末,全國古籍收藏單位古籍從業人員已由2007年以前不足千人增長至上萬人,其中古籍修復專業人員從不足100人增加到1000餘人。國家圖書館傳習中心導師杜偉生在傳習活動中成長為國內修復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被評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籍修復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古籍新輝,優秀傳統文化生機勃發

文獻典籍是之精神,民族之靈魂,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樹立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研究好、利用好這些文明遺產,使它們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偉大征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重要任務之一。十年篳路藍縷,「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不僅在珍貴古籍的搶救與保護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更在這些古籍資源的整理再造、挖掘研究與開發利用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創造性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怡情養志、涵育文明中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一是以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使珍貴典籍化身千百。工程啟動之初,國務院即明確要求:「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在保護古籍的同時,應加強利用,採用數字化和整理再造等方式,使珍稀古籍化身千百,服務社會。」圍繞這一精神,工程以影印出版、數字化、縮微複製等方式,推動古籍的再生性保護,十年間先後組織實施了「中華再造善本工程」「海外中華古籍調查暨數字化合作」「中華古籍數字資源庫」等多個古籍整理再造及數字化項目。其中,中華再造善本工程及續編工程以「繼絕存真,傳本揚學」為宗旨,影印出版各類古籍善本1341種2377函13395冊另5軸,分藏於全國各大圖書館;「海外中華古籍調查暨數字化合作」項目先後完成大英圖書館和英國阿伯丁大學圖書館藏《永樂大典》等重要文獻出版,並使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全部敦煌寫本實現數字化回歸,在海內外學研究領域產生重大影響;「中華古籍資源庫」累計發布國家圖書館古籍資源1.7萬部,達館藏善本總量60%,帶動多家省級公共圖書館開展珍貴古籍數字資源的免費發布。

二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對珍貴典籍進行再闡釋。在古籍保護的基礎上,工程還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深層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2012年啟動的《中華珍貴典籍史話叢書》編纂項目,用通俗的語言闡釋珍貴典籍編纂、抄刻、流傳、收藏過程中的歷史故事,迄今已出版《爾雅》《史記》《金剛經》《永樂大典》等17種典籍史話;2016年啟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編纂項目,遴選100部傳統文化經典著作進行通俗闡述和大眾導讀,首批經典將於今年10月正式出版。這些整理研究成果,「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的思想文化資源為切入點」,力求與人們「在心靈上產生共鳴、在精神上聚集價值、在思想上達成共識」,為人們更深入地了解典籍、親近典籍、領略典籍之美提供了新的優質文化產品。

三是以多種形式的社會活動傳播普及典籍文化。「十二五」期間,國家及各地方古籍保護中心舉辦「冊府千華」「紅色記憶」等大型專題展覽28場、巡展500餘場、講座600餘場次。特別是2016年舉辦的「民族記憶 精神家園——國家珍貴古籍特展」,以習近平同志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引領,突出「從中華傳統典籍中汲取歷史智慧」的時代性要求,揭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聯繫,著重體現了蘊含在典籍中的文化基因和歷史智慧如何為今天所用,為現實服務,社會反響強烈;「甲骨文記憶展」走出國門,作為「船藝術節」的重頭戲在墨西哥展出三個月,受到當地社會公眾熱烈歡迎;國家典籍博物館「走進典籍博物館大課堂」系列活動,與200餘家中國小校達成合作,促進博物館資源與學校教育融合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向少年兒童的傳播普及;舉辦「我與中華古籍」創客大賽,鼓勵社會各界依託圖書館、博物館等機構館藏典籍資源進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在全社會培育古籍保護意識,共徵集到參賽作品300餘件(套),拉近了中華古籍與公眾間的距離,加深了人們對古籍的認識和理解。

四是圍繞熱點難點從典籍中汲取歷史智慧。「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典籍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能夠幫助我們歷史地認識,認識中華民族五千年發展的歷史脈絡,為當代治國理政提供研究支撐和經驗借鑒。為此,國家及各地古籍保護中心在對歷史文獻進行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國家政治外交關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社會公眾關注熱點,推出系列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社會影響的專題典籍整理成果。如《文獻為證:釣魚島圖籍錄》,收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文獻120種、中外輿圖260幅,客觀揭示了最早發現、命名釣魚島,並對釣魚島進行長期管轄的歷史事實;《南海諸島圖籍錄》收錄南海諸島文獻313種、圖片876張,較為全面地呈現了文獻所載南海諸島情況,為維護國家主權提供文獻依據;《為政箴言》《為政鏡鑒》分別從古典文獻中精選關於民族精神、治國理政、為官之道、道德修養、哲理規律的經典論述524條和經典事例316條,為領導幹部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汲取思想精華、借鑒歷史經驗提供參考。

不忘初心,傳承發展任重道遠

2016年3月,國家「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今年年初,中辦、國辦又聯合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將「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等重大文化工程作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主要項目,納入國家文化發展的總體戰略部署。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推上了新的歷史高度。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在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中,創造性地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人文精神更好地服務於人們完善自我、改造世界,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的時代要求。

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將根據兩辦《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繼續組織實施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進一步提升古籍保護工作水平。力爭「十三五」時期完成普查登記工作,全面掌握海內外中華古籍的存藏情況,逐步構建準確權威、開放共享的中華古籍資源公共數據平台;繼續完善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及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評定製度,加強對珍貴和瀕危古籍的分級保護與搶救性修復,推進古籍整理、研究、出版。

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好、利用好中華優秀典籍,是講好故事、弘揚精神、傳播價值的時代命題。我們將繼續推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生產生活的融合,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廣泛開展展覽、講座、文化普及推廣活動,支持和引導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用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大眾關注、參與古籍保護,讓古籍融入當代生活;依託互聯網、移動通信網、廣播電視網等多媒體平台,推動傳統文化資源與新技術新業態相結合,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典籍承載著五千年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綿延發展至今,是中華民族共有的寶貴精神財富。讓我們繼續堅持「傳承文明,服務社會」之初心,革故鼎新、開拓進取,依託優秀典籍傳承民族歷史智慧,推動中華文明不斷邁向更加寬廣的未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