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未來簡史》作者:人類將會失去這些力量 (全文)

尤瓦爾 · 赫拉利 |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現象級暢銷書《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作者。

活動來源:7月6日,「未來進化」首屆 XWorld大會,由中信出版集團、百分點主辦。筆記俠作為合作方,經審閱授權發布。中信出版集團供圖,攝影師:朱方剛 。

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紹的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最著名、重要的科學發現,或者可以說是整個21世紀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演變,我們稱之為「人工智慧」。

一、有機生命會逐步被無機生命所替代

人工智慧不僅僅是21世紀最重要的科學進化,也不只是我們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科學進化,甚至是整個生命創始以來最重要的原則。有機生命根本的規則沒有發生變化,與過去的40億年當中都是保持一致的。過去40億年當中,所有生命都是按照優勝劣汰的原則進行演變,所有的生命完全按照有有機化學的規則進行了演化。

因為我們的生命是有機化合物組成,不管你是巨大的恐龍還是一個阿米巴蟲,還是一個土豆,還是一個人,都是按照物競天擇的規則,都是有機化合物組成的,我們完全遵守過去40億年有機化學規律的演變。

這樣一個40億年的規則將會隨著人工智慧出現而發生根本變化,人工智慧將替代物競天擇自然選擇的結果終止。我們的生命將根據計算機智能設計,脫離原先有機化合物的限制,脫離原先有機化學的限制,突破原先的限制而進入一個無機的世界。

在我們有生之年,有可能看到有機生命會逐步被無機生命所替代。我們會逐步看到有機化學規律和無機智慧性的生命形式並存。原先我們是碳基的,未來生命形式當中,硅基會成為主要的生命形式。這是我們有生命以來的40億年當中第一次出現的一個重大變局。

二、選擇權將逐步讓渡給人工智慧

在過去的40億年當中,大家想象一下,所有生命都是局限在地球這樣一個行星上面,沒有一個生命、阿米巴蟲或者任何一種生命形式有能力突破我們這樣一個行星(地球),去其他的星系進行殖民。這是因為自然選擇規律讓所有有機物、有機體局限在地球中,一個非常獨特的環境——溫度、氣候、陽光、重力。

一旦我們從原先有機的生命形態轉變成為無機的生命形態,比如機器人,人工智慧計算機等,那麼環境就沒有限制了。機器人在火星上面也可以生存,而人類不可以。我們在科幻小說或者電影當中看到的一些場景,現在對於人類來說仍然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這樣一個有機生命體在地球以外的外太空是很難生存的,但是計算機機器人、人工智慧相對而言,比較容易能夠在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和星系中生存。

因此,在地球出現生命以來的40億年,我們有可能突破地球的限制而進入到其它星系,不是人類,而是人工智慧可以做到這一點。另外一個重大突破性的演變,也是在我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的,事實上大家已經從某種程度上經歷了這樣一種變革。

什麼樣的變革呢?我們人類上萬年以來在演變過程當中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力量,在21世紀的時候人類將會失去這些力量,這些力量將逐步從我們這個物種讓渡給人工智慧。比如世界上在發生什麼,甚至我們自己生命在發生什麼,這些權力或者我們掌控的力量,不管重要的還是不重要的,將會逐步拱手讓給計算機或者人工智慧的這些演算法。

1、人工智慧可以了解你的喜好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你下一個月讀哪一本書,這是我們生活當中很簡單的決定,我們可以有很多的選擇。以前很多人會依賴自己的感覺、喜好、口味,或者依賴朋友、家人的推薦。選擇哪一本書閱讀,目前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感覺、喜好、口味,但是進入21世紀以後,我們逐步把閱讀什麼書,購買什麼書這樣的權力讓渡給了電腦、計算機、演算法、讓渡給了亞馬遜網站。

所以當我們進入到亞馬遜未來的書店中,有一個演算法告訴你:我一直在跟蹤你,我一直在收集你的數據,你喜歡什麼書、不喜歡什麼書,我都知道。亞馬遜的演算法會根據它對你的了解,以及它對於上千萬讀者的了解向你推薦書籍。

但這個仍然處於初級狀態,這只是人工智慧邁出的一小步,亞馬遜網站對你的演算法仍然非常有限。進入到下一個階段,今天已經發生,我們看到這樣的演算法越來越了解你。今天越來越多的人看書不是看紙版書,而是閱讀電子書,在手機看書或者一些電子閱讀器上面看書。當你在這個設備上讀這些書的時候,這個設備也在「讀」你。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不僅僅只是人類在閱讀一本書,當你在讀一本書時,書同時也在「讀」你。你的智能電話、智能平板在跟蹤你,監測你,搜集你的數據,這些設備可以了解到哪一頁你會很快地翻過去,哪一頁你是慢慢閱讀的。

這些數據會給出一些結果:哪些對你來說是無趣的章節,哪些是你喜歡的章節,它也知道哪一頁你不讀了。當我購買了別人推薦的書,讀後雖然不喜歡了,但我還是會告訴每一個人這本書非常好。為什麼?因為我不想丟臉,別人都說這本書很好。要知道這樣只能騙了別人,計算機這個演算法是不會被你騙的,它知道你讀到第五頁不讀了,或者讀到第42頁的時候不喜歡了。

2、人工智慧可以體會你的情緒

以上是非常初步的功能,下一步它的設備可以連接面部識別的一個軟體。今天面部識別的演算法很初級,但是慢慢地,它會學會通過看你臉部的表情判斷你喜好。這就跟我們看別人一樣,我知道你的表情背後掩蓋著什麼樣的感情,什麼樣的感覺。通過觀察你的面部表情,肌肉的變化就會知道你是在笑還是在生氣,或者只是無聊了。

