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莫迪訪問完以色列,美國印度以色列三國同盟就能高枕無憂?太天真!

原標題:莫迪訪問完以色列,美國印度以色列三國同盟就能高枕無憂?太天真!

▲2017年7月5日,印度總理莫迪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共同簽署合作協議

印度總理莫迪上周訪問了以色列。姍姍來遲的第一位踏上以色列土地的印度總理,和以色列欣喜若狂的最高規格禮遇,使得西方媒體一片歡欣鼓舞。但在專家學者看來,對訪問超高的關注反映了更多問題:印度和以色列未來的關係,甚至媒體預測的他們和美國的三國聯盟,多半不會那樣一帆風順。畢竟,印度和以色列是世界上最不尋常的夥伴之一。

1950年,印度就承認了新成立的以色列國家,但在接下來的四十年裡,儘管以色列多次主動提議,印度都拒絕與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1992年,兩國政府正式建交后,雙邊貿易確實經歷了迅速增長。到2016年,兩國之間的年度貿易總額從1992年的2億美元增加到40億美元。同時,以色列已經成為印度的第二大國防夥伴。

然而,這些冰冷的數據並沒有轉化為溫暖的夥伴情誼。印度經常在聯合國公然反對以色列,並且對以色列是否擁有印度「戰略夥伴」的地位遮遮掩掩。只有一位以色列總理,曾有幸正式訪問印度:阿里埃勒·沙龍。但2003年的這次訪問,釀成了兩國關係一場巨大的危機——大量印度民眾聚集起來,四處抗議以色列總理的訪問。而印度反對黨的政客們,幸災樂禍地將來訪的賓客稱為「現存最種族主義、殖民主義的政權領導人」,讓以色列顏面無存。

為何經貿和軍事羈絆已如此之深,印度上下仍對以色列懷有深刻的敵意?答案可以追溯到身份認同問題。印度和以色列對殖民意識形態和宗教民族主義歷史認識的不同,是他們分歧的根源,並且仍在雙邊關係中發揮重要影響。無論莫迪訪問以色列時如何示好,他作為印度民族主義者的代表,仍要考慮這些根深蒂固的隔閡。所以外界猜測的兩國關係在短期內突飛猛進,是不可能的。

▲2003年9月,印度德里民眾抗議以色列總理沙龍來訪

根深蒂固的隔閡

英國漫長的殖民統治、國家分裂的痛苦,以及1947年巴其斯坦的獨立,使得印度政治領導人無不旗幟鮮明地反對殖民主義、反對宗教民族主義,並將世俗的反殖民力量作為國家合法性的重要來源。因此,印度政治領導人大多消極看待猶太民族主義。雖然印度官員對猶太人在二戰中的可怕遭遇持同情態度,但正如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在給愛因斯坦的信中寫道,他們也將猶太復國主義視為殖民主義、宗教民族主義的產物,尼赫魯甚至把猶太復國主義直接叫作「英帝國主義的孽子」。

相反,印度對巴勒斯坦人非常同情:英國殖民統治崩潰后,失去大片領土的經歷,讓他們同病相憐。印度因此公開反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政策。20世紀60年代,印度作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推動該集團正式支持巴勒斯坦的事業。即便以色列在1965年和1971年的印巴戰爭中,都對印度提供了軍事支持,印度仍堅定地將以色列劃為國家意識形態的敵人。

另一方面,以色列始終剃頭挑子一頭熱地渴望拉攏印度。以色列似乎無法理解,印度眼中他們的國家形象,和他們的自我認知有多大的不同。

首先,以色列官員並不關注印度的意識形態立場和反殖民主義承諾。正如以色列一位高級官員親口承認,「以色列在與亞洲、非洲國家交往時,和與歐洲國家交往時不一樣,道德觀念、意識形態和歷史問題從來不是問題。」其次,以色列官員也不同意印度的觀點:他們不承認猶太復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有任何關聯。

冷戰結束后,印度與以色列建交,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其缺乏阿拉伯國家的支持,同時需要向以色列進口武器。但即便有求於人,印度也沒有放棄緊盯以色列。據一位處理印度事務的以色列退休高官事後回憶,可能是因為巴以關係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相對來說處在較為積極的正軌上;建交時印度政府對以色列殖民主義的批評才稍有緩和。

▲2017年5月16日,巴勒斯坦國總統阿巴斯訪問印度,與印度總理莫迪會談

不走心的外交投機

多年以來,殖民主義問題對印度的重要性,一直沒有受到以色列的重視。既然以色列不認為自己有殖民主義傾向,印度的意識形態視對雙邊關係的拖累,也就被認為無關緊要。以色列的政策分析師,基本只關注現實利益(尤其是國防),致力於讓印以成為一對務實的夥伴。

這導致了以色列對雙邊關係的敏感問題,幾乎毫無防備。在2009年發布的一段視頻中,以色列最大的軍火製造商之一拉斐爾公司,將以色列描繪為印度的保護者,惹來印度口誅筆伐,險些捅出大簍子。

以色列的「不走心」,也造成了印度多年以來還在耿耿於懷。2012年,以色列在新德里資助舉辦了一場防務博覽會,而印度竟然拒絕了以色列國防部長參加的請求。1992年至2012年,在聯合國大會的266個決議中,印度只投給過以色列一次贊成票。

即使是以色列汲汲營營的經貿往來方面,也很少有印度公司願意投資以色列。曾在以色列工作的印度官員宣稱,這是由於以色列市場規模不大。但他們也小心翼翼地指出,印度工商企業不願投資以色列,也有擔憂「巴以衝突會帶來潛在政治成本」的緣故。經過長達八年的談判,即便是在莫迪結束對以色列的訪問后,印以兩國的自由貿易協定仍然毫無進展。

這些深層的陰影在兩國關係中發揮的作用,往往會超越現實的利益關係,它們很難被時間改變。

▲2015年7月14日,以色利總理內塔尼亞胡稱以色列不受國際間就伊朗核問題訂立的條約的約束,不惜與美國唱反調

莫迪的訪問究竟有多少含金量

雖然身份認同也有可能發生轉變。正如莫迪的訪問,可能表明以色列和印度的官員之間,終於有了一些可以共享兼容的世界觀。但外界仍然普遍高估了莫迪訪問的價值。

首先,印度仍然和以色列最大的對手——伊朗,保持親密的夥伴關係。經常在國際舞台上提伊朗核問題的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對莫迪的來訪雖然禮遇周到,但明顯對此十分謹慎。

其次,在莫迪訪問后的印以聯合聲明中,雙方提出的合作主要集中在水資源、農業等民間合作領域。儘管它肯定了打擊恐怖主義威脅的重要性,但兩國並沒有承諾在反恐領域相互合作。

莫迪和內塔尼亞胡對重要戰略區域,尤其是以色列的周圍鄰里,也缺乏明確的討論。這反映了印度對深化和以色列關係的顧忌:該地區是印度進口石油和天然氣的重要來源,當地約730萬人有印度血統。

而莫迪的這次訪問,原定計劃其實是在2014年,也是由於過於敏感,不得不一再推遲。為了避嫌,印度政府還煞費苦心地在今年5月接待了到訪的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在當時的聲明中,印度外交部重申了「對巴勒斯坦事業的政治支持」。

因此,許多西方媒體期待出現的印度、以色列、美國三方合作的夢幻局面,在短期內仍然只是空想而已。莫迪的訪問,正如1992年印度和以色列建交一樣,並不意味著兩國關係新的開始,只是一次外交投機,方便兩國在防禦上互惠而已。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