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是現實?什麼是真正的現實,而不是我腦海虛構的?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我們是怎麼思考的。
不幸的是,人類心靈的研究一直是困難的,因為我們沒有直接的觀測手段。顯微鏡和功能磁共振成像使我們能夠近距離觀察大腦,但大腦和心靈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只能自己去了解自己的頭腦。當我們研究我們自己的想法時,客觀和系統變得困難。」
《人類簡史》、《未來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2016年的訪談中這麼說到。他每天花兩小時用來冥想,每年參加一到兩個月的隱居修習。通過內觀,訓練自己以一種有序和客觀的方式觀察身體感覺和思想對它們的反應,從而揭開心理模式的根源,認清什麼是現實,什麼是想象。
在《未來簡史》的致謝名單里,第一段,作者寫到:
「感謝我的老師薩帝亞·納拉揚·戈恩卡,他教導我內觀禪修的技巧,讓我能夠觀察事物的真相,更了解心靈及世界。如果沒有過去15年來禪修帶給我的專註、平靜及見解,我不可能寫出這本書。」
難道說,作者寫出《未來簡史》,是多虧了內觀禪修嗎?作者不是以色列人嗎?難道他信佛?內觀禪修又是什麼?
內觀禪修(Vipassanā),觀(梵文:विपश्यना,vipaśyanā,巴利語:Vipassanā),又譯為內觀,音譯為毗缽舍那、毗婆舍那、毗婆奢那,佛教術語,意為以智慧來觀察,是修行禪那的兩種方法之一,也是三無漏學之中的慧學。(維基百科)
尤瓦爾·赫拉利提到的薩帝亞·納拉揚·戈恩卡就是葛印卡(Satya Narayan Goenka,1924年1月30日-2013年9月29日),內觀禪修在20世紀的第三位繼承人。在全世界173個修練中心,都是以葛印卡的錄音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
在內觀禪修的網站上,提到是這樣解釋的:
「「內觀」(Vipassana),意思是如其本然地觀察事物,它是印度最古老的靜坐方法之一。此技巧在超過兩千五百多年前重新被釋迦牟尼佛發現並將之傳授,以它做為普遍性的解藥,治療普遍性的痛苦,它就是生活的藝術。此無宗教派別之分的技巧的目標是徹底根除內心所有不凈雜染,達到究竟解脫和最崇高的快樂。它的宗旨不是純粹治療身體上的疾病,而是從根本上治癒人類的痛苦。」
▽▽▽
這麼說譯言菌並不能完全明白,於是在網上查找了一些修習過十天宿營課程的人的反饋,以下分享來自4個人,她們分別在印度加德滿都、澳大利亞昆士蘭、南禪寺和紐西蘭內觀中心接受課程,其中Jodi Ettenberg的內容來自《衛報》報道(參考原文: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16/mar/31/meditation-retreat-vipassana-new-zealand-exhausting-silence-spiders,其他三人內容來自網路整理)。
泰國某內觀中心
來到內觀中心,要上交一切電子設備、書籍等外物,遵循下面的戒律:
1. 不殺生
2. 不偷盜
3. 不能有性關係
4. 不服用麻醉劑
5. 不撒謊
6. 不睡軟床
7. 不化妝
8. 午餐后不再進食(有些中心好像提供下午茶點或晚餐)
總共十天時間裡,每天作息時間為早上4:30到晚上9:30,靜坐至少11個小時,前三天的課程主要為Anapana(觀息法),要求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鼻子到嘴唇以上的三角區域,觀察氣流的進出及引起的感覺,以此訓練專註力和感受力。
從第四天開示傳授Vipassna(內觀法),依序將注意力從頭移到腳,客觀觀察身體各個部位的感覺,訓練覺知和平等心。
期間最重要的是:(前九天時間裡)保持「神聖的靜默(Noble Silence)」,包括身體、言語和意念的靜默,學員之間禁止有任何形式的溝通。
以下為四位修習者的感受:
在完全的平靜之下,他(老師)告訴我從我的疼痛中去除恐慌的感覺。但是這樣反而放大了我的疼痛,我因為專註於傷痛使自己變得更糟。他告訴我盡我所能。(Jodi Ettenberg,紐西蘭內觀中心)
在頭三天關注在呼吸之後,我們被傳授Vipassana的方法。這涉及以特定順序「掃描」自己身體的經過。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覺察我們感受到的疼痛或其他感覺。通過不讓自己對身體感覺做出反應,我們訓練我們的頭腦,以便建立一個針對盲目反應的屏障。(Jodi Ettenberg,紐西蘭內觀中心)
人是由震動頻率組成的,次原子粒子是人的基本單位。觀察身體的每一個部位的感覺(sensation),不是你要的感覺,而是它真正的感覺,就觀察著,不要去評價。Just the way it is.(FlyWithMaggie,澳洲昆士蘭內觀中心)
練習內觀的初始,將注意力慢慢推及全身上下,我確實感受到了禪修的喜悅,一股熱流從頭頂開始,流淌到全身每一個細胞,猶如福澤遍灑大地。觀察頭部,頭部消失,觀察手,手消失,觀察全身,全身都消融不見,被這樣的消失感引發的自由深深吸引了。(吳蘇媚,加德滿都內觀中心)
就像我在給自己做CT Scan,或者像在機場過安檢被自己的意識掃視全身。各種感知,一擁而上。(FlyWithMaggie,澳洲昆士蘭內觀中心)
