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看了《敦刻爾克》,我為什麼感到好孤獨?

昨天晚上連續看了《敦刻爾克》和《銀魂》。

作為非原著粉,《銀魂》還是不太適合我,get不到點,劇情也不好玩。整場電影瀰漫著淡淡的尷尬。當然,原著愛好者請自動忽略我。

下面聊聊《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大撤退大家都知道,結局也早就瞭然。看這部電影,有一個樂趣在於看導演如何處理這個故事。

諾蘭選擇了一個比較小的切入口。不講整個宏觀的戰場格局,也不渲染某一個動人故事,他的攝像機好像一直離人物比較遠,靜靜地記錄發生的一切。全片沒有什麼對話,也不試圖去撬開人物的內心世界,他只是把我們帶到了現場。

看這片,總是有一種瀰漫不散的孤獨感。

電影開始,那零落人群的海灘,那些泡沫,遠方的硝煙,都讓人顯得寥落。

天上,飛機只有三架,傾斜的天空,傾斜的海面,戰爭變成具體的追擊敵機,而這個過程,那麼多反覆、盤旋,看起來一點也不瀟洒乾脆。

最孤獨的一個鏡頭是老人開著自己船前來救人,在海面遇到落難飛行員。他一個人坐在漂浮的飛機殘骸上,蜷縮在一起,浩瀚的大海中,他實在是太渺小,太脆弱。

這部電影沒有描寫正面戰爭的激烈,同時也取消了戰爭場面帶給人的興奮感。那種興奮感到底是對戰爭的反思,還是對戰爭的渴望呢?這是我一直以來對戰爭電影的懷疑。

殘酷的戰爭場面,事實上並不一定能夠讓人們體會到戰爭的可怕,反而會激發人們對戰爭的激情。

我記憶中有兩部戰爭電影,真的讓我對戰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一部是庫布里克的《全金屬外殼》,一部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兩部都是聚焦越戰。

《全金屬外殼》的前半部真是太精彩,人在軍隊中被異化的過程,看得我怵目驚心。《現代啟示錄》則像一首長詩,主角和他的船員們、沿著湄公河往上遊行駛,遇見各式各樣的人,各式各樣的場景,極盡荒誕,莫名。我們隨著主角一起深入戰爭的內部,所看到的,是一個個迷失的人,所謂的正義並不存在。

不過這兩部電影在豆瓣的評分一部是8.5,一部是8.3,而去年的《血戰鋼鋸嶺》則有8.7分。我不是說《血戰鋼鋸嶺》不好,而是想說明,英雄主義的敘事模型永遠更有吸引力,我們渴望英雄,甚至渴望戰爭。

諾蘭拍敦刻爾克,我在網上聽到有人疑問,一場撤退有什麼好拍的?這種聲音可能並不是少數,在很多人看來,撤退就是失敗,而失敗是不值得被關注的。

諾蘭不僅選擇了一場撤退,而且選擇了一場撤退中的小人物。

他沒有把它拍得緊張而壯懷激烈,而把它拍成了寂寥而孤獨。

電影有三條線索,平行剪輯。每一條線索,都表達了這場戰爭(撤退)的不同側面。

海灘,線索是小兵的逃生。他不斷地尋找機會,不斷的失敗,終於坐上回家的船。在他的這條線里,我們看到了恐懼,特別是在船艙底部,流彈擊穿船體,水漫進來那一段。

空中,線索是飛行員的的戰鬥。不知道為什麼,這條線我看到的是無聊。我不是說這條線索無聊,而是說這條線在表現戰爭無聊、憊怠的一面。

我們看過很多超級英雄電影,我記得《獨立日2》裡頭有很多飛行狙擊的戲,那種密集感,緊張感,讓人們的腎上腺素飆升。但《敦刻爾克》里的飛機戰鬥,卻如此緩慢、凝滯,如此真實。

海面,是一艘民用船的營救之旅。這條線,是最具煽情力的,普通人的挺身而出,當海面上出現大大小小的漁船時,不禁潸然淚下。

這是一部不一樣的大片,如果不是諾蘭,恐怕票房會少很多吧。總體上我還是蠻喜歡的,雖然不至於誇它為神作,但值得一看。

看完電影,也許你不會有什麼壯懷激烈的衝動,但卻遲遲有一種瀰漫不去的孤獨感。回家,是一個多麼美好的詞。

- 不止讀書-

魏小河出品 微博 豆瓣 知乎 @魏小河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