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教育心得:讀書不少,作文卻寫不好

有很多家長都問過我類似的問題:「為什麼我家孩子讀書也不少,但是一寫作文還是沒話說或寫不好呢?」在這裡我為大家集中解答一下。

圖片來源網路

首先,閱讀,是學習語文以及一切人文學科的根本,故古文謂學習為「讀書」。

按理說,書讀得多的人,作文應當寫得好。古人嘗言:「讀書如銷銅,極用費力。作文如鑄器,銅既已銷矣,隨模鑄器,一為即成,只要識模,全不費力。」意思就是讀書如同化銅,化銅是很費氣力的事,作文如同鑄器,鑄器就不太費力了。只要銅化成銅液,倒進摸子里,便鑄成一個個器物。所以「勞於讀書,逸於作文」,讀書下了苦功的人,作文便很容易長進。

但是,確有很大一部分同學,書讀得不少,作文卻寫得不好,甚至不知如何下筆。難道是讀寫規律在他們身上不靈驗了嗎?當然不是,關鍵在於他們在選擇書籍與讀書方法上的不當,導致自己沒有在讀和寫之間溝通一條渠道。

分析起來,讀書看似多而作文不好,是由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一、讀的是什麼書?

古人曾經說「開卷有益」,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但必須要在良好的閱讀環境前提下。很顯然,現在不具備這個條件。為什麼古人可以把文字駕馭的那麼好,寫出那麼優美動人或是氣勢磅礴的文章?很大的原因就是讀的書不一樣。古人在幼年的時候,靠「三、百、千」這樣的啟蒙讀物,不僅紮實的掌握了漢字書寫和應用方法,且對歷史、地理、思想等方面的知識有了很全面的學習,這就是基本功。所以舊時的孩子從來就沒有出現過「閱讀障礙」。但現在的啟蒙讀物是什麼呢?我不否定,很多兒童文學讀物是非常好的,但悲哀的是,大部分所謂的「兒童文學」,粗製濫造、毫無營養、害人不淺、騙人騙錢。另外我舉一個很普遍的例子:關於「四大名著」。很多家長,到了孩子六年級,甚至國中后,還是讓孩子看一些兒童版的四大名著,每次我看到聽到這樣的情況時都痛心疾首,這真真是在毀滅孩子的閱讀能力啊。家長給出的理由,是怕孩子看不懂,或是古代書中有很多封建糟泊。家長的初衷無疑是善良的,但是第一,「四大名著」其實本身就是白話文了,我清楚的記得,自己初讀「三國」的時間是國小二升三的暑假,用了三個整天,看完了這本書。

其實,孩子的閱讀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在於孩子在剛開始閱讀時接觸的是什麼水平的文章。這就像游泳一樣,嬰兒是天生就會游泳的,但如果長時間沒有接觸過水,長大后這種本領就喪失了,還要專門再去學習游泳才能恢復這個技能。第二,知識的更新迭代確實是很迅速的,但我們要記住那是自然科學,人文科學這個問題並不明顯,誰敢說自己的作文水平勝過《史記》、《資治通鑒》?而且,我們要知道,沒有任何一本書是完美無瑕的,我們總說古代書裡面有封建糟泊,那麼我請問,一本書里99%是優良傳統,另外1%是封建糟泊,一個人連那本書都沒認真看過,就因為裡面的1%,而忘了那99%,進而否認這本書,這樣做,意義何在呢?中外的經典與名著,都是眾人、幾代人甚至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且經受住了歷史長河的檢驗,方能流傳至今,所以,閱讀名著,才是真正的「讀書」。「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那麼熟讀《貓武士》呢?我不知道能給孩子帶來怎樣的變化和積極的影響。所以第一個問題出在,孩子看的書,和應該看的書不是同一種書。

二、做到積累與感悟了嗎?