這是人類用來認知情緒的方式,今天計算機也在學會、提高對於情緒的識別能力,甚至比人類做得更好。他們能夠找到面部活動的規律,並且用這種規律來分析和評判一個人目前的情緒狀態是怎樣。我們把這樣的一個軟體和kindle這樣的電子閱讀器結合在一起,kindle能夠判斷你正在閱讀的書對你產生的情緒影響。

你在看書的時候笑了,這時候它知道你笑了;你看到某一章生氣了,它知道你生氣了。我作為一個作者,經常想象書中的哪一章哪一節,讀者會看著看著就笑了,他們會不會理解我埋在文中的笑點,能不能看出我寫這段文字是表達諷刺。我不知道,但是亞馬遜會知道。如果87.3%的讀者在讀到這一段的時候,這個笑話沒有笑說明這不是一個有效的笑話。

3、人工智慧可以提出適合你的建議

最後一步把設備和生物識別感測器結合在一起,這些生物識別感測器是植入在體內,這不是科幻小說,已經實實在在用了。生物特徵感測器能夠持續不斷地監控我身體各種生物指征。我現在給大家做講演,我的血壓心率是多少,血糖水平或者我的激素水平是多少。

但是你不知道,計算機通過剛才講的這樣的技術能夠知道我每一刻血壓的變化。根據這樣的數據,我們大家想象一下你正在讀一本非常長的書,比如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當你讀完的時候,實際大部分情節都忘了,但是亞馬遜、騰訊或者百度任何一家公司,它的電子閱讀器通過生物識別感測器記錄了你閱讀這本書的狀況。

在我讀完《戰爭與和平》之後,這個設備就知道我是一個怎樣的人以及性格特點是什麼。根據這樣的一種知識和了解,設備不光能夠向我推薦書籍,而且也能夠圍繞著我生活中更加重要的決策,向我做出建議。比方我應該學什麼,該生活在哪,應該在哪兒上班,甚至和誰結婚。

人生當中最重要的決定之一,可能就是你的一生要和誰度過——伴侶的選擇。在選擇伴侶這件事上,很多人犯過糟糕的錯誤,我們主要賴於自己的感覺以及親友家長的建議。現在有對情侶,該結婚還是分手?二三十年以後,你可能可以問亞馬遜百度、騰訊這樣的問題,今天你得靠自己的感覺和親友的意見。

那時候,亞馬遜等公司對於我個人、和我相處的人已經如此了解,你可以問它們的建議。你迄今為止所有的郵件、微信消息、手機通話它都在追蹤,看書、看電影時,它在監控你血壓心率的變化;你每次約會的時候,它也在監控你約會水平的變化。

它對於你個人所有信息的了解以及伴侶的了解,對幾百萬人的成功或不成功的伴侶關係的理解,可以告訴你:現在你和你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結婚的概率是90%。因為在你一生當中找不到更好的伴侶了,因為它如此地了解你,你心裡想的可能是:我有能力找到一個更好的伴侶,更好看更漂亮的伴侶。它會知道你這樣想的錯誤來源所在:你對外表太看重了。

你在選擇的時候,考慮的因素還是五萬年前我們的遠祖祖先在非洲的大草原上擇偶的標準。現在機器會告訴你:根據我的統計數據,即使外表對於關係的成功與否具一定的重要性,但是這個重要性是比較小的,可能只佔整體權重的10%,也就是在一個成功的關係當中只有10%是取決於外表、美貌。

機器會告訴你:我已經看到了這樣的現實。從長遠來看,你和現在這個人在一起會是最幸福的,你應該和他結婚。

在這樣的一種設想當中,決策的權威、權力已經轉移了,從人類手中移交給了演算法。我們在這需要理解的是:做出決定的能力就像一組肌肉一樣,這樣的肌肉你不用的話就會退化,你對計算機信任越多,依靠人工智慧來做決定越多,你就會失去自己做決定的能力。

活動現場

給大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找路。在北京找一條路,去一個地方,比如火車站,過去我們怎麼找路?基於自己的本能知識經驗,到一個十字路口該左轉還是右轉,你會依賴於自己的經驗。今天我們越來越多的人依賴智能手機、各種各樣的GPS、地圖的應用。

你的本能告訴你應該右轉,但是智能手機告訴你左轉,你越來越多地相信智能手機,而不是直覺。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你的認路、找路能力就喪失了,即使你還想這樣做。在北京這樣的空間找路、認路,今天我們靠機器,二十年以後我們在自己的人生當中碰到了這樣的十字路口要做決策的時候,很多人會用智能手機、人工智慧來做決定,他們會告訴你該怎麼做。

三、人工智慧產生的革命性影響

隨著人工智慧變得越來越好,有可能人工智慧會把人從就業市場當中擠出去,對於整個社會的經濟和政治都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1、減少交通事故

十年前,如果說計算機駕駛的技術比人更好,大家會覺得這是一部科幻小說。但是今天所有專家都達成了共識。可能再過一兩年時間,計算機就能夠比人類駕駛員的平均水平要好得多。屆時數以百萬計的計程車、卡車、公車司機會失業,讓位於自動駕駛汽車。

它不僅開起來好,安全性要高得多。今天世界上汽車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比戰爭暴力還要多一倍。戰爭、恐怖主義犯罪,每年造成60-70萬人死亡,汽車每年造成130萬人死亡。大部分汽車事故都是由於人為造成的,比如酒駕,開車的時候打電話,或者睡著了,或者發信息。

今天交通事故當中人是主要的因素,有了人工智慧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自動駕駛的汽車永遠不會喝酒,自動駕駛的汽車也不會在開車的時候睡著了,也不可能在開車的時候接打電話,這樣自動駕駛汽車就能替代人員駕駛員的作用。

2、解決道德倫理上的難題

除此之外,人工智慧也能做一些關於倫理道德的決定。比方自動駕駛汽車開的過程當中,突然前方有兩個孩子在踢球,這個時候負責自動駕駛的計算機通過演算法可算出避免撞死這兩個孩子的辦法是快速轉向另一條車道;另一個解決方案可能就是讓客戶、車廠來決定。

