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什麼能力,比智商、情商和家庭背景更重要?

本文授權轉載自「改變自己:wechanger」

這真的不是雞湯,是科學。

「自控力」,也就是willpower,不管是之前的文章還是給「改變自己」會員的語音里我都提過很多次,可以說是有最多心理學實驗來最早證實的一個雞湯了。

它是對長遠目標的激情和堅持,是擁有持久的恆勁,是你對未來的堅持,日復一日不是僅僅持續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而是幾年甚至幾十年努力奮鬥著讓自己的夢想變為現實,是把生活當成一場馬拉松而不是一次短跑。

什麼能力,比智商、情商和家庭背景更重要?

自控力!不得不說是各種教育號、個人成長號和健身號都很喜歡寫的主題,尤其那句「自律給我自由」,更是在火遍朋友圈以後,成為了不少人監督自己的座右銘。

但我最近才意識到,即使讀了很多關於自律的雞湯,但我依然是個自控力不高的人,尤其在減肥這件事上。 最難的時刻,莫過於在香氣四溢的超市食品區閑逛時,忍住伸向零食的罪惡之手。

而且,如果我前一天晚上做過運動,第二天我就會抱著補償心理,心安理得地讓自己多吃一點甜食,一邊吃還一邊自我安慰「昨天剛運動過,吃點不會胖的」。就這樣,我的減肥計劃在「六分自控,四分閑散」的過程中進行了一個月。那麼成果如何呢?

可想而知,成果就是沒有成果。我悲傷地發現,自己的體重幾乎沒減,各種圍度也毫無進展性突破。看到這個慘淡的結果,我幡然醒悟,原來減肥這件事,表面上看起來是執行力之戰,核心其實在於自控力之戰。

誰的自控力強,誰就能達成自己最初的目標。

其實,我自己以前也讀過關於自控力的文章,尤其是聽說過那個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

這個實驗的核心內容,在於對一批幼稚園的孩子進行了自控力測驗,又得出了令人震驚的結果。

測驗方式,就是讓孩子獨自面對一塊棉花糖,他可以自由選擇立即吃掉,或者耐心等待15 分鐘后,得到兩塊棉花糖。

結果,當然也是有的孩子選擇了前者,有的孩子則成功等到了兩塊棉花糖。 這個實驗之所以為人稱道數十年,主要在於,它在後續幾十年對被試兒童的跟蹤結果。

那些成功抵禦住誘惑的孩子,絕大多數都在未來有良好的學業成就、更健康的身體、更好的人際關係和婚姻質量,而入獄、吸毒、犯罪的可能性也更小。

除了棉花糖實驗,還有很多研究都表明,童年時期的自控力,可以預測一個人成年後的壽命長短、心理健康程度、行為健康程度(是否暴飲暴食、吸煙酗酒、酒後駕駛等),以及經濟規劃能力、是否經濟困頓等多個方面。 還有數據顯示,對於一個孩子的學業成績,自控力的重要性,是智商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兩倍。

總而言之,自控力這一項,可以作為一個人一生的教育、事業、婚姻成功的預測指標。

而我們一向認為很重要的智商、成績等認知能力,和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倒是處於其後了。

可是,自控力既然這麼重要,可為什麼如今還有那麼多人(包括我),依然不能在面對誘惑時控制住自己呢?

人與人的自控力差距,究竟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呢?

帶著這些疑問,我查到了一些資料,也刷新了自己的認知。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說說,關於自控力,還有哪些東西是你可能還不知道的。

什麼是自控力?

所謂自控力,就是控制衝動、做事專註、管理情緒、延遲滿足、控制認知、抵禦誘惑、懂得自省、行為克制,能夠權衡時機,具備意志力。

可以看得出,控制情緒、行為、認知,以及做選擇時權衡長短期成本、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被干擾物分心,這一系列高級精神活動,都會調動大腦幾乎所有的核心功能。

所以,運用自控力的過程,也是一個高耗能的行為,和長跑、游泳等需要耐心的體育活動,從耗能角度來看,基本毫無二致。

既然是高耗能活動,那麼就必然很勞心勞神、容易疲憊。正如很多人會因為懶惰而疏於體育運動,那麼不少人無法自控,其中的一個原因,其實也是因為「懶得自控」。

關於這一點,當你知道自控力與大腦的關係,就會很明白了。

自控力在大腦中是如何發展的?

