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李嘉誠為何加速逃離?

特別說明:歡迎您關注反做空研究中心,我們關注公司巨頭與資本大鱷的博弈,精選符合價值觀的優秀稿件與大家分享,期待並歡迎您成為我們的隊友。我們歡迎來稿和提供線索,郵箱:[email protected];微信號:622006305。本號轉載的稿件如果涉及版權,請直接後台留言,我們會儘快採取措施保權護您的益。

李嘉誠因何退出大陸之後,又退出香港?

2017年7月30日晚間,李嘉誠先生旗下的和記電訊發布公告稱,公司與Asia Cube Global Communications Limited(買方)訂立買賣協議,公司以144.97億港元現金將其在HGC(該公司持有固網電訊業務)中的全部權益出售給上述買方。固網電訊業務由於需取得牌照許可,一直是穩賺不賠的生意,現在李嘉誠先生連這塊業務都全拋售,可見其撤離香港之決心。

就在三天前的7月27日晚間,李嘉誠先生旗下的長實地產、長江基建集團發布聯合公告,擬成立合資公司以收購德國能源管理綜合服務供應商Ista Luxemburg GmbH(簡稱依斯塔)及其附屬公司。收購價格合計45億歐元(約合412億港元)。公開資料顯示,依斯塔的業務包括供熱和用水輔助計量和管理。

去年12月,李嘉誠先生將旗下的長江基建集團,以換股方式和電能實業合併。這意味著李嘉誠旗下的長實、長和、長地、長建等十家上市公司,全部把註冊地遷出了香港,這是李嘉誠繼撤資大陸后,又一石破天驚之舉。更令人玩味的是,就在幾個月前,李嘉誠還信誓旦旦地說「自己愛港愛國,永不遷冊」。「遷冊」是港人的說法,就是把註冊地遷走。

在九七香港回歸前,老牌的英資集團「怡和集團」就曾把它的註冊地遷離香港,當時遭到大陸官方的口誅筆伐。那時以李嘉誠為代表的愛國港商,力挺港島經濟,表態堅決不撤離香港。時過境遷,李嘉誠不但最近短短兩年多時間從大陸拋售上千億元物業,而且開始加速從香港撤離,將主要投資轉向歐洲。

慶幸的是,李嘉誠先生從大陸撤離時,雖有大陸民間人士發出《不要讓李嘉誠跑了》的檄文,大陸官方倒是寬宏大量,沒有過分刁難。同樣地,當李嘉誠先生不斷將其公司和業務撤離香港的時候,大陸官方也非常低調。這既是大陸對這位曾經「愛國」過的知名商人好合好散的寬容大度,同時避免過激的言論和反制措施,導致更多的外商、外資從大陸和香港撤離。

其實不光李嘉誠先生在跑路,許多人都在跑。三年前,人最看不起的印度,經濟增長速度已經全面超過;兩年前,印度實際利用外資規模已經超過;儘管印度每年向提供了47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但印度的外匯儲備卻一直在穩定增長,而恰恰相反,儘管從美國和印度獲得了巨額貿易順差,去年一年外匯儲備就減少了整整1萬億美元。最近,與大陸關係極為密切的兩大台商,又分別大手筆赴美國投資。

雖然最近一年來,大陸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資、進一步加強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特別是開放了一些原先禁止外資進入的領域,對外招商引資的政策力度前所未有,但實際收效甚微。究其根本原因,一是這幾年大陸和香港的大環境已經令外商十分擔憂,這個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說不得,也不敢說;二是由濫發貨幣和高房價引發的資產泡沫,導致生產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讓製造業難以為繼;三是政府大量舉債投資基礎設施,不但快速累積了巨大的金融風險,而且讓「政、商、銀」合一的國有資本,以違背市場公平競爭的原則與外資、民間企業搶佔市場資源,擠壓了外資、民間企業的生存空間。

靠效率低下的國企大舉借債來投資效益極其低下的基礎設施,這奇迹能持續多久,且讓我們拭目以待。我相信,儘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和隨後的政治局會議,已經提出必須嚴控政府隱性債務的增長,嚴控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違規違法舉債,但已經累積起來的風險和大量的新開工項目,足以讓稍有點經濟常識的人睡不著覺。何況各地維穩的壓力,使得任何一項全面的經濟收縮政策都很難得到貫徹實施。

