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今天,我終於從投行辭職了

「我在投行工作六年,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來做出這個決定。今天,我要從這裡辭職了。」

香港某投行的S小姐在自己的離職信上敲出這句話。和她一樣,每天都有人從投行離開,各自都有不一樣的原因,並不是什麼特別少見的事情。只是從圈外人來看,投行的工作光鮮,收入豐厚,為什麼這麼「輕易」就放棄呢?

不喜歡工作的不確定性

IBD工作時間長出差多地球人都知道,其實對我來講最受不了的不是強度而是不確定性,頭一兩年基本沒法commit任何超出本周末的邀約,隨時說活來了就得干,說飛哪就得飛哪,被迫和友人改期轉手戲票之類的事不要太多。

另一點我慢慢不能接受的就是自己永遠在execute,級別大一級壓死人,客戶壓死人,很少能自己動腦子對做的事情有點input,工作滿意度跟熟練度反比。加上每年發完獎金都會走一批來一批,MD以下的所有人都是如此inter-changeable,沒有什麼離開誰不轉。最後往比自己高2-3年的小頭目那一看,自己想過他們的生活么,既然結論是否且獎金也越來越不給力了,我就知道該給獵頭打電話了。

性格不適合這份工作

作者:知乎@Joy Cai

28歲時,我據說成了某大行史上最年輕的大陸籍VP(升職祝賀信是老闆群發的,有一堆人跑來跟你八卦)。而那一年,我接手的盤子的revenue翻了6倍,我覺得其中一半是運氣,一半是能力。部門的RA跟我說,XX總當年VP的時候還比你大,你一定要爭取當最年輕的MD。

是的,在同事們眼裡,老闆賞識我(其實只是因為我業績好),客戶喜歡我,我的職業前途一片光明。然後,在所有人的錯愕和難以置信中,我交了辭職信。

因為,我的性情不適合。這個行業是屁股決定腦袋,在其位,謀其職。該宰客時宰,該炒人時炒。手起刀落時,靜默無聲。

客人的報表好看,investment grade,明明不需要錢,老闆也讓你三天兩頭勸人家發發債啊,收收購啊,反正就是不能放這塊好肉在那裡晾著。投行要的是單子,要的是業務,因為獎金是一年一年發的,當下的,幾乎每個人都短視,想著撈幾票升職漲工資兼吹水談資,很少有從客人的長遠利益考慮。

2013年12月31日,孫一帆告別金融業的工作,離開英國巴克萊投資銀行,從伊斯坦布爾出發,陸路重走絲綢之路回到家鄉,之後她又跑去拉丁美洲,一待就是9個月。在一路,她在美國參與了8日的沙漠烏托邦Burning Man,在各個農場學習朴門農業,在瓜地馬拉學習形而上學與清醒夢,在秘魯拿到瑜伽老師資格證書,並尋找薩滿巫師學習靈性植物,在宏都拉斯學習自由潛水,在古巴和哥倫比亞學跳Salsa舞,26歲的她,走過了56國,辦過攝影展,做過民樂指揮,甚至還出了屬於自己的書。

對一帆來說,辭職算不上是「一個艱難的決定」。「我在投行的時候,我不能做回真正的自我。」她是作為管理培訓生被招進公司的,這是一個培養公司未來管理者的項目,接受了各種各樣的培訓,先是在英國總部培訓兩個月,然後在新加坡公司,每9個月輪一次崗。「每天都要穿的很正式,說話也要拿捏著,我性格直率,所以覺得挺憋得慌的。而且每天乾的事情都是關注細節的那種枯燥的工作,我不是那種能特別關注細節的人,所以就很痛苦。」而且投行高管們那種「拿捏」也讓一帆看不慣,「有時候覺得,他們怎麼這麼能『裝』啊?」

在投行工作意味著和家人聚少離多。不少投行人在結婚生子后,就會開始考慮跳槽。也有人發現自己在對金錢的執念中越陷越深,而想要做出改變。

HY是2015年的5月離開金融行業的,那時年僅35歲。他2001年畢業於耶魯大學(理科學士學位,計算機科學),之後在一系列的小型對沖基金工作,6年前加入貝萊德工作。在那裡,他一路升遷,成為貝萊德22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業務的紐約研究主管。然後,在他獲得權力的高峰之後,Hy離開了他深愛的行業。

關於辭職,HY表示:「我花了兩到三年時間才痛下決心。曾經有過一種自我懷疑,我問自己是否愚蠢到要離開一些曾經如此努力的事情,且它們是有很高的進入門檻。這有點像退休的陳述,我對自己說,你正處在你的職業生涯的轉折點,為什麼要這時離開呢?

