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金融 | 誰能獲得個人徵信牌照?

文│本刊記者賀佳雯

個人徵信,近兩年來作為伴隨著普惠金融、大數據、個人信息安全等「肥沃土壤」而「迅速躥升」的「新芽」,無疑成為眼下金融市場的焦點。

從徵信行業的頂層設計、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徵信法》、《徵信數據披露法》,到個人徵信市場格局與監管,乃至徵信相關的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可供市場擔憂和熱議的話題數不勝數。

不過對於市場參與機構而言,個人徵信牌照這個從2015年初開始,讓大家翹首以盼了兩年的「資質」,它的任何「風吹草動」必然都會牽動入局者疲憊又敏感的神經。

徵信是金融和眾多相關行業的基石,沒有完善的徵信體系,將加大審核和風控成本,導致眾多行業發展受限。近年來網貸行業風險事件頻發,與個人徵信系統缺位也直接相關。

大數據徵信

據人民銀行徵信中心提供的數據,截至2016年9月初,其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常被業內稱為「央行徵信系統」)收錄的自然人數量已經超過9億,但擁有信貸記錄的僅有4.1億人。這意味著,沒有徵信記錄的5億「小白」人群,其金融需求如何得到滿足,是個人徵信機構的市場機遇。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李健在接受《經濟信息》記者採訪時,介紹了當下個人徵信行業的圖譜,所謂的「個人徵信機構」共分為六大類機構。

第一類機構做向債權人提供債務人的債務信息的共享服務,即真正意義上的個人徵信機構,以上海資信公司為代表。第二類機構雖然不直接收集債務人的債務信息,但可以通過對接債權人來查詢,叫做「准共享」,以蜜蜂數據為代表。

除此之外,在李健看來,其餘四類機構,並不真正從事個人徵信業務,因為盈利空間有限,最後均有可能發展成信貸服務機構。具體來說,第三類機構提供自身體系內的數據服務,包括債務信息、交易信息、社交信息等。

第四類機構即數據公司,業務模式主要是通過購買非債務數據,再賣給信貸服務機構,從中賺取利差。「這就呈現兩個特點,一是數量多,好幾百家,且缺乏監管,亂象較多;二是競爭激勵,打價格戰,未來是個紅海。」李健指出,這也正是央行監管如今最為擔憂的一類機構。

第五類機構就是評分公司,以FICO為代表,本身沒有數據,主要幫助信貸服務機構開發模型,進行評分。最後一類機構是大數據營銷公司,核心是「客戶畫像」,也為信貸服務機構引流,提供風控服務等。

早在兩年前,2015年1月,央行就印發了《關於做好個人徵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騰訊徵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徵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鵬元徵信有限公司、中誠信徵信有限公司、中智誠徵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華道徵信有限公司等八家機構做好個人徵信業務準備工作。如今看來,八家機構中,除了中誠信徵信和鵬元徵信主營傳統企業徵信,中智誠徵信以「反欺詐」業務為主,華道徵信主營同業徵信,其餘四家均選擇大數據徵信模式。

其中,螞蟻金服的芝麻信用主要參考淘寶、天貓的消費數據和螞蟻平台的借貸數據;騰訊徵信擁有大量的社交數據資源;前海徵信則擁有平安集團的資料庫。

除上述8家機構,不少擁有海量數據和技術基礎的公司也在布局大數據徵信市場,包括京東金融、百度金融、小米、宜信等。

以芝麻信用為例,近期芝麻信用先後宣布與ofo、途家等達成戰略合作,開啟信用免押模式。「今天芝麻做的事情是利用每個人大數據沉澱的基礎,利用機器學習和AR演算法做用戶信用評價。」螞蟻金服副總裁、芝麻信用總經理胡滔對《經濟信息》記者分析道:「基於這個信用評價和所有的合作夥伴,根據它所面臨的行業裡面所需要的信用需求和狀況確定分值以免押。」

牌照發給誰?

不過,市場目前對大數據徵信仍存爭議。央行前副行長、人大代表吳曉靈就曾公開表示,大數據徵信提供第三方技術和服務,包括大數據挖掘等,在數據源上層完成數據分析和風險控制,但這與金融界所說的典型的個人徵信不完全一致,有關聯但不同。

雖然大數據在反欺詐、貸后風險監測與預警、賬款催收、市場營銷支持等徵信附加服務具有良好應用表現。但有些人認為大數據運用在徵信上的效果有限,目前研究進展也十分緩慢,缺乏可靠的演算法。

「吃力不一定討好。」一位大數據徵信業內人士對《經濟信息》記者說。大數據徵信前期需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周期長且回報慢。尤其是個人徵信部分,對於數據、資金、技術、場景等都有很高要求。並且他預測,雖然現在進入大數據徵信的機構很多,但最終只會有兩三家主導市場。

對於央行遲遲不下放的牌照,近日更有傳聞,此前批複的八家機構無一能拿到牌照,而企業徵信備案已經暫停,一時間業內人心惶惶。「獨立第三方」被認為能否拿到牌照最關鍵的因素。「入圍的多家機構多數並不滿足這一要求。」一位不願具名的央行徵信中心人士向《經濟信息》記者透露。

「獨立性,是指獨立於授信業務,即沒有已涉足授信金融業務的控股股東。」3月20日,央行徵信中心副主任汪路在央行主管的《金融時報》發表的文章《徵信業頂層設計研究》中寫道。這一觀點與央行徵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不久前在《金融》發表的《徵信體系的共性與個性》的觀點類似。「無論是市場主體的要求還是政府監管的要求,堅持獨立第三方徵信,有效防範徵信活動中的利益衝突,是國際公認的徵信準則。這裡的第三方,是指信用交易雙方之外的那一方。」萬存知寫道。

目前看來,這八家機構中「沒有已涉足授信金融業務的控股股東」的只有鵬元徵信有限公司、中誠信徵信有限公司、中智誠徵信有限公司和北京華道徵信有限公司等四家。從監管人士的公開表態來看,至少此前被要求做好個人徵信業務準備工作的一些機構將無法獲得個人徵信牌照,市場亦逐漸形成此預期。

另一方面,縱觀近年徵信市場的發展走勢,央行對保險信用信息和互聯網金融信息的重視也可窺見一二。

雖然目前央行徵信系統並未向網貸平台等互聯網金融機構開放查詢,但央行徵信中心控股子公司上海資信搭建了「網路金融徵信系統(NFCS)」,截至2017年2月28日,NFCS累計簽約機構1,024家,累計報數機構470家;央行主管的支付清算協會也搭建了「小微金融風險信息共享平台」(原名為「互聯網金融信息共享系統」);央行牽頭組建的互聯網金融協會也正在搭建互聯網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由此可以推測,央行目前在互聯網金融信息採集方面已有一定的積累。

此前易觀在其發布的一份徵信市場年度分析報告中指出,截至2016年12月底,貸款規模為1121.1萬億元,貸款規模的持續增長為徵信奠定了市場基礎。

上述央行徵信中心人士預計,在牌照發放之前,央行提出任何新要求和舉措都是有可能的,個人徵信市場最終會形成以央行徵信中心為主導、少數幾個獨立第三方市場化徵信機構為輔助的格局。這個過程所需時間不確定,和監管環境的發展變化有關係,期間可能出現大小徵信機構競爭、合併的過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