許多人都講李嘉誠先生如何有先見之明,不得不說李先生確實有過人之處。其實早在7年前,我就寫了一篇長文《左右都是死惟有繼續走鋼絲》,準確預測到了今天的局面,我還提出了「十年大限」的說法(這篇文章的閱讀量過百萬)。四年來,我還多次發文指出,大陸官方和民間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的高漲,特別是經商大環境的改變,將逼迫外資、外商望而卻步,有遠見的企業家一定會加速海外投資的步伐。如今這些提示和預測,幾乎全都一語成讖。

在大陸表面繁華的社會、經濟背後,其實早已矛盾尖銳,暗流洶湧;違背所有經濟規律創造出的經濟奇迹,如今開始被迫付出應有的代價,但一切還僅僅是開始。未來經濟走向難以準確預測,但可以肯定的是:

1、經濟高速增長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沒有人能改變長期違背經濟規律帶來的懲罰,除非在我一向主張的「精兵簡政、國退民進」上動真格。何況現在按我的方子抓藥,已經為時過晚。這幾年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大環境已經不允許這樣做。

2、出於維穩的需要,將無法遏制政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繼續無節制地向銀行舉債,因此金融債務風險還會快速累積。一旦土地和房子賣不出去,矛盾將更加突出。

3、在危機到來前,除了那些明智的大企業家們,絕大多數人並不清楚未來面臨的巨大風險,房價還會繼續上漲,社會還會繼續歌舞昇平。離我說的十年大限還有三年多時間,大家該幹嘛還幹嘛。

萬達復星海航近期密集表態,出啥事了?

7月31日上午,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上半年對外直接投資3311億元,下降了42.9%,非理性對外投資得到有效遏制。

來自商務部的另一組數據顯示,上半年,房地產、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海外投資同比下滑超過82%,只佔同期對外投資總額的3%。

表態

7月29日,等不及飛機落地,復星郭廣昌就從巴黎回上海航班上表態稱,這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和最近對海外投資、金融亂相的梳理和規範,非常必要和及時。

這是他半個月來第二次通過內部信對外發聲,且兩次均在海外出差途中。半個月前,一則關於他失聯的消息四處傳播。後來,證監會查處了傳播謠言的機構,郭廣昌在飛機上發出了《謠言止於智者》的感慨。

無獨有偶。7月21日,甩賣了近700億元資產後,萬達掌門人王健林主動表態:「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我們決定把主要投資放在國內。」而在之前,王健林曾對外宣稱「自己辛苦賺的錢,愛往哪兒投」。

以前,安邦集團董事長吳小暉還公開表示過,安邦海外投資的錢都是自己從國際市場上找來的,沒有花一分錢的國家外匯。但沒多久,吳小暉已經因「個人原因暫不能履職」了。

海航集團雖未直接表態,但《經濟周刊》記者關注到,海航官網首頁上掛著的一篇文章是《不忘初心跟黨走》,還有一篇《讓黨旗在非公企業高高飄揚》,透露些許別樣意味。

這些資產動輒以萬億計算的超級企業,究竟發生了什麼?他們為什麼密集表態?

監管

看清真相往往需要多個角度。

去年12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央行、外匯管理局等部門已經聯合定調,高度關注海外非理性投資傾向,防範風險。

今年,從央行行長周小川、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原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到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苟仲文等均反覆強調了類似的說法。

剛結束不久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再次強調,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要求嚴控風險點。在此次會議前後,商務部、發改委、外匯管理局等多個部門又再次重申對非理性海外併購的態度:要防範對外投資風險,遏制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五大領域的非理性對外投資傾向。

密集的嚴厲發聲之後,是全面從緊的實際舉措。上述領域海外併購幾乎全線叫停。這些被叫停的海外併購有很明顯的特徵:既不能帶來什麼緊缺資源和新興技術,也不能擴大國內就業和增加財政收入。相反,這些高度依賴國內銀行「內保外貸」的高槓桿併購不僅給國內金融系統帶來了風險隱患,且很可能存在假借併購之名行資產轉移之實。

所以,在監管部門要求下,各大銀行摸底排查海外併購高桿杠風險,萬達、復星、安邦與海航皆首當其衝。上周五,國家外匯管理局罕見點名民生銀行、興業銀行等九家銀行的地方分支機構,批評其在處理外匯交易時存在違規行為,總金額約達3.6億美元。

若果真如王健林之前所言,海外投資的錢是自己辛苦賺來的,那他人自然不容置喙。然而,稍微翻看一下各大併購案的資金結構,就可知道國內銀行資金是其主要來源。國內舉債,海外併購,過高的槓桿是監管層與各相關方對海外併購民企的共同擔憂。