比方豐田讓客戶決定自己要選用哪一款車,有一款車碰到這樣的情況會決定讓你死,那麼另外一款車會決定剎車但是仍然會撞死前面兩個孩子,你會買哪一款車,選哪一種演算法?世界上最優秀哲學家先把這樣的程序做好,我們在理論上考慮的所有東西有各種各樣的理論,但是這些理論對於遇到危機時的作用甚少。

大家可以說道德的選擇是犧牲自己的生命救前方的孩子,但是一旦你真正上路了,在幾秒內必須做出這個決定時,你就會忘記剛才的結論,會根據你的本能情緒來採取行動。

那些理論哲學上的行為之間和人類實際行為是有巨大差距的,但是有了計算機人工智慧,我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把世界上最優秀的哲學家集合在一起,讓他們坐在一個房間,給他們一年時間討論道德上的難題,不管最終拿出了什麼方案,就把這個方案寫到自動駕駛汽車的程序當中。

談到倫理道德決策,人工智慧也有可能是平均意義上比人類更好,因為這意味著這樣的自動駕駛汽車,假設每一輛車裡面駕駛員都是孔子,這樣對於人類駕駛員來說他們被人工智慧替代之後,當然一方面會帶來很多優勢:更加安全、更加便利。

與此同時另一方面會使決策權從人民大眾手中轉向人數很少的一批精英的手中。過去這樣的權力和福利是由數以百萬計計程車司機,公交司機,卡車司機來分享,現在不是,現在都交給了人工智慧,他們就掌握了世界上所有的計程車、卡車、公車。

3、做更優秀的醫生

不光是公車司機,甚至是醫生這個工作都會發生變化,在人工智慧當中這樣的事情已經開始發生。人工智慧在疾病診斷方面能夠做得更好,提出治療方案比平均水平的醫生更好,普通醫生的知識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天都在更新知識,不可能一個人知道全世界所有的疾病藥物和研髮結果。

對於一個醫生來說擁有的數據是有限的,但是對於人工智慧來說這都是無可限量的,可以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熟知全世界所有疾病,能夠24小時不間斷地跟蹤一個患者。

今天我的私人醫生在以色列每年給我做一次體檢,他和我報告我的健康狀況。有了人工智慧之後相當於你身邊就有一個醫生,隨時追蹤你的血壓,即使我現在在,人工智慧應用也會像一個醫生一樣隨時了解我的健康狀況,每0.5秒了解一下我血液的狀態。

這不再是每年做一次體檢,意味著對於癌症這樣的疾病不是等到癌細胞擴散時再去醫院檢查,而是在剛剛出現癌細胞的時候就能夠被發現。即使我沒有不好的感覺,但是人工智慧已經發現了。

因此,人工智慧會發現癌症早期的癥狀提出診療方案,一個好醫生不僅僅是了解你病情,還需要一些情感方面的了解:病人是不是害怕了,或者生氣了,憤怒了等等。所以有人認為人工智慧做不到,事實上人工智慧比人類醫生還能夠撫慰病人心靈。

活動現場

人類醫生怎麼判斷呢?可能看你的面部表情,某一個聲音語調的變化,但是人工智慧可以更加精準地分析你的面部表情,說話的語調變化。它能更加精準地比人類醫生了解病人情緒的變化,監控某一個病人內部身體情緒的變化。有時候病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麼狀態,但是人工智慧可以,因為他在不斷監控你的心跳血壓狀況等等。當然想要創造出這樣一個人工智慧醫生,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解決,很多技術難題需要突破。

我們技術上只要實現一次突破,就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人工醫生怎麼培訓?可能需要八年大學碩博連讀,臨床實習之後才會培訓出一個合格的醫生來。十年之後,我們花了這麼多資源只不過培養出了一名人類醫生,這時候培養第二名又需要花十年時間。

但人工智慧只要技術上實現一次突破,你拿到的不是一個機器醫生而是無窮多的人工智慧醫生,他們可以被複制。這個比培訓人類醫生要效率高得多,雖然一開始要花數百萬億美元研發,但是一旦研發出來就可以無窮複製。

隨著技術發展我們可以用機器替代計程車、司機、醫生其他職業,人工智慧逐步都可以替代,這時候出現一個非常大的人類社會學問題。

正如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得城市無產階級出現,人工智慧的出現會出現一個新的階層,就是無用階層。數以億計的人將找不到工作,他沒有辦法和計算機人工智慧競爭,對這些人來說他已經喪失了經濟的價值,沒有經濟價值也就沒有政治權力,這會對社會、政治、經濟方面產生巨大的問題。

四、人工智慧時代,你該教孩子學會什麼

當然大家說會出現一些新的職業,但你沒有辦法確定會出現哪些新的職業替代那些正在消失或者被機器搶走的職業。我們可以說人會自己不斷地學習,不再需要卡車司機、計程車司機,會有新的職業設計未來的事業,設計3D計算機遊戲。

你想一下一個50歲的計程車司機失業之後,他有多大能力去培養自己?對於50歲的計程車司機來說,他要重新培養自己的能力,這樣就太晚了。這樣的革命非常危險,它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教育體系。

今天,你會教孩子什麼?今天在學校里我們應該教孩子什麼?大學裡面應該教孩子什麼?讓他們能夠在二三十年之後適應當時的就業市場。

事實上我們沒有人能夠描述三十年後、二十年後的就業市場,換句話說我們現在的教育系統沒有辦法了解今天應該教我們的孩子什麼。今天我們的孩子在學校裡面學到的所有知識二三十年後完全無用,我們不知道現在應該教他們什麼,才能夠讓他們在二三十年後找到工作。

即使我們會產生新的工作,二三十年後可能產生新的工作,但是今天孩子到那天是不具備那些新工作的就業能力的。那麼這個時候出現了數百萬、數千萬甚至上億失業人口,他們喪失了經濟價值,這會產生進一步威脅。人類未來的精英階層是否還會有動力照顧那些弱勢群體?

