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浙江德清「鋼琴之鄉」洛舍鎮:農民如何造鋼琴

(澎湃新聞,作者李敢/中山大學社會學博士、浙江工商大學教師)位於浙江省北部的洛舍鎮是有名的「鋼琴之鄉」,這裡存在著一個基本完整的鋼琴產業鏈。迄今為止,洛舍鎮已經從事了30多年的鋼琴生產事業,這在世界樂器史上也算是一個「奇迹」了。如今,鋼琴製造業已經發展為一種別具特色的區域性文化產業。在鋼琴產業發展期間,更是興起了與之相關的木業產業,鋼琴生產和木材加工成為了洛舍鎮當地最突出的經濟支柱。筆者曾在「鋼琴之鄉」做過為期近一年的田野調查,本文將試圖總結洛舍鎮的城鎮化演變歷程。

洛舍鎮原本是一個典型的江南農業小鎮。在1984年以前,它和鋼琴行業幾乎沒有半點瓜葛,後來之所以參與鋼琴生產,都源自於30年前的一出「偶然性事件」以及改革開放后國內的人事制度改革。筆者按照當地縣宣傳部文創辦、鎮政府多名官員、縣鋼琴行業協會負責人、部分鋼琴企業負責人的採訪和其它文字與音視頻資料,進行了如下梳理:(洛舍鎮的鋼琴廠房)

1984—1994,農民造鋼琴:篳路藍縷幾多艱辛

改革開放以後,如同全國一樣,洛舍鎮開始興起探尋脫貧致富之路,當地鄉村剩餘勞動力更是積極探索工業發展的道路。藉助於本地經商傳統和對當時文化用品市場的初級調研與敏銳把握,洛舍鎮一部分有遠見的村民十分看好鋼琴行業。

但是,農民和鋼琴,一個當時幾乎是依賴自然條件過日子的務農群體,另一個則是在生產製造過程中涉及300多道工序和8000多個配件的「樂器之王」,兩個看起來天懸地隔的概念如何凝聚為一體?洛舍鎮鋼琴企業奠基人、木匠出身的王惠林做出了開闢性的貢獻,在他帶領之下,鋼琴製造業開始在洛舍鎮生根發芽。

在改革開放的人才流動風波之後,1984年報批,1985年初通過,洛舍首家鋼琴廠——湖州鋼琴廠獲准成立,在當時,這是全國第五家鋼琴生產企業,也是全國第一家從事鋼琴生產的鄉辦集體企業。

1985年10月底,4台樣品鋼琴出產。之後,歷經近3年時間的專業人才引進和生產技術培訓,以及鋼琴零配件采置配備等準備工作。到1988年,歷史上第一架由鄉鎮企業生產的鋼琴--「伯牙」牌121—A和131—A型立式鋼琴正式出產,企業邀請南京藝術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的老師進行試奏把關,最終這架鋼琴順利通過了浙江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執行的品質鑒定。

在運作的國中期,湖州鋼琴廠年產鋼琴500多架,職工270多人,主要經營方式為傳統的「國營」特色,即碼克(音源)、擊弦機、外殼、掛弦、油漆等涉及鋼琴生產的各道工序基本都是由企業獨立完成,這在技術、設備和管理方面為當地鋼琴業日後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994—2002,鄉鎮企業改革轉制:同源異流,鋼琴企業群初步形成

1994年,受全國企業轉制大環境的影響,浙江省企業改制工作也逐漸展開,部分鄉鎮企業陸續轉為私人承包經營。與此同時,不論是在技術培訓還是在設備配置方面,湖州鋼琴廠都已經受到了多重限制因素的影響,其經營已經出現嚴重困難,最終轉製為一家私人企業——湖州華譜鋼琴有限公司。

而沒有加入新企業的湖州鋼琴廠的原有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營銷人員也開始自立門戶,多數人選擇了與鋼琴生產和銷售有關的自主創業。例如,繼華譜之後,傑士德、海爾、中德利等一批鋼琴企業也紛紛誕生。於是,在洛舍鎮,由早先的一家湖州鋼琴廠開枝散葉為多家鋼琴企業。加上後來非「湖鋼系」人員新創的鋼琴企業,2002年前後,洛舍已有25家鋼琴生產企業,兼具大中小規模。2002年,洛舍的鋼琴產量已經達到8700架,總產值為4420萬元。到此,洛舍鎮在全國範圍內的鋼琴營銷網路已基本建立,並開始經營少量出口業務。

2002—至今,左衝右突,成長之痛:打造別具風格的鋼琴產業集群

步入新世紀以後,一方面,洛舍鎮鋼琴企業公司化、規模化生產經營格局已基本形成,鋼琴行業整體上以年均15%—17%的速度在增長,產業發展開始呈現集群化態勢;另一方面,與國內國際同行相比,隨著鋼琴生產量化的增加,洛舍鋼琴生產也出現了企業品牌缺失、同質化、惡性價格競爭、人才培養不濟等不良態勢。