重重壓力之下,降低槓桿率也就成為萬達、海航們共同的行動。

看起來,萬達最為急切。7月里,萬達一把賣掉了近700億元的國內資產。王健林說,回收的現金將償還銀行貸款。他還表示,這次交易就是響應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要求,「去槓桿、降負債不僅是國家政策,企業尤其是大企業更應該積極行動起來。」

復星也在「賣賣賣」,今年已經回籠300億元資金。郭廣昌稱,這幾年復星在保持企業以適當速度發展的同時不斷降低負債率,增強財務實力。「截止去年年底,我們的資本負債率是50.7%,這很健康。」

海航集團也異口同聲地強調,在快速併購之時,集團的資產負債率卻實現「七連降」,從7年前的82%降至59.5%。儘管資產負債率並不高,關於銀行抽貸的消息仍不時傳出。7月20日,海航否認了關於國外多個大銀行對其停貸的說法。

多個主管部門給出的共同建議均是:有關企業要審慎決策。

理性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海外併購被全面叫停。相反,被精準打擊的只是特定領域的非理性投資。有些人質疑資本「走出去」戰略轉向,甚至牽扯到國家藉機打擊民企,就把正常的監管聯想太過了。

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在7月31日上午的新聞發布會上強調,政府鼓勵有實力、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這個政策沒有變,也不會變。「特別是對『一帶一路』,對國際產能合作,對有利於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包括東中西產業梯度發展的對外投資,我們都是鼓勵的。」

因為「走出去」是大趨勢。

隨著經濟實力快速增長,對外併購不僅是企業快速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從2010年開始,就放寬了對外投資的限制,鼓勵企業「走出去」,支持力度也不斷加大。2014年,對外直接投資超越實際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資,成為凈對外直接投資元年。

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的感受最是敏銳。

作為中車的核心一級子公司,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自2008年以來先後收購5家海外企業,2016年318億元的營收中,海外收入佔比近四分之一。

談及這些年海外併購環境的變化,中車株洲所總經理李東林告訴《經濟周刊》記者,以併購英國SMD為例,「從2月份簽訂意向協議,然後向國家部委上報材料,4月初就實現交割,間隔不過2個月,速度非常快。」

英國SMD是全球領先的深海機器人製造企業,這次收購讓進入深海裝備領域的時間大幅縮短。

今年以來,各部委在關注非理性海外併購的同時也始終強調,繼續支持真實、合規的海外投資,支持有利於國內實體經濟發展的跨境併購。

那麼,為何要叫停房地產、影視等五個領域的海外併購?除了這些領域高槓桿、高溢價收購,以及擔心資產轉移與外匯流失等風險,還有更重要的因素,央行行長周小川曾一語道破,他說,「投一些體育、娛樂、俱樂部,對也沒有太大的好處」。

也就是說,走出去的企業還要引進來,對國內實體經濟有益的併購才是國家支持的方向。

化工集團收購對瑞士農業化學和種子公司先正達的收購案堪稱其中的典型。

先正達是全球第一大植保公司、第三大種子公司,農藥和種子分別佔全球市場份額的20%與8%。今年6月底,化工集團宣布該併購案完成,為此項收購實際花費高達490億美元,巨額資金主要來自銀行貸款。

然而,經此一役,不僅化工集團大步轉型,而且一舉構築了美國、歐盟和「三足鼎立」的全球農化行業格局。

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屠光紹曾提出新形勢下,企業參與海外投資併購時應當遵循的「三個標準」:要有利於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技術創新,要有利於經濟結構調整,要有利於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爭取做到「走出去,引進來」。

這三個標準,適合於「走出去」的國企,同樣適合於萬達、復星、海航等「走出去」的民企們。郭廣昌說,整合全球資源是為了更好地在發展。這句話算是說到點子上了。

迪感悟生活(shsp_999

這家公司1993年成立,至今24年,以輔導公司上市為主業,流水線打造上市公司,該公司成立以來,一共只投資了48家公司,46家實現了退出,其中成功IPO退出的就有32個,其投資成功率遠高於當下最有影響力的明星投資人,投資收益率平均高達108倍。這就是明德資本。該公司投資有兩個原則——只投資自己輔導的企業,只投資要IPO上市的企業,投資的目的就是為了退出,賺取資本利潤,也是為了保護投資人的資金安全。詳情請在左下角點擊

「閱讀原文」

詳細了解。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