除了對自身的「觀照」,第四天開始每天三次的「勤奮精進的禪坐」,在此期間我們不允許移動。你的腿疼嗎?太糟糕了。你鼻子上癢得快瘋了嗎?不能去撓。整整一個小時,你坐著,像掃描儀一樣觀察自己的身體。如果有痛點,你客觀地觀察它們,就像掃描儀,知道這是臨時的。(Jodi Ettenberg,紐西蘭內觀中心)
腰、背、腿的疼痛更加凸顯,一波接著一波,粗重堅硬的感覺,絲毫體會不到老師說的微細震動。(李莉,南禪寺內觀中心)
第六天發生了劇變。我們被帶到山坡上的單人禪房去禪修,一小間一小間排列得就像蜂巢般,似乎蘊藏著某種奇怪的能量。我走進屬於我的那間房,把門鎖上,黑暗,絕對的黑,我從來沒有見過空間能夠黑成這樣的,彷彿鑽進了山洞般,渾身覺得陰冷。 (吳蘇媚,加德滿都內觀中心)
接著,事情發生了驟變。竟然翻天覆地湧來了無數的蛇。驚呆片刻后,我用意識跟蛇群對抗,意識變成了槍,拚命地朝那些紛至沓來的蛇開火。下午回到禪修大廳,蛇群越來越洶湧了,我簡直無法閉上眼睛,只要一閉眼睛,它們就漫山遍野,把我嚇得屁滾尿流,什麼時候經歷過這麼恐怖的事情啊!(吳蘇媚,加德滿都內觀中心)
在課程結束時,學生經常報告在冥想期間感受到全身能量的流動。我沒有。我一直感到痛苦,它也沒有流動性。但是到了最後一天,我可以將注意力集中通過手臂或我的右腿。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將注意力從痛苦中分離。(Jodi Ettenberg,紐西蘭內觀中心)
最後,Jodi Ettenberg,《衛報》報道的作者,「The Food Traveler's Handbook」的作者給自己總結到:
1. Our collective obsession with finding happiness is not a reason to meditate.
我們對尋找幸福的集體痴迷不是冥想的原因。
2. So much of what complicates our lives comes from assumptions we make and our reactions to them.
我們生活的複雜性很多都來自我們做出的假設和對假設的反應。
3. You have to do the work.
你必須投入努力。
4. Perfectionism can be dangerous.
完美主義可能是危險的。
5. Training yourself to stop reacting can help in tolerating pain.
訓練自己停止反應可以幫助忍受疼痛。
▽▽▽
「你們今天開始經驗到一個心的實相,它不是跑到過去,就是跑到未來,不想停留在呼吸上,不想專註,心念總是不停地流轉。你們也一樣瘋狂,迷失在無明、虛幻及錯覺之中,這叫作痴。即使是有條理的念頭,如果是樂的話,人就產生喜愛的反應,進一步形成貪愛執著,如果是苦的話,人就產生排斥的反應,進一步形成嗔恨厭惡。心一直充滿了貪、嗔、痴,這是三種根本的煩惱,其它的染污不凈都由此而起,每一種染污不凈都使我們痛苦。這個修行方法的目的,是凈化心,逐漸消除內在的負面情緒,從痛苦中解脫......也許今天一整天,你的心只有片刻是完全專註在呼吸上,但這少許的片刻在改變心的習氣上是非常有用的。在這片刻中,你覺知到當下的事項,氣息吸進或呼出鼻孔,沒有任何虛妄。這時的心是純凈無染的,對無意識所積存的不凈雜染有著強大的衝擊,以各種身心不適的方式呈現出來。這個過程雖然讓人不適,但確是去除不凈污染的唯一方法。只要持續正確修行,這些困難都會逐漸消失。沒人能替你修行,你得自己來。你必須自己去探索內在的實相,你必須自己解脫。」
這段話正是來自內觀中心課程的講解,出自葛印卡老師,他祖籍印度,在緬甸出生和成長,向烏巴慶長者學習內觀技巧,在後者十四年的指導后,於1969年移居印度並開始傳授內觀,如今全世界的內觀課都在放他在印度授課時的錄音以及各國語言翻譯,開示的內容包括內觀的方法論和相關技巧,講解佛陀開悟以及傳法時碰到的故事,還有葛印卡老師自己多年研究的觀點和傳法時的故事。
我們可以猜測,《未來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肯定也是聽著葛印卡的講解,甚至可能在印度聆聽了本人的教誨,經歷了初習者的煩躁、疼痛、幻覺、感悟,最後達到了某種程度的認知和開示。這就跟喬布斯讀到了鈴木俊隆寫的《禪者的初心》之後,接受乙川弘文(Kobun Chino)的指導,找回了初心一樣,尤瓦爾·赫拉利則通過冥想訓練,找到了一種了解自己思維模式和一心不亂的方法。
喬布斯一直堅持禪修
內觀中心面向不同背景、不同國籍、教派的人開放,並且免費(食宿也免費),課程的經費來自曾經接受過訓練的生員捐款。每年上萬人來到內觀中心,抱著各自的想法和原由,試圖拋開外界的影響,凝聚在呼吸和身體的當下。
「我直接通過冥想觀察到的,遠比我所知道的所有的科技玩意更精彩。即使我們認為我們是對電子郵件、twits或YouTube視頻做出反應,實際上我們是在回應此刻身體的一些感覺。」
尤瓦爾·赫拉利建議每個讀者每周至少有幾個小時脫離技術網路,了解自己的思想和身體最直接的現實。至於作者是不是篤信佛教,這個並不一定,因為他在《未來簡史》中就說過:「宗教就是一份契約,而靈性卻是一個旅程。」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譯言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