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黃帝故里說起

黃帝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們民族的一面大旗。黃帝故里在新鄭這頂桂冠不能動搖,這在《黃帝故里故都歷代文獻匯典》里講得很清楚了。我想海內外炎黃子孫如果祭陵就去陝西黃陵,如果朝聖就到我們新鄭。因為它是故里、出生地。劉文學等編的《黃帝故里故都歷代文獻匯典》這本書功不可沒,他把黃帝故里故都所有的文獻和眾多專家的評論都收起來,我感覺非常全,有這一本書,為進一步研究黃帝文化打下了基礎。另外還要向考古這個深層次發展,就必須加大文物的保護力度。我們講的這本書是肯定的,對於新鄭是黃帝故里這頂桂冠是肯定的,大家也肯定了。這個是不能動搖的。

一、黃帝故里的確認與展望

《國語·晉語四》里說:「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居軒轅之丘。」《集解》引皇甫謐說:「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譙周《古史考》說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這裡明確地提出黃帝是有熊國君,居住在軒轅之丘。關於有熊與軒轅丘的所在地,《續漢書·郡國志》劉昭在新鄭條下注引「皇甫謐曰:古有鄭國,黃帝之所都」。《水經注·洧水》說:「皇甫士安《帝王世紀》云:或言縣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鄭氏徙居之,故曰新鄭矣。」《太平御覽·州郡部》引《帝王世紀》說:「或曰黃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通鑒外紀》卷一引皇甫謐云:「新鄭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及《御批歷代通鑒輯覽》所載,與上述基本相同。通過這些權威性的著述可以看出,都認同皇甫謐的觀點。劉文學主編的《黃帝故里文獻錄》①一書,有關黃帝都有熊居軒轅丘的文獻記載,收錄得比較全。它包括了古代及近現代學者的觀點,沒有一個人與皇甫謐有分歧,說明古往今來在學術界取得了共識。1992年10月,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新鄭縣炎黃文化研究會和新鄭縣人民政府共同召開了「炎黃文化與中原文明」學術討論會,在這次會議上對黃帝都有熊居軒轅之丘的地望,學者們認識完全一致,所以最後得出了一句話:黃帝故里在新鄭。新聞媒體發了消息,地方政府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實際工作。因此,黃帝故里這一桂冠戴在新鄭頭上,取得了億萬炎黃子孫的認同。近些年來,海內外炎黃子孫組團每年到陝西黃帝陵祭祖,到河南新鄭黃帝故里朝聖,已經形成了慣例。這一振奮人心的、強化民族凝聚力的尋根朝聖活動,是1992年「炎黃文化與中原文明」學術會議打下的基礎,沒有學術界的深入研究和確認,就是空中樓閣。

