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文史知識】 古人如何度過夏天?

如今已經是炎炎盛夏,外面驕陽似火。古代人沒有空調、冰箱、電扇,他們是怎麼度過夏天的呢?他們的夏天照樣過得很精彩,避暑手段很豐富!

冰窖

在先秦時代,人們便利用天然冰來製冷,給食物保鮮、做冷飲。據《周禮》記載,當時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此部門的編製不小,共有80名「職工」。一般從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開始採取天然冰塊,運至名叫「凌陰」的冰窖中儲存。從考古發現來看,家有儲冰室是古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徵。西漢梁孝王劉武,死後葬於今河南永城縣境內的芒碭山。其墓相當豪華,除了帶「衛生間」外,還有一冰窖。冰窖普通人家是用不起的。秦漢時期,普通人家過夏天,「冷氣」的主要來源則是水井,製冷和保鮮使用「井藏法」:或在井中置一口大瓮,作為放置食品的「冷藏室」;或將食品置於籃子中,用繩索繫於井下保存。

周王室還會將冰塊賞賜給高級官員,這種「賜冰」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清。明人劉侗、於奕正撰《帝京景物略》記載,每年到了立夏,明朝廷便會賜冰給文武大臣。清代也是這樣,把賜冰當成一種官員福利,但賞賜形式有所改變,不是直接領冰塊,而是發放「冰票」,京城「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有冰票。

冰鑒

古人日常使用的冷藏器具叫「鑒」。鑒,實是一種大盆,早期是陶質,春秋中期以後流行青銅鑒,又稱「冰鑒」。冰鑒可以看作是一種原始冰箱,使用時,將盛滿飲料或食物的器皿放進去,四周圍滿冰塊,合上蓋子,不多時「冷飲」就可製成。這樣可以避免食物腐爛、酒水變酸。1978年發掘的戰國時期曾侯乙墓中,就曾出土了一件精美的原始冰櫃蟠虺銅方鑒。冰鑒除了具有冰箱的功能,還能當成空調使用:夾層放冰塊,內層讓它空著,然後把蓋兒打開,絲絲冷氣自然會從冰鑒里冒出來。找幾個人把冰鑒抬進卧室,放在卧室的中央,或者在房間四個角各放一個體量較小的冰鑒,室溫會很快降下來。

青銅比熱太小,熱傳遞太快,夾層里的冰塊會很快化掉,過個把小時就得再換一批新的冰塊,比較麻煩。所以到了宋元明清,人們不再用金屬鑄造冰鑒,改用實木。比如清朝宮廷里盛夏常備的冰鑒,用松木做成,刷上清漆,一尺多高,兩尺見方,裡面用錫箔貼壁,外面用銅片包裹,上面有蓋兒,底下有座兒,冰塊擱進去,整日不化,冷氣嗖嗖地竄出來,一室生涼。木製冰鑒在清朝叫做「冰桶」,在19世紀中葉的北京,木器店裡大量出售冰桶,一兩吊銅錢就能買一個,很便宜。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英國人在北京建立了第一個公使館。因為受不了北京的炎熱,英國使館在北京西城一家木器店裡採購了大量的冰桶。

冰鑒

涼棚

古代人還喜歡在夏天給住宅搭建涼棚。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頂,在房檐上或者院子里搭蓋出一個高高的遮陽罩,把屋頂和院子罩起來,不讓盛夏的陽光直射到牆壁上。但遮陽罩影響採光,所以古人又發明了活動的棚頂:把整張席子切割成很多矩形的小塊,每塊席子的邊緣都拴上長長的繩子,陽光照射最厲害的時候,席子是完全遮蓋的,等到早上或者黃昏,輕輕一拉繩子,席子就自動掀開了,光線和涼風都可以進來。涼棚最遲在唐朝就已經出現,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周世宗柴榮甚至勸導市民在自家門口搭建涼棚,好給過路人遮陰。

清代和民國時期,北京的涼棚最為盛行,老北京形容小康之家,常說「天棚浴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其中的「天棚」就是指涼棚。小康之家到了夏天,要僱人在院子里搭涼棚來避暑。涼棚的棚頂都是可以活動的,人們可以用繩子和竹竿來控制每一塊席子的啟閉,非常靈活好用。等到了秋天不需要涼棚的時候,工人還可以負責把涼棚拆掉,那些竹子、席子和繩索之類的建築材料也一同收回,到了下一年還可以再拿出來使用,非常環保。民國北京還流行竹帘子,從屋檐上懸挂下來,一直垂到地面,把住宅的大門、窗戶和整堵大牆都給遮起來。為了防止影響室內的光線,竹帘子上還拴了繩子,甚至裝上滑輪,需要在屋裡辦公的時候,一拽滑輪,竹帘子就被卷到屋檐上了,屋內照樣透亮。