活動現場

現在,世界各地的政府還會投資於那些弱勢群體,為什麼?因為政府精英群體需要這些弱勢群體,即使是德國的納粹希特勒,他也要投資這些弱勢群體。他要變大,需要有強大的軍隊,需要普普通通的數以百萬計的德國人去給他當兵,成為工廠的工人才能支撐他打這樣的戰爭,所以投資大量的資金用於教育和醫療。

但是未來如果人工智慧替代人類,他可以替人去打仗、去做工,這樣國家精英階層就沒有動力去投資醫療教育,幫助弱勢群體。

人類社會會分成兩大階層,一個是非常少的精英階層,就像上帝一樣,他們在創造大量的人工智慧,絕大部分人將變成沒有任何經濟價值任何無用的階層。這是21世紀最大的風險。

最後一點在我結束演講之前,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有很多關於人工智慧的討論,但是也有很多關於人工智慧究竟意味著什麼的迷惑和疑問。智能和意識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很多人迷惑。

智能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我們診斷一個疾病,或者找到某一個疾病的治療方法,這是智能。但是人類的意識是感受某一種外界的能力,你的情緒、你的感情、你的痛苦、愉悅、愛等等。人類和其他的哺乳動物,大猩猩猴子等,他們的意識和感情是合二為一的。

但是計算機不一樣,隨著水平越來越高,他們也能產生意識,很多科學的科幻小說或者其它科幻電影中,我們經常看到人工智慧逐步產生了意識,機器人計算機變得非常智能,同時獲得了意識和情感,機器人會變得非常憤怒,他想殺掉所有的人類。

我們在科幻小說電影中都看到過,它不是科學只是科幻。科學告訴我們智能和意識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東西。到目前為止,我們計算機或者人工智慧發展到今天,智能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人工智慧的意識還是零。

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沒有任何指標證明或者任何跡象表明,計算機和人工智慧在未來能獲得這種意識。計算機只是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在工作,和人類其他的哺乳動物完全不一樣,這是我們面臨的風險,或許是最大的風險。

計算機會比我們智能得多,比人類水平高好多,他會控制這個世界,開始向宇宙其它星系去擴張,但是他們仍然沒有意識。我們會有一個充滿智能機器的宇宙,但它們卻喪失意識和情感。大家可以想象生命過去的演變在逐步向更高的智能發展(無論是人類或者其他哺乳動物),在演變過程當中是非常慢的。

上億年的生命通過我們的意識不斷摸索,慢慢演變到今天的智能狀況,速度是非常慢的,演變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突然有一個計算機突然殺出來,他們用完全不同的路徑、方式,完全不同的發展模式,超級的智能在趕超有機的生命體。他們智能的進化和演變速度比我們快得多,他們的發展演變比我們快得多,他們會控制整個世界甚至宇宙,但是沒有意識。

我講的東西不是一個寓言。沒有人會知道未來是什麼樣,一切還懸而未決,同樣一個技術你可以創造出完全不同的社會和世界。我們在21世紀曾經看到過這一幕,我們的技術、汽車、廣播、電視、計算機,可以利用相同的技術創造出社會主義的國家,資本主義的國家、法西斯國家也都是利用同樣的技術。

同樣,人工智慧的技術毫無疑問會改變我們的世界,但是我們未來的社會究竟怎麼樣?這會有很多選擇,而不是完全由技術來決定的,一切都懸而未決。如果大家不喜歡我剛才描述的這個世界,大家仍然可以用自己的行動去改變決定未來世界的形態,去消除風險,發揮技術好的那一面。

最後我想講的就是:當你作為一個個人,一家企業、政府部門,或者作為精英階層,我們在做人工智慧的時候,做各種各樣決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人工智慧不僅僅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同時也要注意到人工智慧以及其它技術的發展,將會對社會、經濟、政治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們一定要注重人工智慧技術層面的問題,還要嚴密關注人工智慧的發展對社會可能產生的影響。因此,我們在投資與技術發展的時候,還要投入於社會影響的研究,謝謝。

附讀:《未來簡史》完整版讀書筆記

作者:王利傑,來源:王利傑(ID:wanglijie1979)

幸福感

幸福感是一種大腦的一系列化學反應,無論外界的刺激如何提高,這種化學反應帶給人類的體驗總是有天花板的,而且很早就已經接近了上限。

所以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無論科技如何發達,物質如何豐富,幸福感並沒有提高多少。

吃冰激凌很愉悅,找到真愛也令人愉悅,但是吃很多冰激凌所得到的愉悅既不能線性增加,也不能等同於找到真愛。

幸福感的核心是你的收穫和期望的差值,而不是收穫的絕對值;所以,我們要向內心尋找幸福,改變認知模型,降低期望值都有助於幸福感的提升。

但是,事物都有兩面性。人類的進步也得益於先輩們的冒險追求和持續探索,而內在的驅動力就是慾望、好奇心和不滿足。

如果全人類都降低期望值,很容易獲得滿足感,從而停止外在的追求、不再冒險,那麼人類社會的進步速度也會大大降低。

如果有一種藥物,能欺騙大腦,直接催生這種幸福化學反應,讓人類輕易得到幸福感,滿足感,那麼人類就會沉迷於這種藥物而無法自拔。

這種藥物確實存在,我們稱之為海洛因,或者簡稱毒品,因為絕大部分人一旦嘗試,就幾乎會不可避免地上癮,放棄外在的所有努力和追求,只想藉助著一種最輕鬆的方式獲得滿足感體驗。

