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個你不知道的王鐸:「寫字」的尚書,作畫的「閣臣」

傅夢妮 來源:美術報網

明末清初,鼎革之變,遭逢亂世的王鐸,其降清為官的「錯誤」選擇不僅帶給自己也帶給喜愛他書法的後人無盡的痛苦和煩惱。他的仕清和人品、人品和書品的關係還在不斷地被討論。在政治上的失敗和否定性的評價,使作為歷史人物的王鐸幾乎被「抹殺」,只有書法為他留下了個人的印跡。

展覽海報

王鐸在其落拓不羈的一生中,始終以書法為寄託,筆耕不輟,故而留下了大量的書法作品。輾轉流年,時光沉澱,歷史終公允地肯定了他的書法成就。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無他望,所期後日史上,好書數行也」。近年來,王鐸的作品被持續關注,王鐸書法熱持續升溫。王鐸已然成為書家學習、研究和收藏家追捧的熱點人物。9月2日至10月15日,由浙江美術館主辦的「健筆蟠龍——王鐸作品展」於浙江美術館開展,來自故宮博物院、美術學院、廣東省博物館、西泠印社、天一閣博物館、溫州博物館、紹興博物館的50件王鐸精品彙聚杭州,全面地展現這位書法大家的藝術面貌。

王鐸傑出的書法散發出無法拒絕的魅力,吸引我們想要認識他這個「人」,想要了解他的遭遇、思想和情感。

王鐸像

地主家的大兒子

王鐸(1592年)出生於河南的一個普通中小地主家庭。雖然父祖輩多以庠生從事舉業,但僅有祖父之長兄王價曾中過進士,因此,王家在官宦階層並無深厚根基。在經濟生活上,王家富裕時曾有田二百畝,但在王鐸年少時,父親被小人構陷奪產業,自此家道中落,貧時家中僅十餘畝田,有時不能「一日兩粥」。這種生活狀況使作為長子的王鐸自幼便樹立起刻苦學習,以圖通過科舉改變自己和家族命運的觀念。

王鐸 臨褚遂良書杜甫《曲江對雨》詩 17.5cm×52.5cm 1634年 天一閣博物館藏

王家祖祖輩輩以耕讀傳家,王鐸幼承庭訓,在個性上頗有父祖之風。一方面,他性情寬恕而又有意氣之稟性,年少時讀書之外,還喜歡騎馬、 擊劍、 游山。另一方面,他自幼天資聰慧、刻苦好學,「五歲入國小,一目十行,悉記憶」, 13歲時開始臨習《集王聖教序》,3年之後便能背臨法帖,達到「字字逼肖」,書法天賦自那時或可窺得一二。18歲那年,他遠離家鄉來到山西蒲州(今永濟縣)河東書院就學,並開始習畫,善畫梅蘭竹石,尤善山水。直至31歲方才考中進士,從此踏上仕途之路。

王鐸 臨張芝《冠軍帖》 17cm×51cm 1649年 溫州博物館藏

王鐸 臨王操之等帖 17cm×53cm 1650年 故宮博物院藏

交遊廣泛的朋友圈

王鐸生平交遊十分廣泛,書畫交遊更是遍天下,包括董其昌、黃道周、倪元璐、錢謙益、周亮工、孫承澤、郭宗昌等等書畫界、收藏界活躍人物,都是他的好友。特別是其與同年登進士、同樣以書法著稱的倪元璐、黃道周,被時人稱為「三株樹」「三狂人」。

在書畫圏的這種廣泛交遊不僅擴大了王鐸的視野,使其書藝不斷提升,同時也擴大了他的書法在大江南北的影響力。正如倪后瞻在《倪氏雜著筆法》中所說:「其字以力為主,淋漓滿志,所謂能解章法者是也。北京及山東、山西、秦、豫五省,凡學者以為宗主。」這是王鐸同時代書論家的客觀記錄。

王鐸 自作詩《送友》 180cm×58cm 1636年 故宮博物院藏

王鐸 臨《汝帖》245cm×53cm 1646 年 故宮博物院藏

缺乏官場技能」的耿直boy

明末政局動蕩,40歲后的王鐸面臨的是朝中閹宦黨爭,朝政腐敗。加之李自成農民起義的內亂與女真人崛起的虎視眈眈,大明朝廷面臨著嚴峻的內憂外患。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王鐸被晉陞為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經筵講官、教習館員。或是出於膽略和銳氣,抑或是源其率直與富於意氣的個性,時任朝廷要職的王鐸,經常為百姓疾苦而呼號 ,為權貴、官吏的貪酷、暴虐而痛心, 他曾因此數次得罪皇室重臣, 甚至直接觸怒崇禎皇帝本人。

王鐸 自作詩《吾洛與津為寇破》 224cm×50cm 1643年 廣東省博物館藏

崇禎年間,兵部尚書楊嗣昌欲與侵邊的清軍通款,王鐸數次上疏劾之,以致楊嗣昌因嫉恨而鼓動皇帝要對他行廷杖。而就在他剛剛晉陞的那一年,他又規諫崇禎帝勿於圍剿農民起義時加派剿餉給百姓,由此更觸怒了以加賦籌餉為急務的崇禎皇帝。身處明清易代之際的社會政治舞台上,王鐸這種坦易、率直的個性和務實、感性的思維特點並未促成他在政治上走向成功,卻帶來相反的結果。