黃帝故里這項桂冠光彩奪目,它已逐步形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聖地。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這個聖地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們從科學的角度給以闡釋,需要進一步研究,使其基礎更堅固,使其內容更豐富,不能躺在桂冠下睡大覺。關於這一點,我們學術界應該有充分的認識,地方政府也要給以有效地關注。我認為今後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宏觀方面如:黃帝是一個人、是一個族團、是一個時代,這個概念必須弄清楚。如黃帝代表一個時代,他屬於傳說時代,還是歷史時代?黃帝時代在歷史長河中必須定位。有了時空概念的基點,才能考慮與考古學文化對應。不與考古學文化對應,只是從文獻到文獻,不能真正落實。目前黃帝時代與考古學文化對應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與龍山文化對應,一種認為與仰韶文化對應。不論如何對應都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在研究過程中要提倡百家爭鳴的學風,不同觀點的碰撞,可以相互啟迪,有益於深入地探討,最後可能達到殊途同歸。黃帝時代的社會性質在學術界也沒有完全取得共識,我們自己的觀點也得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如果我們沒有明晰的主見,會影響塑造黃帝故里這個聖地的科學性。再從微觀上考慮:黃帝故里在新鄭,哪一處或若干處考古學文化遺址能代表黃帝故里。黃帝都有熊在新鄭,當時的「都」有沒有城垣。據文獻記載,黃帝時已有「五城十二樓」。我們能否找到當時的城?在靈寶黃帝鑄鼎塬的西坡遺址才發現了宮殿性質的大房子。我們在有熊國內應該注意查找。另外有熊國文化遺址是龍山文化遺址,還是仰韶文化遺址,或是仰韶文化某個階段的遺址?有熊國疆域應該有一個大體輪廓。唐李吉甫纂《元和郡縣誌·河南道四》說:新鄭縣「本有熊之墟,又為祝融之墟,於周為鄭武公之國都」。《大明一統志·沿革》說:新鄭縣在州城(禹州)東北九十里,周封黃帝後於此為鄶國,春秋時為鄭武公之國,名曰新鄭。《大清一統志》說:「軒轅丘,在新鄭縣西北故城。」引《通典》說:「新鄭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也在此。」以上提到的祝融之墟、鄶國和鄭武公之國均在有熊國境內,而且與軒轅丘關係甚為密切。如果我們弄清了鄭武公國都和鄶國之都的地望,在此基礎上再分析研究祝融之墟和軒轅之丘,可能會有很大幫助。清順治十六年《新鄭縣誌·新鄭縣土俗民情圖說明》:「新鄭史稱東里,古軒轅有熊氏之國也,東馬陵、南陘山、西大隗、北豹山。溱洧襟帶於前,梅泰環拱於後……」這段話把有熊國界定在新鄭境內,但西邊達到新密的大隗,其實把今天的劉寨、曲梁包括在內。鄭國東遷后稱為新鄭,鄭國的疆域據新編《新鄭縣誌》記載:「東至匡(匡城,扶溝縣西),西至潁谷(登封市西),南至汜(襄城縣),北至稟延(今延津縣)。東西寬175公里,南北長200公里。」②轄域3500平方公里的鄭國,它的國都在今新鄭市,現存巍峨的城垣仍然清晰可見。黃帝都有熊、居軒轅丘,或者說黃帝故里,從古史文獻記載來看,其地望在河南只有新鄭市一說,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我有兩點建議:第一,根據文獻所提供的信息,要加大力度進行考古調查、發掘,取得驗證文獻的實物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研究,這樣才更有說服力。第二,文獻記載新鄭市是有熊國的國都,但不能把國都孤立起來,必須跳出新鄭市放眼全局進行研究,國都周邊的科研成果與國都是會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二、黃帝時代的考古學文化

前邊提到需要研究的問題很多,只有學者們大家分頭去研究。下邊我打算對有熊國考古學文化發表一點意見。我在《五帝時代研究》中有一篇《五帝年代框架的推測》③,「把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年代進行考證,對史書各家之說進行對比研究,最後我的結論是:公元前2100~前2150年為帝舜代;公元前2150~2550年為帝嚳(包括堯)代;公元前2550~前2900年為顓頊代;公元前2900~前4420年為黃帝時代。黃帝10世1520年,顓頊9世350年,帝嚳10世400年(包括摯和堯),帝舜1世50年」。古本《竹書紀年》說:「黃帝至禹為世三十。」禹與舜為同時,也可以說黃帝至舜為世三十。黃帝10世、顓頊9世、帝嚳(包括堯)10世、帝舜1世,合起來正好30世。我把五帝的積年在歷史長河中定位在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4000年之間,大體上延續了約2000年。有了這一個宏觀的概念,五帝時代在歷史階段上的位置就比較清楚。黃帝時代約1000多年,我多次發表文章都是與仰韶文化相對應,具體說即與廟底溝類型和大河村類型仰韶文化相對應。關於廟底溝類型文化的碳14測年數據,我會集了21個數據④,在陝西省有6個數據,其上限達到公元前4000年,其下限為公元前3300年前後;在甘肅大地灣有5個數據,其中2個數據超出公元前4000年,有3個數據在公元前4000年至前3500年之間;河北省有4個數據,其上限超出公元前4000年,下限至公元前3300年前後;青海有1個數據,為公元前3500年至前3343年;河南三門峽有2個數據,1個是公元前3990至前3780年,1個是公元前3775至前3360年。三門峽這兩個數據是當地廟底溝類型中期,有早於它的文化層沒有測年數據。以上介紹的各地廟底溝類型測年數據,大體可以說是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屬於仰韶文化中期,對應黃帝時代主要屬於中期階段,個別數據伸入黃帝早期階段。

