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張千帆:人生為何如此冷漠

嫦娥久居廣寒宮,每日清閑無事。一日突發奇想,廣邀地球上各大思想門派傳人,共議與世界的理想倫理。孔、孟、荀、墨、老莊、商韓等學派及各路西學擁簇齊聚廣寒宮,準備唇槍舌劍、一決高下。

嫦娥自任主持人,首先拋磚引玉:今日請來中西各路學人共聚,實乃本宮之幸。我久居廣寒,遠離塵世,對地球上的事只是偶有聽聞,對實情不甚了了。想當初我一不小心離開地球的時候,中原實為世界上最文明的一片土地,近年來卻看見故鄉故土越來越不太平,一會兒這裡強拆,一會兒那邊上訪。許多城市霧霾重重,環境污染與食品衛生每況愈下。整個社會不論貧富,似乎都很迷茫;但凡有點本事、有個機會,都要儘快逃離此地。許多人怪政府濫用公權,但依我觀察,恐非如此簡單,根本還是人的問題;政府也是我們認可和維持的,政府的問題歸根結底是我們造成的,或索性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廣東路人對受傷的小悅悅麻木不仁,任由微弱無助的小生命自生自滅,即為明證。

我的同胞究竟怎麼了?我的民族還有希望嗎?今日請來各位高人,一是給我中華民族指指路、開開方子,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二是為大家提供個平台,磨磨劍、過過招。我知道各位成見很舊、分歧很深,平時很少有機會聚齊了,平心靜氣地把問題說清楚。正好這廣寒宮清冷,希望各位激烈交鋒之餘還能保持清醒冷靜。

百多年來,內亂外患,殺伐之氣十足,整個民族成天深仇大恨,猶如國歌里唱的一片「咆哮」。好不容易等到改革開放,國民情緒好轉,但是沒過幾年又是官民對立,社會矛盾和情緒也隨之激化,左的越左,右的越右,似已到了「不共戴天」、沒有共同語言的地步。大眾越來越喜歡激進和誇張的表達,就好像全國人民的味蕾已經被湘菜和重慶火鍋征服,越吃越麻、越吃越辣,再也吃不下清淡的飯菜。這種狀態是不健康的,一個正常的民族還是要過平和的日子。我們之間當然可以暢所欲言,但也希望大家保持心平氣和,為我們國民恢復心靈的平靜找到良方。

儒家爭先登場, 孟轉世搶到了第一個發言機會:嫦娥仙女,大哉問!人的道德狀態之所以淪落到今日這般地步,完全是因為他們忘卻了孔孟先聖的祖訓,以至個個迷失了人生方向。實際上,你還不能說他們的人性「墮落」了;人性是不會墮落的,上天賦予人的良知永遠不會泯滅,只是人不內省、不反思,以至失卻了自己的真性而已。

對於人性問題,我的先師孟子(公元前372-289年)最有研究。孟老師以性善論著稱,「言必稱堯舜。」

人是什麼?先師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我們儒家認為,肉身是人的物質基礎,但仁義道德是人的精神支柱;人而不仁,就是一堆沒有開化的行屍走肉,和低等動物並無本質區別。

因此,人是物質與精神、肉體與靈魂的有機結合。人和普通動物一樣有物質慾望,也有上天特別賦予人類的仁義道德,兩者都是人的組成部分。

孟子說:「體有貴賤,有小大。

俗話說,人要「識大體」;什麼是大體、什麼是小體,這個問題不能不弄清楚,因為它決定了你一生的道路和信仰,也就決定了你這輩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既然仁義是大體,物慾是小體,那麼做人應該「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如果只知道飲食男女,那就把自己養成一個別人鄙視的小人,可以說是「養小失大」。要做大人還是小人,全在人心一念之間。

先師孟子認為,人心生來有仁、義、禮、智「四端」,分別對應於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

也就是說,人生來即有仁義禮智四端。這是人的「大體」,或者說是人成長為「大人」、「君子」的萌芽、胚胎。人的善性不是哪個外在的上帝、聖賢後天賦予我們的,而是人性中原本固有的。只要讓人在良好的環境下生長,人性中的善良萌芽自然就會發育成熟,原來嗷嗷待哺的嬰兒也就長成了仁義禮智俱全的君子。如果你認為有一個造物主的話,那麼也可以說這個造物主是至善的,因為他在人出生之時就賦予其良好的「道德基因」,而不是先製造了一個有基因缺陷的人,再等後天補救。

荀轉世:你老師對人性也太樂觀了,脫離現實未免太嚴重。我就問你一件事:如果人性真的像孟子說得那樣美好,為什麼現實世界卻存在罄竹難書的醜惡現象呢?你知道官員腐敗有多嚴重嗎?你沒看見百姓的道德意識多薄弱嗎?官員為什麼腐敗?不就是因為只有腐敗,才有利益——權、錢、色?在這些實際利益面前,誰會把倫理道德當回事?說實話,別怪官員壞;把一個普通人放在官員位置上,給他各種權力和機會,他照樣腐敗,因為這才是人性。北京空氣為什麼這麼糟糕?不就是因為周邊的排污企業不負責任,不願意承擔治污成本嗎?污染都未必夠得上犯法,你我普通「良民」也有其中一份。你不也有車嗎?明知污染還買車、開車、增添污染,仁義禮智到哪去了?我很尊重你老師,但老先生的理想主義人性論在現實面前實在是蒼白無力、不堪一擊。