自控力是一項關於意念的活動,自然和大腦脫不了干係。正如人的思考能力逐步完善的過程,自控力也是隨著人的成長,一點點壯大起來的。

從嬰兒期開始,人類其實就已經擁有了些許自控力。 大家都知道,嬰兒對於人與人的交流溝通非常感興趣,而表示感興趣的方式,就是一個勁兒盯著看。小嬰兒比我們所認為的更聰明,他們十分清楚,當自己看別人看累了,或者想避免自己被過度刺激,就需要自主地移開目光,讓自己休息一下。

而這種主動移開目光的過程,其實就是自控力的萌發表現。這就說明,嬰兒大腦中掌管自控力的部位,已經開始加足馬力開始發育了。

我們先來看看,大腦中有哪些部位,是負責管理自控力的。

你一定對「前額葉」(prefrontalcortex)這個詞有所了解。前額葉正處於額頭的後方,擔任著人腦中「管理中樞」的職位,負責我們的專註行為、組織能力、執行能力、推理判斷、控制衝動和做出決策。 所以,人類較為複雜的精神活動,基本都是前額葉來掌管的。

而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人類的前額葉要比動物大許多。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人類能進行邏輯推理、組織管理、計劃執行等複雜的行為,而動物卻不能的原因了。 如果將前額葉的功能,和自控力的概念做個比較,就能很快看出,前額葉就是掌管自控力的主要關鍵部位。

除了前額葉,還有兩個大腦部位,也在協助前額葉管理著我們的自控力。其中一個部位,叫做眼窩前額皮質(orbitofrontalcortex),它位於眼睛的正後方,讓人腦具備做決策的功能。而這個部位,和自控力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是因為,當人們面臨一個諸如「棉花糖實驗」的兩難境地,比如要選擇是否為了回報而耐心等待時,這個眼窩前額皮質就會異常活躍。

而自控力的一個內容,就是是否願意為了長期回報,而做出「耐心等待」的決策。所以,眼窩前額皮質也和前額葉一起,扮演者主導自控力的關鍵角色。

除了眼窩前額皮質,還有一個部位——前扣帶回(anterior cingulate),也在同時負責管理著自控力。 所謂前扣帶回,位於大腦半球內側面,扮演著權衡利弊、抑制情緒衝動的角色。

什麼時候人的自控力才會成熟呢?

理論上來說,掌管自控力的大腦部位,直到青少年末期才會逐漸發育完全,而前額葉,甚至可能到了25 歲左右才會趨於成熟。

不過,這也僅僅是理論上。

因為依然有很多和我一樣的成年人,並不具備很完善的自控力,所以在現實生活中,自控力的發育和成熟,並非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步調。

有些人很小就能高度自律,而有些人,似乎一輩子都在無法自律的悔恨中度過。

這種個體身上存在的顯著差異,顯然是無法利用年齡和發育規律來解釋。所以,接下來的部分,我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有的人,似乎永遠無法做到嚴於律己。

自控力的個體差異

一個人身上的很多方面,都可以用基因(內部因素)和環境(外部因素)來解釋。同樣的,自控力的發展程度,依然可以用內因與外因的框架來進行分析。

總的來說,一個人的自控力強弱,和他的成長環境(家庭環境、社會文化)、個人性格(內向、外向)、先天基因和風險因子相關。

成長環境

1、家庭環境

外部環境有著對孩子成長發育的重要性。而家庭,作為與孩子關係最密切的成長環境,自然也會對孩子的自控力發展至為關鍵。 研究表明,孩子在0-3 歲的階段內,家庭環境、親子關係,對自控力的影響非常顯著。而嬰兒時期,孩子與主要照料者關係的親密與否、是否形成安全感,可以預測6 歲以後孩子的自控力水平。

如果媽媽感情冷漠、不敏感、無回應,讓孩子長期身處負能量環境中,那麼孩子的壓力荷爾蒙,就會抑制自控力相關的腦部發育。此外,消極的教養風格,不但無法讓孩子學會自律,反而會讓他們更加難以控制情緒、抑制衝動。

