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詩詞伴平生】古詩之我見

陳海鳴,八十歲,生於書香門第,上海復興中學老高中畢業,酷愛琴棋書畫,尤通古詩詞。

先來欣賞一下這首詩:「眉似青山清,眼比綠水秀。山巒起伏處,清波盈盈流。寄情山水間,顧盼致好逑。莫道不銷魂,夢多人已瘦。」美不美?有人說它有種音樂美。但音樂美,主要是旋律美,和它不相干。我試稱之為韻味美,是舊詩特有的美。

舊詩是相對於新詩說的。一個世紀前,新文化運動時,胡適等人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同時也提倡用白話散文的句子寫詩,稱為新詩。但一百年來,新詩沒有大的成績。根據辯證法事物發展的三個階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新詩在否定了舊詩之後,也到了否定之否定階段了。作為一種文學體裁,散文詩也好,自由詩也好,新詩可以存在。但要像白話文替代文言文那樣,讓新詩替代舊詩,簡直是糊塗。

其實,舊詩的句子形式是由漢語內在的語言本質決定的。詩句應該比散文句子精鍊,精鍊的結果,就形成了舊詩的詩句。什麼新詩、舊詩,可以斷言,漢語的詩句就只能是舊詩的詩句。這和文言文無關。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不應該反對舊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不就是大白話嗎?

仍舊用前面那首眉似青山清來說事。它的詩意很簡單,美目流盼,令人銷魂。我敢叫板任何一位散文大家或新詩名家,就這麼點兒詩意,有誰能用新詩寫得這麼美嗎?令人失望的是英明如毛澤東,也說詩以新詩為主,舊詩不宜提倡,因為太難了。仔細想想,只有難能可貴的理,哪有因為難而不提倡的理。

詩比散文美,自然就比散文難。那麼,詩到底難在哪裡呢?一般人會說,要押韻,還要講平仄。但是,這是針對近體詩說的。古風不僅不需要講平仄,押韻也不嚴。才高八斗的曹植,和在天下10斗才中獨佔1斗的謝靈運,根本就不知道平仄。黛玉教香菱作詩的一段話,也是針對近體詩的。黛玉有句話說得好,「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

對近體詩的格律,只要知道有這麼回事就行了沒必要學習。越深入學習,越覺得像遊戲規則,簡直無聊。除非你本來就想做遊戲。一些詩論家,動輙說落韻,或者平仄不協。在古代是科舉的要求。在現代客氣點兒說,是保守,尖刻點兒,就是迂腐。

先說押韻,近體詩根據一本韻書押韻。這本書分5部,第12部是上平和下平,每部15個韻目,第3部是上聲,29個韻目,第4部是去聲,30個韻目,第5部是入聲,17個韻目,共106個韻目。近體詩兩句一韻,整首詩1韻到底。就是只許押同一韻目的字。但是,這韻書很不科學,問題很多。舉個例子,上平的12冬本來就是同一個韻,或者至少從李義山生活的時候起是同一個韻,有他的無題作證:「鳳尾香羅薄幾重,碧文園頂夜深縫。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斑騅只系垂楊岸,何處西南待好風。」重、縫是2冬,通、紅、風是1東。

還有個問題,韻母相同,聲調不同,近體詩不許相押。但在眉似青山清,這首詩里,秀、瘦是去聲,流、逑是陽平,都說韻押得挺好,不僅順口,還有變化。但這是當代人的詩,不算數。我們看古詩19首,「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晚是上聲13阮,飯是去聲14願。好啦,老祖宗准許,還管它什麼韻書。我只根據普通話的韻母押韻,並且讓auaiei等相押。zizhishichii等相押。

再說平仄,漢字的讀音有各種聲調,詩句就自然有抑揚頓挫,音調優美。把漢字劃分為平仄兩類,本身就不合理。難道陰平和陽平是一個調嗎?上聲和去聲,差別不大嗎?再說,好像只有他們擬定的平仄譜音調優美,別人自然的抑揚頓挫,音調都不優美。另外,要求每一聯的上下句平仄相對,又為什麼不可以陰平對陽平,去聲對上聲呢?不也是變化嗎?來說三平調吧,近體詩不許用三平調。為什麼?因為古風申請了專利權。不是笑話,這是真的。「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是李白的古風名句。兩句後面三個字,都是陽平、陰平、陰平,音調挺優美。

