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這麼多年過去了 你還相信高考改變命運嗎?

又到了周四C小姐給大家推薦電影了,今天是個很特殊的日子,6月8日,2017年聯考的最後一天,所以C小姐今天給大家推薦是跟這個話題有關的一部紀錄片。

導演周浩在一次採訪中這樣說起自己的這部片子:「日本人看了后,覺得天吶,我真幸福,我沒生活在這個教育體系中;我在美國放的時候,有觀眾說請問哪裡可以雇傭到這些人,他們覺得這是一幫特別好的僱工,聽老闆的話;歐洲人把它當成恐怖片來看; 40 多歲的人又有不一樣的看法,有的家長特別討厭這個老師,但我覺得 95% 的家長都想把孩子送給這個老師帶;還有一個美國人告訴我,這是一部政治影片,我問為什麼,他說一場考試就能決定一群人未來的命運,這就是政治。」

記錄片的名字叫《高三》,記錄的是福建省一個縣城中學——武平一中2005屆高三(7)班的學生們整整一年的聯考備考生活。

武平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山區縣城,資源匱乏,信息閉塞。班導王錦春在片中一開始新班動員大會中說:「你說鐵路,鐵路也不從我們這邊過。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目前為止最起碼也沒有。這樣的地方,要說資源也沒什麼資源,待在武平能有什麼出息?」

他跟學生說,這一年,拿出半條命來讀書。

豆瓣上有很多網友的感受都說,看這部紀錄片像是在看自己曾經的高三生活的回放。《高三》呈現了教育的部分真相,而且是具有相當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那部分真相——這個國家有無數所像武平一中這樣的縣城中學,有無數個像王錦春一樣兢兢業業帶領學生征戰聯考的班導,有無數個一心想考北大的林佳燕,有無數個在掙扎中反抗的鐘生明,有無數個因成績總是上不去而心生絕望想要逃離的張興旺,還有無數個希望孩子通過聯考改變命運的父母……

在看這部138分鐘的紀錄片的時候,我始終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感覺,攝像頭客觀而真實地記錄了這樣一段可以說是悲壯的青春生活,一個18歲並不真正清楚人生是什麼的少年,卻被這個世界告知,未來將被這一場考試決定。

班導在片中跟學生說「辛苦這一年,開心一百年」

如今,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一勞永逸的操蛋的謊言,在教育體制里,老師似乎從來不告訴你生活的真相,從來不提,拼了半條命考上大學后,然後呢?

最近幾天有很多調侃聯考的段子,給大家挑一張。

這是個我們每一個人曾經的關於大學的純粹想法被生活撕裂后的調侃,不能否認知識改變命運,但是一場聯考能嗎?一個叫劉磊的記者在10年後,也就是2015年對這群曾把聯考當作集體信仰的高三(7)班的同學做了一個回訪。

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還相信——聯考改變命運嗎?

接受採訪的同學們無一例外地回答:相信。滿意自己的現狀的,他們感謝聯考,比如後來去加拿大留學的羅艷。對自己現狀不滿意的,他們反思導致這一切的根源——高中時不夠努力,不夠拼,比如張興旺。

班導王錦春更是從未動搖。在他看來,沒有上大學而成功的,終究只是特例,不值一提。至於社會上流行的拼爹現象,對他的信仰更是構不成絲毫的威脅。因為——我教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無爹可拼的。

記者問他們,這十年,你們有哪些曾經的東西被自己或現實推翻了?

很遺憾,幾乎一無所獲。他們按部就班地接受著每個階段到來的一切,考大學,結婚,生子,就像王錦春在課堂上告訴他們的那樣,每個階段做每個階段該做的事兒。一切看上去是和諧的,激烈的衝突從來沒有。

(謝怡在龍岩的一個鄉鎮中學做音樂老師。她最煩別人讓她唱《那些花兒》,她再也唱不出紀錄片《高三》里的感覺了)

謝怡,紀錄片里那個唱《那些花兒》的女孩,發現人擁有超乎我們想象的「習慣」的能力。2011年為了編製,她考到龍岩的一個鄉鎮中學做音樂老師。鄉下學校的種種破敗讓她失落極了。開學的第一天晚上回家之後,她一邊洗澡一邊大哭。

現在她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覺中習慣了,適應了。甚至不願離開這兒了,而當初她覺得到這所學校任教是人生最錯誤的選擇。

聽著像溫水煮青蛙的故事。一種溫柔的殘酷。

(羅艷2010年從加拿大卡普頓大學畢業,她說,在國外,她最大的收穫是找到了自己)

也許,除了羅艷,那個在紀錄片中聯考完趴在同學肩上哭的女孩,大學部畢業后申請了加拿大的MBA。國外的生活經歷改變了她很多。其中最大的收穫是,她找到了自己,懂得為自己而活。

有次男朋友問她,你有什麼興趣愛好,她想了想,除了學習以外,好像什麼興趣愛好也沒有。她這才意識到自己在興趣愛好方面是完全缺失的。以前在簡歷上填興趣愛好的時候,她會像很多人一樣填讀書,聽音樂之類——「這種其實你自己根本不是真的喜歡或真的愛,你只是一種,因為你自己不知道你興趣愛好是什麼,所以你就copy了,你就抄襲了別人的興趣愛好」。

她開始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興趣愛好,然後找到了很多:製作魚缸;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給圍巾染色;到社區做種菜的志願者;到二手市場淘傢具,然後動手油漆,做舊,讓它變成八十年代的樣式……

「來到這個世界上你一定要為你自己活,你為了自己活你才會開心。」羅艷說。

馬克斯•韋伯說過,一個優秀的社會,大抵需要三種稟賦:認定自己的價值目標以及對此的生命關切和獻身精神;由價值關切所產生的現實使命感和責任倫理;對現實超越感情的冷靜判斷和洞察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的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以及終生學習的能力,最終,去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價值。

我曾經在大學部畢業后也是個中學老師,我也像紀錄片中的班導一樣每天看著一個班級里54個12歲的學生每天早上6點鐘在教室里早讀,中午的時候埋頭在堆滿課本的書桌上做作業,晚上繼續在自習,或者繼續上課。

我很愛這群孩子,看到他們真的很努力在學習,但是畢竟是有個體差異,有些學生,他就是努力聽課做作業了,但是還是考不了95分。

作為班導,我在新教師動員大會時候接到的任務就是要讓這個班級的成績每一次都遙遙領先,其他的都不重要。但是有一次在班會上,我終於忍不住說,學習重要嗎,很重要。但每個人的能力和來到這個世間的使命各有不同,如果你花了最大的努力,但是成績還是不好。那麼就努力去發現自己其他的興趣愛好並去專一堅持,也許,那個才是你人生的使命。

小小的聲音終歸是抵抗不過體制的。我看到了無奈,於是,一年後,我選擇了丟掉這個鐵飯碗,去讀了新聞,進了媒體,那時候的我,相信媒體是一個可以啟迪人的思想的地方。雖然如今,已然明了這也並不是一個沒被金錢染指的凈土,但是在很多個夜深人靜的夜晚,我會想起自己的初心。我也會想起,那些我曾經的學生們,你們找到自己和自己的命運了嗎?

《那些花兒》,給正在聯考的學生們,和我們曾經的聯考。

那些花兒朴樹 - 我去2000年

2408優質員(妹)工(子)等你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