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晉南人是不是山西人

去過晉南的朋友都知道,

晉南的方言與山西其他地區差別極大,

要是人家說的快點兒,與聽天書沒什麼區別了。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同為晉語,

差別咋就那麼大呢?

別急,這篇文章告訴你!

打開任何一張以方言劃分的地圖,你會發現,晉南(運城、臨汾)所下轄的幾乎整個區域與山西絕大多數地方分屬不同的方言區。

整個山西省被分成了兩個大區:除晉南外,山西其他絕大部分地區屬於「晉語區」,而晉南則在地圖的西南端自成一派,和華北其他絕大部分地區歸為「中原官話區」,晉南為官話區中的「汾河小片」。

這也就是說,行政區劃的山西省中,晉南和其他地區的方言有較大的差異。這也印證了晉南人用方言與晉中北的太原人、大同人交流起來存在著不小的困難,而晉南話與西安為代表的關中方言交流上完全無困難。

很多時候,如果不仔細加以辨認,很難將關中方言和晉南方言加以區分,特別是晉南南部地區幾乎和關中地區方言無異。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賈平凹寫的是「秦腔」,晉南人照樣看得懂聽得慣。

雁北人覺得的大同就是山西,山西就是雄偉風沙大漠;晉中人覺得太原就是山西,山西就是晉商高宅大院;上黨人覺的長治就是山西,山西就是秀麗白雲藍天;河東人覺的運城臨汾就是山西,山西就是厚重,斷壁殘垣。

山西其實不那麼簡單。

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山西中部的忻州太原呂梁陽泉,山西南部的運城臨汾和山西東南部的長治晉城將山西這塊平行四邊形的文化拆的四分五裂,這也是了解山西的前提和最基本的認識。

同為一個行政區,彼此緊密聯繫,而方言卻大相徑庭,這不得不令人好奇。

通過資料和生活經驗,我們可以斷然判定,不僅僅是方言,晉南與山西省的其他地區,在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許多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差異。而這也是筆者繼續升入下去的了解晉南方言的興趣所在,方言是一個地區文化精神的活化石,若要梳理晉南和山西其他地區的文化差異,也定能從方言發展歷程中淺窺一二。

若要探究今山西境內方言發展的脈絡,便要著重從晉國(春秋)以來,山西和全國的行政演變和山西自然環境這兩個方面來討論,予以究文化脈絡,還需知「晉」和「晉語」的發展演變以及當今歷史教育,地方文化教育。這也是三個影響方言的決定性因素:天、地、人。

陶寺遺址

帝堯曾在此處開鑿水井

晉國、晉文化起源於晉南。晉地為翼城曲沃一帶,「晉」指運城、臨汾地區。「三晉」才指代山西。現在行政意義上的簡稱「晉」只是「三晉」的代稱。

晉文公重耳

遠古先民「逐水草而居」,優越的自然環境使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孕育了汾河流域的最早的文化,有資料顯示,山西省內石器時代遺迹晉南佔了70%以上。到了堯舜禹時代,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皆在今天的晉南。禹貢九州,汾河下游地區為冀州,為天下中心。臨汾、運城,也是當時當之無愧的華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上古書籍比如《山海經》等也都是根據以黃河流域文明為中心的世界觀編寫的。

臨汾堯廟

拋開現在的行政區劃不談,整個黃河流域地區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文明發源地。現在我們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看山西是沒錯,但是看山西的哪裡?五千年文明只有古晉地,只有運城臨汾,沒有其他。你會覺得太原的歷史有咸陽悠久嗎?你會覺得大同的歷史比西安還厚重嗎?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晉南有獨立的行政建制,不再屬於山西,那麼再看「五千年文明」就沒有山西什麼事了。

山西的歷史到了公元前1066年發生了徹底的轉變。

1066年,武王伐紂,晉南為商統治中心,武王勝利后,周武王將原歸屬於商的唐國(翼城)佔領,分封給了自己的弟弟叔虞,這就是「桐葉封弟」的典故,「唐叔虞」由此而來。叔虞之子改國號為「晉」定都於絳(今新絳/侯馬/聞喜)一帶,領土包括今天的晉南,成為華夏民族在今山西境內的代表。

桐葉封弟

拋開今天對「晉」這個字作為行政簡稱的狹隘認識,我們可以看到,唐、晉及戰國時期韓魏是一個地名,就是指今天的晉南盆地。不要小瞧這個地域,千百年後的三國時期的魏、晉朝(西晉、東晉)、唐朝及魏(東魏、西魏)都是因從此而得名。

周時期晉的建立也成為汾河中下游文化、經濟、凝聚力上一次巨大的推動和凝聚。但是,到了晉獻公時期,晉國遇到了真正的危機。《國語晉語二》「晉侯將死矣!景霍(今霍山)以為城...狄戎實環之」。晉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遇到了來自汾河上游的少數民族的阻礙,生活在汾河中上游的少數民族憑藉著險要的地勢對晉國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但是情況到了前636年發生了徹底的轉變,晉文公重耳登上了歷史舞台。