鄭州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從主流看主要是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裴李崗文化屬於前五帝時代,龍山文化與顓頊、帝嚳、堯、舜的年代能夠對應,這裡一概略而不論。在這裡主要是觀察仰韶文化。對仰韶文化發掘的地點不少,但規模較大、文化層次較多、出土遺迹遺物較豐富,當首推鄭州大河村遺址的發掘。《鄭州大河村》⑤考古報告已正式出版,它公布的資料、文化的分期、碳14測年,可以說能夠代表鄭州地區的仰韶文化。《鄭州大河村》把仰韶文化區分為七期,編著者認為:「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三期,應單獨命名為仰韶文化早期類型。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二期、前一期和后崗類型關係密切,如陶罐形鼎、盆形鼎、雙耳罐、小包口垂腹罐、斂口鼓腹弦紋罐、紅頂缽、紅頂盆、紅頂碗、直口深腹圓底突飾缸等,在後崗類型中都能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器形。因此,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二期、前一期暫命名為後崗類型,但絕不見后崗類型的彩陶。大河村仰韶文化第一期、第二期與廟底溝類型有較多相同因素,如彩陶中的勾葉紋、花瓣紋、圓點紋和直線紋等,陶器中的曲腹缽、曲腹盆等。因此大河村仰韶文化第一期和第二期應為廟底溝類型。大河村仰韶文化第三期為秦王寨類型,第四期為大河村類型。」關於大河村各期仰韶文化的碳14測年數據,《鄭州大河村》是這樣介紹的: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三期未測年代,依據文化特徵估計距今6800年左右。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二期測定年代數據1個,樹輪校正後距今6580±200年。估計前二期距今6400年左右,與濮陽西水坡早期年代基本一致。大河村前一期未測年代,依據文化特徵,該期距今6000年左右。大河村第一期未測年代,依據文化特徵,該期距今5800~5500年。大河村第二期測定了3個年代數據,有1個數據偏晚,其餘2個樹輪校正後分別為5375±130年、5740±125年。經過對比分析,估計該期距今5500~5300年。大河村第三期共測定5個年代數據,除了1個偏高1個未經樹輪校正外,其餘3個數據,樹輪校正後分別為距今5020±210年、5305±120年、5315±130年,大體可以說距今5300~5100年。大河村第四期共測了16個年代數據,除了有6個數據過於偏早或過於偏晚外,有10個樹輪校正數據分別為:4910 ±185年、4930±260年、4985±185年、5000±185年、5110±180年、5125±130年、5145±130年、5235±120年、5040±185年、5290±160年。從這10個數據觀察,大體可以說這一期仰韶文化距今5100~4900年。以上測年數據,可以看出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二期和前一期的年代相當於黃帝時代早期;大河村仰韶文化第一期和第二期為廟底溝類型文化,它的年代相當於黃帝時代中期;大河村仰韶文化第三期和第四期我把它稱為大河村類型早期和晚期,它的年代相當於黃帝時代晚期。

大河村仰韶文化各個類型的測年數據相互也有交叉,我只是把多數測年數據作以歸納,是一個大體的數據。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三期沒有測年數據,從《鄭州大河村》中估計的數字為距今6800年左右,我沒有採用。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我均採用樹輪