不破,就是指得是讀的時候,讀得太浮,沒有沉下去體驗。

杜甫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請注意這個「破」字,讀破的意思就是要把書讀熟,要消化。如果沒有這個「破」字,只是讀書萬卷,恐怕杜甫也未必會成為下筆有神的詩聖。語文學習一定要重積累,把真心喜歡的詞句,一定要通過某種方式積累下來,最直白的方法就是摘錄,但量絕不可太大,如果這一步沒有做,就沒有做到讀轉寫的第一步驟,後面的基本都是失敗,簡言之:要動手。

讀書,之所以能夠讓他感到快樂,是因為裡面有幾樣東西是會讓他的內心世界豐富的。

淺層的是格局、技法、辭藻等等

深層的是知識、情感、思想等等

淺的和深的,都要吸收一些 ,要讓他想想,讀了這本書,你覺得是學到了很多知識,開闊了視野和眼界。還是說裡面的人物、情節、情感深深打動了你。這樣,讀了這本書,你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就是「體驗」,而非「隨便翻翻」了。

比如,有的孩子愛讀動物書,讀了一小時,茶歇的時候,和他聊聊,你最喜歡哪種動物,哪個情節,這動物為什麼你喜歡,因為長得可愛還是什麼?哪句話是這麼說的,給媽媽看看,哦,是這句啊,我建議你就把這一句話寫一寫,或者看了一篇童話,有很多擬人和比喻用得好,就讓他說說,哪句最有想象力啊?讀書,能這樣仔細地咀嚼,那麼你就能從中掌握寫作的規律,文章中好的語言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運用到自己的作文里。這樣,讀和寫之間的渠道,不就溝通了嗎?

三、吸收語言、背誦了么?

剛出生的孩子,不會講話,只能哇哇叫。後來他天天聽爸爸媽媽講話,聽周圍的人講話,也就境中,漸漸學到的。

這是講的口頭語言,作文使用的書面語言也是這樣,積累書面語言,同樣需要到一個語言環境中去學習吸收。這個語言環境到哪裡去找?一本本書、一篇篇文章向你敞開著。但是,只是讀一讀、看一看還不行,記不住,不能變成自己的語言。這就需要做到熟讀背誦。文章背得多了,背得熟了,就會在規範的語言環境里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病句便可以漸漸地少了,乾癟的語言便可以漸漸地豐滿起來。而且,在不知不覺之中,你會受到你所喜愛的那一類文章的熏陶,使你的作文也漸漸有了自己的特點。我們都是知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道理,作文的技法明白的「天花亂墜」謀篇布局的技巧「銘記在心」,但看到了個東西,想表達自己的感情,卻張口不能言,為何?沒詞兒唄。同學們如能抓緊記憶的黃金時代,在大腦里儲存一二百篇文情並茂的好文章(古文最好),就不愁肚裡沒詞兒了。

背誦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因今天只談和寫作的關係,故不展開來說了。

四、體會思想了么?

不善於在讀書過程中吸取思想和知識的營養,這也是多讀而不善寫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作文中常常有這樣的情形,對一個事物,認識透徹,感情充沛,知識豐富,材料充足,便能順利地寫出一篇好作文;反之,對這個事物既沒認識,又無感情,知識貧乏,材料不足,是寫不出作文的,即使憋出來了,也必定淡如白水,味同嚼蠟。這說明思想認識和知識水平對於作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的思想和知識從哪裡來呢?當然,主要是從現實生活中產生,從實踐中來。但是,宇宙是那麼廣闊,歷史是那麼悠久,什麼事都要事必躬親是辦不到的。如果一個人的視野,只局限於直接見聞,僅僅是從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那點點材料了解世界,那麼,他的知識一定很貧乏,認識一定很膚淺,想象力薄弱,感情也不會豐富。這就需要通過讀書,吸取知識和思想的營養,積累寫作的原料。

在讀書的過程中,擴大了視野,積累了知識,提高了認識,陶冶了感情,再提筆作文,自然會是一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了。

把讀書學到的語文知識,轉化為熟練的寫作能力,要經過一個複雜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溝通讀和寫之間的渠道是一個「慢功」,不能操之過急。只要在多讀的過程中,注意消化吸收積累,給「寫」打下堅實的基礎,你就能達到一個多讀而善寫的境界。

五、家長參與了么?

