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節過完了,
重慶直轄市將迎來她20歲生日。
目前我市的適齡勞動人口總數,
約為805萬人。
對於年輕的直轄市重慶而言,
800萬勞動者,正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
推動著她的經濟高速發展
和社會全面進步。
800萬勞動者的合力,
彰顯著「夢,勞動美」的時代主題。
創造性勞動創效明顯
53歲的重慶老師傅張永忠修了33年的發動機,300多個螺絲閉著眼都能裝好。
汽車發動機出了問題,怎麼辦?通常需要清除掉機油,拆開機蓋,再逐一檢查配件和管路。這一「套路」檢查下來,甚至需要好幾天時間,還未必能找准故障。
不過,在長安汽車高級技師張永忠眼裡,判斷發動機故障,根本就不需要開機。他有一套類似於中醫「望聞聽切」的判斷方法——望外觀、看點火;聞尾氣、判隱患;聽聲音、分異常;調切部件、把原因。
「中醫診斷不開刀」,張永忠的這套方法,可謂屢試不爽。自2002年發明該方法以來,他解決發動機疑難雜症400餘起,解決發動機質量問題300餘起,創造經濟價值5000餘萬元。
張永忠心裡也裝著一把尺子。他心中的這把尺子,一直把自己當做一個基層工作者來衡量,毫釐不差。
像張永忠這樣的勞動者,長安集團逾6萬名。他們在平凡的崗位進行創造性勞動,推動這家企業產銷量連續數月位於自主品牌榜首,也間接推動重慶汽車產量連創高點——2016年,我市共生產出315萬輛汽車,居全國之冠。
勞動者用可貴的激情,創造著這座城市的發展質量和速度。
勞動者呈年輕化、知識化趨勢
4月21日,美國馬里蘭藥學院博士蒙敏與兩江新區水土生物醫藥園正式簽約,成為園區內布萊斯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接下來,蒙敏將滿世界招人,在渝組建研發團隊。
創新項目代表—美國科文斯實驗室中心主任蒙敏發言。
蒙敏是重慶人,在美國學習、工作二十餘年,她獨創的關於核酸藥物分析檢測方法驗證模型和技術,在行業內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今年1月,蒙敏回到家鄉,打算在渝建立生物醫藥研發公共服務平台,為西南地區乃至全國提供與世界接軌的藥物研發、生產和銷售服務。
同樣從外地返渝的,還有梁平籍企業家譚洪波。幾年前,他把自己在北京創辦並經營多年的公司遷回重慶,目前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一站式互聯網服務企業。
在外地的重慶人紛紛回家求發展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外地人湧入重慶尋找商機。在解放碑新華路五金市場、中興路印染市場、石橋鋪建材市場等地做生意的,全都是外地客商。市工商聯人士介紹,這些外地商人以地域為紐帶「抱團搭夥」做生意,成立的商會組織多達40餘個。
外地人競相來渝,越來越多的本地人不願意離開重慶。市教委最新出爐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2016屆畢業生願意留在重慶本地就業的佔65%。
直轄以來,重慶勞動者的結構,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市規劃局數據顯示,2015年重慶市城鎮化率超過60%,市內人口凈流出減少、市外人口凈流入增加,流入人口與流出人口相比,年輕人更多、學歷層次更高、消費能力更強。
勞動者用強大的信心,鑄就了這座城市的凝聚力。
勞動者心聲:和重慶直轄市共成長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需要的不僅是規模與速度,更是質量與效益。這對勞動者的素質,也提出更高要求。它要求勞動者既要有鍥而不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又要有刻苦鑽研、不斷提升技藝的創新能力。
順應時代趨勢,去年,我市舉辦「尋找巴渝工匠」活動,10人獲得「巴渝工匠」稱號。我市800萬勞動者中的這些傑出代表,除了張永忠,還有防滲專家杜天剛、石質文物修復師陳卉麗等。他們來自不同行業,卻都擁有令人稱奇的高超技藝,有的能在6秒之內焊接完成一個細小的手機零部件,有的能在頭髮絲上刻唐詩,有的建一棟木樓可以不用一根鐵釘……
為加快提升勞動者的科技創新能力,今年4月21日,我市啟動「鴻雁計劃」,大力引進海內外優秀人才。按照該計劃,在未來5年,我市每年將引進1000~2000名海內外人才。
「在年輕的直轄市重慶,你可以同城市一起成長,充分享受到城市發展帶來的福利」,幾年前從北京返渝、現供職於我市某著名金融機構的肖肖,這樣表述一名勞動者對重慶直轄市發展的期許。
勞動美,巴渝興。
勞動者用開創性的智慧,為這座城市的加速奔跑裝配了「助推器」。
「閱讀原文」,更多重慶精彩內容找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