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作家王萬兵:作家克里斯托弗·馬洛充滿爭議的形象!

馬洛的性格中流淌著愛冒險、不安定的因素,他和密友曾屢次涉足欺詐性高風險活動,也曾因參與鬥毆而被捕。配圖為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油畫作品《玩牌欺詐的人》

伊麗莎白時期的劇作家並非只有莎士比亞,還有克里斯托弗·馬洛。大英圖書館的「發現文學」項目新近在線開放了一份16世紀的密探筆記,筆記里記錄的是馬洛當年驚世駭俗的言行,讓這個長久被西方主流非議、壓制的人物再度進入公眾視野。400多年過去了,劇作家馬洛仍然是一個等待被「發現」的作家。馬洛與莎士比亞是同齡人,他29歲時死於非命,留下了《帖木兒》《浮士德博士的悲劇》《愛德華二世》等名作。在馬洛如彗星閃耀時,莎士比亞才起步,在一定程度上,他還是馬洛的學徒。當代英美文學界最重要的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說:「如果莎士比亞也死在29歲,他將無法和馬洛相提並論。」

不久前,大英圖書館在線資源「發現文學」項目開放了一份被稱為「貝恩斯筆記」的明星藏品,它使伊麗莎白時期劇作家克里斯托弗·馬洛那充滿爭議的形象再一次進入公眾視線。這份手稿出自密探理查德·貝恩斯之手,記錄了馬洛那些在今天聽來都驚世駭俗的言論。

這份手稿記錄於1593年5月,5月18日,馬洛被批准逮捕;20日,他在接受樞密院質詢后被釋放,不過仍需每天報備。5月30日,馬洛在倫敦附近德特福德一家酒店鬥毆中被刺身亡,起因據說是賬單。6月1日,由王室驗屍官組織審訊,16人陪審團認定兇手英格拉姆·弗里澤是出於自衛。但很多人相信,馬洛之死不是意外,而是蓄意謀殺。

同時代的劇作家中,只有馬洛取得的成就接近莎士比亞。然而他們如此不同。莎士比亞一生行事穩當,馬洛則更符合人們對天才的想象,經歷了恣縱放蕩的朋克人生。

馬洛和莎士比亞生於同年(1564年),都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馬洛出生於坎特伯雷一個鞋匠家庭,莎士比亞的父親則是斯特拉特福的手套商。但是馬洛拿到獎學金進入劍橋大學,1584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這使他有資格成為「大學才子」中的一員。這個活躍於16世紀80年代倫敦劇壇的作家群包括托馬斯·沃森、托馬斯·洛奇、喬治·皮爾、托馬斯·納什、羅伯特·格林,或許還可以加上托馬斯·基德和約翰·里利,不過基德不合群,而里利年紀要大一些。他們大多有牛津或劍橋的教育背景,卻沒有從事神職或法律工作,反而投身在當時名譽不佳的戲劇界,這多少可以說明,他們性格之中就有愛冒險、不安定的因素。比如馬洛的密友沃森,學識淵博,才華驚人,24歲就出版了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的拉丁文譯本,但與此同時也常常涉足欺詐性高風險活動,他的對手曾經諷刺他:「能在一部劇中設計20個謊言和惡作劇,這就是他的日常行為和謀生伎倆。」

這對密友曾經因為一起參與鬥毆而被捕入獄,而馬洛之精力充沛與行事浪蕩,比起沃森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貝恩斯筆記」控訴的無神論傾向,他的間諜身份格外引人注目。馬洛在1587年申請劍橋大學碩士學位時遇到障礙,因為校方聽聞他將前往法國蘭斯接受羅馬天主教神職。後來由於樞密院出面干預,稱讚馬洛在「關係到國家利益的事務」上忠心為女王效勞,學位還是按時授予了。樞密院的信件引發了許多猜測,最流行的說法是,馬洛曾經作為密探服務於弗朗西斯·沃爾辛厄姆爵士的情報機構。此外,劍橋大學的記錄證明馬洛在1584-1585學年有超過規定的缺勤記錄;而在出勤期間,學校配膳室賬單顯示他在飲食方面過分鋪張,超出了合理收入水平,這似乎都可以佐證馬洛的間諜身份。1592年馬洛在荷蘭被捕,罪名是製造偽幣,交由財政大臣處置后,並未涉及訴訟和刑獄。考慮到這次偽幣製造與當時的一次密謀反叛有關,也許它原本就是馬洛的一項間諜任務。