他直言不諱,使他留在金融領域的恰恰是因為恐懼。儘管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儘管他有能力在其他地方都混得不錯,但Hy表示,他十分擔心「貧困」。這不僅僅是脫離了富有的曼哈頓的「貧困」,也有現實的無家可歸。「這就是所謂的稀缺心態,不管你擁有多少錢,你都會害怕有一天你會把它們都用光。」

當Hy離開貝萊德時,他給了自己二年的緩衝期。雖然銀行賬戶縮水,對他來說依然是一個持續的焦慮來源,但Hy表示,他對金錢的態度已經發生了變化。

事實上,很多人在進入投行后,發現實際的工作和想象中不太一樣。有些人選擇忍耐,因為不想放棄投行的光環;有些人則選擇遵從內心,去更適合自己的行業或者自己想要做的事業。

離開投行的人,一般都去哪兒?

1Analyst的出路

  • 跳槽到另一家更有名氣的投行:這家銀行可能有更好的團隊、更多的bonus、更快的升職路線。

  • 跳槽到另一個部門:如equity research, ECM/DCM, corporate banking等等,這些部門往往有著性價比更高的工作時間。

  • 去hedge fund或者private equity

  • 讀MBA

其他的出路還包括自己創業,在積累了一定財富和經驗后接管家族企業,或回到自己的祖國做一些相關的事情。

2Associate的出路

  • 跳到別的銀行或部門。

  • 去hedge fund或者private equity,但是相比Analyst難度有所增大。

  • 跳槽到公司。這在Associate級別是更加普遍的選擇,一是因為公司的工作不至於過長過累,二是因為在原來的投行里晉陞不上去。

VP級別的出路其實並不是很多,一方面他們專業水準很高而且有很強的客戶基礎,但是另一方面他們的級別又不夠跳槽到最高管理層的位置。而且,他們在投行的收入高、工作又相對舒服,少有公司能與之相比。因此許多VP都會留在投行,爭取Director甚至Managing Director的位置。

  • 跳槽到別的銀行。銀行里VP的數量很少,因此好的VP一定是各家銀行手裡的香餑餑!

  • 去hedge fund或者private equity,通常為老闆或者同事所加入或創立。

Director和Managing Director的出路說實話不是很多,主要看客戶基礎、人脈和產生費用的能力如何。

  • 跳槽到別的銀行:他們可能會在新的銀行帶領一個團隊,或者晉陞到最高管理層(M&A領隊),並繼續在投行里一戰到底。

  • 創業。他們可能會創立自己的精品投行、諮詢公司甚至是私募基金。

  • 加入公司的最高管理層:一些成功的MD會成為公司的CFO,有些甚至還會成為公司的CEO。例如滴滴總裁柳青,曾經就是高盛亞洲區董事總經理。

當然還有一些MD會追尋自己的興趣和理想,進入政府部門或者從事公益事業,亦或是週遊世界、享受生活。

對很多投行人來說,離開投行並不只是換一份工作,而是改變生活方式。有些人還留在圈子裡,有些人則永遠告別,做自己想做的事。

例如哈佛大學碩士,華爾街工作十年的杜聰,他離開投行,選擇拯救萬千艾滋病患者。

在第一次去艾滋病村,看到患者的時候,他開始正視自己,拷問自己,反思生命,並放下別人羨慕的錦繡前程,做起了公益。即使「比以前更忙,一文不掙,全年無休,」 一做就是20年。

還有前文提到的孫一凡,她曾說「不如趁年輕,趁一無所有,先圓了自己的非洲夢和公益夢。」26歲去了50多個國家,為辛巴威的孩子們籌集善款建學校;去肯亞,在貧民窟做志願者……

還有更多的人,他們去實現了自己心中的小小夢想:有法國小哥不喜歡石油這種污染環境的行當跑回巴黎主權基金投新能源的,有回老家某中亞國家財政部的,有不怕冷去莫斯科掙盧布的,有波蘭妹子乾脆辭職去玩票學甜點順便準備婚禮的,有德國小哥回國去做紋身和科特飾品創業的……

不論是留下,還是離開,都是人生中的一個選擇。

主頁君有一些比較有趣的群,

資料福利群、金融職場群、Excel群……

裡面有很多大神哦~

添加FRM福利君,申請加入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