大河村仰韶文化年代表

后崗類型(前一期、前二期)距今6400年至6000年

黃帝時代早期

廟底溝類型(一期、二期)距今5800年至5300年

黃帝時代中期

大河村類型(三期、四期)距今5300年至4900年

黃帝時代晚期

校正後的測年數據與《鄭州大河村》有異。前邊我介紹黃帝時代年代框架為距今6420年至距今4900年,與大河村仰韶文化基本能夠對應。后崗類型文化屬於黃帝時代早期,但是在鄭州地區文化分佈並不很多。廟底溝類型文化屬於黃帝中期,在鄭州地區分佈較后崗類型文化多得多,但是從總體觀察,在鄭州地區仰韶文化中還不是主流。大河村類型仰韶文化屬於黃帝時代晚期,它的下限已與中原龍山文化交叉,在鄭州地區仰韶文化中它是主流文化。黃帝都有熊時他的族團所創造的文化應該是大河村類型文化。大河村類型文化中發現有東方來的大汶口文化和南方來的屈家嶺文化遺物,這一現象值得特別注意。它反映了不同族團在中原地區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歷史信息,對認識黃帝都有熊時,由族團長期爭奪戰發展到合鬼神於西太山大聯合的歷史,的確是很有幫助的。因此,我認為黃帝都有熊的歷史階段,對應考古學文化就是大河村類型仰韶文化。

三、有熊國疆域輪廓的分析

有熊國的疆域,文獻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我們可以看看有關黃帝活動的記載,或後世的傳說,或有紀念性建築的分佈情況,對我們了解其疆域或許是有幫助的。劉文學主編的《黃帝故里文獻錄》中收錄了不少這方面的資料⑥,可以簡單的介紹一下。有熊之墟、軒轅之丘文獻記載在新鄭,這可以作為一個基點,主要是要看周邊的情況。清順治十六年《新鄭縣誌·祠祀志》、乾隆四十一年《新鄭縣誌·祠祀志》均說:「軒轅廟在縣西大隗山巔。」「從古至今,每年三月三日,新鄭、密縣、禹州等地大批群眾,登具茨山朝拜黃帝祭祖。」具茨山又名大隗山。《莊子·徐無鬼》:「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漢書·地理志》:「黃帝登具茨之山,升於洪堤上,受神芝於黃蓋童子,即是山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也有同樣說法。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大隗山在縣(密縣)東南五十里,本具茨山,黃帝見大隗於具茨之山,故亦謂大隗山,潩水出於此。」《大清一統志》:「大隗山,在禹州北,亦曰具茨山。《國語》史伯謂鄭桓公曰:『主苤隗而食溱洧。』註:苤隗山名,即大隗也。」《開封府志》:「大隗山在禹州北四十里,接密縣東界、新鄭縣西南界,有軒轅避暑洞,其頂有風谷。」風后頂為具茨山(大隗山)之頂峰。大隗山或曰具茨山現在很清楚,它橫亘於新鄭、新密、禹州三市境內,因此它屬於有熊國轄域。黃帝飲馬泉、黃帝避暑洞、黃帝會鬼神於西太山,均在新鄭境內。大鴻山在禹州東北20公里,即具茨山主峰,與新密、新鄭相錯。與黃帝有關的講武山、麾旗山、力牧台、卧龍台、軒轅門、麾旗穴、雲岩宮(又稱黃帝宮)、風后八陣圖碑、黃帝三女冢、修德觀、靈岩洞、七聖廟、黃帝廟等傳說均在新密境內。《山海經·西次三經》說:黃帝取峚山(即密)玉在新密境。崆峒山為黃帝問道處,其地《河南通志·山川》說「在(禹)州西北五十里」。黃帝築壇沉璧祭河洛,得河圖洛書,其地在鞏義。《黃帝內傳》有「帝會嵩山,王母飲以金液」。《史記·封禪書》:「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游,與神會。」這裡提到太室即嵩山。《抱朴子·極言》說:黃帝「涉王屋而授丹經,到鼎湖而飛流珠,登崆峒而問道廣成子,之具茨而事大隗……」靈寶市有黃帝鑄鼎塬、黃帝陵、黃帝廟,貞觀十七年黃帝鑄鼎碑猶存。《隋書·地理志》說:「緱氏(今偃師市)有軒轅山。」濟源有王屋山和軒轅亭。另外,《山海經》中還提到新安的青要山是黃帝的密都。以上掛一漏萬說,雖然不能作為事實來看待,但是這些傳說除了新鄭本身之外,集中地分佈在新密市,其次是禹州、登封、鞏義、偃師、濟源、新安、靈寶等地都有他的傳說故事,這種現象對我們分析有熊地域時不能不給以足夠的關注。