馬洛的另一個標籤是他的取向問題。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現這個主題:比如長詩 《西羅和利安德》 描寫年輕的利安德:「滿足男人所有的慾望。」當他游過海峽去和愛人相會時,海神也被他吸引,「健壯的神祇擁抱他,喚他愛人。」劇作 《愛德華二世》 大膽地描寫了這位被廢黜的英王與寵臣皮爾斯·加弗斯頓之間的情愛。馬洛筆下的愛德華二世令人同情,以人文主義者的態度探討不被世俗接受的情愛關係,他比他的同時代人要走得更遠。

在「大學才子」中,馬洛最經常被拿來和莎士比亞比較,因為只有馬洛取得的成就接近莎士比亞。然而他們又是如此不同。莎士比亞一生行事穩當,從事寫作,管理劇團,積蓄大筆錢財,投資房地產,沒有蹲過監獄,也沒有毀滅性的訴訟,年近50退隱還鄉。相比之下,也許馬洛更符合人們對天才的想象,無論是作家本人還是他筆下的英雄,都過著一種蔑視規則、恣縱放蕩的朋克人生。

馬洛寫下的,是中世紀的世界圖景破碎以後,重新發現自我的人在大地上的冒險,天地廣闊,精神自由。莎士比亞著迷於人的深邃和複雜,馬洛著迷的是人的激情和力量。

馬洛比莎士比亞成名更早,他屬於少數天生就有詩才的人,似乎沒有摸索學習的過程,《帖木兒》 橫空出世,就已經屬於上乘之作。而讀莎士比亞早期的歷史劇和喜劇,我們很難想象他會成為 《哈姆萊特》 《奧賽羅》《李爾王》 和 《麥克白》 的作者。當馬洛29歲猝然離世,莎士比亞還處在事業上升期。文學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說:「如果那時莎士比亞也死去,他與馬洛就難以相提並論了。《馬爾他的猶太人》,兩部 《帖木兒》 和 《愛德華二世》,甚至片斷的 《浮士德博士》等都比莎氏 《愛的徒勞》 之前的作品更有成就。」無論馬洛是否犯有被控的罪行,他的作品足以說明他是一位嚴肅的學者和勤奮的詩人。

《帖木兒》 創作於1587-1588年間,它和基德的 《西班牙悲劇》 都是倫敦大眾劇場最早的流行劇目,其里程碑意義在於劃清了中世紀戲劇與文藝復興以來戲劇劇場的界限。居於舞台中心的不再是宗教人物 (神秘劇)或抽象的道德化身 (道德劇),帖木兒———一個錫西厄的牧人成為主角,他憑藉自己堅定的意志、超凡的精力、狂妄的野心和絕對的無情,「用征服之劍一路橫掃國土」。全劇殘酷得驚人,充滿了喧囂、暴力和異國風情。道德準則在這裡完全失去作用,觀眾如中符咒般被主角吸引。

在這裡,馬洛創造性地運用無韻五步抑揚格 (也稱素體詩),帖木兒雄辯滔滔,權力意志背後有著巨大的詩意和激情:

大自然,她用四種元素構造了我們在我們的胸中彼此衝突爭奪權力,教會了我們所有人具有追求精神;

我們的靈魂,它們的天賦能夠領會這個世界的奇妙構造,

量度每一個遊盪行星的軌跡,攀登無限知識的峰頂,

像從不停頓的星球那樣永遠運動,要求我們竭盡全力,永不停息,直到我們摘取到最豐盛的果實,完美的快樂,唯一的幸福,享受一個凡間王冠的甜蜜。

這是在中世紀的世界圖景破碎之後,重新發現自我的人在大地上的一次冒險,他不再相信有某種唯一的實體性力量,天地如此廣闊,精神如此自由,幸福不在來世,而在此時此地。帖木兒就是一團生命力的化身。