所以我們都不敢輕易嘗試挑戰自己的「定力」。

做為騎象人,我們很難駕馭「本能」這頭大象。

在通過電極刺激老鼠獲得快感的試驗中,那隻可憐的老鼠就會不停地按下電源開關而無法自拔,直到精疲力盡后倒下。

人類的自控力並不比老鼠高多少。

還有一個令我細思極恐的事實是,戰爭導致了互聯網和很多科技的發明、發現;如果沒有殘酷的戰爭,人類科學進展和生活水平,要比現在落後的多。

多麼痛的領悟,再次說明了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文化中的太極那般,白中有黑黑中有白啊。

生物也是演算法

演算法指的是進行計算、解決問題、做出決策的一套有條理的步驟。

演算法並不是單指某一次運算,而是運算時反覆採用的方法。

生物行為也是演算法控制的,生物演算法是通過感覺、情感和思想來運作的。

有隻狒狒看到附近樹上掛著一串香蕉,但是旁邊埋伏著一隻獅子。狒狒該冒著生命危險去摘香蕉嗎?這就需要生物的概率演算法做運算了。

不去摘香蕉餓死的概率和摘香蕉被獅子抓住吃掉的概率作對比。

這裡面需要測算狒狒與橡膠的距離、獅子距離香蕉的距離、獅子的狀態、狒狒的速度、獅子的速度預估、狒狒的飢餓程度、香蕉的成熟度等等。最後狒狒得出一個決策結論,然後去執行。

狒狒的生物演算法會讓狒狒感覺到飢餓,看到香蕉又會流口水,但是獅子出現卻讓狒狒感到恐懼和顫抖,所有的情感和慾望都在大腦裡面通過神經遞質交互,最後根據這個生物自己的膽子大小以及對香蕉食物的喜好程度等綜合做出決策,導致執行。

如果這次生物演算法運算的結果是搶香蕉,否則要餓死,那麼狒狒就可以瞬間感受到一股力量充滿四肢,肌肉緊繃,血脈膨脹,幫助它快速沖向香蕉並逃離獅子的追蹤。

最終,能夠傳承到今天的生物,都是演算法比較優秀和能夠適應環境的,否則就會中途夭折,物種滅絕。

人類每時每刻的選擇,都是演算法決定的,小到該吃什麼穿什麼,大到擇偶和投資,都是生物演算法的結果。

而且據統計,99%的人類決策是由進化而成的「直覺演算法」主導的,而且是嚴重受到底層慾望驅使的,那個所謂的理智的大腦只不過是為這個直覺演算法的結論尋找一個邏輯上靠譜的因果關係而已,只是起到了「解釋」的作用,並不主導決策。

一見鍾情的本質就是生物演算法,所以你不能預測你會對誰一見鍾情;甚至當你遇到一見鍾情的人之後,你會發現Ta跟你的很多所謂的愛情觀並不完全吻合。

當你跟一個戀人走到了盡頭而分手以後,回看當初,你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鬼迷心竅愛上Ta。這裡的鬼迷心竅所提到的「鬼」就是「演算法」。

不過呢,人類的決策演算法相對於其他動物而言,具有強更大的「自我升級能力」,這個自我升級就像人工智慧領域的「機器深度學習」一樣,人類通過讀書、思考、實踐這個循環來不斷訓練並提高自己的決策演算法,然後讓自己在物種繁衍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優勢。

這個提高決策演算法的過程就是認知升級、認知迭代的過程。

生物演算法還決定了,哺乳動物天生都會依戀母親以及一些柔性物可以給予的接觸感,比如紗布或者毛茸茸的玩具,科學家稱之為接觸性安慰(contact comfort)。母親和嬰兒之間都有母嬰聯結(Mother-infant bond),這也正是哺乳動物這個詞Mammal的來源,其詞根是拉丁文的mama,語義就是乳房。

意識和倫理道德

機器沒有情緒和慾望這樣的主觀體驗,而人類有,可人類大腦本質上也是一系列神經元之間的電化學反應而已,主觀體驗究竟是如何產生的,是不是進化的副產品?

如果沒有主觀體驗,人類理論上還是可以進行一系列的社會活動,只是沒有了酸甜苦辣痛那些主觀體驗,沒有了情緒,只留下了了演算法和執行,但那樣的人類還是人類嗎?

人類之所以有虐待和強姦這樣的道德倫理問題,也是因為人類有「主觀體驗」這個概念。

雖然本質上,虐待和強姦的體驗也是大腦神經元之間的一系列電化學反應,和其他體驗沒有本質差異,但是「主觀體驗」的存在讓這個行為變得不可接受,主觀體驗導致了喜怒哀樂,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主觀體驗決定了人類道德倫理的框架界限。

機器就沒有主觀體驗,所以一台機器Hack入另一台機器,算不上虐待和強姦吧;

人類黑客Hack一台機器,可能構成信息竊取的罪名,但一定不會背叛強姦電腦罪。

1952年,偉大的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奠基人阿蘭圖靈被判犯有同性戀行為,並被迫接受化學閹割。

兩年後,圖靈咬了一口毒蘋果自殺,留下了那個被咬過一口的蘋果(logo)。

人類的主觀體驗和社會倫理道德也不是一層不變的,是與時俱進的。

當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對同性戀的行為以及人權的概念有了新的認知之後,道德和倫理在新一代人中便會迭代升級。

同樣是圖靈,如果他生在21世紀,就不會被判刑,也不會被化學閹割,更不需要服毒自殺。行為沒變只是環境變了,結局就大不相同。

這些社會倫理道德的根基僅僅是人類的主觀體驗而已。如果主觀體驗是虛幻的,那麼道德倫理也一定是虛幻的。

圖靈的同性戀行為本質是什麼並不是關鍵,關鍵是社會中的其他人怎麼想。這也是未來我們面對計算機人工智慧的問題。

人工智慧是否有「意識和主觀體驗」,這不是關鍵,關鍵是我們人類會怎麼想。

這就是著名的難纏問題,他心問題(Problem of other minds):如何證明宇宙中除了我以外的其他人不是機器人或者夢境的虛幻,而是跟我一樣有意識的智人?