關於晉文公的歷史故事、典故不勝枚舉,在此也就不一一介紹了。在晉文公的帶領下,晉國以汾河中下游為基地,汾河為穀道,消滅了諸多今位於晉中晉北的少數民族狄戎,擴大了自己的版圖,使國力空前的強盛,成為春秋五霸,中原霸主。

臨汾市鄉寧縣戎子酒庄晉文公廟

《汾河流域方言的語言特點及流變》寫道:晉國在以汾河為自然條件擊退狄戎部落、由南向北擴充自己的領地的過程中,也順勢將古晉語帶入了晉中、晉北。可以說,山西境內的方的底層都屬於古晉語,它們是以晉南為中心,以汾河為渠道,隨著晉國勢力的擴張、版圖的擴大(伴有人口的流動)帶入晉中、晉北的。

也就是說,晉南和晉中、北方言同宗同源,皆是晉文公由南向北征服擴張中所使用、壯大的汾河中下游流域的語言,可以說這時的晉南、晉中、晉北方言並無差異,為什麼今天看來差別巨大呢?行政、軍事的力量影響了文化、改變了文化,是這種力量讓汾河流域的文化趨於統一,也是這種力量,讓文化迅速分裂。

司馬光《資治通鑒》戰國篇第一個事件就是「三家分晉」,這也是晉中北、和晉南文化分裂的開始。《說文解字》:「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性。」三家分晉后,趙國以霍山為界,佔據晉南以北大部分地區,而晉國的中心晉南地區,則由韓魏瓜分。其中韓都平陽(臨汾),魏都安邑(運城),趙都太原。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吸取了少數民族戰鬥的長處,增強了國力。趙國的強盛加強了其內部的凝聚力,使其文化發展上擺脫了晉文化的巢臼,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和晉南的晉國故地產生了不小的差異。我們試想,位於中原地區的魏國、韓國在戰國時期分得了晉國故地的中原上地,其文化和國力不會也不可能採用少數民族的「胡服」,中原谷底也沒有那麼多馬去「騎射」,加之晉中北多為高原山地,晉南多為谷底平原,交通不便,且政治對立,兵戎相見,雙方的文化就此嚴重的割裂開來。這也是今天以太原大同為代表的晉中北文化(趙文化)和運城、臨汾為代表的晉南文化(韓魏文化)分裂的開端。

三家分晉

歷史滾滾大潮呼嘯而下,秦軍戰馬一統河山,天下歸於秦始皇一人手中。接著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秦置三十六郡縣。山西境內的兩大中心地域太原和晉南分屬太原郡和河東郡。

山西也就此形成了并州(太原)、河東郡(運城)、上黨郡(長治)三大行政中心。習慣了今天的行政區劃在看各時期的歷史地圖你簡直難以置信,整個河東地區一直隸屬於中原,乃至在亂世,在用今天山西版圖的眼光看來,河東地區也永遠的那麼非主流,永遠獨樹一幟。

西漢,統治中心司隸包括了豫西、晉南、陝南關中地區。這進一步印證了關中文化、晉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親和性,這也為今天山西運城、臨汾,河南三門峽,陝西渭南成立黃河金三角示範區提供了歷史保證、文化前提。漢為大一統時代,我們看一看分裂時代的行政區劃,晉南屬於中原(韓魏)文化圈,不屬於燕趙文化圈,行政區劃上也從來沒有分在一起的傳統。

三國時期,山西屬曹魏,河東郡、平陽郡直屬司州(中央政府),太原郡、上黨郡(長治)屬并州。西晉統一,山西境內有河東郡、平陽郡、太原郡、上黨郡、西河郡、雁門郡、代郡。時間進行到北宋,晉南一千多年來的行政地位首次低於太原,成為河東路的一部分。但是北宋的行政區劃很大程度上是處于軍事考慮的,黃河以北作為軍事基地不宜再細化行政區。

在短暫的合併后,隨著北宋政權的瓦解,平陽府在金代恢復了其和太原府同樣地位的行政級別。蒙古人的到來毀掉了一切。蒙古人只將漢族主要的居住區域分為了八個大的行政區,我只能說,蒙古人的世界我不懂。雖然行政級別上平陽府被嚴重削弱,但是在元代,平陽府有另一件事被歷史永遠的記住。元代全國兩個文化中心,北京和平陽。明、清的區域劃分就不細說了,在蒙古人的基礎上,明代建立了自己的省級行政單位,清代基本加以延續。平陽府的地位不管在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和清山西省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整個這麼多材料的表明,晉南不簡單是隸屬於山西省這麼簡單,在千年的中華文明政治傳統中,晉南有其獨立的行政所屬,或是河東郡,或是 「平陽府」。在元代以後,省級政權基礎建立的時候,晉南失去了自己獨立的行政地位,被劃歸山西。但是晉南各府平陽府、蒲州府的地位並沒有非常大的削減。

所以,關於「為什麼晉南屬於山西的行政區,但是方言和山西其他地方這麼不同」的這個問題也就有了答案:這根本就是個偽命題,晉南屬於山西並不是因為文化上的統一性和相似性,而是劃歸山西屬於單純的行政行為。所以,不一樣的水土當然產生不同的文化和方言。

來自老家山西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