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廣州人都說粵語嗎?粵語有什麼歷史嗎

廣州人都說粵語嗎?粵語有什麼歷史嗎

粵語是主要分佈在廣東中部與西部和廣西東部與南部及香港、澳門地區的一種漢語方言。

廣東只有一半的人口說粵語(其餘分別說客家話、閩語潮州話、閩語雷州話),廣西漢族占廣西人口近三分之二,其中有一半的人口說粵語(白話),無論是在廣東還是在廣西,粵語(白話)都是最大的方言,所以說說粵語(白話)的不一定是廣東人,廣東人不一定都說粵語。也就是說把這種方言稱為'廣東話'是極不準確的,而'粵'在廣義上包括了廣東、廣西,在明朝、清朝,廣東被稱為粵東,廣西被稱為粵西,合稱'兩粵'。

香港口音粵語是從廣州話的基礎上發展演化而來的。

在英國人佔領香港之前,香港本地土著居民分別說的是'圍頭話(土粵語,土白話)'和客家話',英國人佔據香港后大量外地移民進入香港,他們反客為主,人口數量大大超過了土著居民。今天香港人口的90%以上是移民和他們的後代,由於移民來自不同的地區,說不同的方言,這就需要一種公共語言來作為互相交流的平台,由於說粵語的人口最多(以粵語為母語佔香港人口的近一半),而廣州又是廣東省會,所以廣州口音的粵語逐漸成為香港社會默認的公共語言,後來因為歷史的原因,穗港兩地的聯繫被中斷了近三十年,廣州與香港的發展軌跡不同,廣州話受到普通話的影響,而香港粵語則受到英語和非粵語移民口音的影響,兩地口音雖然拉開了一定距離,但這種差別是極其微小的,對粵語不是很熟悉的人是難以辯別的。熟悉粵語的人留心的話可聽出廣州口音音調稍顯偏高,而香港口音相對低沉平緩。

但香港人一般不願意把自己說的粵語稱為廣州話,寧可把它稱為'廣東話'。但在學術上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廣東話',香港的學術界與官方都承認香港人說的粵語其實屬於廣州話。

港式粵語其實可以說是一種廣府地區的粵語大融合,因為早年過去香港的粵語使用者來自廣府各個區域(包括廣東,廣西和海南),並且各自有地域性的粵語次方言,但由於廣州作為廣府語系地區的首府並且珠三角移民佔大多數,故最後演變成以廣州音為標準的港式粵語。

廣式粵語語音上比較傳統,少懶音,但辭彙上受普通話影響較大;港式粵語口音上比較現代,清新,但辭彙卻由於較獨立的文化環境而保留了大量傳統的粵語辭彙和融合很多英語辭彙。廣式粵語和港式粵語的關係其實有點像北京話跟普通話的關係。對於我們(非廣州)廣東八零后抑或九零後來說,都是說著本地的粵語(注意,廣州之外的廣府區域各有自己區域的粵語,差別大同小異)看著TVB和本港台長大的,但是不同區域的廣東人見面都會用標準粵語來交流,而這種標準粵語很大程度上來說,受到電視上的港式粵語影響會更大。

粵語的歷史發展,自秦朝時期至現今,已經歷了約2,200多年的時間。

秦漢時期

自上古時期,居於嶺南地區的多個土著部族被居於中原地區的華夏族人稱為百越,南越族為其中一支。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后,華夏族人來到嶺南地區,多數南越族人與華夏人雜處,少部分南越族人逃往山區或更南方的地區。秦朝滅亡后,南海郡尉趙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稱王,建立了嶺南第一個封建王朝南越國。南越國時期實施和輯百越政策,華越和平雜處,相互通婚,逐漸形成一種混合語形式的原始古粵語。這一時期是粵語出現雛形的時期。在漢朝的鼎盛時期,華夏族融合當時周邊多個民族演變成漢族,陸續有漢族人遷入嶺南,隨之帶來中原漢語,開始對原始古粵語產生疊加式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再次處於長年內戰,北方更首次淪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不少中原人南逃至嶺南地區,嶺南地區漢族人口大量增加。這是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一次高峰期。當時中原傳入的漢語與秦漢時期形成的古粵語混合,進一步疊加影響古粵語,逐步改變了古粵語的面貌,拉近了古粵語和中原漢語的距離。這一時期是粵語的成長時期。

唐宋時期

在唐朝鼎盛時期,嶺南地區的漢族人口進一步增加,與漢族長期雜處的南越原住民多數已被漢化。部分百越部族在漢族分佈較少的山區里繼續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化。這一階段粵語再次進一步受唐代中原漢語疊加影響,成為一種既能對應中古漢語發音又有自身獨立辭彙和文法結構的成熟語言。唐朝滅亡后,燕雲十六州淪陷達四百年之久,宋朝時期,北方更再次淪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嶺南地區,這是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最後一次拉近粵語和中原漢語差別的時期。現代粵語仍能比較好地對應宋朝早年官方修訂的《廣韻》發音,但難以對應元朝或以後的中原漢語發音。不過《廣韻》仍然只有平上去入四聲,平聲只是因為字多而分上下卷,與現代粵語並不完全一致。

