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世界環境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為了提醒地球村的所有人愛護環境,保護共同生存的家園,1972年世界聯合國決定將6月5日設立為世界環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在環境日這天,地球村各個國家都要專門開展宣傳活動提醒「村民」要重視環境問題。

環境保護部發布2017年環境日主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旨在動員引導社會各界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自覺踐行綠色生活,共同建設美麗。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並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先後修訂了《環境保護法》,出台了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進系統的環保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連續開展環保法實施年活動,保持環境執法高壓態勢,取得了積極成效,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改善。但從整體上看,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仍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一些地方仍然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生態環境質量與民眾期盼差距較大。

改善環境質量,補齊生態環保短板,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加強生態文化的宣傳教育,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進一步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獲得感。

其實數千年來,古人一直非常看重環境的保護。

古代不少典籍記載了環境保護的具體措施,比如春天不能用雌鳥或獸祭祀,不能殺懷孕的母獸以及幼蟲、幼獸;夏天不能亂打漁;秋天只有鳥獸長大后才能捕殺等。在戰國時期的秦國,還出現了第一部關於環境保護的法律——《田律》。後來的各代封建帝王,逐漸完善了這些制度,對當時的環境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今年「世界環境日」來臨之際,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在古代的人都是怎麼對付環境問題的吧!

秦簡中的《田律》是最早的「環保法」。

生活垃圾

亂倒很嚴重

早在商代,的城市已具相當規模,人們的消費活動產生了大量垃圾,對此商王朝進行了嚴格的管理。據《韓非子·內儲說》記載,「殷之法,刑棄灰於道者。」「殷之法,棄灰於道者斷其手。」灰即為垃圾,城市居民如將垃圾傾倒在街道上,就會受到斷手的處罰!這種嚴酷的刑罰對於後世也有很大影響。在商鞅制定的秦律中也規定:「棄灰於道者被刑。」《鹽鐵論·刑法篇》中也提到,「商君刑棄灰於道。」

唐代城市已具極大規模,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居住人口已達百萬之眾,每日產生的垃圾數量極為可觀。唐代對於傾倒垃圾的管理十分嚴格,《唐律疏議》載:「其穿垣出穢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疏議曰:具有穿穴垣牆,以出穢污之物於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無罪,主司不禁,與同罪。謂『侵巷街』以下,主司合併禁約,不禁者與犯人同坐。」唐代對於隨便傾倒垃圾者,處以刑罰,有關管理部門如果沒有履行職責,將同樣獲罪,並受處罰。

最早的城市環衛工人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的環境管理工作亦為人們所重視。在商周出土的青銅器上,已有人打掃城市衛生的圖案。《周禮》對於城市環境衛生管理機構也有記載。《周禮·秋官》記載,「條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條狼氏的職責就是清除城中街道上的垃圾,保持城市環境的清潔,這也是最早的專門清除垃圾的機構。

宋代是城市發展的繁華期,當時的開封、杭州都有上百萬人口,每一日從汴梁城郊趕進城內屠宰的生豬,即有萬頭之多。這麼龐大的城市規模與城市人口,每天產生大量的垃圾。宋人又是如何處理的呢?宋朝設置了一個專門的機構「街道司」來管理城市的環境衛生。街道司可以招募500個環衛工人,每名環衛工人給予月薪「錢二千,青衫子一領」,其職責包括整修道路、疏導積水、洒掃街道、整頓市容等。城市居民每日產生的生活垃圾、糞溺,也有專人收集、運走。每年春天,則有「官府差雇淘渠人沿門通渠,道路污泥,差雇船隻搬載鄉落空閑處」。

世界最早的「環保局」

古代的環保工作由專職的「虞衡」部門負責。「虞」是山林川澤資源保護的監督機構,「衡」是山林川澤資源保護的執行機構。配合虞衡職司的還有一定的懲罰法令。如《周禮•地官》中規定庶民不植樹的,死後不許用槨。又規定:「凡竊木者,有刑罰」。

魯宣公於夏天去撒網捕魚,大夫里革把他的魚網割斷了,並對宣公講了一套保護生物資源的道理,說冬季里可以捕魚和禽,若是到了春季鳥獸魚類懷孕,就要禁止捕捉。可是你卻在魚兒懷孕時捕魚,不讓魚兒繁殖,真是貪得無厭。宣王聽了沒有生氣,說:我犯了錯誤,糾正我是好事,讓我知道守法的道理。部下把這張魚網保存起來,以紀念不忘里革的諫言。

漢唐時期,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已發展到較高水平,統治階級十分重視國土合理開發利用與環境整治問題。尤其是在唐代,山林川澤、苑囿、打獵、城市綠化、污水排放、郊祠神壇、五嶽名山等都納入政府管理的職責範圍。

漢唐時期,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已發展到較高水平,統治階級十分重視國土合理開發利用與環境整治問題。尤其是在唐代,山林川澤、苑囿、打獵、城市綠化、污水排放、郊祠神壇、五嶽名山等都納入政府管理的職責範圍。

《唐律》詳細、具體地規定了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的措施及對違反者的處罰標準。據《舊唐書》記載,當時的政府還把京兆、河南兩都四郊三百里劃為禁伐區或禁獵區,通過設置「自然保護區」的方式來保護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這對保護祖國的秀麗山川起了很大的作用。

總之,古代的人們這種「天人合一」的辯證的思維、「不奪農時,不蔑民功」的指導思想,古代賢哲對「天人關係」、「人地關係」不僅有深刻的認識,並且以極具科學精神的實踐活動,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