王鐸 自作詩《好懶》298cm×52cm 1642年 故宮博物院藏

難以逃脫的「貳臣」 境遇

崇禎後期,長期以來積累的各種矛盾更加激化,民眾暴動,清軍入關,最後導致皇帝身死,北京失陷。南明弘光政權初立,曾受惠於王鐸的福王朱由崧登上皇帝寶座,並任用王鐸入閣輔政,這使王鐸以為有振興之機。但弘光皇帝絲毫無意於修治政事,卻是為虎作倀。君昏聵於上,臣黨爭於下,在這種情形下,他逐漸對朝廷政治產生動搖、懷疑、無奈,進而反感、厭惡,甚至還說出了「故君擇臣,臣亦擇君」的觀點。

王鐸 《西山紫翠圖》 95cm×36.4cm 1649 年 故宮博物院藏

1645年,清兵攻破南京,大學士王鐸同禮部尚書錢謙益開城門降清。儘管降清后他的官位依舊顯赫,逝后贈太保,謚文安,但由明朝舊臣變為清廷新貴,仍然不可改變其變節的事實,這在「人品即書品」的年代,自然遭受排斥。

乾隆年間,清廷查毀了王鐸的書刊,並將王鐸列入《貳臣傳》,以官方名義正式宣判了他「政治人生」的徹底失敗。由於《貳臣傳》的廣泛影響,從官方到民間對王鐸認識與評價大都是將其歸為品行「鄙劣」之列,並因此對他在文學藝術上取得的成就也持鄙棄態度。

王鐸 杜甫詩《空囊》 227cm×53.4cm 1650年 故宮博物院藏

書寫失意的「瘋狂」七

王鐸自54歲的南京降清,到其61歲離世,人生中的最後7年是其最為空虛、苦悶的時期,也是其書法創作的頂峰時期。王鐸生長於明朝,成就於明朝,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取而代之,在飽讀傳統儒家詩書的王鐸的內心世界和現實世界都是天崩地塌的轉折。王鐸仕清之後,大節已虧,難逃內心深處的負疚,其內心矛盾與糾結難以排遣,便開始酗酒。他在清朝統治集團中受到諸多猜忌和防範,無法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書畫詩文就成為他排遣內心壓抑的最好途徑,特別是風行雨馳的狂草書法最得渲懷,激發了其強烈的藝術創造性。這種傾注和釋放,使王鐸的書法藝術開創出魏晉以來全新的視覺面貌。一掃明末書壇因循守舊之氣,開創了明末清初大寫意書風新格局。

王鐸 自作詩《峨嵋山記游》24.8cm×237.6cm 1649 年 故宮博物院藏

「神筆王鐸」的「神來之筆」

相傳,王鐸的「神筆」之稱,源自其入閣拜相后的一次創作。他奉命作書「天下太平」的匾額,當眾人將此巨額掛於堂上,愕然發現「太」字竟少了一點,正待發問時,見王鐸不慌不忙地將毛筆飽蘸濃墨,順勢一擲,正好點在「大」字中,瀟洒遒勁地將遺漏的一點補上,博得一片喝彩。自此,「神筆王鐸」之名流傳開來。故事當然有誇張的成分,但也可以一窺王鐸作書時的風采。

王鐸 《山水》 189cm×53cm 1651年 故宮博物院藏

被視為「神筆」的王鐸實乃一代通才,不僅書法在明清屬一流,他在繪畫、詩文甚至武術都有很高造詣,可謂博學古今,淹通六藝。他一生所作詩歌數量巨大,逾15000首,他能畫,但作品流傳不多。耽心於詩文書畫是王鐸的終生追求,然於書法藝術最可謂嘔心瀝血。四百年後的今天,人們再來閱讀他的作品,無不被其極富視覺張力和百變的書法風格所吸引,期待著他下一筆會帶給你什麼樣的驚喜……

王鐸 自作詩《問點平彭子作》 236.5cm×53cm 1651年 西泠印社藏

此次展覽通過三個板塊多角度全面展示了這位書家的風采:一是王鐸的臨帖,有軸、卷、扇面形制;二是王鐸的創作,內容上涵蓋了自作詩、他人詩、手札;三是其繪畫,山水、花卉等題材皆備。觀眾在觀展之前不妨讀一讀他的生平往事,了解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或許有助於在觀展時能看到一個更為豐滿的王鐸。

王鐸 《四季花卉圖》26.9cm×350cm 1649 年 故宮博物院藏

王鐸 臨張芝《冠軍帖》 223cm×52cm 1650年 廣東省博物館藏

王鐸 仿董源山水 186.8cm×51.2cm 1651年 故宮博物院藏

王鐸 王維詩《濟州過趙叟家宴》《春過賀遂員外葯園》21cm×165.5cm 年代不詳 故宮博物院藏

此文章為原創,任何個人或機構在未經過同意的情況下不得擅自轉載或引用用於商業用途。如有用於商業用途的目的,請提前聯繫我同意後方可操作。

本文章來自美術報APP

美術報網址:http://www.zgmsbweb.com/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