孩子的興趣,或者任何人的興趣都來自於兩方面:自我的感知與外在的肯定。像積累這樣的事,如果沒有很好的「輸出口」讓他嘗到甜頭,積下來的用上了,但得不到好評,那他很可能就沒有興趣了。西方管這個叫「任務教學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法。任務只要適度,不引起反感,就是好的。孩子被讚揚(但這個讚揚不要是泛泛的,不要說「你寫的真好」等等,要具體的誇獎,比如說「兒子,你這段比喻的修辭寫的真生動,讀你筆下的小貓,媽媽感覺都親眼看見它了」),然後他自己如果能繼續做到我說的「破」和「吸」,他自己對文字,文學,文化本身的理解會不斷深入,他的參與感和悟透感就會越來越強,到了那個時候,家長們也就不再會為孩子的閱讀與寫作而擔心了。

希望上面的一些不刊之論,能對各位家長、同學起到一些幫助,也隨時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下面,我放上兩篇我五年級班級的一個同學所寫的兩篇隨筆。

我愛讀書

書為人類寶。書如飯。

——題記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吾乃五歲聽《西遊記》。悟空者,手拿金箍棒,掃千怪,神!吾雖愛孫行者,卻又喜如來佛祖,五指山便壓住孫猴子。然,時光不待人,吾已七歲,閑書讀盡,甚覺無味。

七歲如轉折,開讀名著。《地心遊記》《海底兩萬里》如讀書的黑洞,此後,我遂入書之黑洞。

八九歲,讀書逐漸增多。

猶記八歲,吾找到文學偶像,此人乃豐子愷。家中藏有一套書,甚老舊,即為《豐子愷文集》,分為藝術四卷、文學三卷也。吾僅愛文學三卷,因藝術吾不懂,笑之,笑之。

漸漸的,吾已到九歲,有件事令人難忘。《明朝那些事兒》吾已讀完,又對清史略知一二,便認為明清弱,尤為清。故不學明清史。

曾記九歲對宋史頗為愛好。首先帶吾步入宋國大門的前鋒為《七俠五義》。吾雖覺北俠歐陽春武藝高強,但吾最喜南下展昭之勇,智斗白玉堂!「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和「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使吾厭惡南宋史。

十歲讀書之高峰。吾略讀「魯郭茅巴老曹」一二。始初看了魯迅的《朝花夕拾》與《吶喊》,猶覺痛苦萬分。又讀茅盾《林家鋪子》真是令人難忘。

《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二戰王牌飛行員》,九歲便讀也,十歲又重讀幾遍,令吾對二十世紀前期之戰爭有了新的認識。

郭沫若的《天狗》,冰心的《繁星》使吾對近代史詩的認識加強,胡適喲!

《蘇軾生平》最近讀完。記得吾游三蘇祠,買了一本《蘇東坡詞選》。現在拿來背詞。「十年生死兩茫茫……」、「大江東去,浪淘盡……」,吾對詞漸漸有了些許認識。

讀書甚好!

聽她生命的最後一分鐘

曾記小時。

「來,給你塊綠豆沙糕,對,還有你!」我接過來,吃了那塊被她蒼老的、布滿了皺紋的手拿過的綠豆沙糕,那味道,有苦有甜,好似人生似的,那味道,小時候嘗不出來!

她以前的痛苦……

她以前,丈夫去世了,一個人獨自帶著五個孩子漂泊。她忍辱負重,幫親戚看孩子,掙幾個子兒過日子。那就是我的外曾祖母,在我的家鄉話里,叫祖祖。

那,那一刻。

五歲時,我聽著被狂風吹來的噩耗:外曾祖母過世了。我當時並不悲痛,卻發現姥姥和媽媽的臉上陰沉沉的,陷入了深深的痛苦。我恨自己那一刻的茫然,像是一把鋒利又尖銳的匕首刺進了我的心,深深的,深深的,永遠也拔不下來。

而現在,唉……

我停下了手中的筆,望著窗外仍發著生機的老柳。剎那間,萬物都黯然無聲,靜悄悄,靜悄悄,因為我在聆聽著她生命的最後一分鐘;聆聽著她身世的辛酸,聆聽著她早些年的痛苦,聆聽著她一生的酸甜苦辣。從那以後,我沒有吃過比她那雙手拿過的更濃的綠豆沙糕。

靜悄悄,靜悄悄,靜悄悄,聆聽她生命的最後一分鐘,突然間,我聽到一個似曾相識的聲音,「嘭,嘭,嘭,嘭……」那就是——她臨終前的心跳。

文章轉自 趙澤源老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