發展至今,洛舍已經成長為長三角地區最大的鋼琴製造中心,其生產企業數量達到了46家,包括作坊式個體戶則為69家,佔據了全國鋼琴企業的1/3,年產鋼琴4-5萬架,大約佔全國鋼琴總產量的1/8。目前,洛舍還開發出了鋼琴自動演奏系統,另有鋼琴行業技術中心1家,鋼琴產業總資產突破2.5億元,年產值4-5個億左右,從業人員2000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00餘人,鋼琴行業從業人員人均月工資大約在4500—5500元之間,在當地屬於較高收入群體。

鋼琴企業已經構築成為洛舍鎮一種新型條形塊狀經濟。除了年產千台以上的11家大型鋼琴企業之外,鎮域內還有大量以生產鋼琴外殼及相關零部件為主的小型企業,它們主要經營為規模化的鋼琴製造企業提供零部件的業務,較為完整的鋼琴生產產業鏈在洛舍鎮已經初步形成。

例如,一台鋼琴一般包含有作琴殼、琴蓋、擊弦機、榔頭、鍵盤、音源、音板等8000多個零部件,其中85%可以在洛舍鎮當地採購到,再如,國內鋼琴名企「珠江」和奧地利鋼琴名企「克拉維克」已經陸續將它們的部分生產基地轉移到了洛舍鎮,它們所注重就是當地相對完整的鋼琴生產製造與加工組裝產業鏈。

鋼琴產業和木業產業之間的循環經濟效應

自上世紀80年代以後,洛舍鎮存在著一幅由木匠群體辛勤勞作所演繹的城鎮化圖景,這幅城鎮化同時也是洛舍鎮自身市場化和工業化過程的展開。鋼琴產業和木業產業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不少企業至今都是兩個產業同時經營。例如,上市企業德華集團、凱誠木業有限公司以及華譜鋼琴製造有限公司等都是鋼琴和木業同時經營的企業。

現在,鋼琴生產和木材加工已經逐漸成為洛舍鎮的主要經濟來源,這兩大產業之和常年佔據該鎮經濟總量的60%—80%左右。而且,這兩者之間已經構成了一種良性互補關係。例如,鋼琴生產製造需要批量優質木材,洛舍作為木業重鎮,其300多家木業企業在這方面給予了有力支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鋼琴生產企業的用料運輸成本。同時,「木業產業也隨著鋼琴業的發展而發展」,但在品牌建設方面,鋼琴產業則需要去學習和效仿木業產業。

2013年,洛舍鎮財政總收入已達2.1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0690元。如今,總人口數為1.8萬人的洛舍鎮居民存款總額超過20億元,基本上算是一個富足之地,與全國和浙江同類型城鎮相比,洛舍已經屬於經濟較發達地區。

鋼琴文化的營造

洛舍鎮作為「鋼琴之鄉」,在鋼琴文化氛圍營造方面,無論是日常生活維度,還是產業發展維度,均有可圈可點之處。與其它鄉鎮常見的麻將撲克聲音不同,洛舍鎮上學鋼琴的人很多,在不少比賽中都拿過獎,其日常生活的鋼琴文化氛圍十分濃厚。

洛舍鎮將鋼琴產業作為文化產業去運作,以鋼琴文化帶動產業前進。2011年,浙江省首個「鄉村音樂廳」得以建立,此為洛舍樂韻鋼琴公司與世界品牌--奧地利克拉維克鋼琴公司合作共贏的成果。同時,為了進一步推廣和普及鋼琴文化,從2001年開始,洛舍鎮已經舉辦了7屆鋼琴文化節,力求實現「以節興業」、「以節揚名」,提升所產鋼琴的文化品位。(洛舍鎮的「鄉村音樂廳」 圖片來自浙江日報)

城鎮化之雙重產業集群案例

從「鋼琴之鄉」30年城鎮化演變歷程來觀察,其城鎮化道路明顯有著浙江區域的經濟「印記」,融合了產業基礎、市場力量、文化傳承和區位優勢。 因而,在關聯產業集聚、公共服務功能集成、要素空間集聚和集約化等方面都有可圈可點之處。例如,鋼琴和木業兩大類產業集群的成長直接關聯著「鋼琴之鄉」城鎮化發展的進度和規模。

總體而言,「鋼琴之鄉」的城鎮化路徑呈現的是一個「以市場化帶動農村工業化與城鎮化,以專業化市場為基礎的專業鎮模式」。在這其中,既有工業化對城鎮化的引領互動,也有城鎮化對新農村建設的引領互動,此二者反之亦然,而這一切均始自於改革開放后,在地方化資源稟賦約束之下農村經濟工業化的啟動運轉。

在「鋼琴之鄉」,如果說鋼琴產業是一種「軟文化產業」,那麼木業產業則是一種「硬經濟產業」。洛舍鎮鋼琴產業集群30年發展軌跡,以及其間木業產業集群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該鎮所經歷的經濟社會變遷。文化產業集群與條形塊狀經濟可以相互促進、共存共榮,並由此構建了一條以兩類產業集群合力化為特徵的城鎮化路徑,在某種程度上開闢了「就地城鎮化」的新路徑,也即「鋼琴之鄉」開啟了一條頗有浙江區域經濟特色的城鎮化之路。

(本文轉載自《北京社會科學》 2015年第9期,原文題目為《另闢蹊徑的城鎮化—基於浙江「鋼琴之鄉」雙重產業集群化路徑的案例研究》,經編輯刪減,由作者授權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