孟子曾和告子辯論人性問題,辯不過就訴諸道德譴責。告子說:「生之謂性」, 天生的傾向或能力就是人性,這一點孟子也同意。但是人有哪些天性呢?「食、色,性也。」 飲食男女,就是天性,無所謂善惡:「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這個比喻本來很恰當,但孟子非要說:「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水往低處流,這不假,但是這個比喻能說明什麼呢?如果水自然向下和人性有任何可比性的話,我完全可以把它用來比喻人性自然向惡而非向善,這似乎更為貼切,人要學壞很容易嘛。我的老師荀子(公元前313-238年)恰恰認為,人的天性就是「惡」的: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

這裡的「偽」不是假的意思,而是指和自然相對的「人為」。今天社會上之所以還有人看上去是好人,是他們後天人為努力改變人性的結果,而絕不是其天性使然。人性是什麼呢?我老師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不事而自然謂之性」;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 天性如此,不需要學,也學不來,無論你後天如何努力都改變不了人的利己本性。人性的自然傾向體現為感覺,「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 人愛美色,遇到美人就心嚮往之,得不到則鬱鬱不樂;人惡勞作,不得不勞動就會感到痛苦。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但是如何達到這個目的卻要靠人的理智:「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 手段、路徑想明白了,還要學習、培養行動能力,才能付諸實施:「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 培養善人、君子是古代聖王制禮義、立法度、行教化的結果,哪裡像孟子說得那麼簡單?

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聖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製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使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今之人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情性,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為小人。

因此,我們今天談論的倫理道德法則都不是源於自然人性,而是後天人為制定的產物:「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 儒家說得很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培育君子就和製作陶器一樣,你看見世上有哪一件精美的陶器是純粹天然的?有哪一件不是經過工人的精雕細琢才成大器?既然如此,為什麼認為人沒有禮義教化的雕琢就能成為君子呢?

孟轉世:荀子推理看上去嚴謹,其實在理論上存在內在矛盾,實踐中則蘊含著巨大危險。假如我是你老師,我會索性放棄善的追求:如果人就是惡,那麼惡有惡報,世間的一切災難對於人類而言都是公平的報應,還要把人變得更好、讓人生活得更好做什麼?既然你說人性的出發點就是「惡」,那麼善的源泉又在哪裡?荀子說是「聖王」,但聖王也是人啊。按照他自己的說法,聖人的人性也是同樣「惡」的:

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惡,耳辯音聲清濁,口辨酸咸甘苦,鼻辯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辯寒暑疾養,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為堯、禹,可以為桀、跖,可以為工匠,可以為農賈,在注錯習俗之所積耳……堯舜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於變故,成乎修,待盡而後備者也。

既然堯舜禹的人性和桀紂跖一樣,後者容易理解,作惡是人的天性使然,但如何解釋前者呢?難道「習俗」二字就能解釋一切嗎?在一片人慾橫流、惡滔滾滾中,公序良俗從何而來?如果堯舜的美德是來自比他們更早的聖王制定的禮義,那麼那個聖王的善性又是從何而來?如此類推,以至無窮,最終荀子也無法解釋原初的善是怎麼來的,只能訴諸「神跡」,可他偏偏是很「科學」、很理性、很世俗的!

荀轉世我的老師用「惡」來描繪人性,可能確實誇張了一點。其實荀子所說的「惡」無非是好逸惡勞、自利自私,一般人性而已,無所謂「惡」。他確實認為普通人還是可以「改良」的,在禮義教化的熏陶下可以從小人變君子。他似乎也認為,人雖然本性惡,但是仍然具備為善所感化的潛質,也有分辨善惡乃至棄惡從善的能力。在這個意義,你也可以說人性不全是惡,其中仍然有善的基因。

孟轉世如果不承認人性有起碼的善,那麼人就是不可轉化的,也是不值得轉化的。你們說人性自私是顯而易見的,這誰看不見呢?但是人性中難道就只有這些嗎?你看那熟睡中的初生嬰兒,多麼純潔可愛。你難道就只能把她和自私、貪婪、懶惰、無恥聯繫在一起嗎?你難道不能想象,她完全可以在正常的物質和道德成長環境下長成一名道德和理智健全的君子?

至於許多人長大后都成了你老師所說的那樣,是因為他們沒有得到很好的成長環境,由於人的攀比心、嫉妒心和模仿本能,在人慾橫流的世俗社會裡學壞了,以至全然忘卻了自己的善良道德本性。孟老師難道就只有流水這一個比喻嗎?他的「牛山」比喻不是很貼切嗎? 你看那座山原本草木繁盛、綠樹成蔭,但是人天天上山砍伐,草木生長的速度遠比不上砍伐的速度,這座山怎麼能不禿呢?然後你們看到光禿禿的山就說,這山上哪有草木啊?!這和你們說「人性哪有什麼仁義禮智,只能看到自利自私」,有何不同呢?然而,成人身上那些惡習難道就足以抹殺人性中固有的善良嗎?