智人的統治

人類通過語言和社會協作主宰了整個地球,在農耕社會和工業社會的發展下,消滅了大部分野生動物,馴化了無數的家畜。

為了滿足人類的私慾,我們大量圈養動物並屠宰它們。

究竟是什麼賦予了人類如此特殊的權力,可以肆意奪取其他生物的生命?

人類不斷地給自己尋找各種倫理上的理由,來支撐這種殺生的行為。

雖然有小部分人類開始反對,甚至以身作則吃全素,但這並不能阻擋工業化畜牧業的發展態勢。

一種科學解釋是,這些家畜選擇了和人類的協作,提供肉食給人類,它們也獲取了物種的繁衍,那些拒絕跟人類協作的野生動物,正在逐漸被大自然淘汰,處於物種瀕臨滅絕的邊緣。

全球總共有20萬隻野狼在外遊盪,而最早的那隻比較弱的狼,通過與人類的協作,繁衍至今已在全球擁有了4億家犬後代。

世界上現有4萬隻雄獅,但有6億隻家貓;

有90萬頭非洲水牛,但有15億頭家牛了;有5000萬隻企鵝,但有200億隻雞。

全球大型動物有超過90%不是人類就是家畜。到底人類滅絕了動物還是繁榮了它們。

其實,就在100年前,一次禽流感也奪走了1億人類生命。

在大自然面前,生命似乎根本不值一提,不管是人類的還是其他生物的。但是對於人類宗教和社會倫理來說,這個是天大的事。

宗教的出現,是人類給自己不理解的這個世界虛構出的一種可理解的邏輯;

也給自己不能主導的自然現象一種超現實的神性,把對一切美好的期待都獻給對這種「超自然神性」的依賴和信仰;

讓自己面對一切未知和不確定的時候,多一些情感層面的堅定和堅強,不會輕易崩潰。

不過這一切就像盲人描述世界的色彩一般,只是一廂情願的臆想而已,共同想象並非真相。但是,不論任何宗教的追隨者,都相信只有自己的宗教才是真實的。

所謂的強大的人,都是因為自己內心堅信了某一套邏輯自洽的信仰體系,不管是全然接受某一個現有的宗教體系,還是自創了一套獨有的宇宙法則,本質上人的內心都是有著某種信仰體系的。

宗教和科學

科學讓我們相信,根本沒有上帝。

但是,信仰上帝能夠激勵我們自己去做成某些事情。

這就是宗教給予社會組織的力量。宗教不等於迷信,因為大多數人都不可能把自己相信的事稱為迷信。

自己相信的,就是真理;只有別人相信的,才是迷信。

宗教和靈性的差距也比我們想象的大。

宗教就是一份契約,約定了社會行事準則和道德觀,告訴我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而靈性確是一個旅程,它通常以神秘的方式把人們帶向未知的目的地。

對於宗教來講,靈性是危險的。

遇佛殺佛講的就是:在靈性的道路上如果發現佛教已經落入制式、僵化、固定的窠臼,就必須要擺脫。

虔誠苦修的修士馬丁·路德就拒絕接受教會用各種禮儀、儀式、和契約(如:贖罪券)得出的答案。

宗教故事幾乎總是包括三個部分:

1)倫理判斷、

2)事實聲明、

3)具體指示。

科學想要打造成可行的人類制度,必然需要宗教的協助。

很多重要問題需要科學提供論證,預測和數據,但最終的決策涉及到的倫理問題卻需要宗教的支持。

比如建造大壩有諸多的好處,但是會導致白鱀豚的滅絕;另外,決定是否打胎,從來就不是一個醫學手術那麼簡單。

科學和宗教都是為了追求真理,但各自卻推崇不同的真理。

雖然他們的真理體系不同,但卻不影響他們互相妥協,尋求合作。他們其實也沒那麼在乎真理。

宗教最在乎的是秩序,宗教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和維持社會結構;而科學最在乎的是力量,科學的目的是為了治療疾病,研製武器,生產糧食等。

所謂的自由意志

21世紀的科學正在破壞自由主義秩序的基礎。

科學越發達,我們越是發現,自由人文主義的基礎,也是建立在一個虛構的概念之上的,人類的「自由意志」,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自由」也找不到所謂的「意志」。

如果「自由意志」指的就是「依據自己的慾望行事」,那麼人類確實有自由意志。

如此,黑猩猩、狗和鸚鵡也有自由意志。

我們和所有的動物都有慾望,大部分時候,我們也都是依據自己的慾望在行事。

可「慾望」是誰決定的?我們的「慾望」在微觀層面,本身就是細胞和神經元的電化學反應,一個想法和一個行動都是一系列微小事件的連鎖反應,而每一個微小的事件都是前一個事件決定的。

而追溯到源頭的觸發事件,可能是來自生物預設(對外界信號的刺激反應,看到骨頭流口水)、隨機或者兩者的結合。

生物預設和隨機都不代表「自由意志」,我們不能控制下一秒有什麼樣的想法,也不能預測今晚做什麼樣的夢,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想法和夢境,卻實實在在會影響我們的決策和選擇。

我們對「自由」的理解,背後有一套錯誤的邏輯。

人的慾望不是一種選擇,我們只能是感受到慾望,再據以行事。

看起來,我們所謂的「意志」,大部分時候是為了滿足「慾望」而存在的。

我們能否通過意志消除自己的慾望,能否通過某種訓練讓自己腦海中的所有想法都消失。

又或者,一個自控力強的人可以抵禦美食美女的誘惑,但能否抵其他的情感刺激?

比如看到殺人的場面不恐懼,看到感人的畫面不落淚?這些情緒都會影響我們的決策,影響我們的投票。

商業廣告和總統大選都在用盡一切辦法「引導、誘導、誤導」我們做出看起來「自由」的選擇。

我們的選擇,從來就不是真正的自由意志主導的,所以我們經常會後悔昨日的決定。

買錯商品、嫁錯人、選錯總統、走錯路這都是我們經常乾的事,不對嗎?