風扇

皇帝熱了有太監宮女打扇,但扇出來的風不連續。清朝的皇帝已經有了風扇,這種風扇是手搖式的。結構簡單,幾隻扇葉、一個轉輪、一個把手、一個基座而已。太監宮女站在風扇後面,抓著把手,均勻而有力地搖,皇帝半躺在風扇前面很舒服地受風。雍正皇帝剛即位的第二年夏天就讓工部製造過一批手搖風扇,而且是用鐵片做的扇葉,除了沒有電機,已經很接近我們現在常用的立式電風扇了。有一年夏天,雍正睡午覺,兩個太監站在龍榻之前,輪流給他搖風扇,搖得汗流浹背,汗臭味兒隨著涼風吹進皇帝鼻孔,把皇帝熏醒了。工部立馬遵照皇帝旨意做了一架改進的牽引式的風扇,這讓太監們遠遠地用繩子拉,皇帝再也聞不到汗臭味兒了。

乾隆帝還發明了水激式風扇,他曾下旨在圓明園某宮引入流水,從宮牆外流入,繞室一圈再流出去,入口處則安一風扇,以水流為動力驅動。完了一試,果然好使,有風有水,清涼無比,乾隆皇帝高興極了,御制《水木明瑟詞》:「以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轉風扇,冷冷瑟瑟,非絲非竹,……斯時斯景誰圖得,非色非空吟不成。」

清宮藏小風扇

冷飲(上)

古代還有豐富的冷飲。漢代人夏天的主要飲料基本上是井水,古人管熱飲叫「湯」,冷水才叫「水」。漢代夏天已有比較講究一點的飲料蜜水,這是一種在水裡摻入蜂蜜的高檔飲料。漢末梟雄袁術死時正是大熱天,想喝杯蜜水,但當時軍中已絕糧,哪還有蜜?他趴在床上吐血而死。隋唐時期出現了保健飲料「飲子」,用果品或草藥熬制而成,解渴的同時,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唐時,街頭賣冰已成為一種謀生手段,還出現了天熱漲價的現象。

夏用飲料,到宋代品種就多了。最大特點是,果汁飲料受到宋代消費者的歡迎。宋代人把冷飲叫「涼水」,這種涼水並不真是水,屬於果汁類飲品。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曾記述了北宋都城開封州橋夜市的熱鬧場面,文中便提到了「甘草冰雪涼水」「荔枝膏」等多種冷飲。每到夏天,夜市冷飲生意很好做,常要營業到半夜三更天才結束。南宋時,冷飲的品種多達數十種。宋人似乎還愛飲「藥茶」:將甘草研成末,放進茶里,熱茶、涼茶都行。

古代的「冰商」

蒙古人西征中亞時,最先喝到了「舍兒別」,並帶回了中原。元世祖忽必烈父子便好這一口,一直到元朝滅亡,舍兒別都是皇家常用飲料。後來舍兒別的喝法傳入社會,普通人也會做了,配方得到改進,時人的「生活指南」《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渴水》中,便記載了不少種渴水的製法。因為製作方法是煎,民間又改稱渴水為「××煎」。鎮江的「舍里別」便很出名,其葡萄煎、木瓜煎、香橙煎都曾作為貢品送入皇宮。當時宮廷最受歡迎的是「里木」製作的渴水。「里木」即檸檬,所謂「里木渴水」就是檸檬飲料。為保證里木的供應,朝廷在廣州設置專門的「御果園」,栽植了大小800棵里木樹。

到清末,已出現了一種新型飲料「荷蘭水」。所謂荷蘭水,其實就是大家現在常喝的汽水。晚清文人葛元煦《滬游雜記》中記述,時上海的荷蘭水最早由日本人帶到上海,所以當時的專賣店多是日本人經營,發展到後來,只有在日本人開的冷飲店裡的才能買到荷蘭水。除了荷蘭水,清代人過夏天還會吃「冷飲冰」。冷飲冰實是一種冰塊,當年夏日的街頭,隨處都可聽到冷飲冰的叫賣聲。荷蘭水是當時有錢人喝的高級飲料,冷飲冰則是下層普通人的避暑佳品,上層人士是不吃的。這種冷飲冰發展到後來,就是夏天孩子們常吃的廉價「冰棍」。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