更何況即便眾多小人們道德發育不全,也並未泯滅其道德之心。孟老師的另一個著名比喻是孺子入井。 你看這可愛的孩子在地上爬著,馬上就要遇到危險了。不論你為人多麼麻木自私,恐怕不會全然無動於衷吧?這就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看到這種場景,凡是人都會有所觸動,萌發愛憐、同情、擔憂之心;許多人會不由自主衝上前去把她抱起,使之遠離災禍。他們這麼做並非為了得到她父母的獎勵,或在親朋好友中間得到一個好名聲,而完全是出於一種本能反應。這難道不是仁心普遍存在的有力證明嗎?所以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荀轉世:我還沒拿小悅悅說事呢。這件事情孟老師解釋不通,恰恰表明他的人性論不符合現實。反之,用荀老師的理論,這件事一點都不難解釋:人生來就是小人。沒有後天的道德教化,人人都是那18個路人,碰到一點風險就退避三舍。當初南京發生彭宇案,彭宇攙扶了跌倒在地的老太太,老太反過來說自己是被彭宇碰倒的,法院判決彭宇賠償。大陸見義勇為本來不多,此後更要三思而行,以免遭訛。此案首先表明人心險惡,「防人之心不可無」,同時也折射出趨利避害的普遍人性。在利害面前,人的那點道德心一眨眼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當然,人並非不可能成為見義勇為的君子,但那是後天努力學習、革除惡性之後培養出來的,而不是孟子所說的先有仁心,然後丟失了,再去找……他把從小人到君子的過程搞反了。

孟轉世我不知道這些路人當時是怎麼想的。即便孟子遇到他們,我想也會無語,但是這個例子並不表明孟子的性善論失敗了。孟子並沒有說,人萌發了惻隱之心之後就一定會訴諸行動。為什麼說仁義禮智只是人性的「四端」?因為孟子知道,這些只是善的種子,未必結出成熟的道德果實,就和莊稼的種子因為沒有澆水施肥而長不出莊稼一樣。那18位路人可能會出於種種原因而礙於行動,譬如可能是因為南京彭宇案發揮了不良影響,讓人們害怕出手相助反而會遭到被救助者訛詐。但是我敢說,假如我們能找到他們並逐一訪談,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會否認小悅悅在他們心裡產生過觸動,只是心動未能產生行動而已。如果真有人連這點同情心都沒有,那麼他簡直不是人!這就是儒家常說的「仁者,人也」。如此不仁不義,就失去了做人的資格。

我不能絕對排除這樣的極端反例,極少數傷天害理的事情總歸可能發生,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畢竟是極少數。即便是十惡不赦的殺人魔王,也未必不會在遇到小悅悅的時候萌發善心、出手相助,表明惻隱之心尚未泯滅。希特勒、斯大林等現代暴君窮凶極惡、為禍慘烈,但也不能說他們一生中就沒有做過一件好事。你們常說堯舜在物質需求方面和桀紂同類,為什麼看不到桀紂的善良本性也和堯舜同類呢?如果連桀紂這樣的暴君或跖這樣的江湖大盜都仁心未泯,又何況普羅大眾?所以孟子認為,人人皆可以為堯舜:

聖人與我同類者……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仁義道德並非強人所難,只是自己選擇做還是不做而已聖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因為我與聖人同性,都有仁義禮智「四端」。這是人所共有的良能良知。良能就是人不用學習就會的能力,良知就是不用思慮就明白的知識。 聖人推良知良能而行之,使之在自己身上發揚光大,因而成了聖人;如果我未做到,不是因為上天賦予我的良知良能不如聖人,只是我自己不去做罷了。

仁義禮智聽上去似乎比登天難,其實不就是平常生活中的那點事嗎?要背泰山而跨北海,你說不能,是真的不能;但是見到長者鞠個躬、行個禮,或彎腰為老人撿個掉在地上的東西,卻是不需要大力士就能做到的。 日行百里,或許只有競走運動員才能做到;但是走慢一點,為長者讓個路,有什麼借口說做不到的呢? 遇到像小悅悅這樣身陷危難的弱勢者,你不送她去醫院,打個120總可以吧?遇到哪個義士遭到公權力的迫害,你不出手相救也罷,那可能是你力不能及的,但是在網路時代上網聲援一下總可以吧?這樣的事情很難嗎?

總之,仁義非難事。這樣的事情沒有做,不是你不能做,而是你不去做。

鳳凰網大學問(網址dxw.ifeng.com)是鳳凰網旗下的高端思想頻道,發布最新思想潮流、權威專家學者的原創文章,舉辦線下沙龍活動。歡迎訂閱關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