元明清初時期

在元朝,蒙古人遷都至位於燕雲十六州內的大都(前稱燕京,后改稱北京),並以當地話作為官方語言,當時的中原漢語與中古漢語和粵語的差別在此後不停變大:當時的中原漢語已急劇地向北京官話方向發展,北京官話的入聲迅速消失(即是-p/-t/-k韻尾脫落,如「入日北」三字在中古漢語和現代粵語都帶有不同入聲韻尾),又出現了不屬於「平上去入」傳統四聲的輕聲聲調;已經定型的粵語則不受元朝影響而獨立發展。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話韻尾進一步消失(現代官話僅存-n/-ng韻尾,-m尾與-n尾合併)。又有連接i/ü韻母的g/k/h聲母被完全顎音化成j/q/x聲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漢語和現代粵語均帶有g/k/h聲母,在現代官話則被完全顎音化而混合在j/q/x聲母);粵語則平穩而緩慢地變成現代粵語,按粵語韻母長短把陰入聲派入上下兩種陰入聲(如「色錫」兩個陰入聲字分別帶有短和長的韻母,前者被派入尖銳的上陰入聲,後者被派入近似陽入聲般低沉的下陰入聲),西洋學者在清朝中後期見證粵語不再分辨z/c/s聲母和j/q/x聲母的過程(現時香港帶有sh/ch的粵語音譯英文名詞可被視為活化石,因為當時sh/ch未有混到s/ts之中,例如沙田的沙-sha)。

清朝中末時期

由於清朝閉關自守,僅留下廣州作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故相當一部分外國人來到后掌握的漢語是粵語而非官話,不少京官為了與外國人經商議事亦常常接觸粵語,使得粵語首次逆向傳播到中原。在這一時期又有大量的粵人遷移到美洲、澳大利亞和東南亞等各地,粵語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

近代

中華民國成立時,雖然用北方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正式書寫的地位,但粵語的實際使用未受到任何限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普通話」,由於大量政治運動的影響,推普工作無法展開。改革開放后,為吸引港商、海外華人到廣東投資,粵語並未受到南下大軍的影響,反而受香港媒體影響。

在香港、澳門和海外,由於不受普通話政策的約束,粵語在港澳被廣泛運用於教育、行政、法庭、新聞傳媒、娛樂、音樂、電影、電視當中,發展出獨具特色的現代粵語流行文化,對南粵文化和粵語的保護起了極大的作用。不過近年香港已經有部分學校使用普通話教中文,認為普通話有助於學習中文。但由於香港中文大學所推行的〔〔正字工程〕〕,一般香港人均以為粵語是唐代漢語之活化石,以致慢慢向古漢語靠攏,粵語中之台侗語底本亦在消亡中。[原創研究]現在由於來自兩廣的老移民在海外華人社區經濟與文化漸漸衰落,而來自大陸及台灣的移民逐漸佔據新華人移民的主體,並且由於其受教育程度和經濟能力遠較前者優秀,現在在海外華人社區中粵語的使用呈現衰落之勢。

現狀

目前全球粵語使用人口大約有6700萬,使用地區廣泛。粵語不僅在海外華人社區中被廣泛應用,而且支持著香港文化及南粵文化為中心的粵語文化,這使得粵語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有較強生命力的語言之一。目前粵語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第四大語言,加拿大第三大語言,美國第三大語言[4]。此外,粵語亦是唯一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之方言(如囝粵語還是漢語方言之一的話),亦是唯一沒有正式文字系統的大語種。

廣州話口音是約定俗成的、國際承認的粵語的標準音,大多粵語字典以廣州音為準。廣州以粵劇、粵曲等傳統藝術長期保持廣州話的標準地位,至1970年代末以後,香港粵語流行曲、粵語電視劇及粵語電影強勢影響廣東地區,繼而輻射影響內地的非粵語省市。民間的香港口音跟廣州口音並無明顯分別,只是在語感上有少許差異,因兩地在不同社會體制下沿用不同的習慣語彙,用詞有所不同,以及兩地教學改革所導致。針對近年來香港年輕人懶音增多的現象,香港的一些大學教授發起了粵語正音運動,以何文匯主張的讀音取代現時通用的讀音,此主張受到廣東及香港的粵語學者反對。有些粵語方言和廣州話較為接近,如廣東西部和廣西東南部的某些粵語;而廣東台山、廣西玉林一帶的粵語口音和廣州話差異就非常明顯。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