被銷售大師的口才折服和江洋大盜詐騙,又或被揮舞的切糕刀恐嚇,花費一樣的成本,得到同樣的次品,感受卻有著很大的同,這裡只有「心甘情願」和「上當受騙」的區別,第一種感覺好點,但也並不是真正的自由意志,因為你回家發現這個商品你還是不需要,不滿意,只是當時鬼迷心竅套了腰包。

現在我們為了引導別人做出有利於我方的選擇,還需要通過公關和營銷等多種手段,利用人性的弱點,擊中要害,讓他們「自願下套」。

未來,我們通過新科技,根本都不需要這麼複雜的社會市場行為就可以直接操控他人的慾望,通過操控慾望引導決策。

美國軍方已經有了類似的可以植入人腦晶元和「頭盔」,只要帶上頭盔,就能進入到一個沒有雜念的狀態,把全部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發揮出最大的潛力,比如槍擊訓練。

當然,控制抑鬱症的良藥百憂解其實也是直接作用於大腦,讓那些惱人的情緒直接關閉。

我們既然可以通過吃藥關閉一些大腦區域,就一定能通過吃藥打開一些區域,不同的區域帶來不同的思想體驗,導致不同的決策。

通過腦科學實驗,我們更加發現,左腦和右腦本來就是兩套不同的決策體系,因為它們中間通過一束神經纖維「胼胝體」連接了起來,所以最後作出的決策看起來是一致的,內心的煎熬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到底投票給希拉里還是川普,很多人也左右搖擺過。

在一些腦裂病人的試驗中,科學家剪開了胼胝體,左腦右腦完全獨立決策的時候,我們發現它們經常做出矛盾的行為,左手開窗右手關窗。

當我們讓右腦看到雪景(只給左眼看),左腦看到雞爪(只給右眼看)的時候,左腦控制的嘴巴的回答是看到了雞爪,右腦控制的左手的回答(通過拼字)看到了雪景。

然後讓他們繼續選擇跟前面的圖相關的圖片的時候,左手選擇鐵鏟因為右腦(左眼)之前看到的是雪景,右手選擇雞因為左腦(右眼)之前看到雞爪;

這個時候問左腦(問題寫在板子上只給右眼看)為什麼左手拿著鐵鏟,從來沒見過雪景,只見到雞爪和雞的左腦控制在嘴巴回答說:因為要給雞舍清理垃圾。

原來,左腦還負責「合理解釋」的功能,不管主人做出了什麼樣的決策和行為,左腦都會負責收拾攤子,給出看似邏輯合理的解釋,為我們的生活找出意義。

就像中情局在巴其斯坦執行無人機空襲任務犯了事,美國國務院並不知道,但是面對媒體的質問,總是要編出一套堂而皇之的說法,回應大眾。

所以,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生命的意義」,只不過是左腦的強詞奪理。

人體內至少有兩種自我:體驗自我和敘事自我。體驗自我是我們每時每刻的意識,但是卻沒有記憶能力,所以我們經常「好了傷疤忘了疼」,經歷了劇痛分娩也擋不住女人會繼續生二胎三胎四胎。

敘事自我就像一個旁觀者,負責提煉總結,通常都是用體驗自我的峰值和終點兩者的平均值得出一次體驗的感受,這叫峰終定律。

我們改變不了很多事件的體驗峰值,但是我們可以調換順序甚至僅僅是在結尾的時候增加一個更好的體驗環節,就能讓整個體驗感提升。

所以醫生懂得,一次相同的體檢,僅僅是因為最後一項安排的不太痛苦而讓整個體檢的感受好受了很多。

敘事自我還懂得,給體驗賦予不同的意義,能讓體驗感受變得天壤之別。

在齋戒日禁食和因為貧窮挨餓、捐贈和被騙、參加馬拉松和被罰跑步這些都有著巨大的體驗差,而本質上的身體經歷是相同的。核心的區別是我們如何理解這段經歷的「意義」。

意義,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人類虛構的概念,在宇宙中原本並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代表「意義」。

我們發現人類社會一個荒謬的事實是,我們對一個想象的故事付出的犧牲越多,就越可能堅持,只是為了讓我們過去的犧牲和痛苦顯得更有意義。

在政治里甚至有個次描述這種現象,叫做:我們的孩子不能白白犧牲綜合征(Our boys didn』t Die in Vain)。

因為這個綜合征,無數的孩子們被繼續送往戰場送死,即便是活著回來的無數的傷殘軍人也不願意相信他們曾經為之付出慘痛代價的戰爭,只不過是因為一些政客的一時衝動;

第一次衝動的失敗,並不能被及時叫停,那樣前面的犧牲就沒有意義了。

多麼愚蠢的人類。但我們為之奮鬥的國家、神、民族和金錢,本身都是虛構的概念。

當下最令人振奮的行動意義,在後人看來可能又顯得十分的荒誕無稽。

沒事,因為我們的左腦會負責編製一個天衣無縫的理由來解釋我們過去的愚蠢並接受我們遭受的犧牲,為了這個編造的理由更加合理,我們可能需要繼續投入,繼續行動,哪怕付出我們的全部財產甚至生命。戰爭的本性和股市的任性,就是這麼回事。

原來,自由意志和活著的意義,都是虛幻。

意識的海洋

科技宗教帶來了「科技人文主義」和「數據主義」兩個方向。

科技人文主義認為今天的智人馬上就要成為歷史,我們要用科技創造出「神人」超人類,一種更優秀的人類形式。神人保留一些基本人類特徵,但同時擁有升級后的身體和心理能力,並且能夠對抗複雜的無意識智能(演算法)。

