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大資管時代風險叢生 打破剛性兌付勢在必行

中新經緯客戶端8月19日電(羅琨)在多年跑馬圈地式的迅猛發展之後,金融業已迎來「大資管時代」,然而,一些根本性問題尚待解決,「剛性兌付」便是其中之一。

8月19日在北京召開的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17北京年會上,與會的監管層人士及業界專家多次提及「剛性兌付」,如何有序打破剛性兌付,成為財富管理市場當下亟需破解的監管難題。

8月19日,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17北京年會在北京召開。主辦方供圖

剛性兌付之害:抬高無風險收益率

自1991年出現第一隻公募基金產品、2004年推出首隻銀行理財產品以來,銀行業資產管理業務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攀升。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此前發布的《2017-2022年資產管理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2-2016年,資產管理規模實現快速增長。2012年,資產管理規模為27萬億元;2016年,資產管理規模已達到116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43.97%。

但是,市場上部分投資者在管理資產時對理財產品的風險意識依舊不足。「一些投資者認為國有企業、地方政府、銀行等都有國家信用背書,不可能出現違約虧損,甚至其參加的一些亂集資等活動,出了問題也要求進行剛性兌付。」人民銀行副行長殷勇指出,風險和收益實際上是一個硬幣的兩方面,所謂的風險實際上是預期收益的不確定性,所以剛性兌付本身的制度安排並不能消除這種不確定性的本質,它只是問題的轉移,而且剛性兌付還會助長人們的不理性行為,最後造成問題更加嚴峻。

郵儲銀行行長呂家進則指出,剛性兌付不但使風險在金融體系累積,也抬高了無風險收益率水平,扭曲了資金價格,影響了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加劇了道德風險。

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會長洪磊近日也公開指出,剛性兌付在初期依靠機構信用、政府信用發展,本質上是靠監管套利及各方博弈形成的「神話」,其背後存在期限錯配、加大槓桿、資金池等嚴重問題,人為抬高了無風險收益率、提高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目前,在財富管理市場中,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約佔30%,但其法律關係卻一直是當前資產管理市場爭議最大的地方。在銀行對非保本產品的實際操作中,銀行往往在預期收益產品出現虧損時用自己的總利潤進行彌補進而達到預期收益;而一旦產品超出預期收益,銀行則將這部分收益作為銀行利潤計入自己的財務報表。

50人論壇學術總顧問、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吳曉靈認為,正是因為這種操作上存在不規範,也引導了市場剛性兌付理念,對產品性質進行了混淆。

吳曉靈還曾公開指出,金融市場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剛性兌付,只要金融市場上有剛性兌付就不可能有風險定價,因為風險定價是基於風險暴露次數的概率。

如何有序打破剛性兌付?

殷勇指出,下一階段在我們國家金融監管體制完善的過程當中,剛性兌付問題應該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我認為還是要讓市場機制發揮主導的作用,要讓價格波動去提示我們的投資者和消費者投資有風險。同時,我們要大力弘揚尊重契約和法律的精神,要踐行『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制度安排,還要控制惡意逃債以及過度投機的道德風險。如果我們不能打破剛性兌付,那我們在金融監管上就應該更加嚴格。」殷勇稱。

呂家進認為,要打破剛性兌付,首先資產管理業務要回歸「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本源,要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和投資者教育,強化「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投資理念,要逐步減少預期收益型產品的發行,向凈值型產品轉型,使資產價格的公允變化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風險。與此同時,還要完善投資者保護機制,以此來降低投資者風險。

吳曉靈在本次會議上則提出,現在對市場剛性兌付的誤導,關鍵就在於銀行在有預期收益但是又不保本產品上的操作的不規範性。因此吳曉靈認為,應該對銀行理財產品進行新老划斷。吳曉靈提出了一個具體的方案是,銀行發行的不保本、不保收益的理財產品,符合集合投資的所有特性,發行超出200份以上的產品應按公募基金管理。

吳曉靈此前也主張打破剛性兌付應該允許個別金融機構破產。「既然我們允許其他的工商企業能夠生生死死,為什麼金融機構不可以生生死死?沒有生生死死,就沒有一個健康的集體。」(中新經緯APP)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