相反地,倘若媽媽對嬰兒需求敏感、積極回應,並與孩子及時討論情緒,在鼓勵孩子獨立的時候表示支持,而不是一味推著孩子去獨立,那麼孩子會在接下來的6-12 個月中,專註力顯著提升、自控力快速更強,自然獨立性也得到改善。

2、語言環境

有一個2004 年的研究發現,來自多語言環境家庭的人,自控力要比單語言環境的孩更強。

這個研究過程,是讓雙語家庭和單語言家庭的孩子做任務,這類任務需要他們頻繁轉移注意力,比如先要求孩子們將一堆卡片按顏色分類,然後由研究者將順序打亂,再要求孩子迅速用形狀來分類。

這個設計,旨在考察孩子在轉換任務的時候,是否能迅速進入狀態、專註做事。

結果表明,雙語家庭的孩子,要比單語言家庭的孩子,更加迅速地繼續專註做任務。原因也很簡單,雙語家庭的孩子,大腦中會逐漸形成兩條語言軌道。

他們能靈活自如地進行語言體系的轉換,因此也能通過頻繁的轉換,學到靈活思考的技巧,並在不受雜念干擾的情況下,將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事物上。 這也是「生活經歷改變大腦結構」的一個例子。

3、社會文化

家庭環境的影響固然重大,但一個人的性格和行事風格,終究會被打上有國情和文化特色的印記,自控力也不例外。

一項2008 年的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成長於非常強調克制和自控的環境中,那麼他們就比較容易更快發展出堅定的自控力。

比如,韓國的學齡前兒童,會有比較規範的行為準則,上課時也會強調長時間端坐,而不是自由玩耍、隨意提問。

的教育體制,也會比較強調尊重師長、服從權威,行為、儀錶甚至個人意志都需要高度規範化,也會頻繁參加整齊劃一的集體活動。因此他們都有非常多的機會,去練習加強自控力。

因此,這種嚴格規範的生活環境,也會讓孩子們大腦中關於自控力的部分,變得更加強勁和成熟。

個人性格

面對一個陌生的玩具,有的孩子會仔細打量,謹慎而小心,並不會隨意去觸碰。而有的孩子,則會毫不猶豫、撿起就玩。這其中的性格差異,除了先天遺傳,可能也是大腦結構不同而造成的。

根據神經科學家的研究結果,大腦中左前半球更活躍的孩子,會傾向於對陌生玩具熱情和熟絡。而右半球更活躍的孩子,則會儘可能避免有陌生玩具的情境,也會對陌生的人和物更小心謹慎,相應地,他們也會很容易因為挫折和誤解而敏感、沮喪。

那麼,哪種性格的孩子,自控力更強呢?

根據2004 年科學家對兩種孩子的跟蹤研究,兒童早期更加小心謹慎的孩子,會在學齡前階段有更好的自控力、更少的情緒衝動,也會在自控力相關的遊戲中表現更好。

不過,從性格這方面來說,過度的小心謹慎,也就是過度的自控,其實也並非好事,依然會對其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健康的自我控制,其實更應該是自我管理(self-regulation)。

基因原因

有一種孩子,先天就擁有好戰基因MAOA,所以一旦身處充滿壓力、暴力犯罪的環境中,他們的內心就會滋生出無窮的暴力和罪惡。 同樣的,也有一種孩子,天生就有更強的自控基因。

比如,2006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有一種基因叫做DAT1,它有長和短兩種版本。擁有長版本DAT1 基因的6 歲孩子,會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強的自控力、更少的衝動行為、更高度的專註力,大腦成熟度也更高,而擁有短版本DAT1 基因的同齡孩子,則在自控力中表現沒那麼突出。

總結

所以,如何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功?智商?情商?家庭背景?都不是。是自控力。

其涵義遠比毅力、勤勉、堅強都要豐富得多。二中能力最終會體現為一種對長期目標的持續激情及持久耐力,是不忘初衷、專註投入、堅持不懈,是一種包涵了自我激勵、自我約束和自我調整的性格特徵。

「向著長期的目標,堅持自己的激情,即便歷經失敗,依然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本文授權轉載自「改變自己:wechanger」

獲取更多有趣又有料的內容,歡迎下載鳳凰新聞客戶端,訂閱「 青年」;歡迎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微信公眾平台:青年制氧機(ID:qingnianzhiyangji)

責任編輯:解靜 PSY032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