所以,我讀近體詩,就把它當古風讀。體味它的詩意,學習它的對仗。至於平仄,不予理睬。那麼,詩還有什麼難呢?平仄被否定了,韻只要根據普通話來押,可不用背古韻書。但是,詩還是難,難在立意,這是真的難。

有人才思枯竭,就說詩都被古人寫光了,光是唐詩就有48千多首。詩意真的會寫光嗎?這倒是個問題。概念化的所謂詩意肯定會寫光,但具體的詩意無窮無盡,是寫不光的。但搜索枯腸,絞盡腦汁,就是寫不出。怎麼辦呢?

深入生活,生活是文藝創作唯一的源泉。這是毛澤東說的,絕對正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好好體驗生活吧。體驗越深,詩就越動人。再就是要多讀古詩,目的主要是學習語言。有句話,「胸留萬句,下筆千言。」杜甫也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詩更有其特殊的語言。語言是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說到讀古詩,應該提醒兩點:1.不要迷信專家,要獨立思考。專家往往會犯低級錯誤。2.不要把詩句和整首詩割裂開來看,那樣容易誤解,一定要聯繫上下文來理解。

關於立意,再談兩點:1.在思索詩意時,要用形象思維。詩是藝術,藝術是靠藝術形象來感動人心的。用我自己的兩句詩作例子:「徒懷壯志望明月,孤寂空庭聞蟲吟。」徒懷壯志和孤寂都很空洞,一配上望明月和空庭聞蟲吟的形象,就生動感人了。2.詩是抒寫感情的,感情激動時,思維會不講科學,不合邏輯。毛澤東的蝶戀花,「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如夢如幻的聯想竟成千古絕唱。搜索枯腸的時候,很值得參考。

子君點評:這篇文章也不能說是不好,可是,有太多類似於論文的感覺。我想,觀點縱然重要,它也需要有一定的基礎。就像一個人他不會寫詩,又有什麼資格來評論詩呢?因此,當下的文章,應注意立於現實。

申志剛點評:本文從一首「眉似青山清,眼比綠水秀。山巒起伏處,清波盈盈流。寄情山水間,顧盼致好逑。莫道不銷魂,夢多人已瘦。」入題,洋洋洒洒,千言成文。文章架構嚴謹,上下轉承自然,不失為一篇好文。

只是不敢贊同作者的觀點,作者提倡古言體,卻不知與時俱進的道理。這個世界是個不斷運動的世界,沒有什麼事情是一成不變的。古言體詩詞不錯,新詩也不泛精品名家。唐詩有李太白、杜少陵,新詩也有徐志摩、郭沫若呀。

作者言「一百年來,新詩沒有大的成績。」主觀是不是臆斷了些。我們提倡白話文,卻誰也沒有讓新詩替代舊詩之意嘛。既知黛玉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又何必那麼苛求呢?正如前兩篇笑波先生的《詞學散論》《當代詩詞問題》之中所言:為詩而詩,必不是好詩。

詩者,言志也。詩是自由的,我們何必非要給詩歌戴上一具沉重的枷鎖呢?還詩歌一個本來的面目吧,我相信詩歌會用精品名作回報我們這個時代。不然的話,就真的會一百年也不會有大的成績了!

最後再說說作者留給我的印象,看著作者的文章在感慨作者對古體詩詞的研究的同時總讓我想起民國初期的辮子將軍——張勳。呵呵——

王甲再版建議:《古詩之我見》單純論文章,類似學術論文,但又不夠學術。建議將論文體的數字與話語更換為「首先,其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等常用文體辭彙,可以保留!關於這篇文章的觀點,我是相當排斥的,並且其中言及曹植與謝靈運不懂平仄,其實大錯特錯。漢有樂府機構,雖無相近韻部但是粗律造成,雖作者高齡,但仍須為文章內容觀點負責。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