前邊已談到大河村類型仰韶文化是黃帝時代文化,也可以說是有熊國文化。我們了解一下大河村類型仰韶文化的分佈,對我們研究有熊國疆域是至關重要的。《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提供了一個目前所知的大河村類型的分佈情況,鄭州市地區發現71處,其中市郊11處、滎陽14處、新鄭10處、登封9處、新密8處、鞏義17處、中牟2處⑦。與鄭州轄區臨近的還有禹州4處、長葛4處、尉氏6處,總共85處。應該說明的一點是,各市縣的數字並不很準確,如果認真進一步調查肯定還有不少發現。大河村類型已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20處,經過發掘的主要有鄭州大河村、後庄王、林山寨、西山古城遺址、滎陽青台、點軍台、長葛石固、新鄭唐戶、禹縣谷水河等。在新鄭重點發掘了唐戶遺址,這處遺址54萬平方米,位於新鄭城南13公里的唐戶村,潩水河和九龍河匯流的夾角台地上。遺址的中部和東部主要是大河村類型仰韶文化堆積,早於大河村類型的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遺物也有發現,同時還發現有大汶口文化遺物。說明這處遺址在大河村類型之前已有人居住,在大河村類型時期大汶口文化也流傳到這裡。就在這唐戶遺址的附近,傳說稱為「黃帝口」是值得思考的。我依據《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公布的資料,把鄭州地區大河村類型仰韶遺址組合了4個聚落群⑧。滎陽聚落群:共29處聚落遺址。鄭州市郊與滎陽市連為一體,其聚落遺址主要分佈在枯河、賈魯河、索河、須水河區域內。鄭州市郊與滎陽市16個鄉鎮分佈著27處遺址,中牟縣有2處仰韶遺址,距市郊很近,可以劃歸同一聚落群。鞏義洛河沿岸聚落群:據《文物地圖集》記載,共有聚落群遺址17處,通過近幾年的調查又發現了許多同時期遺址。這些遺址主要分佈在洛河兩岸的台地上。登封、禹州潁河上游聚落群:共有聚落遺址13處。其中登封境內9處,禹州境內發現4處。新鄭、新密雙洎河聚落群:共21處聚落遺址。其中新鄭9處遺址,新密12處遺址,均在雙洎河及其支流域內,其中最大的遺址是唐戶遺址。為什麼把新鄭和新密的聚落遺址組合為一個聚落群?因為新密的聚落遺址多在市境的東部,新鄭的聚落群遺址多在市境的西部,雖然行政區劃不一,但聚落遺址緊密相接,形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聚落群整體。由此我聯想到那麼多的傳說故事都集中到新鄭、新密或許是有一定歷史緣由的。

從大河村類型仰韶文化聚落群分佈情況看,可以說它西不過洛陽,東不過開封,南可達許昌地區,北部以黃河為界,大體這就是有熊國疆域的輪廓。

註釋:

①劉文學主編:《黃帝故里文獻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②劉文學主編:《新鄭縣誌》,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③《五帝時代研究》第二章第二節,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④《追溯鑄鼎塬的歷史輝煌》,載《炎黃頌》(中集),經濟文化出版社,2003年。

⑤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鄭州大河村》,科學出版社,2001年。

⑥劉文學主編:《新鄭縣誌》,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⑦《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地圖出版社,1991年。

⑧《河南仰韶文化聚落群研究》,《中原文物》,2001年第5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