因為無意識的智能正在飛速發展,所以人類如果不想集體淪陷,只能積極升級「心智」。

七萬年前的第一次認知革命,人類DNA有了一點點小的變化,大腦神經稍微調整了一下結構,我們就主導了地球。

第二次認知革命可能會讓神人接觸到目前還難以想象的新領域,讓神人成為太陽系的主人。

上一次升級,我們弱化了嗅覺、視覺、聽覺甚至注意力等能力,提升了智力;

這次認知升級的過程,也有可能會繼續弱化很多能力,比如專註力「頭盔」用多了,一旦摘下頭盔,我們就會失去容忍各種疑惑和矛盾的能力。

如果社會系統希望我們下定決心,而不是心存懷疑,那就會推動我們往這個方向前行。改造心智的過程,升級了一部分,降級了另一部分。

農民都知道,羊群里最聰明的那個常常會惹出大麻煩,所以農業革命的一點就是降低動物的心理能力。

所以科技人文主義推動的第二次認知革命,可能對人類造成類似的效果,會讓社會大機器裡面的「人類小齒輪」溝通和處理數據的效率更高,但幾乎不會去注意其他事情,不會做夢,也不會懷疑。

過去幾百萬年,人類是升級版的黑猩猩,到了未來,人類可能變成放大版的「螞蟻」,個體價值不再重要,集體社會活動才更有價值。

聽起來很可怕,我寧願保持現狀而不去升級成什麼神人,成為未來社會系統中的一個超級螺絲釘。

可那也由不得我,我也可能等不到那天,社會升級是循序漸進的,我們感覺不到這種身體機能在進化中退化;

而且,農業社會和狩獵社會相比,我們的社會系統確實更強大了,個人能力卻真實弱化了。未來也一樣,強化整體,弱化個體。

黑猩猩也說:「我才不要進化成為人類呢,手無爬樹之力。在我生活的叢林里,人類個體毫無生存能力,弱爆了。還是做猩猩好,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搞母猩猩就搞,那裡那麼多限制,什麼一夫一妻制,狗屁!」

不管什麼物種,它們的意識總是會讓它們安於當下的一切,恐懼改變,哪怕是升級也是伴隨著一部分生理機能的退化,「損失厭噁心理」讓所有的物種都覺得:現在最好,此刻最好。

進化本來就不是變得更強大更宏偉,而是變得更適應。

數據主義認為,宇宙由數據流組成,任何現象或實體的價值就在於對數據處理的貢獻。

音樂、股市、文學、經濟、政治,蟻群、蜂群、菌群背後都是數據流的不同模式,都可以用演算法來分析決策。

以前我們要把數據轉化為信息,信息轉化為知識,知識轉化為智能。

而今天,數據量太大了,人類已經無法直接處理海量數據並形成信息,於是計算機演算法接管了數據處理的工作,而之後得出的的信息、知識,也就隨之成了計算機演算法的收穫,成了計算機的智能。

共產主義本質上是一種市場信息集中處理的政治演算法系統,統一資源配置、統一商品定價、統一規劃社會經濟活動的一切;

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是分散式信息處理的演算法系統。資本主義能夠贏得冷戰,是因為分散式數據處理的效果就是比集中式處理更符合當今這個時代。

政治科學家開始把人類政治結構理解成數據處理系統,民主和專制在本質上是兩套關於收集和分析數據(信息)的對立機制。

而這種政治演算法系統正在失去對數據的控制,科技發展太快,政治系統升級太慢,權力出現了真空。

即便是互聯網星期之後的若干年,各國政府開始意識到這個科技成果對社會和政治格局的影響力已經大到失控的地步,他們開始通過各項政策法規監控數據,管理數據,幾乎拿到了所有的數據,但這依然於事無補。

就像打牌的時候明明知道對手有什麼牌,卻不知道怎麼搞的,總是一輸再輸。本質上,這是現有政治體系數據處理能力的欠缺。

未來還有很多新的科技會飛速發展,挑戰政治體系,尤其是人工智慧和生物科技,但現在的政治體系對此毫無警覺。

選民和政要對生物學、控制論、資訊理論的認知不足成了巨大的瓶頸。

民主機制已經不能給選民帶來權力,權力正在轉移,但不知道去哪兒了。

英國選民想象中,是歐盟奪走了權力,所以他們脫歐;美國選民認為既得利益者壟斷了權力,所以他們支持反體制的候選人。

可事實上,即便英國脫歐,川普當選,權力也不會回到普通選民的身上。

科技有了神一般的能力,而政治卻依然短視而無知,這樣的搭配問題很大。納粹和原子彈爆炸的歷史告訴我們,權力不能交給狂妄自大卻無知的政治人物,那是一種災難。

而權力也不能完全交給市場,因為自由市場演算法也不是萬能的,有時候反而是盲目的,在面對全球變暖的威脅或者人工智慧的潛在危險時,市場可能毫無作為。

當萬物互聯,所有數據都開放上網的時候,演算法不僅能知道每個人的投票意向,甚至還能從根本的神經原因分析為何某人投民主黨,另一個人投共和黨時,又何必舉行什麼民主投票呢?

過去的人文主義呼籲:「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而現在的數據主義則呼籲:「聆聽演算法的意見!」

隨著機器學習和人工神經網路星期,有越來越多演算法會獨立演進、自我改進、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

最早的種子演算法是人類設計開發的,但隨著演算法逐漸發展,就會走出自己的路,前往人類未曾踏足的領地,而人類也無力追尋。

但是,沒有人真正知道2050年的就業市場、家庭或者生態將會是什麼樣子,又或是哪些宗教、經濟和政治制度主導世界。

這個世界的變化速度比以往更快,而我們又已被海量數據、想法、承諾和威脅所淹沒。

人類正在逐漸將手中的權利交給自由市場、群眾智能和外部演算法,部分原因就在於人類無力處理大量數據。

我們無法真正預測未來,因為科技並不會帶來確定的結果。

至少我們有一點可以明確,未來,本質上就是不確定的。

不過,細思極恐!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