莎士比亞的傳記作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教授認為,海軍大臣供奉劇團演出的 《帖木兒大帝》,很可能是莎士比亞初到倫敦看的第一部戲,馬洛「雄偉的詩行」和愛德華·艾倫天才的演繹都給他以極大的震撼。在莎士比亞後來的作品中,像 《安東尼和克里奧佩特拉》 《威尼斯商人》 《理查二世》 和 《麥克白》,我們一再看到對馬洛劇作主題的再創造。《威尼斯商人》甚至可以看作對 《馬爾他的猶太人》的直接回應,巴拉巴斯和夏洛克的差異,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了馬洛和莎士比亞的差異。

英國是中世紀基督教國家中第一個立法驅逐猶太全族的,到馬洛和莎士比亞生活的時代,猶太人在英國已經成為久遠的歷史,成為某種抽象的象徵。關於馬洛是否在作品中宣揚反猶,學者們爭論不休。也許比起猶太血統,巴拉巴斯更重要的身份是馬基雅維利主義者,他不受宗教和道德束縛,連殺死女兒都沒有心理障礙。布魯姆認為,比起帖木兒或浮士德,巴拉巴斯更能代表馬洛本人,他渾身洋溢著作惡的熱情,自始至終興緻勃勃,因為他是一個自由的人,或者說,自由的魔鬼。夏洛克卻不肯安於惡人的位置,莎士比亞對他的心靈刻畫太深入了,這個被剝奪了一切的人感受到深深的痛苦,使我們不能對他的遭遇無動於衷———因為他是和我們一樣的人。如果說馬洛著迷於人的激情與力量,莎士比亞則著迷於人的深邃與複雜。不過有一點是他們共同的,那就是絕不止步於道德評判。

人們通常認為,馬洛和莎士比亞是競爭對手,但這個印象也許是片面的。經過23位學者的研究,確認《亨利六世》 是由莎士比亞和馬洛共同創作。

人們通常認為,馬洛和莎士比亞是競爭對手,但這個印象也許是片面的。2016年10月最新出版的牛津莎士比亞全集中,經過23位學者的研究,《亨利六世》 上中下三部由莎士比亞和馬洛共同署名。雖然自18世紀以來就有人提出馬洛參與了 《亨利六世》 的創作,但這還是他第一次在莎士比亞全集中獲得署名。這也使人重新想起「莎士比亞原作者為馬洛說」,儘管這個觀點已經漸漸退出流行。

「馬洛說」可以追溯到作家威爾伯·齊格勒1895年出版的小說 《那是馬洛:三百年的秘密故事》,他認為是馬洛創作了 《哈姆萊特》,因此馬洛之死就只能是偽造的。到了1901年,這個觀點似乎得到了科學支持,因為當托馬斯·門登霍爾用數理統計的方法來研究寫作風格時,發現馬洛和莎士比亞兩人的作品有明顯的詞頻共性。此後,亨利·沃特森、阿奇·韋伯斯特等研究者都是「馬洛說」的重要支持者。沃特森還提出馬洛直到1627年才死於義大利帕多瓦,期間他就以莎士比亞為名發表作品。

1925年,學者萊斯利·霍特森發現了馬洛之死的審訊材料,其中記載屍體於審訊當天下葬於德特福德的聖尼古拉教堂。即便如此,「馬洛說」仍然不乏支持者,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卡爾文·霍夫曼。他在 《此人才是莎士比亞》(1955) 中提出,那具屍體其實是一個醉酒的水手,而托馬斯·沃爾辛厄姆策劃了馬洛的出逃 (他認為沃爾辛厄姆就是馬洛的愛人),以幫助他逃避宗教審判。霍夫曼還在馬洛就讀過的坎特伯雷國王學校設立了信託基金,以推進馬洛研究,除了每年評選論文獎之外,誰若能夠為「馬洛說」提供無可辯駁的證據,將能獲得一半信託基金。

儘管「馬洛說」並不被絕大多數莎士比亞學者接受,從學理來說,我也不能認同,不過私心裡仍然很喜歡這種想象。就像我們的古人曾經想象西子泛舟,貴妃東渡,那些如夏花般絢爛的人生,我們總是不捨得它們匆匆落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